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759)
- 2023(12565)
- 2022(11051)
- 2021(10282)
- 2020(8614)
- 2019(19970)
- 2018(19790)
- 2017(37704)
- 2016(20752)
- 2015(23291)
- 2014(22905)
- 2013(22637)
- 2012(20887)
- 2011(18843)
- 2010(18937)
- 2009(17750)
- 2008(17376)
- 2007(15446)
- 2006(13351)
- 2005(11675)
- 学科
- 济(82080)
- 经济(82009)
- 管理(59551)
- 业(53088)
- 企(43216)
- 企业(43216)
- 方法(36992)
- 数学(32156)
- 数学方法(31771)
- 农(23945)
- 中国(20888)
- 财(20631)
- 地方(20250)
- 学(18104)
- 业经(17697)
- 环境(17251)
- 农业(15933)
- 贸(15355)
- 贸易(15346)
- 易(14817)
- 和(14667)
- 制(14414)
- 划(13289)
- 理论(13112)
- 务(12898)
- 财务(12863)
- 财务管理(12829)
- 企业财务(12018)
- 资源(11302)
- 技术(11286)
- 机构
- 学院(288335)
- 大学(286371)
- 济(112088)
- 管理(110545)
- 经济(109385)
- 研究(95364)
- 理学(95121)
- 理学院(93954)
- 管理学(92215)
- 管理学院(91678)
- 中国(72011)
- 科学(61752)
- 京(61631)
- 财(50876)
- 农(49326)
- 所(48234)
- 中心(45669)
- 江(44593)
- 业大(44030)
- 研究所(43990)
- 财经(40712)
- 范(40542)
- 师范(40196)
- 农业(38927)
- 北京(38275)
- 经(36774)
- 州(35831)
- 院(35234)
- 经济学(33714)
- 师范大学(32274)
- 基金
- 项目(196986)
- 科学(154073)
- 研究(143868)
- 基金(140268)
- 家(122387)
- 国家(121332)
- 科学基金(103790)
- 社会(89703)
- 社会科(84883)
- 社会科学(84853)
- 省(78974)
- 基金项目(75489)
- 自然(67565)
- 划(66594)
- 教育(66010)
- 自然科(65848)
- 自然科学(65825)
- 自然科学基金(64584)
- 编号(60109)
- 资助(56519)
- 成果(47683)
- 重点(44538)
- 发(43334)
- 部(42665)
- 课题(41286)
- 创(40626)
- 科研(38010)
- 创新(37892)
- 国家社会(36359)
- 大学(36069)
- 期刊
- 济(124854)
- 经济(124854)
- 研究(79136)
- 中国(57226)
- 学报(44906)
- 农(43704)
- 科学(41832)
- 财(40805)
- 管理(36976)
- 大学(32739)
- 教育(31139)
- 学学(30442)
- 农业(29857)
- 技术(25338)
- 业经(21890)
- 融(21739)
- 金融(21739)
- 经济研究(18962)
- 财经(18942)
- 资源(17773)
- 问题(16972)
- 业(16913)
- 图书(16625)
- 经(16339)
- 技术经济(14388)
- 版(14194)
- 统计(13494)
- 科技(13419)
- 发(13264)
- 商业(13034)
共检索到4209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何苏玲 王金亮 角媛梅 周京春 农兰萍 朱泓
[目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前提和基础,打破行政单元的限制,开展基于栅格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更容易满足实际的规划需求。[方法]在GIS技术支持下,运用变异系数法和综合指标法评价研究区域2018年资源环境承载力状态,并具体分析研究区2008—2018年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变化情况及土地利用类型对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结果](1)2018年昆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整体处于中低水平,呈现出“南高北低”空间分布格局。(2)时间维度上,2008—2018年昆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数值呈波动下降趋势,承载力水平始终保持在中等水平。空间格局上,2008—2018年昆明市资源环境承载呈现出资源环境承载力较高和高水平稳定,低和中低等级相互转变的空间格局演变规律。(3)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等级不同,其中耕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以中等水平为主,水体和建设用地的承载力表现出高水平。[结论]昆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地域差异明显且随时间波动下降,改善并提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国土空间规划与差异性管制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张兴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坚持保护优先以来,国土空间规划设计思想体系逐步得到升华。因此,笔者拟从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负荷的承载层面出发,通过研究国土空间规划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关系,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关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张兴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坚持保护优先以来,国土空间规划设计思想体系逐步得到升华。因此,笔者拟从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负荷的承载层面出发,通过研究国土空间规划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关系,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关
关键词:
国土空间 资源环境承载力 规划 长远计划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岳文泽 王田雨
研究目的:面向国土空间规划,探讨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理论内涵,揭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式与国土空间规划的逻辑问题。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资源环境承载力可以由自然系统的承载力、来自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压力以及由于管理及技术进步所产生的润滑力3个力构成;(2)资源环境承载力内涵可以解构为资源的承载功能、环境要素的容纳功能以及生态要素的服务功能3个层次;(3)国土空间规划的主要目标是优化空间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核心需求是摸清资源环境本底条件、科学评判当前承载压力的大小等;(4)面向国土空间规划,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存在4个方面的逻辑问题:资源环境承载压力、能力与潜力之间的逻辑不清,生态要素承载力判断的逻辑缺乏,"木桶原理"复合思路与适宜性评价的逻辑矛盾,面向过去原则与面向未来预警之间的逻辑问题。研究结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只有明确评价对象,厘清评价中的逻辑问题,同时满足评价方案的科学性与实用性,才能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撑。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岳文泽 代子伟 高佳斌 陈阳
研究目的:探索面向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案,辅助于省级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决策。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需要满足国土空间规划提出的"必用性"、"管用性"和"好用性"要求;(2)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总体框架,可从资源环境禀赋、资源环境承载状态和动态预警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3)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案设计,需要选择适宜尺度,针对不同区域的主导功能如建设开发、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等设定差别化指标权重。研究结论: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立足点是高效集聚开发和分类分级保护,基础是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需要识别资源环境本底的"短板"要素、明确当前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的压力等级、实现对未来资源环境承载潜力的动态预警。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筱青 饶辉 易琦 和春兰
基于水资源承载力理论,运用系统动力学(SD)模型,对2010-2020年昆明市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现状延续情景、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情景、节水对策情景、综合对策情景等四种情景模拟。结果表明,水资源在2009-2020年能较好的支撑昆明市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分析表明优化昆明市产业结构、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节水等综合对策是提高昆明市水资源承载力的最优对策。
关键词:
昆明市 水资源承载力 SD模型 情景模拟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子江 韩伟超 杨恩秀
针对昆明市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和水资源系统所具有的复杂系统特征,在综合考虑水资源需求、水资源供给、污水再生利用、外地供水、缺水程度的影响等因素的情况下,利用系统动力学(SD)方法建立了昆明市水资源承载力SD模型,在现状延续型、经济发展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协调发展型5种方案下模拟2015~2030年昆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动态变化,寻求提高昆明市水资源承载力的途径。结果表明:现状延续型用水模式出现十分严重的水资源匮乏问题,水资源承载能力很容易达到极限承载值,不能实现昆明市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型模式虽然提高了经济水平,但是加剧了生态环境污染和缺水问题,供需比低至0.25;采用资源节约型或环境友好型模式,虽然可以适当缓解生态环境污染及缺水问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缺水现象依然严峻;而在建设资源节约型或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前提下,适当减缓城市发展规模增速,实施水资源集约利用、污水处理再生和加强外地供水的协调发展型方案可以实现昆明市水资源的供需平衡,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为5种方案中的最优方案。
关键词:
水资源 承载力 系统动力学 模拟 预测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刘金花 李向 郑新奇
以土地利用现状地类图斑为评价单元,从图斑、区县、市域尺度,构建由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社会构成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对济南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多尺度评价和空间特征分析,并在乡镇尺度上进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探索其空间集聚效应。结果表明:(1)济南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处于中等水平,空间分布差异明显,承载力较高地区多分布在济南市章丘区、商河县东南部和济阳区北部,承载力较低地区多分布在历下区、市中区北部、槐荫区东部。(2)各子系统差异明显,资源子系统处于较高水平,生态环境及经济社会子系统处于中等水平,且各县区差异较大。(3)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各子系统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高值集簇区、低值萧索区空间集聚明显。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郝庆 邓玲 封志明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国土空间规划的科学基础和约束条件。通过梳理承载力概念、理论和实践应用的发展,指出其在研究应用中存在概念边界模糊、评价偏向于指标计算、承载力传导机制研究不足等问题。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以及新时代生产生活和发展方式变革对国土空间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支撑空间规划编制的承载力评价应进一步明确承载力的概念内涵、明晰承载力内在机制、构建承载力评价体系;在实践应用中应当根据国土空间规划和空间治理的新变化新需求,支撑空间规划的新目标、切合空间治理的新模式、顺应空间治理的新手段,为确定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与保护修复的主要指标、战略部署,以及指标约束传递与地域功能传导等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嫄
黑龙江省鹤岗市是典型的煤炭城市,因煤而立,因煤而生,至今已有近百年的煤炭生产历史,形成以煤炭工业为主导的经济体系和典型的工矿城市特征。2011年底,鹤岗市被列为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本文对鹤岗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分析,对其国土空间进行了评价,为其转型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马颖 王立华
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在于人的城镇化,处理好城镇化进程中与人口要素相关的"三生空间"问题,有助于提高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质量。针对青岛市这一典型区域,基于可能—满意度测算方法,结合人地关系、资源禀赋与可持续发展理论,对青岛市当前资源环境承载力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评价和预测,得出如下结论:青岛市自然资源尤其是水资源已接近本地资源潜力极限,资源承载力亟需进一步提升;青岛市经济水平承载力最大,当前及未来都不对人口承载构成威胁,应重点关注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生态环境次之。建议应以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为蓝本,科学推进城镇化进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卢小兰
文章依据PRED框架,建立资源环境压力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评价2006~2011年间省域资源环境承载情况,基于空间统计方法分析资源环境压力、承载力和承载率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省域资源环境压力由西向东、由北到南依次递减,资源环境承载力和承载率呈现出由东部沿海向西北部梯状下降模式。资源环境压力、承载力和承载率均存在较强的全局正相关,呈现出"中心-外围"格局。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刘寅 黄志勤 辜寄蓉 余如意
作为连接资源环境要素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桥梁,资源环境承载力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学术和行政的重视。在总结土地利用规划中资源环境承载力内涵的基础上,融合社会经济条件、资源条件、和环境条件,设计了基于空间尺度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并以泸州市为例进行了实践。研究发现泸州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具有以下分布特点:(1)在社会经济格局、资源格局和环境格局的共同影响下,呈现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基本格局;(2)受交通线路和水系的影响,表现出带状分布特征;(3)受资源条件的限制,市中心建设用地开发的承载力不高。研究从理论和实践意义上证明了在土地利用规划中开展基于空间尺度量化式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必要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悦 成金华 席皛
文章运用基于熵值权重的GAR-TOPSIS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采用2003~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武汉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了测度与分析。研究表明,在考察期内武汉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总体上呈现先稳后升逐渐增强的趋势。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法律法规引导正确、配套设施构建完善、社会总体素质大幅提升。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郭娜 王伯铎 崔晨 张秋菊
榆林市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矿产资源的富集地,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该市的生态系统(包括资源、环境)能否承受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带来的压力,以榆林市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生态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进行评价论证,得出水资源、土地资源和固废排放等的问题最为突出,为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生态环境承载力 指标体系 综合评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