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058)
- 2023(15234)
- 2022(13006)
- 2021(11978)
- 2020(10102)
- 2019(22877)
- 2018(22739)
- 2017(44272)
- 2016(23922)
- 2015(26455)
- 2014(26150)
- 2013(26408)
- 2012(24046)
- 2011(21480)
- 2010(21405)
- 2009(19811)
- 2008(19692)
- 2007(17304)
- 2006(15192)
- 2005(13669)
- 学科
- 济(98773)
- 经济(98656)
- 业(93440)
- 企(83580)
- 企业(83580)
- 管理(82055)
- 方法(45906)
- 数学(36304)
- 数学方法(35919)
- 业经(30942)
- 财(30513)
- 农(30476)
- 中国(23919)
- 务(22637)
- 财务(22572)
- 财务管理(22549)
- 农业(21812)
- 企业财务(21407)
- 技术(20300)
- 制(19513)
- 学(19437)
- 理论(18930)
- 和(18400)
- 地方(17896)
- 贸(17339)
- 贸易(17330)
- 易(16822)
- 划(16500)
- 策(15775)
- 环境(14520)
- 机构
- 学院(342863)
- 大学(341632)
- 管理(141656)
- 济(137878)
- 经济(134962)
- 理学(122501)
- 理学院(121214)
- 管理学(119410)
- 管理学院(118765)
- 研究(110147)
- 中国(84098)
- 京(72788)
- 科学(68672)
- 财(63483)
- 农(58454)
- 所(55364)
- 业大(52049)
- 财经(51042)
- 江(50468)
- 研究所(50296)
- 中心(49885)
- 经(46484)
- 农业(46004)
- 北京(45532)
- 范(42548)
- 师范(42173)
- 州(40844)
- 经济学(40327)
- 院(39843)
- 商学(38005)
- 基金
- 项目(232251)
- 科学(183474)
- 研究(169805)
- 基金(169693)
- 家(147496)
- 国家(146199)
- 科学基金(126943)
- 社会(107437)
- 社会科(101837)
- 社会科学(101810)
- 省(90984)
- 基金项目(90395)
- 自然(83286)
- 自然科(81399)
- 自然科学(81381)
- 自然科学基金(79965)
- 教育(75901)
- 划(75405)
- 资助(69327)
- 编号(69067)
- 成果(55039)
- 重点(50995)
- 部(50658)
- 创(50374)
- 发(49069)
- 创新(46353)
- 课题(45904)
- 业(45331)
- 科研(44378)
- 国家社会(44010)
- 期刊
- 济(153158)
- 经济(153158)
- 研究(100019)
- 中国(61709)
- 管理(55331)
- 农(53814)
- 学报(52857)
- 财(50481)
- 科学(49239)
- 大学(40198)
- 农业(37873)
- 学学(37760)
- 教育(33332)
- 技术(30078)
- 融(28492)
- 金融(28492)
- 业经(26918)
- 财经(24956)
- 经济研究(23720)
- 业(22047)
- 经(21427)
- 图书(20504)
- 问题(19565)
- 技术经济(18679)
- 现代(17062)
- 科技(17008)
- 理论(16624)
- 商业(15790)
- 版(15480)
- 财会(15123)
共检索到50083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王晓玉
从20世纪中期开始,生产性服务业成为西方学者对服务业研究的重要课题,到70年代,一些学者开始从集聚视角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进行探索。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内涵和机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模式与演化以及集聚与扩散的关系等方面,对国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与评论。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集聚 集群 述评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建军 赵启兰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研究是服务业集聚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文章基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相关理论,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机理、模式,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区域空间或城市功能变迁的关系,生产性服务业及其细分行业集聚度、集聚特征和趋势等十一个方面进行系统梳理与述评,以明确目前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研究的现状、方法和基本脉络,并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启发下,展望了未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问题的研究方向。即: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理论体系研究、基于生产性服务企业或行业数据的实证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评价研究、生产性服务业自身积累效应对其集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李江帆 毕斗斗
本文对国外生产服务业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跟踪梳理 ,系统介绍和阐述了生产服务业的概念、生产服务业对于经济与就业增长的贡献、生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互动关系、生产服务业外包、生产服务业布局、生产服务业对城市与区域发展的作用等西方学者关注的生产服务业焦点问题
关键词:
生产服务业 概念 贡献 外包 布局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唐强荣 徐学军
本文把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研究文献分成5个领域: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问题与机遇;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中小型企业的生产性服务问题。并介绍各个领域的主要研究结论,从而指出目前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经济增长 制造业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包晓雯 曾刚
经济转型的深刻影响引起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展开了对服务业增长和区位的研究。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及其在城市和区域出口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它们在促进创新和技术变革中的战略作用,生产性服务业成为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北美区域经济学界、地理学界研究的重点。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对北美大都市内部生产性服务业区位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和归纳分析,以期为国内生产性服务业区位理论的构建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大都市内部 区位因子 北美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韩元军
本文利用美国大学文献检索的主要数据库,对2000~2009年的关键词文献进行检索后,认为国外生产性服务业研究方面呈现出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研究内容更具体化、微观化,二是研究视角多元化,三是拓展了一些新的研究领域,四是许多研究用计量和统计方法取代定性分析方法。国外生产性服务业的最新发展及相关研究成果,对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及理论研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张译匀 刘大建
服务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也是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解释变量。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剖析苏州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特征;结合250个有效样本,阐释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问题及形成原因;运用空间基尼系数和区位商测算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程度,针对苏州经济特征,提出未来的发展重点及对策建议。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集聚区 空间基尼系数 对策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胡艳 朱文霞
将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作用划分为集聚效应和与其他产业的协同集聚效应,利用中国252个城市2005-2012年的面板数据,重点探索基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协同集聚对经济增长和工业利润率提高的作用。结果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同集聚效应明显,对于经济增长有正向促进作用;但与其他服务业的协同集聚效应在现阶段经济增长的作用未能显现。针对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服务业的协同集聚效应,提出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产业协同 集聚效应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邱灵 方创琳
二战以来国际产业分工演化重构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关系,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及其空间集聚体现了世界范围内以城市为依托的生产与控制的等级体系。基础设施作为城市发展硬条件、制度环境作为城市发展软条件、人力资源作为城市智力支撑要素、市场腹地作为城市空间作用强度对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产生重要影响,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进而对城市经济发展、城市空间重塑和世界城市崛起产生积极作用。未来需要以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为重点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并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与城市功能转型的良性互动。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邱灵
基于文献检索与分析,从测度辨识、格局演变、影响因素、综合调控和研究方法等五个方面,对国内外大都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研究进展进行述评,认为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明显、但城市内部空间的系统研究薄弱,空间演化规律明显、但不同行业特性的过程研究薄弱,企业行为探究加强、但企业调查与数量模型研究薄弱,政府调控作用加强、但因地制宜的调控模式研究薄弱,信息技术影响加强、但传统区位理论和集聚测度模型亟待修正,进而提出"综合测度—格局演变—影响效应—形成机理—调控模式"的未来大都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研究框架。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高运胜
20世纪70年代起,国外学者在制造业产业集群基础上开始研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问题,认为生产要素、需求条件、制度与环境和区位选择是影响集聚的主要动因。随着信息通讯技术普遍运用及知识密集程度提高,生产性服务业不仅对整个产业链的融合程度和产业关联效应显著增加,且降低对地理区位的要求,在传统集聚模式基础上不断涌现出虚拟、生态和链群等创新集聚模式。本文针对现有关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机理、影响因素、集聚模式和演化动力机制的研究进行梳理和简单评述。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集聚模式 影响因素 演化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汪本强 杨学春
述评区域性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系统梳理国内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问题的研究现状,据此指出对此问题的后续研究对象尚需"微观"、研究内容更要深化、政策研究亟待加强、研究方法有待改进,以期为进一步深入探讨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问题提供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借鉴建议。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陈蕊
基于中国2003-2018年261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城市规模对城市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城市生产率存在"倒U型"关系,城市规模和城市生产率也呈现"倒U型"关系;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红利"的发挥受制于城市规模,城市"规模红利"的大小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相关,两者的协同效应对城市生产率有积极影响。据此,本文认为中国大部分城市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还未达到最优水平,集聚红利有限,同时,除了部分城市实现规模经济外,多数城市并未达到最优规模。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城市规模 城市生产率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冯鹏飞 申玉铭
基于产业间共同集聚指数、双变量局域自相关和阀值法,对北京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同集聚进行分析发现:首先,总体上北京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共同集聚性不明显,但信息、科技、物流服务业与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共同集聚度较高。其次,中关村科学城、酒仙桥及其周边街区、天竺空港经济区、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主要共同集聚区。最后,结合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和疏解非首都功能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李强
文章通过理论分析得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在城市内集聚产生的双重集聚效应的理论假说,通过实证分析从城市空间和价值链视角研究双重集聚效应形成的内在机制。在验证理论假说的基础上得到如下结论:在保持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城市中存在一个均衡的土地租金,使得双重效应的互补效应达到最大;城市规模有利于双重集聚效应的提高;区域中的中心城市对其他城市的双重集聚效应有一定的辐射作用,经济距离越短辐射作用越大。为了进一步分析双重经济效应,文章基于不同规模城市的视角研究双重集聚效应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双重集聚效应对劳动生产率有"倒U"型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双重集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