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406)
- 2023(9154)
- 2022(7602)
- 2021(7138)
- 2020(5443)
- 2019(12265)
- 2018(12082)
- 2017(22492)
- 2016(12414)
- 2015(13744)
- 2014(13831)
- 2013(13880)
- 2012(13536)
- 2011(12675)
- 2010(13035)
- 2009(12058)
- 2008(11774)
- 2007(10947)
- 2006(10097)
- 2005(9474)
- 学科
- 济(58833)
- 经济(58767)
- 农(49339)
- 业(38289)
- 农业(33062)
- 管理(23112)
- 地方(21028)
- 中国(20598)
- 业经(18998)
- 企(15036)
- 企业(15036)
- 发(14522)
- 农业经济(12698)
- 方法(12379)
- 制(12032)
- 发展(11746)
- 展(11722)
- 融(10906)
- 金融(10905)
- 银(10871)
- 银行(10854)
- 行(10710)
- 数学(10351)
- 数学方法(10262)
- 学(10136)
- 贸(10114)
- 贸易(10102)
- 地方经济(9730)
- 易(9724)
- 村(9542)
- 机构
- 学院(182181)
- 大学(175522)
- 济(76953)
- 经济(75220)
- 研究(71392)
- 管理(64756)
- 中国(56048)
- 理学(54255)
- 农(54094)
- 理学院(53579)
- 管理学(52778)
- 管理学院(52443)
- 科学(42776)
- 农业(40907)
- 京(38877)
- 所(37548)
- 业大(33660)
- 研究所(33652)
- 中心(33285)
- 财(32244)
- 江(30474)
- 范(27860)
- 师范(27630)
- 省(25355)
- 北京(24849)
- 农业大学(24710)
- 州(24480)
- 院(24400)
- 财经(23945)
- 发(23177)
- 基金
- 项目(114164)
- 研究(89812)
- 科学(88696)
- 基金(78318)
- 家(68101)
- 国家(67299)
- 社会(56439)
- 科学基金(55704)
- 社会科(52863)
- 社会科学(52853)
- 省(47860)
- 基金项目(41375)
- 编号(39705)
- 划(38794)
- 教育(38704)
- 成果(32936)
- 发(32691)
- 自然(31897)
- 自然科(31050)
- 自然科学(31046)
- 农(31040)
- 自然科学基金(30459)
- 资助(30008)
- 课题(27614)
- 发展(26855)
- 展(26396)
- 重点(25671)
- 部(24952)
- 创(23729)
- 性(23274)
- 期刊
- 济(104257)
- 经济(104257)
- 农(61482)
- 研究(57172)
- 中国(48805)
- 农业(41858)
- 学报(29293)
- 科学(28147)
- 教育(24567)
- 业经(24317)
- 融(24171)
- 金融(24171)
- 大学(23085)
- 学学(21713)
- 财(20795)
- 管理(20736)
- 业(19277)
- 技术(15531)
- 农业经济(15244)
- 农村(14829)
- 村(14829)
- 问题(14714)
- 经济研究(13281)
- 世界(12358)
- 版(11714)
- 经济问题(11030)
- 财经(10687)
- 资源(9822)
- 农村经济(9700)
- 社会(9684)
共检索到3027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刘玉花 王德海
国外农村发展传播从产生至今经历了进化论、批判论、多元化发展三个重要阶段。当前从事农村发展传播实践的主要是联合国体系下及各发达国家的国际发展组织与援助机构,发展中国家的研究机构等也参与到实践当中。农村发展传播实践为理论研究提供了基础,而当前该领域的主要理论观点对中国农村的发展传播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高铁生 宋曙光
一、历史发展 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确立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它最初是伴随德国工业化的兴起和阶级矛盾的激化而产生的。19世纪中叶,德国开始工业化,工业部门的职工人数迅速增加,工业化和城市化使得城市人口和工人队伍不断扩大。当时城市工人劳动条件恶劣、劳动强度大、工伤事故和职业病频繁,工人基本生活难以得到保障,由此导致了德国工人运动的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韩嵩 刘俊昌 胡明形
对国际上苗木产业发达的几个国家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这些国家在苗木产业的生产、政策支持、经营管理体系和社会服务机构等方面的优势,并依此提出有利于我国苗木产业健康发展的建议———加强苗木基地建设;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真正做到育苗与造林相衔接;加强宏观指导,建立和完善苗木社会化服务体系。
关键词:
苗木产业 经营管理 政策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赵可利
一般来说,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国民中的弱势群体,农村是整个国家中的弱势区域。世界各国都建立了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农村金融体制,它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这是由各国农业、农民和农村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虽然国情不同,但农业生产都是相对劳动密集型经营,历史上都曾长期处于农耕文化,日本也属于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金融体制有明显的人为构造色彩,这些与中国都有相似性,中国目前处于经济增长较快的时期,类似于日本战后高速增长时期。通过借鉴日本农村金融发展经验,可以促进中国农村金融的良性发展,促进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和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促进城乡金融和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张立中 王鹏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张蕊
一些发展中国家农村融资租赁市场起步较早,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一整套比较成熟的业务模式和管理办法,诸如融资租赁公司组织形式灵活多样、优势互补,采用联合承租方式降低管理成本和业务风险,租赁的首付费用低廉优惠,给予财税、信贷政策扶持等,对推动我国农村融资租赁的快速健康发展极具借鉴意义。
关键词:
融资租赁 租赁模式 融资成本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郭磊 付剑茹
农村经济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很重视金融在农村和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努力推动农村金融的发展。本文通过分析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农村金融体系的特点和经验,并结合这些国家的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有益于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几点意见。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贺文慧 杨秋林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藏波 杨庆媛 周滔
研究目的:为中国农村土地证券化的深入研究和试点落实提供经验借鉴和现实参考。研究方法:基于文献综述法,从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两方面分析德国、美国和日本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农村土地证券化的产生背景、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研究结果:摆脱小农经济、增强农业规模经济和资金保障是国外农村土地证券化的产生诱因;农村信用合作组织是土地证券统一运作的基础,同时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农村土地的规模经营;农村土地证券化的发展离不开政府扶持,政府应采取多种方式给予农村土地证券化资金支持;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健全是农村土地证券化运行合理性和规范性的保障。研究结论:中国有必要通过农村土地证券化试点,从现实层面验证其可行性和推广性。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李德强
本文以孟加拉国、印度、美国、法国、日本的农村金融发展为例,探讨各发展中和发达国家在农村金融发展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并在充分借鉴国外农村金融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中国当前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指出在新形势下,中国农村金融必须做好组织体系、金融体制和金融产品等方面的创新工作,不断构建和谐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农村金融 发展经验 发展创新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陈健 毛霞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谢秋山 许源源
促进农村就业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维持乡村交换系统功能的重要基础。通过发达国家和地区与发展中国家的对比可以发现,成功的农村就业促进政策的核心特征是在农村发展的整体性框架下考虑和设计农村就业促进政策,尤其要重视乡村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对就业的支撑功能;同时,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与人口结构的变化,要将农村就业促进的目标定位于促进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而非仅仅定位于扶贫或提供基础性生存保障,并不断推动农村就业促进政策创新。借鉴国外经验,国内农村就业促进政策要在促进农村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总体导向下,兼顾“就地就近就业”和“外出转移就业”的双重目标,基于农村发展乃至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大局进行整体性政策设计,并重点支持立足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乡村数字化就业岗位的开发。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黄茂兴 叶琪
研究目标: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历程,总结取得的伟大成效,凝练蕴含其中的发展规律,进一步探究深化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推动乡村振兴的经验启示。研究方法: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演变进行系统梳理,客观评价取得的发展成效和存在的不足,运用统计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来展现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变化,并通过科学抽象法、归纳演绎法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规律和经验进行总结。研究发现: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主要聚焦于农村土地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村经营方式、农产品流通体制、农业发展地位、城乡二元结构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在总量增长、结构优化、技术创新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纵观我国农村经济70年的发展历程,它蕴含着特有的发展规律,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规律、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律、从一般到特色化探索的建设规律、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规律以及动力转换升级的规律。这也启示着我国在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要尊重和维护农民的根本权益,巩固和加强农村政策扶持,推动产权界定清晰,激发农村科技生产力以及实现和维护公平包容的治理环境。研究创新: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系统剖析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演变的空间并存性和时间继起性,以大量翔实的数据资料为基础,并上升到理论层面的本质特征,抽象总结出五个方面的发展规律,将历史经验、现实问题与发展趋势相结合,得出五个方面的经验启示。研究价值:厘清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脉络及取得的成效,尝试总结了中国农村经济70年发展的特征规律,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境遇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参考借鉴作用。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文章认为, 德国高度发达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特别是具有巨大活力并且长盛不衰的合作社制度,已经成为当代世界农业发展中具有广泛影响的成功模式。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 应当在立足现实国情的基础上, 对德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经验创造性地加以借鉴和移植、探索一条既符合世界农业发展基本规律又有自身特色的农村发展道路。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赵卫利 刘冠群 程俊力
通过对国外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的分析,以及对国外农业信息化发展成就概述。就如何推进中国农业信息化发展路径提出对策。
关键词:
农业信息化 发展 启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