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855)
2023(11341)
2022(9131)
2021(8424)
2020(6857)
2019(15311)
2018(15331)
2017(28346)
2016(15406)
2015(17189)
2014(16743)
2013(15829)
2012(14264)
2011(12722)
2010(12656)
2009(11791)
2008(10986)
2007(9614)
2006(8505)
2005(7086)
作者
(41298)
(34268)
(34168)
(32475)
(21621)
(16492)
(15522)
(13254)
(13216)
(12344)
(11813)
(11550)
(11089)
(10624)
(10616)
(10456)
(10285)
(10165)
(9934)
(9868)
(8490)
(8470)
(8252)
(8045)
(7728)
(7702)
(7638)
(7442)
(6976)
(6854)
学科
(54125)
经济(54067)
管理(42443)
(34515)
(27677)
企业(27677)
地方(18651)
(18042)
中国(17587)
方法(16464)
业经(14032)
数学(13810)
数学方法(13587)
(12166)
(12073)
农业(11661)
(11636)
环境(10184)
理论(9586)
(8904)
(8774)
贸易(8767)
地方经济(8718)
(8702)
(8442)
银行(8421)
(8326)
(8298)
金融(8290)
教育(8140)
机构
学院(194599)
大学(189662)
管理(70891)
(69125)
研究(67571)
经济(67179)
理学(59796)
理学院(58978)
管理学(57702)
管理学院(57347)
中国(51404)
(44039)
科学(43532)
(33515)
(33043)
(32391)
中心(32313)
(31922)
业大(30023)
研究所(29875)
(29658)
师范(29358)
北京(27559)
(26272)
农业(26148)
(25930)
技术(24880)
财经(24468)
师范大学(23307)
(22798)
基金
项目(135716)
科学(106022)
研究(102249)
基金(93999)
(82003)
国家(81290)
科学基金(70059)
社会(62505)
社会科(58957)
社会科学(58944)
(56184)
基金项目(50364)
(47302)
教育(47041)
自然(44891)
自然科(43813)
自然科学(43798)
编号(43763)
自然科学基金(42939)
资助(36641)
成果(35106)
课题(31995)
(30867)
重点(30667)
(28688)
(27469)
(26930)
创新(26809)
项目编号(25759)
科研(25584)
期刊
(84836)
经济(84836)
研究(57632)
中国(49479)
(31548)
教育(30406)
学报(30145)
科学(28066)
管理(26078)
(25528)
大学(22562)
农业(21622)
学学(20595)
技术(19227)
业经(16637)
(16280)
金融(16280)
经济研究(13011)
图书(12814)
(11556)
问题(10743)
职业(10650)
财经(10631)
资源(10610)
(10486)
(9844)
科技(9757)
(9447)
论坛(9447)
书馆(9355)
共检索到3046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惠敏   常青   胡天汇  
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的核心是不同层级的传导落实。建设用地供应计划是土地政策参与宏观调控的重要实施平台,从发展历程演化看,国家调控、地方发展、市场需求之间的张力,造成空间治理的合成谬误,系统剖析规模超前增长、空间粗放扩张、功能结构失衡的问题。以北京市为例,总结梳理规划引领下建设用地供应计划在总量、布局、功能、效益方面的结构性调控策略,及组织运行机制。进一步从供给端的政策协同、需求端的激励约束、运行端的实施反馈、平台端的数字治理四大方面,展望协同规划引领和市场配置的探索方向,以期为高质量发展下土地要素配置提供借鉴。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舒宁  
基于当前我国规划体制改革的发展态势与多省市已开展的诸多总规层面规划实践,本文总结了现阶段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特点,分析了北京已开展的分区规划(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践,对空间治理如何由总体层面走向落地实施这一关键问题提出了思考。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代合治  刘志刚  于伟  
各类规划拥有自身理念和功能,在"多规并存"的现实需求下,"用地"协调成为各类"空间规划"协调的关键。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归纳总结法,探索了"用地"类型、"用地"规模、"用地"布局以及规划年期等在"空间规划"协调中的现实途径。结果表明:"用地"类型要做到宏观上有统一、微观上有特色,一、二级地类强调一致,三级地类彰显特色;各类用地规模,尤其是农业用地和未利用地规模,应在区域规划宏观指导下由土地利用规划总体上统筹,用地规模管控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用地布局做到各类规划合理分工,土地利用规划实行"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土地利用分区,城市规划依据城镇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合理确定每个城、镇、村的布局;同时保持各类规划的基期、近期和远期年份应至少有一个保持一致。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代合治  刘志刚  于伟  
各类规划拥有自身理念和功能,在"多规并存"的现实需求下,"用地"协调成为各类"空间规划"协调的关键。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归纳总结法,探索了"用地"类型、"用地"规模、"用地"布局以及规划年期等在"空间规划"协调中的现实途径。结果表明:"用地"类型要做到宏观上有统一、微观上有特色,一、二级地类强调一致,三级地类彰显特色;各类用地规模,尤其是农业用地和未利用地规模,应在区域规划宏观指导下由土地利用规划总体上统筹,用地规模管控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用地布局做到各类规划合理分工,土地利用规划实行"刚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谭雪晶  姜广辉  付晶  霍荟阁  张凤荣  
研究目的:在全面分析国土空间承载效率、国土开发支持能力及其匹配关系的基础上,考察北京市国土开发强度时空分异规律,揭示北京市国土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提出未来国土开发利用的建议。研究方法:依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对国土开发强度概念的界定,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国土开发强度进行分析评价。研究结果:北京市国土开发强度具有大都市共性,开发强度较大,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圈层结构,并存在与自然本底条件、城市化进程、首都功能不匹配等问题。研究结论:北京未来应充分考虑首都国土空间独有的战略价值,根据自然条件适宜性以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国土开发,严格控制国土开发强度;同时,对不同的发展...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王佳圆  耿伟  徐健  
为响应中央关于加快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要求,进一步贯彻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北京市于2018年启动编制各区分区规划。本文结合其编制实践中的经验,系统总结了分区规划风险评估的特点及难点,深入剖析了评估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刘超  赵竹君  李海梅  
通过论述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地下空间规划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地下空间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域全要素管控体系中发挥着与地面规划同样重要的作用。同时提出地下空间规划应重视资源评估和空间预留,在与地面规划协同方面应注重空间整体、专业统筹、平战结合、盘活存量,结合已有实践经验与应用创新,形成新时期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模式,实现国土空间规划的地上地下统筹协调。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于少康  李统华  
长期以来,我国的空间规划总体上种类繁多、体系庞杂,各类空间规划在编制、实施和审批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许多相互矛盾、相互交叉的环节,造成了空间资源浪费、管理成本增加以及管理效率下降等一系列问题,现行空间规划体系重构势在必行。面对国务院机构改革的历史机遇,系统分析各类空间规划的优缺点,加快各类空间规划的整合,通过规划体系、规划层级、指标体系、管理体系改革,推进空间规划体系的重构,有利于提升我国空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丁奇  张静  
本文通过在北京市门头沟山区旅游村庄的具体实践,对新农村规划建设中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农村产业经济存在问题进行了探讨,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建设新农村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与发展农村产业的对策方法,希冀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在保护利用山区农村特有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村庄产业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使得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利用与农村经济发展相辅相成。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丽霞   姜群鸥   齐元静   张宝林  
为推进乡村分类发展,优化乡村发展模式,以大都市外围北京昌平区为研究对象,利用空间分析法和三维魔方法,进行研究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双评价,并基于双评价结果进行三类空间分区和国土空间综合功能分区,以打造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生态化绿色新城。结果表明:1)昌平区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占全区56.83%,分布在西部和北面地表植被覆盖为森林的广泛山区;农业生产适宜区面积相对较小,占全区2.01%,适宜区、较适宜区和一般适宜区主要紧密交错分布在昌平平原中部;城镇建设适宜区占全区11.58%,占昌平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44.43%。2)昌平区生态保护功能区、城镇建设功能区和农业生产功能区,面积依次是1 076.47、181.61和87.96 km2,分别占全区80.12%、13.52%和6.55%。全区以生态保护功能区为主,且三类空间分区在镇域分布极不均匀。3)昌平中心集约提质区、科教文娱引领区、文旅康乐涵养区和城乡腹地承载区,面积所占比例分别为5.16%、15.96%、69.08%和9.29%。中心集约提质区主要包括城北街道、城南街道和南邵镇;科教文娱引领区主要包括百善镇、北七家镇、沙河镇和小汤山镇;文旅康乐涵养区主要包括阳坊镇、流村镇、南口镇、十三陵镇、延寿镇、崔村镇、兴寿镇;城乡腹地承载区主要包括东小口镇、回龙观镇、霍营街道、马池口镇和天通苑北街道等。本研究可为昌平国土空间规划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邓策方   卞芸芸  
交通与土地利用协同是实现土地资源高效集约利用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国内的评价模型和实践应用有待丰富。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为交通与土地利用协同规划实践提供了重大契机。通过总结国内外研究及应用现状,认为交通与土地利用一体化定量模型研究及本地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工作,依托重大契机寻求实践突破是目前交通与国土空间规划协同工作的重点,其中可达性在交通与土地利用反馈调节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作为协同评价模型的关键指标。结合广州在国土空间规划等多层次规划中的实践与探索,基于可达性先行构建的交通与土地利用协同评价模型,可应用于城镇开发边界划定、交通与产业空间布局协同评估、交通设施周边用地效能提升,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及实施提供决策支撑,对于促进交通与土地利用协同落地实施具有重要作用。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黄伊婧   张姗琪   林昀   甄峰   赵赛帅   李璐  
在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机制,提升国土空间规划治理效率和水平,是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战略的重要举措。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应通过对国土空间规划实施过程和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行为进行长期性、动态性监测,为了解国土空间规划实时运行状态、推动规划实时反馈优化提供基础。系统回顾中国规划实施监测相关工作的发展历程,从监测工作定位、内容技术体系和传导衔接机制三个方面总结了现有工作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明确了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全过程支撑”的工作定位,并以浙江省宁波市为例,从规划要求落实监测、规划实施效果监测和规划过程调整监测三个方面构建了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内容体系,进而建立规划监测指标与规则库、趋势分析与预警模型库和弹性监测分析单元三大技术体系,为全面开展城市级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工作提供经验参考。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叶红玲  黄尚宁  
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201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号),明确指出: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按照意见要求,2019年要完成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2020年要基本完成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同步开展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相关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在此大背景下,广西壮族自治区结合近年来进行区级国土规划编制以及在柳州等部分城市开展"多规合一"试点的经验,加快推进各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取得了初步成效。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方正  刘阳  施瑶  胡凯富  郑曦  
【目的】在快速城镇化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给人类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作为一种应对气候变化、构建绿色宜居生存环境的方法得到推广。建立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模拟演算的绿色空间规划框架,对于客观评价绿色空间的服务功能、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空间网络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方法】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北京市浅山地区为例,构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的绿色空间规划框架,选取缓解热岛效应、水土保持、固碳释氧、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文化娱乐6种功能指标,采用径流系数公式计算、MaxEnt模型模拟等方法进行评价,识别区域不同服务类型的关键绿色空间位置并提出适宜的绿色空间类型,最后通过构建游憩绿道以及生态廊道加强绿色空间联系,完善绿色空间布局。【结果】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服务效益空间分布呈现一定差异性,根据不同区域提供的服务差异划定湿地公园、森林公园、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区以及生态保育绿地7种绿色空间类型,新增6条绿道(195 km)连接平原与浅山区,在温泉镇、延寿镇、十三陵镇、峪口镇等村镇构建生态廊道,建立以目标动物保护为目的的线性绿色空间。【结论】绿色空间能够提供多种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构建绿色空间规划框架对于加强落实浅山区生态优先的发展战略,推动形成可持续的绿色发展方式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曲波  
研究目的:研究土地供应计划编制与执行问题,归纳土地供应计划编制及执行的基本经验,进而提出改进与提升的对策建议和具体措施。研究方法:对比分析法和因果分析法。研究结果:土地供应计划的执行情况总体良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在结构、保障机制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研究结论:应进一步完善土地供应计划,建立适当的保障措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