- 年份
- 2024(7458)
- 2023(11047)
- 2022(9344)
- 2021(8800)
- 2020(7181)
- 2019(15901)
- 2018(15743)
- 2017(30922)
- 2016(16163)
- 2015(18005)
- 2014(17510)
- 2013(17131)
- 2012(15943)
- 2011(14493)
- 2010(14805)
- 2009(14409)
- 2008(13865)
- 2007(12500)
- 2006(11329)
- 2005(9683)
- 学科
- 济(65557)
- 经济(65379)
- 业(46341)
- 管理(44136)
- 企(35860)
- 企业(35860)
- 农(30553)
- 方法(26561)
- 中国(23288)
- 数学(20696)
- 数学方法(20538)
- 业经(19923)
- 农业(19876)
- 财(18981)
- 制(17126)
- 贸(12769)
- 贸易(12762)
- 易(12453)
- 地方(12438)
- 银(12184)
- 银行(12173)
- 和(11792)
- 行(11785)
- 理论(11773)
- 学(11188)
- 体(11090)
- 融(10866)
- 金融(10863)
- 发(10562)
- 策(10449)
- 机构
- 学院(230857)
- 大学(228828)
- 济(96388)
- 经济(94295)
- 管理(88926)
- 理学(76440)
- 理学院(75589)
- 研究(75012)
- 管理学(74475)
- 管理学院(74025)
- 中国(58122)
- 财(49130)
- 京(46647)
- 科学(41044)
- 财经(38404)
- 所(35623)
- 农(34822)
- 经(34751)
- 中心(34688)
- 江(33975)
- 范(32468)
- 师范(32301)
- 研究所(31612)
- 经济学(30119)
- 北京(29475)
- 业大(28972)
- 财经大学(28324)
- 州(27522)
- 经济学院(27157)
- 院(26398)
- 基金
- 项目(146747)
- 科学(117194)
- 研究(115870)
- 基金(106995)
- 家(91169)
- 国家(89927)
- 社会(78296)
- 科学基金(77184)
- 社会科(72926)
- 社会科学(72905)
- 基金项目(56303)
- 省(56262)
- 教育(53133)
- 编号(49293)
- 划(47062)
- 自然(44560)
- 自然科(43505)
- 自然科学(43493)
- 自然科学基金(42735)
- 成果(41972)
- 资助(41442)
- 部(33787)
- 课题(33070)
- 发(32313)
- 重点(32309)
- 国家社会(31940)
- 创(30796)
- 性(30446)
- 制(30264)
- 教育部(30005)
- 期刊
- 济(117346)
- 经济(117346)
- 研究(72583)
- 中国(46001)
- 农(38013)
- 财(36515)
- 管理(32499)
- 科学(30470)
- 学报(30331)
- 教育(27562)
- 农业(24879)
- 大学(24785)
- 融(24006)
- 金融(24006)
- 学学(23158)
- 业经(22771)
- 财经(19286)
- 经济研究(18236)
- 经(16689)
- 技术(16481)
- 问题(16023)
- 图书(12399)
- 贸(12367)
- 商业(12039)
- 版(11540)
- 现代(10958)
- 理论(10695)
- 农业经济(10385)
- 社会(10265)
- 经济问题(10222)
共检索到35066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陈建
乡村公共文化治理关系到乡村治理现代化与乡村全面振兴的进程与水平。基于国家与社会关系视角发现,我国乡村公共文化治理先后历经政治驱动的文化更新、经济导向的文化建设、服务取向的文化供给等阶段,并在国家与社会层面分别表现为整合与接纳、悬浮与消解、下沉与重塑等不同状态。因此,乡村公共文化治理应围绕国家与社会的互适合作,以农民为中心调和行政化与乡土化逻辑、以政府职责为重点催化国家与社会合作,进而助推乡村治理现代化与乡村全面振兴。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李力东
清末以来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的变迁既有明显的变化也有显著的连续性。虽然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控制和影响在不断增强,然而乡村社会仍然保持了相当程度的自主性。乡村精英在这一变迁历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由于乡村精英的"脱嵌"或"变通",国家加强对乡村社会直接控制的努力遭到不同程度的消解,国家政权建设的目标迟迟无法实现。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家通过制度建设支持乡村社会发展,乡村精英重新嵌入乡村社会之中,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呈现出良性发展趋势,乡村振兴的前景值得期待。
关键词:
国家 乡村社会 乡村精英 国家政权建设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戴菊贵 何翔勇
社会关系是民间借贷的基础。随着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关系结构与性质也不断变迁,对民间借贷交易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不管是传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人们处理社会关系的原则都不是单一的,人情原则和利益原则同时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民间借贷的社会关系基础并没有发生改变,道义和理性两种因素的作用并存。其不同之处在于,传统民间借贷的关系结构是简单的线性型,现代民间借贷的关系结构则是复杂的网络型。从借贷资金用途看,传统民间借贷主要是用于生活应急,讲究血缘亲情,社会关系以伦理道义为主;现代民间借贷主要是用于生产投资,讲究经济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曾庆捷
中国乡村自晚清以来发生了剧烈而深刻的变化,国家政权对乡村社会的渗透不断深入。研究中国乡村变迁的主要理论框架是"国家政权建设"范式和"国家与社会"范式。前者认为,现代国家借助官僚机构的扩张深刻地影响着乡村生活,但这种权力扩张是否提升了"现代性",即它是否建立起了现代的国家公民关系,实现了权力行使的正当性,依然值得讨论。"国家与社会"的分析框架被引入中国后,学者们开始聚焦国家与乡村社会互动而形成的乡村秩序。这些研究认为国家权力必须和乡村社会力量相互交融,才能最终触及村民的日常生活。近年来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实践表明,正是国家权力与乡村非正式规则的融合,才使得整齐划一的、带有刚性的政策能够更好地适应乡村的实际情况。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于东山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国家治理视角下的乡城关系变迁可分为二元发展、同质发展、包容发展三个阶段。在党的领导下,乡城关系变迁符合国家治理能力建设的基本要求,通过渐进式改革方式,满足了人民不断变化的需求。乡城关系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乡城一体化,在市场效率优势充分显现的基础上,统一基本公共服务标准,进而构建基于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成为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内容构成和动力来源。
关键词:
国家治理 乡城关系 变迁过程 未来展望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姚荣
乡村教育在我国教育现代化的百年历程中,大致经历了从"文字不下乡"到"文字下乡"再到"文字上移"三个阶段。依据韦伯"理想类型"的概念工具以及国家与社会分析框架,本文提出我国乡村教育总体上经历了从"嵌入"到"悬浮"的历史变迁。根据乡村教育与乡土社会的关系,将乡村教育"嵌入"分为清末民初前的"内生型嵌入"与清末民初至20世纪90年代的"行政型嵌入"两种类型。与此相应,乡村教育的"悬浮"则代表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村教育变迁的总体趋势。根据不同地区乡村教育"悬浮"的不同生成机制与影响因素,乡村教育的"悬浮"趋势可以分为政府外力驱动下引起的"外驱型悬浮"与乡土社会从"乡土中国"向"离土中国"变迁而引发...
关键词:
乡村教育 变迁历程 乡土社会 嵌入 悬浮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刘金海 杨晓丽
本文认为 ,村民自治的贯彻实施 ,促使基层由准行政组织向自治组织转变 ;乡村社会的股份制改造促进了乡村社会的“经济细胞化”进程 ,但同时也促进了乡村社会与国家经济关系的法律化进程。这两大进程促使国家与乡村社会关系开始朝着契约化方向行进 ;同时 ,基层社会的自主性开始上升
关键词:
村民自治 股份制改造 国家 基层社会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王东 许亚静
税费改革后,中国农村公共文化产品虽然供给总量不断提升,供给种类不断丰富,但因供需错位而导致的有效供给不足问题却普遍存在。文章通过豫西J村的研究发现,在以"项目制"为主的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背景下,项目作为一种利益资源,其分配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各种社会关系的影响。农村公共文化产品供需错位问题的解决,既要强调供给主体的多元性及农民需求表达机制的有效性,也要注重乡村社会的特殊性,合理配置农村公共文化产品。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宋道雷
专业主导式合作治理是当下中国国家社会关系的新形态。专业主导式合作治理是政府和社会组织基于专业化、精准化治理形成的互动类型。政府为实现社会治理专业化,形成了以专业社会组织参与治理为中心的社会治理策略。基层块状孵化、专业操作型社会组织和专业社区社会组织孵化,是这一策略的重要环节。社会组织以专业参与实现了与政府的合作治理,而非以前的对抗关系。社会组织凭借专业技术优势、社会化身份和项目制机制,成为弥补社会治理鸿沟的当然主体。这两大方面共同形塑了中国国家社会关系的专业主导式合作治理。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孔凡义
中国社会变迁导致的"双重流动"和"分离运动"对传统社会管理模式形成了挑战,为此,来自地方的社会管理创新通过"统筹"、"嵌入"、"服务"、"组织"和"跟踪"等措施对此进行了应对。文章认为,从国家和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看,社会管理创新是通过国家的回归来实现的,它意味着国家和社会关系的重新调整,是政府的再造和社会的重组。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李星群 文军
乡村微型旅游企业建构的新型农村社会关系,在促进农村家庭和谐、促进农村社会交往由"利益"向"利益"与"情感"并重转变、推动农村社区治理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针对乡村微型旅游企业在发展中面临受重视不够、支持保障欠缺、自身能力限制的制约,本文认为应当从提高乡村微型旅游企业重要性认识、完善支持保障体系、加强自身能力建设等方面促进乡村微型旅游企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
社会关系 优势 乡村微型旅游企业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许远旺 陆继锋
现代化是当今社会一大趋势。国家转型既是现代化的结果,也是其条件。与现代化相伴随的国家转型体现在现代国家的建构。本文通过总结比较传统与现代国家乡村治理结构的几种模式,考察不同时期现代国家建构的历史及其绩效,同时指出,民主合作模式代表了未来乡村治理结构变迁的理想目标与根本方向。
关键词:
现代国家 建构 乡村治理结构 变迁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蔡斯敏
回顾乡村治理结构变化的历史过程,农村社会结构以及不同治理主体间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多中心乡村治理格局正在成为目前中国农村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主要方式。农村社会组织作为治理活动中的重要主体,在协调不同治理主体关系、实现村民利益有效表达、推动农村社区民主意识形成等方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由于自然嵌入农村社会结构,农村社会组织通过组织运作实现了不同治理主体的广泛参与,这与目前乡村多中心治理格局目标相得益彰。乡村治理过程显然需要组织运作机制与传统村民自治机制有机结合。因此,农村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并与农村党组
关键词:
乡村治理 农村社会组织 多中心治理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强彬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村社治理的结构呈现出深刻地转型,反映了我国政治生活领域中“国家—社会”关系的调整和“民主—自治”的社会治理变迁。在这一过程中,处于乡村社区政治体系边界的乡村“能人”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此背景下,如何使乡村“能人”在数量和质量上得到保证并充分发挥其在农村建设中的“守门员”角色,以实现转型社会所渗透于乡村社区的多种能量间的良性互动,将是新时期我国乡村治理的一个关键,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为此,我们需要为乡村“能人”的培育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疏通乡村“能人”参与农村公共事务管理的渠道;鼓励和规范第三部门能量对乡村社区治理的影响。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郑国 李书峰
唐宋之交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及其引发的一系列制度变革导致国家和社会关系从"国家凌驾于社会之上"向"国家与社会互动"变迁。里坊既是国家权力在城市的末梢,也是城市居民的基本生活场域,是联结国家和社会关系的纽带。国家和社会关系的重构也导致里坊制的演变,坊墙逐步被废除,里坊的社会控制功能也大大弱化。里坊制的演变又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城市文化繁荣、社会组织发展、市民的空间流动与身份流动,进而进一步促进国家与社会互动。这与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单位制的演变具有诸多相似之处,并给我们带来以下三点启示:(1)从单位制到街区制对我国当前国家和社会关系调整具有积极作用;(2)单位制的消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有可能出现阶段性反复;(3)围墙是单位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存废预示着单位制的兴衰。
关键词:
国家与社会 里坊 唐宋 单位制 围墙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