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181)
2023(5654)
2022(4627)
2021(4604)
2020(3473)
2019(8087)
2018(8059)
2017(14264)
2016(8203)
2015(9104)
2014(9215)
2013(8735)
2012(8503)
2011(7634)
2010(8007)
2009(7552)
2008(7880)
2007(6984)
2006(6402)
2005(5858)
作者
(23792)
(19846)
(19818)
(19089)
(12916)
(9647)
(8884)
(7870)
(7685)
(7233)
(6954)
(6810)
(6365)
(6331)
(6321)
(6264)
(5936)
(5932)
(5817)
(5734)
(5110)
(4916)
(4779)
(4658)
(4486)
(4453)
(4415)
(4360)
(4170)
(4041)
学科
(31166)
经济(31122)
管理(21643)
(17983)
(16285)
企业(16285)
方法(12118)
理论(9906)
(9876)
中国(9518)
数学(8701)
数学方法(8443)
业经(7535)
(7407)
(6962)
地方(6913)
教育(6452)
(6352)
(6053)
教学(5797)
(5353)
贸易(5342)
(5103)
(5014)
(4927)
农业(4858)
(4728)
银行(4720)
(4590)
金融(4588)
机构
大学(118540)
学院(115903)
研究(41350)
(40856)
经济(39541)
管理(39340)
理学(33018)
理学院(32455)
管理学(31612)
管理学院(31395)
中国(31369)
(27287)
科学(26583)
(20661)
(20344)
(19535)
(19386)
师范(19200)
中心(18967)
研究所(18484)
(17659)
北京(17410)
业大(15829)
(15790)
(15780)
师范大学(15760)
财经(15590)
(14091)
技术(14083)
农业(13732)
基金
项目(72765)
科学(56657)
研究(53644)
基金(51255)
(45155)
国家(44737)
科学基金(37989)
社会(32461)
社会科(30567)
社会科学(30560)
(28209)
基金项目(26774)
教育(26688)
(24648)
自然(24508)
自然科(23940)
自然科学(23934)
自然科学基金(23464)
编号(22447)
资助(20823)
成果(19579)
重点(16819)
课题(16698)
(15750)
(14791)
(14578)
大学(13999)
(13926)
教育部(13506)
创新(13500)
期刊
(51925)
经济(51925)
研究(38120)
中国(29868)
教育(22512)
学报(19410)
科学(17909)
管理(17022)
(16680)
(16295)
大学(14927)
学学(13510)
技术(11866)
农业(11039)
(8921)
金融(8921)
财经(8237)
图书(7963)
(7250)
经济研究(7110)
(6781)
问题(6763)
业经(6682)
(6584)
(6521)
职业(6417)
资源(5979)
书馆(5823)
图书馆(5823)
现代(5715)
共检索到1876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郝庆  邓玲  封志明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国土空间规划的科学基础和约束条件。通过梳理承载力概念、理论和实践应用的发展,指出其在研究应用中存在概念边界模糊、评价偏向于指标计算、承载力传导机制研究不足等问题。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以及新时代生产生活和发展方式变革对国土空间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支撑空间规划编制的承载力评价应进一步明确承载力的概念内涵、明晰承载力内在机制、构建承载力评价体系;在实践应用中应当根据国土空间规划和空间治理的新变化新需求,支撑空间规划的新目标、切合空间治理的新模式、顺应空间治理的新手段,为确定国土空间开发利用与保护修复的主要指标、战略部署,以及指标约束传递与地域功能传导等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岳文泽  王田雨  
研究目的:面向国土空间规划,探讨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理论内涵,揭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式与国土空间规划的逻辑问题。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资源环境承载力可以由自然系统的承载力、来自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压力以及由于管理及技术进步所产生的润滑力3个力构成;(2)资源环境承载力内涵可以解构为资源的承载功能、环境要素的容纳功能以及生态要素的服务功能3个层次;(3)国土空间规划的主要目标是优化空间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核心需求是摸清资源环境本底条件、科学评判当前承载压力的大小等;(4)面向国土空间规划,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存在4个方面的逻辑问题:资源环境承载压力、能力与潜力之间的逻辑不清,生态要素承载力判断的逻辑缺乏,"木桶原理"复合思路与适宜性评价的逻辑矛盾,面向过去原则与面向未来预警之间的逻辑问题。研究结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础,只有明确评价对象,厘清评价中的逻辑问题,同时满足评价方案的科学性与实用性,才能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撑。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岳文泽  代子伟  高佳斌  陈阳  
研究目的:探索面向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案,辅助于省级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决策。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需要满足国土空间规划提出的"必用性"、"管用性"和"好用性"要求;(2)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总体框架,可从资源环境禀赋、资源环境承载状态和动态预警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3)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案设计,需要选择适宜尺度,针对不同区域的主导功能如建设开发、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等设定差别化指标权重。研究结论:省级国土空间规划的立足点是高效集聚开发和分类分级保护,基础是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需要识别资源环境本底的"短板"要素、明确当前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的压力等级、实现对未来资源环境承载潜力的动态预警。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张兴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坚持保护优先以来,国土空间规划设计思想体系逐步得到升华。因此,笔者拟从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负荷的承载层面出发,通过研究国土空间规划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关系,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关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张兴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坚持保护优先以来,国土空间规划设计思想体系逐步得到升华。因此,笔者拟从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负荷的承载层面出发,通过研究国土空间规划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关系,提出相关对策与建议。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关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何苏玲  王金亮  角媛梅  周京春  农兰萍  朱泓  
[目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前提和基础,打破行政单元的限制,开展基于栅格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更容易满足实际的规划需求。[方法]在GIS技术支持下,运用变异系数法和综合指标法评价研究区域2018年资源环境承载力状态,并具体分析研究区2008—2018年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变化情况及土地利用类型对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结果](1)2018年昆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整体处于中低水平,呈现出“南高北低”空间分布格局。(2)时间维度上,2008—2018年昆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数值呈波动下降趋势,承载力水平始终保持在中等水平。空间格局上,2008—2018年昆明市资源环境承载呈现出资源环境承载力较高和高水平稳定,低和中低等级相互转变的空间格局演变规律。(3)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等级不同,其中耕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以中等水平为主,水体和建设用地的承载力表现出高水平。[结论]昆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地域差异明显且随时间波动下降,改善并提高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国土空间规划与差异性管制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曾维华  杨月梅  陈荣昌  李菲菲  
环境承载力分析是区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方法之一。对环境承载力的合理分析,能够反映区域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的协调程度,准确地评估区域规划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使评价更具科学性。在环境承载力定义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一定的指标体系,结合发展变量与限制变量之间关系的描述,研究了区域环境承载力的利用强度,由此提出了一种更为直观的环境综合承载力量化方法——环境承载力综合指数,并将其应用到广州市南沙国际汽车城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为该规划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合理的建议。该方法能够准确反映区域规划对环境的影响,为区域的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封志明  杨艳昭  闫慧敏  潘韬  李鹏  
从20世纪初期承载力概念提出,到21世纪作为描述发展限制的重要工具,从理论到实践,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走过百年,已成为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判据。本文简要回顾了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的源起与发展;系统梳理了从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容量),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进程;科学评述了基于生态足迹与虚拟土地、水足迹与虚拟水和能值分析与虚拟能量等方法开展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跨世纪进展。研究认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尚未形成一套统一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且研究结果的客观性与可比性一直存有争议。鉴于此,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应从理论到方法、从实践到应用,切实加强基础理论与承载机理、阈值率定与综合计量、技术标准与技术规范、定量评价与系统集成研究,以促进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数字化与系统化,最终满足实用化与业务化的国家需求。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封志明  杨艳昭  闫慧敏  潘韬  李鹏  
从20世纪初期承载力概念提出,到21世纪作为描述发展限制的重要工具,从理论到实践,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走过百年,已成为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判据。本文简要回顾了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的源起与发展;系统梳理了从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容量),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进程;科学评述了基于生态足迹与虚拟土地、水足迹与虚拟水和能值分析与虚拟能量等方法开展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跨世纪进展。研究认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尚未形成一套统一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且研究结果的客观性与可比性一直存有争议。鉴于此,资源环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崔凤军,刘家明  
本文从影响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社会—文化环境、社会—心理环境和生态—经济环境诸因子分析入手,构建了旅游承载力指数(TBCI)及运算模式。作者认为,在某一旅游地环境的现存状态和结构组合不发生对当代人和未来人有害变化的前提下,在当地居民心理承受范围之内,在一定时期内旅游地所能承受的旅游活动强度,称之为旅游环境承载力(TEBC),它包括三个基本分项指数——游客密度、旅游用地强度和旅游收益强度指数等。而表征旅游承载力强度的无量纲指标称为旅游承载力指数,它是旅游业是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判据。本文较深入地探讨了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理论和表示方法,以试图建立起比较规范化的理论模型。文章最后进行了简单的案例分析。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建勇  宋书巧  
水资源承载能力对于一个国家、地区、城市的综合发展及发展规模至关重要,社会经济发展必须控制在水资源承载能力之内,才能通过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玉州-福绵-北流一体化概念规划"中,通过引入水资源承载力、生态需水量等概念,重点探讨研究了以水资源约束为特征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并以之为前提确定合理的城市规模。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勤政  彭珂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本世纪重要的城市化发展战略地区,但目前其资源环境负荷过载,成为制约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伴随着新一轮的沿海化过程,这一区域可能会面临更大的人口、产业、城镇化及资源环境压力。基于天津、唐山、秦皇岛等环渤海西岸地区的实地调查,研究了该区域的承载力问题及发展趋势,通过综合承载力评价和情景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区域空间管制策略。研究结果表明:①在产业发展方面,"沿海重工业化"可能加剧无序竞争和重复建设,也将对该区域水资源和海洋环境等方面产生冲击;②在空间发展方面,"沿海岸线化"导致产业组团和城镇群连绵发展,造成各种功能无序交替布局的"巨型三明治"结构;③在规划控制方面,本文提...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封志明  李鹏  
科学认识承载力概念的源起与发展对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探讨与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论文立足资源环境视角,从基于种群个体最大生物量的生态承载力,到基于人口与资源关系的资源承载力和基于人口与环境关系的环境承载力,再到面向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较为系统地阐释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概念源起与发展历程。通过追踪公开发表或可获取的英文文献,同时兼顾中文资料,综述表明:承载力概念最早诞生于1840年代的工程机械领域,之后,在生态学、地理学、资源科学与环境科学领域得到了持续但有争议的发展;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最早可见于20世纪初期的能量承载力和畜牧承载力研究,1940年代末期以土地承载力研究为标志的资源承载力研究诞生;直到20世纪末期,具有综合特征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才在中国悄然兴起,严格意义上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则始于21世纪初。目前,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总体处于发展阶段,以概念探讨和定性研究为主,尽管在政策层面已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相对而言,国外相关研究却较少使用这一概念,相应研究报道并不多见。2010年以来,作为描述发展限制的一个重要判据,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中国越来越受到重视,国家重大研发计划已有多项部署。但承载力概念似乎也成为了"灵丹妙药",存在研究泛化或概念泛化现象。鉴于此,有必要科学认识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的源起与发展,加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科学内涵与理论基础、技术方法与模型参数以及模式化、规范化与标准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以求正本清源、学以致用。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国宏  
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问题也就是生存空间问题,它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历来受学术界的注目。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曾主持了一项大型的发展中地区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问题的研究,80年代后期,中国科学院—国家计委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也主持了一项大型的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相应地还有一系列有关中国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和人口承载力问题的探讨。本文从中国人地关系变化的角度介入这一讨论,分析中国远期的土地资源是否超载的问题。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郭忠升  邵明安  
论文以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柠条林为例,探讨了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研究成果在生产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不仅是确定森林植被恢复目标、调控植物水关系的理论基础,而且是确定森林植被合理经营方向和利用强度的理论基础。如果人工林密度大于土壤水分承载力,需要对人工林进行疏伐;如果人工林密度小于土壤水分承载力,需要增加密度或改换植被类型。当人工林密度等于土壤水分承载力时,人工林可持续利用土壤水资源。土壤水分承载力时的柠条林可以作为薪炭林和放牧林经营。单位面积结实量与密度关系可用正态分布曲线描述。承载力时的柠条林不仅能有效地保持水土,而且能生产较多的种子,又是良好的蜜源植物,宜作为水土保持林经营。该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