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966)
2023(8310)
2022(6797)
2021(6326)
2020(4803)
2019(10627)
2018(9801)
2017(19157)
2016(10067)
2015(10416)
2014(10300)
2013(9789)
2012(8809)
2011(7860)
2010(7662)
2009(6946)
2008(6555)
2007(5514)
2006(4936)
2005(4153)
作者
(26637)
(22544)
(22384)
(21380)
(13992)
(10774)
(10018)
(8564)
(8417)
(7784)
(7613)
(7584)
(7149)
(6999)
(6867)
(6715)
(6713)
(6605)
(6543)
(6491)
(5373)
(5286)
(5275)
(5074)
(5053)
(4897)
(4799)
(4685)
(4539)
(4384)
学科
(44759)
经济(44737)
管理(25361)
(22182)
(17361)
企业(17361)
方法(15484)
地方(14903)
数学(12425)
数学方法(12266)
(11953)
中国(11837)
业经(10665)
(9152)
地方经济(8825)
农业(8692)
(8275)
环境(7748)
产业(7491)
(7211)
理论(6565)
(6200)
(6033)
贸易(6029)
(5984)
(5888)
金融(5885)
(5795)
(5743)
结构(5690)
机构
学院(139019)
大学(134612)
(54168)
经济(52946)
管理(51694)
研究(47239)
理学(45100)
理学院(44416)
管理学(43653)
管理学院(43369)
中国(33876)
科学(29971)
(28082)
(24241)
(22498)
师范(22313)
(21837)
中心(21624)
(20185)
财经(20070)
研究所(20069)
(18752)
师范大学(18294)
(18278)
(17984)
业大(17920)
经济学(17206)
北京(17145)
(16707)
经济学院(15648)
基金
项目(101017)
科学(82295)
研究(75391)
基金(74273)
(64738)
国家(64231)
科学基金(56256)
社会(50556)
社会科(48157)
社会科学(48149)
基金项目(40613)
(40577)
自然(35027)
(34281)
自然科(34177)
自然科学(34172)
教育(33665)
自然科学基金(33545)
编号(29914)
资助(28013)
(24518)
重点(23287)
成果(22536)
国家社会(21514)
(21385)
(21379)
课题(21061)
创新(19932)
发展(19919)
(19604)
期刊
(61007)
经济(61007)
研究(38737)
中国(22895)
科学(20035)
学报(18408)
管理(17107)
(16589)
(16519)
大学(14186)
教育(13840)
学学(13567)
业经(11883)
农业(11765)
技术(10255)
经济研究(9851)
(9317)
金融(9317)
财经(8902)
资源(8695)
问题(8412)
(7853)
(7834)
(7627)
商业(7197)
科技(6661)
(6572)
旅游(6572)
(6572)
现代(6547)
共检索到1918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苟雨君  何孝凡  苏振宇  
在我国空间规划体系改革背景下,树立底线思维、集约高效开发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共识。旅游空间结构作为旅游专项规划的重要成果之一,呈现出重概念、轻落位,重发展、轻管控的特征,在空间用途管制、资源约束利用等诸多方面都难以与国土空间规划有效衔接。文章以普洱市为例,提出“底线确定—本底分析—结构识别”的旅游空间结构识别路径,结合“三区三线”成果,完成旅游“底线—约束性”评价;结合旅游开发潜力及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完成旅游“本底—适宜性”评价;再通过判断矩阵综合划定普洱市旅游主体功能区。在此基础上,采用中心力指标、GIS空间分析法及定性分析法,实现旅游空间节点确定、旅游发展轴线组织及旅游功能区划分;最后,构建普洱市“三核、八心、六轴、四片区”的旅游空间结构,形成一套旅游空间结构识别的集成技术方法,为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的旅游空间结构规划提供新思路。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候勃  岳文泽  马仁锋  王腾飞  贾艺璇  
通过梳理国内外海陆统筹实践进程和政策演变,界定海陆统筹的基本概念与内涵,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探讨海陆统筹的关键问题和挑战,并进一步提出海陆统筹的优化路径。研究表明:(1)海陆统筹是一种“流”空间理论思维下面向全域全要素的开发保护战略,通过统一筹划海陆两大系统的资源要素配置、产业联动、生境共治、空间互联和制度互嵌,促进沿海地区协同高效发展,提升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品质。(2)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海陆统筹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包括:海陆空间边界不明晰、海陆经济系统不协调、海陆资源开发与生境保护不统一和海陆空间规划体系不兼容。(3)针对现状问题与挑战,基于空间、经济、生态和管治四个维度,构建全域全要素、分级、分功能的统筹优化路径,以期为沿海地区的海陆协调发展提供借鉴。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张国华  欧心泉  
2019年5月23日,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这标志着我国国土空间规划建设进入新时代。从过去的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到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围绕规划的变与不变,我们对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改造方式在不断深化。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温璐歌   沈体雁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然而当前我国存在土地要素配置不当的问题,导致土地利用效率低下。探索如何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协助地方政府实现预期规划目标,是现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基于此,本文梳理了中国土地利用规划的发展脉络,并阐述了土地资源配置制度模式的独特性。进一步地,本文整理了目前在土地资源配置研究中使用的理论及模型,并构建了具有经济学机理的中国国土空间规划模拟模型(CTSPM),从供需平衡的视角提出区域间土地资源配置方案。研究发现:当前以土地指标体系为核心的中国土地资源分配模式存在无法准确衡量用地需求的问题;通过应用CTSPM模型并进行情景模拟,能够实现对各地的用地需求合理预测;在自然发展情境下,至2035年,中国整体耕地面积将下降2.8%,绿色生态用地面积将下降7.6%,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将上涨14.5%;快速发展将会降低发展落后地区耕地需求量并扩大城乡用地的需求量,而对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的影响较小。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张吉康  杨枫  罗罡辉  
空间规划监测评估是政府了解空间政策工具影响力和保障战略目标实现、促进规划监督实施的重要手段。本文在分析英国、荷兰等发达国家规划评估制度、理念、方法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规划监测评估在制度、机制、思路和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做出了空间规划监测评估的路径思考。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侯松  
国土空间规划是中国新时期空间治理改革的重要制度安排,在优化资源配置、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土空间治理能力等方面发挥引导作用。近年来,随着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的深入开展,中国加强了国家层面对地方层面的国土空间开发和规划编制工作的引导。文章认为,面对国土资源开发所表现出的新特征和规划引导面临的现状问题,及时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是今后推进国土开发与协调地区发展的重要任务。因此,构建“多规合一”的规划法规政策体系迫在眉睫。但是,从“大拼盘”到“大融合”的过程中面临多种体制机制束缚。文章在回顾国土空间规划现状问题与制度缺陷,分析国土空间规划相关政策背景、国土空间规划的本质属性和需求层次,并就“多规融合”的实现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李林林  靳相木  吴次芳  
研究目的:基于国土空间规划立法的紧迫性和复杂性,在对中国现行空间性规划法律法规体系总结梳理的基础上,提出并分析新法制定的逻辑思考路径以及涉及的基本问题。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按照"立法前需理清的相关理论问题——涉及新法自身的基本功能定位——需整合后纳入新法的现有规定"这一逻辑思考路径,可以发现新法制定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进而得出新法的初步框架。研究结论:(1)从节约立法成本和提高立法效率角度,新法的制定可以借鉴现行多数规划立法采用的以规划编制和实施程序为主线的立法框架;(2)立法质量的提高依赖于相关实体性规定的完善,包括规划权的性质界定、相关私主体空间权益的确认与保护、规划权力的合理分配等;(3)新法的制定和实施不但能为统一的空间规划提供法律依据,也会对其他相关规划立法的废、改、释提出要求,但新法的具体实现形式还有待学界继续探讨和论证。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强真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绿色发展新理念,明确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总体部署和战略布局,拟定了2035年和2050年国家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和发展要务。国土空间规划应遵照党中央部署,重构职能体系,重建任务框架,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美丽中国"。国土空间规划的职能设计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构建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成为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阳柳凤  
国土空间规划是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所进行的综合性战略部署,是协调资源、环境、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促进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的重要规划,在资源利用、生态建设、国土开发和宏观调控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我国规划起步较晚,发展滞缓,规划的性质和定位仍存在分歧,规划编制的思路和方法仍处于探索之中。笔者拟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分析探索区域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新思路。以区域的发展定位决定规划的功能定位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巍  杨承兴  王录仓  冯斌  权金宗  
国土空间规划的提出使我国的规划体系进入到新的发展时期与发展语境,国土空间开发方向已从生产空间为主导转向生态、生活、生产空间相协调。如何将基于"三生空间"概念的传统国土空间认知提升到丰富文化脉络、生态特征、生活基础的复合魅力国土空间,如何对不同区域的发展进行侧重,杜绝对单一发展模式的盲目跟风,是国家和地方面临的共同重大主题。结合国土空间在历史与现实不同时期的发展表征和形成原因,在回溯空间认知过程、反思空间规划实践的基础上,厘清了魅力国土空间的概念与内涵,提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魅力国土空间的关注焦点,从区域发展平衡、管控弹性调整、空间要素流动、发展目标优化等方面阐述了魅力国土空间的作用与功能。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邓良凯  黄勇  刘雪丽  万丹  石亚灵  
为探明全域旅游发展下旅游地空间结构特征并针对性地提出区域旅游地发展整合规划,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从"点-线-面"三个层次,分析旅游流视角下川西北高原旅游地空间结构的重构规律。研究发现:(1)核心旅游地在空间上呈现出"集聚-破碎"的空间分布特征;(2)旅游地之间的联系轴线呈现出"一横三纵两折"的空间结构特征;(3)川西北高原旅游地之间形成5个组团。最后,将研究结果与川西北高原现有旅游发展规划进行对比,针对空间结构差异性特征提出适应全域旅游发展的空间结构规划优化策略。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董祚继  
研究目的:深入探讨从土地利用规划到国土空间规划的重大变革,明晰国土空间规划的观念、体系、任务、方法和实施要求,以期对正在开展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国土空间规划要着力强化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念,在规划体系建设中处理好空间规划与发展规划,国家规划与地方规划,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详细规划之间的关系,把重塑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和推动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自然资源资产保值增值同时作为新时代规划的主要任务,全面推进空间规划基本理论、基础性方法和前沿性方法研究,创新规划实施的行政、法治、经济、社会和技术机制。研究结论:国土空间规划作为空间规划体制改革的产物,既要继承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在内的原有空间规划的优点,也要注意克服其不足,根据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的战略需要,在规划观念、规划体系、规划实施等方面进行全方位、重构性变革,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空间规划理论和方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牛彦合  焦胜  夏依宁  唐少珍  唐曦  张璐微  韩宗伟  
以跨行政区域线状分布且多与自然资源相伴而生的红色旅游资源为切入点,针对区域红色旅游与国土空间规划拟合错位、红色旅游与三条控制线相互交织等问题,围绕国土空间规划层级传导和冲突协调展开探讨:以纵横传导双向引擎的方式构建分层次有传导的红色旅游空间体系,从而打破红色旅游区域协调和用地管制的问题;科学合理地协调红色旅游与三条控制线的冲突,当红色旅游与生态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冲突时应强调在保护中发展,在城镇开发边界内的红色文化资源应强调在发展中保护。本文旨在为红色旅游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探索一条高质量发展路径,同时提高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三条控制线划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张晓玲  赵雲泰  贾克敬  
合理地开发利用国土空间,建设美好家园,是每个国家空间战略与政策的最高目标。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广袤的国土空间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急速变化,在支撑经济总量迈入世界第二的同时,因长期以来国土空间开发缺乏顶层设计而带来的空间矛盾与冲突也日益显现。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的深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刘卓君  
近些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于国土空间的规划也提出了不同的规范和要求。针对有限的土地资源,需要注重国土空间规划的集约化设计。集约化是当前国土规划中的重要原则,在规划中重点考虑场地资源的配置,建筑集群的空间布置,以及交通线路的组织。将这些不同的要素进行整合并统筹考虑,这是在城市化背景下注重效率以及资源协调性的体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