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98)
- 2023(2079)
- 2022(1886)
- 2021(1782)
- 2020(1487)
- 2019(3557)
- 2018(3473)
- 2017(6823)
- 2016(3667)
- 2015(4212)
- 2014(4024)
- 2013(4045)
- 2012(3752)
- 2011(3353)
- 2010(3440)
- 2009(3079)
- 2008(2946)
- 2007(2612)
- 2006(2313)
- 2005(2179)
- 学科
- 济(15890)
- 经济(15875)
- 出(10534)
- 贸(10163)
- 贸易(10163)
- 易(10095)
- 业(9956)
- 管理(9730)
- 方法(8833)
- 企(8708)
- 企业(8708)
- 数学(8025)
- 数学方法(7965)
- 口(7774)
- 出口(7766)
- 出口贸易(7766)
- 财(5078)
- 中国(3905)
- 农(3378)
- 技术(3342)
- 财政(3058)
- 政(2886)
- 业经(2828)
- 理论(2392)
- 技术管理(2332)
- 地方(2264)
- 制(2236)
- 融(2186)
- 金融(2186)
- 支出(2090)
- 机构
- 大学(51238)
- 学院(50354)
- 济(25068)
- 经济(24702)
- 管理(20488)
- 理学(17805)
- 理学院(17668)
- 管理学(17422)
- 管理学院(17352)
- 研究(15548)
- 中国(12623)
- 财(11555)
- 京(10147)
- 财经(9281)
- 经济学(8642)
- 经(8560)
- 经济学院(8046)
- 科学(8009)
- 所(7324)
- 江(7236)
- 中心(7161)
- 财经大学(6990)
- 研究所(6502)
- 北京(6307)
- 商学(6036)
- 范(6024)
- 贸(5986)
- 商学院(5978)
- 师范(5949)
- 农(5839)
- 基金
- 项目(33769)
- 科学(27407)
- 基金(25770)
- 研究(25515)
- 家(21762)
- 国家(21594)
- 科学基金(19095)
- 社会(17171)
- 社会科(16513)
- 社会科学(16512)
- 基金项目(13228)
- 省(12389)
- 教育(12268)
- 自然(11856)
- 自然科(11619)
- 自然科学(11618)
- 自然科学基金(11446)
- 资助(11268)
- 划(10337)
- 编号(9834)
- 部(8530)
- 成果(7788)
- 教育部(7723)
- 国家社会(7494)
- 创(7434)
- 重点(7408)
- 人文(7376)
- 大学(7070)
- 创新(6969)
- 发(6814)
共检索到7676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冉光和 李涛 胡菁芯
汇率传递方向是决定汇率能否调节贸易失衡的关键因素。本文基于生产者均衡理论,从消费者需求价格弹性视角,分析国外出口商定价能力影响汇率传递方向的机制,并运用存量调整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总体上看,汇率升值会显著降低进口价格,汇率传递方向为负。进一步通过SITC分类的实证结果表明,国外出口商定价能力较弱时,仍然支持汇率传递方向为负的典型结论,但随着国外出口商定价能力提升,出现了正向汇率传递。因此,汇率变动对不同种类商品贸易失衡的调节作用存在较大差异,盲目采用汇率工具可能会加重部分种类商品的贸易失衡。
关键词:
定价能力 汇率传递方向 存量调整模型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万晓莉 陈斌开 傅雄广
本文在局部均衡框架下建立了引入进口关税的成本加成模型分析国外出口厂商的定价行为,并构建了我国各产业的进口价格、名义有效汇率和国外出口商生产成本指数,利用分布滞后模型首次对各产业的汇率传递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主要发现:无论短期还是长期,各产业进口价格的汇率传递效应都存在很大差异。以采掘、皮革、冶金和纺织为主的资源类产品的进口价格传递弹性普遍较高,甚至超过具有高附加值的机械产业。资源类中以进口稀有金属为主的采掘业长期传递弹性最高。短期内,几乎所有产业的外国出口厂商都会通过调整成本加成来吸收汇率变动;而在长期,汇率变动基本上对各产业进口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传递,尤其资源类产业更倾向于采取生产方货币定价...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马淑琴 鲍观明
本文基于21类HS标准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汇率传递机制下浙江省出口商品的策略定价能力及其汇改前后的变动情况。结论显示:浙江省凭借低廉的要素成本优势,以贴牌代工方式,融入到全球价值链(GVC)的底部环节,专注于劳动密集型、微利化、低技术含量的生产、加工、制造或组装,从而表现为劳动密集型出口商品具备超强策略定价能力,技术密集型出口商品则无策略定价能力;汇率改革以后,产业集群推动了大部分出口商品策略定价能力的提高。因此,浙江企业在融入全球价值链(GVC),充分发挥劳动密集型出口商品策略定价优势,巩固已有的国际市场需求和份额的同时,应参与构建基于本土市场需求的国家价值链(NVC),促进专业化市场及产...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陈望远 李仲飞 蔡武
本文从出口企业定价的微观视角出发,选取广东省2005-2010年出口商品月度数据,通过采用面板随机系数模型对HS分类商品进行了细分行业的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广东省分行业出口商品在面对人民币升值时,汇率传递有较大差异;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存在汇率过度传递现象,出口商具有超强的策略定价能力,在国际市场中,面对人民币升值时,有提高出口价格的能力;对于不具有比较优势的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则存在逆传递的现象,出口商在面对人民币升值时,通过降低出口价格来维持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大多数行业介于这两者之中,人民币汇率的出口价格传递呈现不完全传递的状态。
关键词:
汇率传递 策略定价 面板随机系数模型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项后军 许磊
本文运用多个行业的面板数据,考察了汇改后的人民币汇率变化对我国出口商品价格的传递效应以及不同行业的依市定价行为。研究发现:汇改后的汇率变化对我国大部分行业的出口商品价格具有长期影响,短期影响并不明显,国内出口企业只能在长期中逐步消化汇改后汇率的升值性变化;而从总体上看,大部分行业的出口商只能通过调整成本加成的形式靠自身利润的压缩将汇率变动吸收掉,仅有小部分行业能将汇率变化的50%以上传递出去,故汇改后汇率升值的大部分是由国内出口企业自己承受和消化掉的。这意味着汇改后人民币汇率的持续升值确实给实体经济中占有相当比重的出口行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
汇率传递 依市定价 汇改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林声强
本文从中国企业的生产控制模式入手,建立不同生产控制模式企业在人民币升值条件下的出口商品定价模式与策略。这些不同的模式与策略决定了人民币汇率传递程度的不同。
关键词:
汇率传递 生产控制 模式商品定价
[期刊] 会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张会清
以中国的20种主要出口商品作为研究对象,考察1997年一季度至2016年四季度期间,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于出口商品价格的非对称传递特征。研究发现,人民币汇率变动产生了显著的非对称传递效应,人民币升值对出口贸易的负面冲击远强于人民币贬值对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人民币汇率的大幅变动对出口商品价格的影响也远强于汇率小幅变动的情形。汇率传递效应在汇改前后表现出动态的非对称性,汇率因素对出口商品价格的影响在2005年汇改之后才开始显现。由于进口投入品比例上的商品异质性,汇率传递效应及其非对称性传递特征仅限于资源性产品和中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丹俊霖 靳毓
本文分析了近年来我国出口商品价格的汇率传递效应及其变动趋势。发现我国出口商品价格存在汇率不完全传递现象。本文研究进一步发现,虽然我国出口商品价格存在汇率不完全传递现象,但综合整个研究期间来看,我国出口商品价格主要受到需求方收入水平和产品生产成本的影响,实际有效汇率对出口商品价格的作用并不大。另外,在国际金融危机和人民币汇率升值的背景下,实际有效汇率对我国出口商品价格的作用显著提升。
关键词:
出口商品价格 汇率传递 SVAR模型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魏晓琴 刘国峰
本文构建了不完全竞争市场下的中国汇率传递的理论分析框架,探索人民币汇率传递对中国出口商品的价格差异产生的影响。通过VAR模型对传递效应的分析,本文发现劳动密集型商品的出口价格受人民币汇率升值产生的负面影响要大于资本密集型商品,本币升值客观上促进了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结论是: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出口商品的价格存在不完全传递,传递程度的差异对我国出口商品和相关产业的结构调整具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
汇率传递效应 出口价格 结构调整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陈学彬 李世刚 芦东
本文基于22种HS分类出口商品的面板数据,按照行业特征对其进行分类,考察了2001年1月至2007年8月间中国出口商品总体和各行业分类的汇率传递率,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出口商的盯市能力。结论显示:基于比较优势、加工贸易特征、市场结构和世界市场竞争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各行业面对人民币汇率升值时的出口价格传递是极不相同的,表现出不同的盯市能力:具有传统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具备超强的盯市能力,在人民币升值时出口商能降低本币出口价格;而以加工贸易为特征的一些高科技制造业存在不完全汇率传递现象。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吴文昌 盛如旭 马淑琴
在理论上分析了不完全汇率传递与出口企业定价能力互动机制、汇率波动下出口企业生产组织行为方式变革机理以及汇率传递程度与企业出口定价能力的关系。实证检验了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过程中,面对汇率波动不同企业生产组织行为的出口定价能力。本文结果表明:采取中间投入品国外外包的企业,其出口定价能力低于采取总部服务外包的企业,其他行为阶段的企业则一般不涉及出口。据此,提出应采取多种措施增强企业研发创新与自主品牌设计能力,大力发展来料加工贸易,采取有效措施实施"走出去"战略。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陈平 刘兰凤 袁申国
本文使用时变参数状态空间模型研究当人民币名义双边汇率变动时,进出口价格传递效应的动态变化,并进一步讨论中国进出口企业与东盟各国交易时的定价能力。结论显示:人民币出现升贬值变动时,进出口价格人民币汇率传递弹性都是对称的(出口时越南与泰国例外);总体来说,中国出口企业对东盟各国具有强定价能力,但中国出口企业的定价能力在2012年以后呈下降趋势(除马来西亚、新加坡外);中国进口企业对东盟各国的定价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向新加坡、马来西亚进口商品具有强定价能力,向菲律宾、泰国进口商品具有部分定价能力,向印度尼西亚进口,进口商定价能力较弱,向柬埔寨、缅甸进口,进口商定价能力很弱,向越南、老挝进口,进口商完全...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马婷 王静
我国汇改之后人民币一直处于持续、小幅上升的状态,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农产品的贸易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了研究我国农产品出口依市定价能力,本文基于2002年1月至2013年12月的月度数据,对我国农产品出口价格的依市定价系数进行了V A R模型分析,通过ADF平稳性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脉冲分析和方差分解等方法实证研究得出,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具有部分依市定价能力。因此,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应在人民币升值趋势的背景下,巩固自身的市场份额的同时,提高农产品的依市定价能力,加强出口竞争能力。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雅丽
本文利用汇率不完全传递理论,对2005年到2008年初我国出口企业的商品价格变动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我国出口商品的汇率传递弹性较小且行业差别不显著;面对人民币升值带来的出口价格上升压力,出口企业减少价格加成的空间有限,主要是通过减少成本来降低汇率传递度的。据此本文认为由于出口商能够吸收一定幅度的汇率变动,短期内汇率政策效果不明显;但长期来看,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应具有显著作用。从根本上来说,只有转变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包括通过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有效提高内需、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等,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的内外均衡发展。
关键词:
人民币汇率 不完全传递 出口商品价格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刘少英
本文实证分析了美元汇率按美国总进出口价格、分段进出口价格、分类商品进出口价格的传递率。实证结果表明,无论美元升值还是贬值,美国的进出口价格指数都会下降,而且美国出口价格的传递率比同期进口价格的传递率要小得多,升值期的传递率也比贬值期的传递率要小;美元升值比贬值对美国经常账户赤字的纠正更有利。因此,建议美国实行美元适度升值的政策,而且要结合其他政策才能改善其巨额经常账户赤字。
关键词:
美元汇率 进出口商品价格 传递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