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117)
- 2023(4353)
- 2022(3588)
- 2021(3671)
- 2020(2960)
- 2019(6830)
- 2018(6856)
- 2017(13692)
- 2016(7631)
- 2015(8240)
- 2014(8216)
- 2013(8306)
- 2012(7942)
- 2011(7378)
- 2010(7660)
- 2009(7172)
- 2008(6983)
- 2007(6539)
- 2006(5902)
- 2005(5281)
- 学科
- 农(44268)
- 济(33613)
- 经济(33575)
- 农业(29471)
- 业(25910)
- 业经(11784)
- 管理(11586)
- 地方(10149)
- 农业经济(9932)
- 土地(9640)
- 村(8978)
- 农村(8967)
- 发(8370)
- 中国(8041)
- 方法(7799)
- 制(7577)
- 数学(7143)
- 数学方法(7095)
- 发展(6765)
- 展(6759)
- 劳(6683)
- 劳动(6682)
- 人口(6369)
- 收入(6368)
- 农业劳动(6291)
- 及其(6060)
- 动力(5820)
- 建设(5806)
- 体(5746)
- 劳动力(5743)
- 机构
- 学院(105874)
- 大学(100708)
- 济(45533)
- 经济(44619)
- 农(42967)
- 管理(40387)
- 研究(38556)
- 理学(34571)
- 理学院(34161)
- 管理学(33639)
- 管理学院(33465)
- 农业(32481)
- 中国(32390)
- 业大(25230)
- 京(24844)
- 科学(23788)
- 所(20012)
- 农业大学(19990)
- 中心(19865)
- 研究所(17923)
- 江(17076)
- 财(17025)
- 北京(15744)
- 业(15050)
- 范(14856)
- 师范(14792)
- 省(14707)
- 经济管理(14676)
- 发(13936)
- 科学院(13652)
- 基金
- 项目(69726)
- 科学(54164)
- 研究(54011)
- 基金(49290)
- 家(42357)
- 国家(41841)
- 科学基金(35365)
- 社会(34254)
- 社会科(31858)
- 社会科学(31849)
- 省(27629)
- 基金项目(27314)
- 农(26051)
- 编号(24662)
- 划(22794)
- 教育(21993)
- 自然(21387)
- 自然科(20691)
- 自然科学(20685)
- 自然科学基金(20303)
- 成果(19180)
- 资助(18544)
- 发(17132)
- 部(15806)
- 课题(15464)
- 重点(14793)
- 发展(14348)
- 制(14234)
- 业(14208)
- 展(14131)
共检索到1685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孔祥斌 张凤荣 姜光辉 安萍莉
研究目的:借鉴国外农用地保护先进经验,总结国内农地保护发展特点和趋势,为北京市耕地保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和综合分析法。研究结论:当前农地保护已趋于“多目标”,因此,应重新审视耕地价值,构建北京市以“保持粮食生产能力为基础的、发挥耕地生态价值”的耕地保护目标;充分考虑耕地质量、区位、环境功能差异,严格保护不能转用的特殊耕地资源;注重耕地保护与利用、利益协调问题,提高社会参与度,建立系统的耕地保护体系,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保护耕地。
关键词:
土地管理 耕地保护 北京市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宋小青 欧阳竹
近年来,耕地多功能管理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针对耕地需求无序竞争、耕地边际化与耕地生态系统退化三大现实问题,建立了以土地单功能利用为症结的综合分析框架,认为中国耕地保护须向耕地多功能管理转型。然而,目前尚缺乏耕地多功能的内涵解释框架。本文通过梳理耕地多功能的相关研究,从实证与规范、供给与需求及其相互关系角度,建立了耕地多功能内涵的综合解释框架。最后,本文提出耕地保护转型可同时注重构建以主体功能差异化为前提的耕地多功能空间融合模式、拓展耕地价值的提升途径并建立耕地多功能统筹利用保障机制。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黄大全 郑伟元
研究目的:研究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发展及其耕地面积的变化,以期为快速城市化时期中国的城市发展和耕地保护提供借鉴。研究方法:文献法,对比分析和统计分析法。研究结论:城市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中国台湾、日本以及北美西欧的经验表明,城市扩展和耕地面积保持相对稳定并不矛盾,其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城市发展道路及其土地利用方式,并有相关政策作保障。对中国城市化发展和耕地保护的启示:(1)选择合理的城市化道路,实施大都市发展战略是中国应对耕地资源紧缺的重要途径;(2)“开源节流”是保持耕地面积稳定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
城市化 耕地保护 启示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赵茜宇 张占录 华逸龙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都市郊区耕地保护将面临更大的挑战。从耕地保护缺乏经济补偿机制和动力机制出发,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分析基于土地发展权的设立和配置完善耕地保护相关政策的路径。研究表明:1土地发展权基于公平的理念,因规划和土地用途管制而产生;2土地发展权为耕地保护提供了一个与土地用途管制相补充的经济补偿机制;3土地发展权的初始配置需依据土地利用规划,根据相关指标确定土地发展权的初始数量;4土地发展权对耕地保护的实现路径主要体现为市场交易和政府购买。基于此,政府应通过法律、规划监管的完善和耕地保护基金的设立来构建基于土地发展权的耕地保护体系。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奉婷 张凤荣 郭俊梅 李灿 曲衍波
为进一步为北京市耕地保护补偿实践提供实证依据,建立健全耕地保护补偿理论与方法,本研究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采用Logistic回归法测算区域耕地地块发展概率,据此进行耕地发展概率分区;选取区域征地补偿中的安置补助费作为参照标准测算耕地保护主体机会成本损失;最终由不同的耕地发展概率修正得到全区耕地保护补偿值。基于发展概率差别化测算平谷区耕地保护经济补偿结果在空间上具有由中心城区向远郊不断降低趋势,符合区域发展实际;差额化耕地保护补偿既弥补了种地农户机会成本损失,解决了土地规划与征收所带来的农地发展机会不均问题,又强化其耕地保护意愿。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谈明洪 吕昌河
中国耕地资源不足,人均耕地不足世界水平的一半。由于快速城市化,城市用地扩展(占用耕地)和耕地保护间的矛盾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对此矛盾存在两种看法,一种观点认为城市用地远比农村居住用地节约,城市化有助于减少耕地的流失;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城市用地扩张和耕地资源稀缺之间矛盾尖锐,城市用地的蔓延极可能造成耕地资源的紧张。论文针对国外城市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和我国城市发达地区的城市发展历程,探讨了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这些国家或地区的耕地资源总量的变化趋势。然后,利用由遥感解译的土地利用数字化图,分析了我国部分地区城镇人均用地和农村人均居住用地的差距。结果认为,中国城镇人均用地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远...
关键词:
城市用地扩展 耕地流失 耕地保护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陈美球
2006年2月至2007年2月,作者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作为访问学者开展了一年的研究,期间查阅了大量国外有关耕地保护的文献资料,对国外耕地保护的措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了解。本文是作者回国后撰写的总结报告的一部分。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丁成日
研究目的:分析美国土地开发权制度的经验,探索以经济手段改变经济利益动机影响相关人的行为,为中国土地管理和开发提供经验和借鉴。研究方法:制度经济学分析和文献分析法。研究成果:基于经济激励机制TDRs比刚性政策能够更有效地保护耕地,同时由于中国的快速发展,TDRs更有可能成为保护耕地的有效措施之一。由于TDRs能够区别对待不同发展阶段的地区,能够消除或减少统一的土地政策带来的效率损失,是制定和实施"因地制宜"土地政策和管理的发展方向之一。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刘志扬
美国的耕地资源总量排全世界第一位,人均占有量更是非常可观。但在大规模的城市化过程中,他们仍然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对耕地实施严格保护,因而取得显著成效。在可预见的今后几十年中,将是中国城市化发展速度比较快的时期,而节约和保护耕地国策又必须坚持。如何平衡和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美国对耕地实施保护的政策和经验,非常值得中国研究和借鉴。
关键词:
城市化过程 耕地保护 美国经验 中国借鉴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方斌 牛善栋 黄木易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已然对粮食产出提出更高要求,综合辨析吃饱和吃好理念,运用理论分析、GM模型对耕地保护目标进行数理预判,为面向2035年美丽中国背景下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战略提供决策依据。结果表明:(1)在理论假设的完全理想状态下,仅解决吃饱需要的耕地数量为1.18亿hm~2,实现全面吃好需要的耕地数量为1.43亿hm~2,现有的耕地存量还难以满足该需求;兼顾"吃饱+吃好"双重情境下新时期耕地保有量区间为1.25×10~8~1.38×10~8 hm~2。(2)吃饱和吃好作为中国语境下粮食安全的核心问题,是对国民需求、社会发展、耕地资源形成的自组织系统在时空跃迁过程中的整体性把握。(3)从粮食质量需求视角,到2030年我国人口高峰年,耕地需求仍有不足风险。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仍是我国必须坚守的基本国策,确保耕地质量的"纯洁性"将成为耕地保护转型的重要方向。
关键词:
耕地保护 吃饱 吃好 规模测算 理论分析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美球 魏晓华 刘桃菊
由于耕地为公众提供了大量的、具有强烈外部性的非生产性功能,很多国家都把耕地保护作为一个公共目标,并通过社会化扶持手段来得到实施。中国作为一个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占有量低的国家,耕地保护任务更加突出,虽然"切实保护耕地"成为我国的一个基本国策,提出要执行"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并制定了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土地用途管制等一系列耕地保护政策,但耕地保护整体效果却不容乐观,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形成全社会共同保护耕地的氛围。本文对当今世界耕地保护社会化扶持的政策依据及实践手段进行综合与分析,并结合我国耕地保护的形势,提出了我国耕地保护社会化扶持的一系列对策措施,包括加快耕地产权制度建设,明确耕地保护的责...
关键词:
耕地保护 社会责任 社会行为 启示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彭文龙 吕晓 辛宗斐 牛善栋
研究目的:厘清可持续集约化概念内涵和研究态势,梳理国际经验并研判对中国耕地保护的启示。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和例证法。研究结果:(1)可持续集约化是协调粮食需求与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矛盾、因地制宜优化耕地利用、提升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重要途径;(2)可持续集约化符合SDGs,与中国生态文明背景下的耕地保护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相契合;(3)国际可持续集约化研究丰富,实践广泛,可为中国耕地利用和保护提供参考。研究结论:可持续集约化理念内涵及其国际经验为中国构建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耕地保护格局提供了重要启示,在保证数量充足和质量优良的基础上,构建"用养结合"的动态平衡体系,创新耕地利用与农业经营模式,加强耕地养护和生态养育,确保粮食生产能力持续稳定。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晓叶
第26个全国土地日即将到来,公众对土地的关注再度升温。然而,不同人士或许关注点会大不相同:普通市民多半关心地价,其实质涉及的是城市建设用地的供应问题;农村村民多半关心农产品的市场行情,其背后涉及的是农地的产出率与经营方向问题。而业内人士则不言自喻——"保护耕地与保障发展"作为土地管理的两大核心问题,是土地日的永恒主题。但对于广大业外人士而言,今年的土地日宣传主题"节约集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李立辉
中国和日本同处东亚,现代化进程中有许多相似之处。如较为接近的资源禀赋结构,较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人均资源拥有量等。在极为稀缺的耕地资源要素约束下,日本农业实现了集约、高效发展。这个过程中,日本完善的土地法律体系、灵活的土地管理手段、适应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所需的土地管理政策等一整套土地管理体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基于类似的人地关系背景下的日本土地制度和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苏伟忠 杨桂山 顾朝林
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与PSR模型提出环境压力、土壤质量、破碎度、粮食单产等耕地保护等级评价指标。单项指标评价表明:苏州耕地环境压力突出、土质较好、破碎化明显、粮食产量高。基于指标相关性分析,选用层次聚类分析法,对样本特征聚类分为4等,各等面积百分比S1:S2:S3:S4=33.6:32.4:26.7:7.3。S1在乡村区和湖荡区,各指标良好;S2在沿江平原及城市化边缘区,土质良好,粮食产量较高;S3散布在城市化边缘区及湖荡丘陵区,各指标中等;S4散布在城市周边及湖荡丘陵区。进而基于各等级的地域特征及指标关系,将耕地保护等级又分为9级,并指出各级耕地保护措施。
关键词:
耕地保护 等级评价 PSR模型 苏州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