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291)
- 2023(7913)
- 2022(6586)
- 2021(6151)
- 2020(4690)
- 2019(10784)
- 2018(10773)
- 2017(18701)
- 2016(11085)
- 2015(12529)
- 2014(12682)
- 2013(11994)
- 2012(11643)
- 2011(10967)
- 2010(11355)
- 2009(10256)
- 2008(10037)
- 2007(9371)
- 2006(8814)
- 2005(8205)
- 学科
- 济(46159)
- 经济(46014)
- 中国(22173)
- 管理(21105)
- 业(20951)
- 教育(20007)
- 地方(16919)
- 企(15535)
- 企业(15535)
- 农(14619)
- 学(13392)
- 业经(13053)
- 理论(12550)
- 方法(11416)
- 发(11411)
- 农业(9929)
- 地方经济(9672)
- 和(9260)
- 发展(9095)
- 展(8968)
- 融(8293)
- 金融(8292)
- 银(7957)
- 银行(7945)
- 行(7865)
- 技术(7688)
- 制(7423)
- 财(7398)
- 数学(7165)
- 数学方法(7058)
- 机构
- 大学(154244)
- 学院(152159)
- 研究(62141)
- 济(56509)
- 经济(55021)
- 管理(48130)
- 中国(41339)
- 理学(39421)
- 理学院(38767)
- 管理学(38002)
- 管理学院(37675)
- 科学(36484)
- 京(36108)
- 范(33087)
- 师范(32888)
- 所(31919)
- 教育(31573)
- 研究所(28538)
- 师范大学(26849)
- 财(26641)
- 江(26422)
- 中心(26382)
- 北京(24474)
- 农(23785)
- 院(21882)
- 州(21285)
- 技术(20256)
- 财经(19848)
- 业大(18604)
- 农业(18007)
- 基金
- 项目(89738)
- 研究(75881)
- 科学(71338)
- 基金(58976)
- 家(49637)
- 国家(48946)
- 社会(47021)
- 社会科(43059)
- 社会科学(43047)
- 教育(41487)
- 科学基金(40658)
- 省(37870)
- 编号(34398)
- 划(32972)
- 成果(31710)
- 基金项目(29877)
- 课题(27594)
- 发(26425)
- 年(23476)
- 资助(23226)
- 发展(21935)
- 自然(21866)
- 重点(21806)
- 展(21491)
- 自然科(21290)
- 自然科学(21287)
- 规划(20920)
- 自然科学基金(20894)
- 部(20740)
- 项目编号(20172)
共检索到2642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刘云杉
本文从两个角度透析国外教育社会学20年来的发展:在研究对象上,“建构”(Make)取代“接受”(Take)——研究取向中解释主义取代了自然主义;在研究主体上,追问“研究者是谁”——立场理论的凸现。以此透析西方,准确地说是国外——包括崛起中的非西方,教育社会学的“新”发展。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房石 千春玉 徐国玲
在高教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主张要求实现教育社会学"本土化"的目标,将我的国民性话语融入到高教教育中,从而实现自身文化在教育中占主体的目标。文章从高等教育中社会教育学的本土化出发,进一步探究了推进教育社会学本土化进程的途径。
关键词:
教育社会学 本土化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王有升
教育社会学研究方式的核心在于其对教育现实的特定的"问题化"的方式,由此确立起该学科相对独到的研究问题领域及基本理论范式。英国的教育社会学研究在发展过程中所建构出的研究问题聚焦及由此所形成的理论范式代表着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一种方向。对教育获得与家庭背景之显性关联的聚焦;对教育实践问题的深度洞察;对教育治理与教育政策的批判性审视;以及对教育之民主改进与社会重建的总体探讨,是英国教育社会学在发展过程中所确立的主要问题领域。以伯恩斯坦及扬为代表的对教育实践问题的社会学洞察代表着教育社会学思想的大成。这可为当今中国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提供启示与借鉴。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吴永军
肇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当代西方课程社会学研究,在80年代以后尽管有衰退之势,但还是有了较大的发展,对课程改革及课程决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微观层面与宏观层面的研究得以双向深入开展,研究的阵容、地域、规模以及内容都有所发展,课程社会学研究上的"制度性区分"正在得到弥合。
关键词:
课程社会学 新发展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王晓阳
回顾与评论教育知识社会学的发展,从19世纪中叶斯宾塞之问"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以及他对科学知识价值的推崇,到20世纪涂尔干科学理性源于社会结构与宗教的知识观;从20世纪70年代新教育社会学的发展,以及伯恩斯坦提出的四对知识论范畴,到扬对他的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体现了从社会建构主义向社会实在论的转变;集中讨论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理性知识与经验知识、能力教学模式与表现教学模式、强有力者的知识与强有力知识的矛盾关系;厘清这些知识论范畴及其相互关系,对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胡雪龙
教育社会学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在理论建设上非常薄弱的学科。本文通过梳理教育社会学学科发展的文献,从教育社会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学科内部各种研究取向的关系、理论发展趋势等方面,探究了教育社会学理论建设薄弱的原因。教育社会学的"弱语法"正体现了其作为"领域性"(region)学科的特征,超越了传统"学科模式"(discipline)的框架,形成了多种知识体系的融合。目前教育社会学的主要问题或困境是多学科要素之间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融合、整合与统整。
关键词:
教育社会学 强语法 理论建设 领域性学科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刘精明 张丽
本文回顾了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学科发展和学术研究历程,重点就学科定位、学科自觉意识、学科知识体系及主要学术研究进行了一定的梳理。目前我国教育社会学的学科知识体系已经建立,其分支领域、分支学科的研究得到较快发展,教育社会学研究的三个主要方面——注重实际问题的"规范性研究"、教育与社会分层的研究以及解释性教育社会学研究——都取得了较大成就,而具有独特学科性格、学科知识构型的系统性理论研究应是本学科未来发展的首要内容。
关键词:
教育社会学 学科发展 30年回顾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吴立德
《教育社会学新论》评介●吴立德在我国社会从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型的历史条件下,教育社会也在经历着加速演进和根本性重建。怎样科学地审视和把握这一历史性巨变,合理地建构教育社会的现代形态,是教育社会学理论工作者面临的艰巨的理论课题。青年学者傅松涛同志以严...
[期刊] 中国远程教育
[作者]
袁昱明
远程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是远程教育学的关系型范畴,也是核心范畴,是学科范畴群的中心概念或基本属性,能够统帅范畴群,并注入新的内容,做到纲举目张。关系型范畴是范畴史的最高级形态。唯有辩证关系的机制,才能解释社会学习化的基本原理:即在对象中返回到自身,也就是社会把学习的进程作为自身发展的机制,反之亦然。关系范畴能够解释、预测重大发展,解释终身学习、继续教育如何使人的"继续社会化"与社会的学习化统一起来,等等。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初景利
文章从八个方面总结介绍国外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近年来一些新的发展与新的特点,并结合我国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实际,作简要分析和评价。
关键词:
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 新发展 新特点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初景利
In 8 aspects,this paper summaries and introduces some recent development and new features in LIS education abroad,and makes brief analysis and comments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LIS education in China.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吴刚
本文首先回顾了教育社会学思想先驱的研究,然后探讨自帕森斯的功能主义以来教育社会学宏观分析的主要成果。从"能人治国"理论开始,教育社会学的研究着眼于分析教育对社会秩序与社会功能维持的作用;但批判社会学对这种理论假设提出了质疑,由布迪厄等人提出的"再生产"理论认为教育只是社会结构和不平等的再生产的工具。于是。对教育的功能的讨论成为不同观点交锋的焦点。但美国社会学家柯林斯的文凭理论则提出了另外一些视角,这些研究推动了一个多世纪教育社会学的发展,使之成为教育理论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学科。
关键词:
教育功能 机会均等 社会再生产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傅松涛
1995年全国教育社会学研究会暨全国社区教育委员会年会于5月28—31日在上海召开。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近90位代表出席了会议。会议围绕教育同社会、社区协调发展的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原国家教委副主任邹时炎同志出席了会议,国家教委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郝克明主任在会上作了学术报告。 一、理论视角的转换和研究方法的创新 与会代表普遍认为,教育同社会协调发展是社会稳定而持续地进步、人民生活不断得以提高和改善的基本要求和保障机制,是教育健康发展、有效运作的具体表现,因而也是教育社会学自诞生以来一直十分关注的理论课题。然而,教育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态势并不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钱扑
教育社会学对知识社会学的接纳存在一个过程 ,从背景看 :70年代教育社会学发展出现研究重点的转移 ;从学术取向看 ,教育社会学表现出对知识社会学从理念到方法的巨大认同 ;从交融结果看 ,教育社会学将知识社会学辟为其微观研究中一个专有的领地 ,酿就了教育知识社会学的诞生
关键词:
知识社会学 教育社会学 社会建构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程天君
教育社会学的经典理论大约共享一个根本的思想前提或日研究范式,即教育与社会二分,且教育从属于社会——可谓之"教育/社会"学,即研究"教育与社会关系"的社会学。这种范式的研究在学理上产生教育社会学研究对象"关系说"之难题,在观念上产生教育万能论或教育无用论之吊诡成见。本文通过历史考察和新制度主义理论检视发现:教育与社会是互嵌的,且教育日益成为型塑社会的主导与根本制度而非后者的"随从"和"反应","教育社会"业已浮现,教育社会学研究范式的转换似也随之呼之欲出——从"教育/社会"学到"教育社会"学。这一转换或可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