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372)
2023(7813)
2022(6396)
2021(5882)
2020(4592)
2019(10601)
2018(10552)
2017(19299)
2016(10706)
2015(12202)
2014(12354)
2013(12243)
2012(12224)
2011(11449)
2010(12068)
2009(11195)
2008(11032)
2007(9953)
2006(9413)
2005(8914)
作者
(33495)
(28185)
(27914)
(26833)
(18541)
(13250)
(12734)
(10740)
(10723)
(10343)
(10049)
(9568)
(9540)
(9153)
(9033)
(8853)
(8350)
(8257)
(8175)
(7726)
(7489)
(6861)
(6861)
(6786)
(6441)
(6385)
(6318)
(5954)
(5802)
(5612)
学科
(68330)
经济(68253)
管理(26010)
(20904)
地方(19949)
方法(19359)
(16535)
企业(16535)
数学(15681)
数学方法(15486)
(15394)
中国(15007)
地方经济(13298)
业经(12750)
(12552)
理论(10742)
(9820)
金融(9818)
(9466)
(9425)
农业(9011)
(8933)
环境(8708)
(8224)
经济学(8215)
银行(8198)
(8002)
(7849)
贸易(7839)
(7748)
机构
大学(169915)
学院(167208)
(76704)
经济(75079)
研究(67471)
管理(55962)
中国(50266)
理学(46359)
理学院(45616)
管理学(44778)
管理学院(44430)
科学(39724)
(37109)
(35368)
(34765)
研究所(31805)
中心(28438)
(27588)
财经(26643)
(26481)
(25530)
师范(25323)
经济学(25209)
北京(24266)
(24008)
(23951)
经济学院(22193)
(21824)
业大(21187)
师范大学(20870)
基金
项目(100636)
科学(78118)
研究(75390)
基金(71434)
(62684)
国家(62155)
科学基金(51403)
社会(48026)
社会科(45287)
社会科学(45275)
(38232)
基金项目(36623)
教育(34882)
(32724)
自然(30891)
自然科(30009)
自然科学(29996)
编号(29912)
资助(29496)
自然科学基金(29435)
成果(26610)
重点(23787)
(23576)
课题(22562)
(22290)
国家社会(20380)
(20050)
发展(19263)
(19263)
教育部(19114)
期刊
(99066)
经济(99066)
研究(59681)
中国(37185)
(25633)
学报(25355)
(24753)
科学(24441)
管理(23550)
教育(22742)
大学(19165)
学学(17729)
(17417)
金融(17417)
农业(16498)
经济研究(16194)
技术(15957)
财经(14456)
问题(12823)
(12734)
业经(12038)
(10505)
世界(10503)
国际(10032)
技术经济(9329)
(9302)
图书(8510)
统计(8111)
(8015)
论坛(8015)
共检索到2795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唐红军  
湾区经济是当今世界经济版图的主要亮点,是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基于优越的基础条件和机遇,其目标是建设国际一流湾区与世界级城市群,发挥引领创新、聚集辐射的核心功能。为此,我们有必要吸收和借鉴国外湾区经济的研究与实践成果,从而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启示。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朱寿佳  代欣召  
湾区经济是沿海经济重要形式,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湾区发展海洋经济直接关系到湾区高质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务院批准的国家战略区域,是带动南部海洋经济圈及泛珠三角区域的重大引擎。总结国际三大湾区和环杭州大湾区建设现状和经验,大湾区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高阶形态,具有“江、城、湾”的地理格局,以河口地区为中心向外围扩展,城市分工明确,滨海人口密集,跨国企业总部集聚,对全国和全球经济具有绝对控制力。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应聚焦交通互联,激活综合型港城经济活力,海港差异化发展产业结构加强互补,强化海洋科技创新合作,统筹协调机制等策略,发展海洋经济助推建设世界级湾区。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万艳春  何昱廷  胡雨鋆  
通过构建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协同关系DEA分析模型,对粤港澳大湾区整体在2005—2016年间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的协同度在2005—2012年处于下降状态,在2012—2016年期间,此协同度处于持续上升的趋势。最后利用MATLAB进行仿真分析,探究使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度最优的物流投入策略,为政府物流投资决策提供对策建议。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吴泱  廖乾  
粤港澳大湾区具备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良好基础。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粤港澳三地税收制度及税负水平存在的明显差异,将不利于粤港澳大湾区进一步提升合作层次、提高合作水平。在此背景下,探讨粤港澳大湾区税收合作的可行路径将成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本文在分析粤港澳大湾区税收合作必要性的基础上,梳理了粤港澳三地税收制度及其差异,并结合欧盟税收合作的成功经验,提出对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启示。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颖莉  杨海波  
在科技自立自强的国家战略大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区域先后建立了一些科学城,这些科学城成为地区和国家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的重要战略平台。本文在总结和借鉴世界科学城70多年发展过程和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在科学、城市和产业等方面已经具备了充分的硬件条件,但是从科学城的演进趋势和历史中还要看到,粤港澳大湾区科学城若要成长为全球重要的科技创新节点,引领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深入发展,还要加强创新制度、创新人才、创新资本和创新服务等软环境的支撑。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杨睿博  杨明  
粤港澳大湾区在“双碳”目标下开展ESG政策理论与实践创新,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及绿色低碳转型,能够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展现政策创新的衔接性、示范性和稳健性,发挥支撑、承载和桥梁功能,在国际规则定制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并成为实现“双碳”目标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有助于构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新形态,有助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岳鹄  周子灼  谭月彤  
以粤港澳大湾区为落脚点大力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十四五”时期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打造科技强国的重要抓手。本文首先系统梳理了三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发展脉络,接着从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等方面深入剖析了其建设经验,最后联系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后得出相应的对策启示,以期为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决策参考和经验支持。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马连锋  
从经济空间关联的角度出发,以粤港澳大湾区9个内地城市以及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为研究对象,以2009年-2017年9年间的空间面板数据为基础,从湾区内城市群的开放度、政府调控能力以及人力资本竞争力三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运用DEA模型测算大湾区历年的经济效率,并采用空间误差模型研究大湾区经济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大湾区香港、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的经济效率显著高于其他9个内地城市,大湾区整体经济效率呈现稳步增长态势;同时,香港和澳门2个特别行政区属于"高-高"型空间关联,其余9个内地城市属于"低-低"型空间关联,大湾区内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进出口额、政府财政支出等指标对湾区经济发展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肖耿  
2019年春节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了首份《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提出了粤港澳大湾区近期(到2022年)及远期(到2035年)发展目标。这是大湾区在中国新的发展阶段上的新起点,更是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创新开放合作新局面的重要里程碑。《规划纲要》把大湾区11个城市(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佛山、惠州、珠海、东莞、中山、江门、肇庆)中每一个城市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振刚  尚希磊  
从理念层、活动层和物理层3个层次分析旧金山湾区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成功经验,以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三大创新主体为着力点,补齐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的短板。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王晓红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设计圈将为构建大湾区产业创新体系,使珠三角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为深化内地与港澳合作的体制创新提供实践。粤港澳产业优势互补、设计资源协作优势明显,具备良好的合作基础。应围绕推动大湾区成为全球制造业创新中心、自主品牌集聚区、国际化设计人才集聚地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设计集群,构建产业、人才、文化、体制深度融合的大湾区创新设计生态体系,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王晓红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设计圈将为构建大湾区产业创新体系,使珠三角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为深化内地与港澳合作的体制创新提供实践。粤港澳产业优势互补、设计资源协作优势明显,具备良好的合作基础。应围绕推动大湾区成为全球制造业创新中心、自主品牌集聚区、国际化设计人才集聚地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设计集群,构建产业、人才、文化、体制深度融合的大湾区创新设计生态体系,加快体制机制创新。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柯静嘉  
粤港澳大湾区是"一国两制"的制度红利,也是特别行政区、经济特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单独关税区的叠加。粤港澳大湾区投资合作需构建在一定的国内法和国际法的基础之上,既包含宪法性法律文件、区域政府合作协议,又包含WTO规则和区域性的CEPA补充协议及《CEPA投资协议》。随着《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的出台,大湾区投资合作的法律基础、法律性质、适宪性等问题尤显突出。破除这些问题的途径是敦促粤港澳三地制定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区域政府合作协议,形成平等、自愿和协商的软法法律机制,并通过完善《CEPA投资协议》等法律文件明确大湾区投资合作的法律性质、法律授权等法律基础,细化投资"负面清单"的内容和实施机构,以及健全多元化区域政府合作投资纠纷解决机制。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马佳羽  韩兆洲  蒋青嬗  
研究目标:以粤港澳大湾区的协调发展目标为背景,分别从空间格局和影响因素两个角度研究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发展情况。研究方法:空间统计学中的Moran's I检验、局部Getis-Ord G统计量等,并构建分层空间计量模型对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总体呈中间"高-高关联型"高水平匀质分布,周边"低-低关联型"分布的"山峰状"空间格局。经济密度的内部差异呈中度水平,但有明显的逐年缩减趋势。经济密度呈显著空间正相关,空间中"高-高关联型"地区范围扩大,热点区域及热点区与次热点区的经济密度差异已有所缩减,但冷点区域的经济密度没有跟上其他区域经济密度的发展。影响因素中要素的投入密度差异解释了各地区经济密度差异的绝大部分。R&D资本投入系数结果说明近年城市科技创新要素投入在下辖地区间的影响更加广泛、均匀,但两层面创新因素的空间溢出效应并不显著为正。除了城市处在大湾区内的区位因素外,下辖地区处在城市中的相对区位也是影响湾区经济发展格局的重要因素之一,与非大湾区城市紧邻地区的经济密度虽显著低于其他地区,但其增长速度和产出效率并未低于其他地区,T-检验和模型结果都显示围绕海湾的地区正在快速发展中。与大湾区内城市紧邻地区的区位哑变量系数在城市间并不一致,在一定的要素投入密度下,有些城市中与大湾区内城市紧邻地区的产出效率还较高。研究创新:选取大湾区各城市直辖地区作为低层样本,各城市为高层单元,形成地理单元嵌套地理单元的两级分层数据,充分利用了异层信息,考虑了适当的空间依赖问题和跨层交互作用。研究价值:探究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和影响因素现状、发现问题并给出切实的政策建议。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杨娟娟  林梓璇  林秋云  刘煜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的一大重要课题,《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更是指出了物流发展的重要性,而在物流发展新态势中,发源于日本物流共同化的共享物流占有重要的位置。基于既有理论研究以及案例的搜集、分析,总结出物流共同化可分为萌芽期、稳步发展期、快速发展期以及成熟期;并且将研究范围定位到同为世界级湾区的日本东京都市圈的物流共同化,得出其物流模式可以分为三个维度,即主体上的合作、区域上的合作以及运输工具上的合作。进一步得出以下启示与借鉴:将共享物流与区块链结合,推动共享物流的安全性和普及性;利用共享物流,加强供应链管理;通过对小区域共享物流的使用,缓解城市内物流高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