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4207)
- 2023(19861)
- 2022(17024)
- 2021(15640)
- 2020(13372)
- 2019(30619)
- 2018(30310)
- 2017(58863)
- 2016(31868)
- 2015(35720)
- 2014(35417)
- 2013(35197)
- 2012(32427)
- 2011(28901)
- 2010(28886)
- 2009(27017)
- 2008(26782)
- 2007(23802)
- 2006(21274)
- 2005(19141)
- 学科
- 济(130671)
- 经济(130477)
- 业(109207)
- 管理(104862)
- 企(95132)
- 企业(95132)
- 方法(59649)
- 数学(49063)
- 数学方法(48430)
- 财(40840)
- 农(38984)
- 业经(35716)
- 中国(33036)
- 制(29107)
- 务(27162)
- 财务(27085)
- 财务管理(27036)
- 农业(26962)
- 学(26713)
- 企业财务(25635)
- 地方(24307)
- 理论(23475)
- 贸(23208)
- 贸易(23194)
- 技术(22915)
- 易(22495)
- 和(22247)
- 体(20453)
- 划(20292)
- 银(20193)
- 机构
- 大学(456781)
- 学院(456090)
- 济(184247)
- 管理(180973)
- 经济(180265)
- 理学(155757)
- 理学院(154049)
- 管理学(151328)
- 研究(151137)
- 管理学院(150498)
- 中国(115828)
- 京(97532)
- 科学(93059)
- 财(88920)
- 农(78990)
- 所(76449)
- 财经(69913)
- 江(69106)
- 业大(69076)
- 研究所(69034)
- 中心(68984)
- 经(63503)
- 农业(61933)
- 北京(61295)
- 范(57431)
- 师范(56799)
- 经济学(55387)
- 州(55009)
- 院(54846)
- 财经大学(51874)
- 基金
- 项目(306102)
- 科学(241040)
- 基金(223058)
- 研究(222547)
- 家(195009)
- 国家(193332)
- 科学基金(166473)
- 社会(140806)
- 社会科(133353)
- 社会科学(133316)
- 省(119270)
- 基金项目(117451)
- 自然(108907)
- 自然科(106407)
- 自然科学(106375)
- 自然科学基金(104515)
- 教育(101755)
- 划(100004)
- 资助(92414)
- 编号(89989)
- 成果(73111)
- 重点(68460)
- 部(67539)
- 创(64719)
- 发(64698)
- 课题(61543)
- 创新(60057)
- 科研(58754)
- 国家社会(58089)
- 教育部(57868)
- 期刊
- 济(206275)
- 经济(206275)
- 研究(135459)
- 中国(88553)
- 学报(72884)
- 农(72207)
- 财(71799)
- 管理(70662)
- 科学(66825)
- 大学(56024)
- 学学(52712)
- 农业(49428)
- 教育(47135)
- 技术(40651)
- 融(40559)
- 金融(40559)
- 财经(34845)
- 业经(34591)
- 经济研究(32261)
- 经(29913)
- 业(27483)
- 问题(26776)
- 图书(24107)
- 技术经济(23420)
- 版(21804)
- 科技(21291)
- 理论(21210)
- 现代(21096)
- 统计(20320)
- 贸(20156)
共检索到6822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李蕊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学术界着力从生产率和增长视角,运用多种方法或者多种理论,比较研究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生产率的行业差异和地区差异等一系列问题,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相互溢出效应,其生产率整体趋同和个体差异同时存在,并日益呈现共生、互动、融合的发展趋势。相对而言,国内学者在研究方法和理论视角方面相对比较保守,大多选用既有方法或者只是在数据、模型方面有所创新,关注的问题也仅限于服务业生产率测算和外溢效应测量,因此需要进一步开拓研究思路,拓宽研究视野。
关键词:
生产率 经济增长 趋同 集聚 溢出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李小平 卢现祥
结构变动是影响生产率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两者的关系反映在“结构红利假说”中。本文使用扩展的shift-share方法检验了中国制造业在1985~2003年的结构变动与生产率增长的关系。得到三个基本的结论:第一,如果不考虑Verdoorn效应,估算结果有可能产生误差。生产要素从低Verdoorn弹性值的行业转移到高Verdoorn弹性值的行业有利于生产率的增长,反之相反。第二,制造业的结构变动并没有导致显著的“结构红利假说”现象。主要是因为在制造业行业之间的资源配置中,劳动和资本要素并没有向高生产率增长率的行业流动。第三,制造业的增长方式更偏向于“yeast-process”而不是“mushro...
关键词:
结构变动 生产率增长 结构红利假说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蛟龙 代智慧
文章基于1998—2016年我国制造业行业的面板数据,运用ACF方法和LP方法,先后测算企业层面全要素生产率,探讨较新的ACF方法在解决内生性问题上的优越性。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7.27%,资本密集型行业增速最高。结合我国制造业三类行业结构进行分析,在国家最新产业政策引导下,亟需提高技术革新程度,优化产业结构。
[期刊] 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
[作者]
刘艳
本文采用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运用投入产出表构建服务业FDI对制造业的前向关联指标,并基于DEA方法将制造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解为技术效率增长和技术进步增长的基础上,探讨服务业FDI是否通过前向关联促进了中国制造业的生产率增长。研究发现,服务业FDI通过前向关联显著促进了中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提升和技术效率改善,但主要是通过提升制造业的技术水平来促进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汪丽 贺书锋
本文采用Feenstra和Hanson的国际外包计算方法,使用1987年至2002年的投入产出表和投入产出延长表数据,计算了中国14个制造业行业的服务国际外包和实物国际外包。研究发现制造业国际外包在1997年开始加速增长,高技术行业实物外包水平高于中低技术行业。进一步的面板数据回归结果显示服务外包和实物外包对制造业生产率都有显著正效应,服务外包正效应显著高于实物外包,并且服务外包正效应在1997年后明显提高。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杜传忠 王霄琼 郭树龙
结构变动是生产率增长的重要源泉。本文将结构变动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前者通过生产率快速增长的行业扩大比重实现;后者通过"与用户相关的外溢"等机制实现。对我国1980-2010年制造业内部结构变动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研究发现:单纯从直接作用看,我国制造业内部结构变动对生产率提高的作用并不明显;而进一步利用动态面板衡量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的总和,发现制造业结构变动明显影响生产率的变动。这也说明我国制造业结构变动主要是通过间接方式影响劳动生产率提高。
关键词:
制造业结构变动 生产率增长 偏离份额法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媛恒 石凌雁 李钰
运用索洛残差法与DEA-Malmquist指数法对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了全面的测算和分解。结果表明:2002-2017年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先增后降趋势,在2017年有所改善,技术改进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主要动力,而配置效率在研究期间普遍下降,具有拖累效应;从细分行业来看,由于行业异质性的存在,不同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程度各异,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由于规模效率拖累效应较小,其TFP普遍有所增加;从不同地区来看,制造业及细分行业TFP变化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差异,其中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表现为西部、中部地区改善明显,东北地区变化较小,东部地区TFP有所降低。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彭芳梅
根据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2001—2018年的时空面板数据,应用耦联评价法与DEA-Malmquist法测算大湾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融合水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分解指标,绘制产业融合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演化与拟合图,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融合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空间关联关系,耦联度表现为负向关联,耦联协调度表现为正向关联。应用地理探测器中的因子探测器分析,初步定量确立大湾区产业融合是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驱动因素。最后,利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实证检验大湾区产业融合驱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空间经济效应以及具体作用路径,研究发现产业融合耦联度表现为负向影响,且存在负向空间滞后作用,耦联协调度表现为正向促进作用,且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最后提出三点建议:建立梯度式产业融合发展层级体系、重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分解指标的周期性特征、倡导产业深度协调发展与深度融合。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夏斐 肖宇
生产性服务业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是推动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利用世界投入产出表测算了中国和OECD国家2000—2014年生产性服务业与传统制造业融合程度,采用工具变量和GMM估计方法,重点就中美之间的指标进行了比较,并根据跨国面板数据测算了融合度指标对各国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与美国融合度指标相比,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程度明显偏低;在生产性服务业的细分领域,中国与美国的差距同样明显,美国生产性服务业对中国传统制造业的融合度指数要显著高于中国对美国的融合度指数;生产性服务业与传统制造业的融合发展能够明显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改善。据此,笔者提出了支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壮大,促进与传统制造业融合发展等政策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苗林栋 潘文卿
以中国三大增长极(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及其9个省市为研究对象,利用各省市的2007年投入产出表,对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共生关系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测度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目前中国三大增长极的两产处于非对称性共生状态的第一阶段,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依存度要大于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依存度;三大增长极两业的共生特征存在一定差异,环渤海地区两业的共生状况最为良好,而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的情况不尽理想。
关键词:
增长极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共生关系
[期刊] 征信
[作者]
田娜 安明
基于扩展生产函数模型研究考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情况下的制造业各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结果发现:1999—2014年我国制造业各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较快,制造业增长方式由资本和劳动投入驱动转变为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驱动;碳排放与制造业工业总产值之间呈现负增长关系,减少碳排放将会促进制造业的发展。将制造业分为高能耗行业和低能耗行业比较分析发现,高能耗行业对能源的依赖性较大,低能耗行业减少碳排放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
关键词:
能源消耗 碳排放 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刘伟巍 秦双全
本文利用Petrin&Levinsohn(2011)(简称PL方法)提出的总量生产率增长的分析方法,通过对2000~2007年制造业总量生产率增长的分析表明,制造业总量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14.7%,其主要来源于存活企业的技术效率增长率和资源配置效应,而企业的进入和退出对总量生产率增长的贡献不大。对各省制造业的分析发现,各省区的总量生产率增长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其他地区增长率快于东部地区,这为近年来区域经济差异的缩小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解释。而且,东部地区和其他地区制造业生产率的增长分别主要依赖于技术创新和资源有效配置。最后,生产率水平发生急剧变化的企业占制造业的比重不高,但对其总量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很...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曾丽华 王健
选取1978—2013年中国的年度数据、1960—2015年美国的年度数据,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对中美两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进行模拟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美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制造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短期效应比中国要强,且作用时间更快;中国的经济增长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短期效应强于美国,且减弱速度更为缓慢;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自身的发展是影响制造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影响其自身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经济增长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曾丽华 王健
选取1978—2013年中国的年度数据、1960—2015年美国的年度数据,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对中美两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进行模拟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美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制造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短期效应比中国要强,且作用时间更快;中国的经济增长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短期效应强于美国,且减弱速度更为缓慢;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自身的发展是影响制造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影响其自身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
关键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经济增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门槛效应、制造业地区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贸易开放的视角
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基于中美两国数据的实证分析
地区专业化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中国农药制造业的实证研究
FDI技术溢出渠道与中国制造业生产率增长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
出口、集聚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基于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城市服务业结构变动与生产率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上海的经验数据
中国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分解:1998-2009——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研究
基于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的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影响的研究
“营改增”前中国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全要素生产率的异质性和税负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