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824)
- 2023(12984)
- 2022(11574)
- 2021(11187)
- 2020(9417)
- 2019(21859)
- 2018(22031)
- 2017(43315)
- 2016(23919)
- 2015(26847)
- 2014(27068)
- 2013(26966)
- 2012(25098)
- 2011(22678)
- 2010(23046)
- 2009(21293)
- 2008(21125)
- 2007(18706)
- 2006(16663)
- 2005(15040)
- 学科
- 济(91323)
- 经济(91191)
- 管理(66158)
- 业(64494)
- 企(51477)
- 企业(51477)
- 方法(42031)
- 数学(36188)
- 数学方法(35694)
- 中国(27373)
- 农(26972)
- 财(24692)
- 学(22323)
- 制(19976)
- 业经(19973)
- 农业(18063)
- 贸(17610)
- 地方(17608)
- 贸易(17603)
- 易(17124)
- 银(16702)
- 银行(16650)
- 行(15890)
- 理论(15670)
- 融(15281)
- 金融(15278)
- 和(15157)
- 务(14895)
- 财务(14822)
- 财务管理(14788)
- 机构
- 大学(349817)
- 学院(345244)
- 济(134655)
- 管理(133672)
- 经济(131512)
- 研究(118891)
- 理学(115147)
- 理学院(113759)
- 管理学(111708)
- 管理学院(111071)
- 中国(88669)
- 京(75728)
- 科学(74615)
- 财(65377)
- 所(61968)
- 农(57339)
- 研究所(56175)
- 中心(52641)
- 财经(52073)
- 业大(51558)
- 江(50443)
- 北京(48564)
- 范(47683)
- 师范(47266)
- 经(47137)
- 农业(45094)
- 院(42463)
- 州(41469)
- 经济学(40260)
- 财经大学(38716)
- 基金
- 项目(228962)
- 科学(178882)
- 研究(167486)
- 基金(165440)
- 家(144599)
- 国家(143366)
- 科学基金(121185)
- 社会(103430)
- 社会科(97732)
- 社会科学(97704)
- 基金项目(88206)
- 省(88137)
- 自然(79377)
- 自然科(77472)
- 自然科学(77448)
- 教育(76936)
- 自然科学基金(76044)
- 划(75503)
- 编号(69023)
- 资助(68645)
- 成果(58482)
- 部(51158)
- 重点(51139)
- 发(48462)
- 课题(47608)
- 创(46806)
- 科研(43815)
- 创新(43664)
- 教育部(43489)
- 项目编号(42489)
- 期刊
- 济(149599)
- 经济(149599)
- 研究(106309)
- 中国(63156)
- 学报(56632)
- 农(53041)
- 科学(52332)
- 管理(48424)
- 财(47670)
- 大学(42261)
- 教育(39720)
- 学学(39505)
- 农业(36790)
- 融(32107)
- 金融(32107)
- 技术(27431)
- 财经(25209)
- 业经(24359)
- 经济研究(23267)
- 经(21394)
- 问题(20649)
- 图书(19338)
- 业(18138)
- 理论(18010)
- 实践(16446)
- 践(16446)
- 科技(16220)
- 版(16166)
- 贸(16071)
- 技术经济(15982)
共检索到5101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朱宇
循环流动等非永久性人口迁移在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迁移及其研究中占据重要地位 ,但在我国还少有对有关文献的介绍和评论。本文就非永久性迁移的概念、在发展中国家的重要地位及形成机制等方面回顾和评述了国外的有关文献 ,并在此基础上 ,结合作者在福建省对流动人口所作的若干调查 ,在更为广阔的领域内重新审视了我国流动人口研究中的一些重要问题。
关键词:
非永久性迁移 循环流动 流动人口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程
在从迁出地转移出来之后,我国流动人口的二次迁移(永久迁移)意愿出现了明显分化。在构建"推力—拉力—阻力—能力"的"四力"解释机制的基础上,统计分析发现:我国流动人口的永久迁移意愿呈现出层次性特征,按意愿强烈程度依次是"长期居留""家庭团聚""户籍转换"和"置业安家"。迁入地拉力越大、个体能力越强、家乡羁绊与迁移阻力越小,则其永久迁移意愿越强烈;而来自迁出地及家庭的推力仅能提高其"户籍转换"意愿;流动人口的"长期居留"和"置业安家"意愿主要受到"能力"机制影响,"家庭团聚"与"户籍转换"意愿主要由"拉力"机制决定。流动人口的永久迁移意愿决策已主要遵循经济理性与社会理性逻辑,而不再是生存理性逻辑。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张晶 徐苑瑜
本文以方言多样性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实证考察方言多样性对流动人口永久迁移意愿的影响。结果显示,流入地的方言多样性越高,流动人口的永久迁移意愿越低。这种影响对受教育程度较低、工作稳定性不高、主动流动以及跨省或者跨方言区流动的群体更加明显。如果流入地包容性较好,制度较完善,方言多样性对流动人口落户意愿的阻碍作用会被削弱。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并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之后,该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分析发现,该影响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方言背后所隐藏的文化认同效应阻碍了流动人口的社会网络发展,进而影响流动人口的永久迁移意愿。
关键词:
方言多样性 流动人口 永久迁移意愿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刘金凤 魏后凯
中国人口流动已经由劳动力个人流动模式转变为家庭流动模式,进入了人口迁移的第二个过程,即劳动力及其家庭成员在流入城市长期定居,进行永久迁移。本文利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与289个城市数据的匹配数据,研究城市公共服务对流动人口永久迁移意愿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城市公共服务对流动人口永久迁移意愿的异质性作用。研究发现,城市公共服务显著影响了流动人口的永久迁移意愿,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越高,流动人口的永久迁移意愿越强。通过群体异质性检验发现,相对于农民工,城市公共服务对城镇流动人口永久迁移意愿的影响更强,而在农民工群体内,与第二代农民工相比,第一代农民工永久迁移意愿受城市公共服务的影响更强。进一步通过个体异质性检验发现,受教育程度越高、流入时间越长、收入水平越高、拥有自有住房、家属随迁的流动人口,对公共服务需求更大,永久迁移意愿更强。本文的政策启示是城市间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口向大城市集聚趋势,进而遏制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城镇规模两极分化,推动形成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学英
中国农村移民的非永久性迁移阻碍了其市民化的过程。非永久性迁移是多种制度和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是中国的户籍制度使循环迁移等非永久性迁移行为选择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因此,简单的户口制度改革并不能解决该群体的城市融入难题。户籍制度的去福利化改革、完善该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协调劳资关系、解决子女教育问题等制度改革无疑能够为农村移民抵御城市生存风险、融入城市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但将农村移民定位于技能型人才,通过提升人力资本水平获得稳定职业的能力更应得到重视。良好的制度环境加上职业技能,户口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对迁移决策本身的影响将是无差异的。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张庆五
人口迁移与流动人口,在科学研究领域均属复杂的动态概念。如何根据我国实际情况,确切地表述人口迁移与流动人口的科学含义,适当确定其研究对象和统计范围,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重要问题。本文就此问题,略抒己见。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郑真真
文章用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与此前人口普查或人口抽样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发现流动人口的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等结构既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以往的特点,又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更多流动人口在流入地长期居留,并且其性别结构更趋于平衡,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非农就业尤其是服务业的就业比重明显上升。从因"务工经商"而流动的年龄模式看,男女几乎同时加入流动行列。"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相比,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在城镇化进程中,相应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完善应当考虑流动人口构成的变化及新特点。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庆五
近几年来,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城市流动人口迅猛增长,对推动城乡商品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促进各地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愈来愈多的流动人口也对城市各项管理工作造成一定压力,给社会治安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当前迫切需要在改革、开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勇辉 李小琴 沈波澜
人口流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家庭化流动趋势加强,子女是否随迁不仅会影响到家庭的幸福,也反映了中国城镇化的速度、结构和质量。由于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的限制和住房制度设计的缺陷,流动人口子女留守的现象仍然较为普遍。文章利用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在考虑稀有事件偏差和内生性的情况下检验了保障性住房对子女随迁的影响。研究表明:保障性住房可以减少由于子女随迁所导致的退出劳动力市场和房租增长的负面影响,提高流动人口子女随迁的可能性。但是,在我国双体制住房市场结构中,保障性住房对流动人口的供给存在着门槛效应,流动人口保障性住房的整体可得性水平较低。同时,在户籍制度所产生的"社会屏蔽"作用下农业户籍流动人口在家庭化迁移过程中受制度性因素的影响更大且对保障性住房的依赖性更高。文章的研究揭示了在人口城镇化过程中迁移模式的转变与住房供给之间的匹配矛盾,阐明了制度性约束对保障性住房有效供给不足的深层次影响,为在当前新一轮的住房制度改革中应加大对流动人口公共住房供给,并建立与此相适应的新型住房保障供应体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
流动人口 子女随迁 新型城镇化 住房保障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捷凯 叶玲 宋伟轩 涂振发
住房是公民生存生活的基本条件,住房负担关系着中国亿万流动人口在迁入城市的居留成本和生活质量,深刻影响着流动人口的居留和迁移决策,其中租房负担主要影响流动人口短期居留意愿,购房负担主要影响流动人口永久居留意愿.该研究基于2012年和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监测调查(CMDS)数据,以地级以上城市为空间单元,通过比较不同区域、不同等级城市、不同教育程度和职业类型群体的收入和住房负担差异,发现东部沿海发达省份的房租和房租收入比均显著低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高等级城市、高层次教育程度和稳定职业特征群体的租房负担较其他群体重.从综合收益成本角度判断,东部发达地区和高等级城市依然是流动人口未来一段时期重点迁入地区,但逐渐超越其经济负担能力的房价,将越来越成为流动人口永久定居城市的最大阻碍,导致其居留成本攀高,最终被迫回流或迁至相对低成本城市.基于共同富裕和人民城市建设理念,建议城市政府管理部门加大针对流动人口群体的公共租赁住房等保障性住房供给力度.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郝福庆 陈磊 龚桢梽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加速推进,我国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并在年龄、受教育程度、流向和流动性等方面出现了新的特点。人口流动对经济社会发展既带来积极作用,也带来了一定挑战。文章借鉴刘易斯模型、托达罗模型、推拉模型的相关理论,对统筹解决流动人口问题的总体思路进行了论证,提出可针对不同人群,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通过"原籍吸附、就近消化、落户沉淀、稳定居住"的路径,使其总量平稳递减、流向合理有序、服务可及均等、社会融合顺畅。最后,从构建框架、完善制度、均等服务、建立机制四方面,提出了引导人口合理有序流动、畅通从迁徙到落户通道、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融入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流动人口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社会融入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徐藜洋 李湉湉
流动人口实现市民化的程度可能与流动人口迁移的具体模式有关。利用全国流动人口卫生计生动态检测调查2017年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迁移模式对流动人口的市民化存在以下影响:第一,相对于单独流动而言,只与子女一起迁移、只与父母一起迁移、与配偶和子女一起迁移、与配偶和父母一起迁移、与配偶子女和父母一起迁移对流动个体市民化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与配偶子女和父母一起迁移对市民化水平的提高程度最大,大约使流动个体市民化水平提高5.8个百分点。第二,只与子女一起迁移、与配偶和子女一起迁移这两种迁移模式对年轻流动个体、女性流动个体和高中以上学历的流动个体市民化水平的影响不显著;对于这三个群体,父母在提高其市民化水平方面的积极影响仍然存在,且边际影响更大。第三,对于未婚流动个体,与父母一起迁移对其市民化有显著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
流动人口 迁移模式 市民化 公共服务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高向东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流动人口规模不断增大,跨省流动人口比重也在不断提升,虽然关于流动人口省际迁移的研究较多,但是针对省际迁移距离的研究则不多见。文章利用2000和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考察人均迁移距离及其省际差异,研究发现:2000~2010年我国流动人口省际人均迁移距离有所增加,2000年人均迁移距离为980.51千米,2010年为994.82千米;人均迁移距离变动存在区域差异性,迁移距离增加的省份主要分布在西部,而迁移距离降低的省份主要分布在东部;人均迁移距离存在性别差异性,女性更加倾向于近距离迁移,2010年男性的人均迁移距离为1000.75千米,女性则为987.01千米,迁移距离的性别差异在不断缩小。同时,文章还从经济因素、年龄结构和迁移规模3个方面探讨了流动人口省际迁移距离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
流动人口 省际迁移 迁移距离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崇维祥 杨书胜
文章基于2012年江浙沪流动人口调查数据,使用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模型,从家庭中劳动者个体、家庭和社会三个层面考察影响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的因素。在32 975个样本的基础之上,研究发现,人口流动呈现明显的家庭化特征,劳动者个人特征、家庭因素和社会结构要素等都对家庭化迁移的发生具有显著的影响。在劳动力个体因素中,女性,年龄小,教育程度较低,居留时间长,拥有自我决策行动能力的雇主和自营劳动者更倾向于发生家庭化迁移;在家庭影响因素中,婚姻关系和孩子的数量都会正向地影响家庭化迁移行
关键词:
流动人口 家庭化迁移 影响因素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万思齐 秦波
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加速阶段,老年人口的规模不仅快速扩大,而且异地迁移也逐渐增多。老年人口迁移不仅直接影响个体家庭福祉,而且对迁入迁出地的人口结构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影响,但目前聚焦于这一现象的学术与政策研究尚有不足。论文从老年人口迁移的空间格局、决策机制和影响效应3个方面梳理既有国内外文献,发现:(1)空间格局上,老年人口迁移存在长距离中小城市迁移、长距离大城市迁移、短距离郊区迁移和短距离中心城区迁移4种模式,不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特点;(2)决策机制上,老年人口迁移意愿受到经济、健康、舒适和归属等需求因素的驱动,而迁移能力则受到生理、经济与社会基础等因素影响;(3)影响效应上,老年人口迁移对个体身心健康、社会融入以及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均会产生显著影响。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夯实研究的数据和方法基础,并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框架,从而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老年友好城乡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