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259)
2023(9230)
2022(6832)
2021(6550)
2020(4756)
2019(11131)
2018(11597)
2017(19298)
2016(12001)
2015(13237)
2014(13662)
2013(12124)
2012(10946)
2011(10110)
2010(10667)
2009(9660)
2008(9447)
2007(8488)
2006(8094)
2005(7308)
作者
(29772)
(25106)
(24546)
(24055)
(15568)
(11799)
(11517)
(9865)
(9619)
(9042)
(8565)
(8424)
(8099)
(7999)
(7787)
(7702)
(7556)
(7202)
(7138)
(7115)
(6621)
(6204)
(5970)
(5935)
(5854)
(5788)
(5592)
(5557)
(5114)
(5094)
学科
(36312)
经济(36252)
(26892)
(22014)
教育(20656)
中国(19943)
管理(18665)
农业(18125)
业经(14259)
(12268)
(12120)
企业(12120)
(11599)
发展(10496)
(10374)
理论(10284)
教学(10224)
地方(9809)
(9615)
(9085)
(8819)
农业经济(7769)
土地(7599)
方法(7548)
(7146)
银行(7140)
(6943)
(6881)
金融(6881)
体制(6805)
机构
大学(149983)
学院(149659)
研究(58889)
(50947)
经济(49315)
管理(45119)
中国(39367)
理学(37352)
理学院(36775)
管理学(35827)
管理学院(35515)
(34542)
师范(34367)
(34279)
教育(34045)
科学(34025)
(29159)
(29013)
师范大学(27983)
(26856)
研究所(26071)
中心(25852)
(25804)
北京(22745)
农业(21111)
(21043)
(20985)
技术(20962)
业大(20768)
职业(20561)
基金
项目(92296)
研究(80792)
科学(73226)
基金(60387)
(51226)
国家(50485)
社会(48017)
教育(45668)
社会科(44637)
社会科学(44630)
科学基金(41765)
(38942)
编号(38064)
成果(34896)
(33872)
基金项目(30897)
课题(30339)
(26049)
(22821)
重点(22666)
资助(22274)
(22238)
规划(22167)
自然(21925)
(21737)
自然科(21306)
自然科学(21303)
自然科学基金(20891)
项目编号(20653)
(19799)
期刊
(70171)
经济(70171)
教育(60342)
研究(59256)
中国(50483)
(34395)
农业(22369)
学报(20860)
科学(20279)
(18675)
大学(18123)
技术(17173)
职业(15918)
(15803)
金融(15803)
管理(15633)
学学(15052)
业经(14693)
技术教育(10462)
职业技术(10462)
职业技术教育(10462)
(9598)
农村(9578)
(9578)
经济研究(9360)
农业经济(9339)
问题(9195)
财经(9064)
(8905)
(8790)
共检索到2556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李伟  邬志辉  
为应对乡村优质教师短缺危机、乡村学生学业质量危机以及城乡社会文化断裂危机,国外面向乡村的职前教师培养出现了以在地化教育理念为支点的模式变革。乡村教师教育的在地化转型秉持催生乡村教师地方性意识的培养理念,旨在通过实地体认的方式培育适合乡村社区、学校及学生需要的在地化教育实践者。为此,国外开发了面向乡村教师培养全流程的教师教育项目体系,构筑了政府和公益组织资助支持下的大学、乡村社区及乡村学校等多主体合作伙伴关系网络,并创设了囊括地方性知识、在地化教学能力及实地教学经验等内容要素和具备多样化组织形式的乡村教师教育课程模块。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王红  邬志辉  
为应对自然生态危机、贫困学生的学业质量危机以及乡村青年的地方身份认同危机,部分西方国家的乡村教育经历着以"地方"为支点的教育生态转型实践,即在地化教育。在地化教育的理念辩证地融合了生态正义理论、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以及批判教育学的理论内涵,通过为"地方"赋权,将培养公民意识、增进社区福祉以及提升学校效能紧密联系起来,学校教育转向"教人存在"的生态思维,以"自下而上"的变革方式为主导,以学习和教学方式变革为手段,以主题课程为载体,以社区资源、知识、文化的教育价值为中介,提高了学生的学业成就,助力社区民主和生态治理,体现了其可持续的本质。
[期刊] 图书馆  [作者] 王洁琼  李瑾  冯献  
实现乡村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乡村治理仍存在治理目标不明确、与乡村居民实际需求脱节、城乡差距较大等问题。国外普遍采取城乡一体化治理模式,依托全国电子政务系统与已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系统开展乡村政务、公共服务数字化建设。我国应以村民需求为导向,从顶层设计、投融资机制、数据资源共享、一体化数字化治理、主体数字化素质培育方面着手,完善乡村治理数字化体系。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赵庆海  费利群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既是对国际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改造的经验总结,也是有效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出路。英、美、日、韩等国家在乡村改造中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突出农业的基础地位,大力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等,为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借鉴。我国应在科学规划、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产业升级以及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等方面,缩小城乡差距,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肖亮  苏黎馨  冯长春  郑树杰  
随着区域一体化政策和信息、交通等设施的推进,乡村地区被纳入更为广泛的要素流通与经济过程中,乡村地区被内、外经济社会多重联系重新定义。论文通过回顾西方发达国家乡村地理关系范式研究进展,重点探讨了乡村地区能否通过加强外向联系来削弱其地理区位边缘性这一核心问题,同时探讨了关系研究范式在中国乡村地理研究中的适用性,并试图构建起适应中国国情的乡村关系地理研究框架。西方乡村地理学者提出了关系的研究范式以适应乡村地区新的发展背景,在关系视角的研究语境中,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参与主体被当作真正的研究对象,关注参与主体间各类“流”要素及其关系;同时,距离的概念被重新定义,地理空间呈现虚、实交互的特征,关系距离是对基于位空间的乡村研究的补充;此外,关系资本、弱关系和嵌入性等“关系”概念重新定义了乡村社会经济的作用过程。研究发现,地理区位与地方性特征仍然是乡村产业发展及参与外部竞争最重要的资本,但以通信、交通等设施为代表的“硬”环境的改善对弥补乡村区位劣势的边际效益逐渐降低。因而现阶段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需要从制度空间、学习空间、“非正式”社交网络等“软”环境的建设着手,促进信息、技术和资本等“流”要素的移动,进而推动乡村产业和功能的发展。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金茨萍  金一萍  黄郁成  
国外乡村旅游注重推介工作,以无差异市场、差异性市场和集中性市场为目标市场。将经营活动和旅游者的需求密切联系起来。在突出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同时,避免不同文化之间的简单叠加。农户也是经营者。重视商业联盟,以避免过度竞争。乡村旅游管理可以尝试新的管理体制。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安虎森  郭莹莹  
国外乡村振兴的理论研究较多:劳动力转移模式强调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分享空间模式强调城乡双向的资源有效配置,城镇发展模式强调城乡联系、城乡综合发展、乡村创业,城乡一体化模式强调城乡一体的社会结构、居民社会福利的"等值",日本"六次产业化"强调的是整体化的生产链条以及资源的有效配置。我国要实现乡村振兴,就要促进城乡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的双向流动;以人才带动加快乡村地区综合发展,保障城乡居民有同等的起点和发展机会,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促进乡村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深度融合。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王素洁  刘海英  
本文总结了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的进展,指出国外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供给、乡村旅游需求、乡村旅游影响等方面。基于上述研究状况和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笔者认为今后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的重点将可能为:对乡村旅游跨学科、多角度进行的实证和理论研究,乡村旅游有关术语、作用和基础理论的国际共识研究,国际合作跨地区、跨文化的乡村旅游共时比较研究及对乡村旅游发展演进不同阶段的历时归纳研究。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姚治国  苏勤  陆恒芹  潘轼  冯书春  
乡村旅游在国外是一种发展较为成熟的旅游形式,相应的研究成果和进展也反映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向和动态。国外乡村旅游研究的立足点集中在乡村旅游相关概念的建立;乡村旅游和农业的关系;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乡村旅游影响;乡村旅游运行机制;乡村旅游面临的问题和对策;乡村旅游的计划、组织和政策等几个方面,具有研究内容丰富性、方法手段先进性、区域尺度二元性、政策引导规范性等特征。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樊欣  王衍用  
本文通过对国外研究乡村旅舍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从乡村旅舍的发展、开发特点、经营管理、客源结构、营销宣传、资金支持和政府管理几个方面对国外乡村旅舍的开发和经营状况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希望以此为我国乡村旅舍的建设、经营和管理提供借鉴。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丹  刘祖云  
任何空间都是社会的产物。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政策的驱动下,中国乡村空间正在发生剧烈重构。乡村空间研究作为国外乡村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具有多学科、多视角、多维度、多方法的特点,形成了一个丰富的研究图景。为了更全面地把握国外乡村空间研究的进展,论文对国外近40 a的乡村空间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研究发现,国外学者从物质、想象和实践等层面诠释了乡村空间的内涵,并通过建立"乡村空间的三重模型",强调了日常生活实践的重要性,引入了生活空间,构建了较为系统的乡村空间研究架构。在理论视角上,国外乡村空间研究经历了功能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建构主义3个阶段;在时间的演进上,实现了由生产主义空间研究到后生产主义空间研究的转换;在空间维度上,实现了聚落空间、经济空间、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的多重叠加。国外乡村空间研究实现了从物质层面到社会表征、从客体性空间到主体性空间、从静态单维空间到动态多维空间的转变,启示我们对乡村空间进行跨学科研究以及"社会-文化"研究的重要性。中国乡村空间建设要重视农民的主体性地位、强调乡村空间的多功能性、尊重乡村空间的"地域性"和"差异性"、恢复乡村空间的意义生产功能。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王林龙  余洋婷  吴水荣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解决"三农"问题及寻找农村发展新动力。为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本文从国外乡村振兴发展的历程、规划与政策措施、主要模式、组织方式、投融资渠道,以及林业在乡村振兴发展中的主要作用等6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为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规划与落实提供参考建议。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李瑞霞  陈烈  沈静  
很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也曾有过乡村建设的历史。立足国情,它们各自采取了不同的反哺切入点、发展路径和战略模式。其中,政府的巨大推动作用、民众的广泛参与、体制的保障与革新以及中介组织的培育等在各国的乡村建设中都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借鉴国外乡村建设经验,提出当前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应赋予农村领导机构以明确主权、开展以县域单元为核心的乡村系统研究、最大化地发挥农民主体性作用。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李仁贵  张健生  
国外乡村学派区域发展理论评介李仁贵,张健生在以工业化、城市化为核心的正统发展观念被人们广泛接受的50、60年代,始终有发展问题专家认为,规划者除有必要对工业发展和城市发展进行关注外,也有必要对农业问题和乡村地区发展进行关注。进入70年代以来,随着发展...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何景明  
国外乡村旅游研究已经积累了不少成果 ,其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概念研究 ,乡村旅游与乡村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研究 ,基于供给和需求的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 ,社区居民对发展旅游的态度研究 ,乡村旅游发展的管理研究 ,乡村旅游发展的策略研究 ,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女性问题研究等 7个方面。研究方法以社会学和旅游学的研究方法为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