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309)
- 2023(5040)
- 2022(4170)
- 2021(3875)
- 2020(3044)
- 2019(6711)
- 2018(6739)
- 2017(11712)
- 2016(6522)
- 2015(7217)
- 2014(7526)
- 2013(7072)
- 2012(6456)
- 2011(5782)
- 2010(5997)
- 2009(5239)
- 2008(5249)
- 2007(4919)
- 2006(4404)
- 2005(3957)
- 学科
- 济(23863)
- 经济(23848)
- 管理(22878)
- 业(19641)
- 企(16207)
- 企业(16207)
- 技术(11536)
- 环境(9429)
- 方法(7969)
- 农(7808)
- 学(7313)
- 中国(6710)
- 地方(6529)
- 数学(6285)
- 数学方法(6189)
- 技术管理(6108)
- 业经(5991)
- 生态(5920)
- 农业(5603)
- 理论(5424)
- 划(5229)
- 财(5050)
- 和(4873)
- 资源(4723)
- 教学(4640)
- 发(4310)
- 教育(3893)
- 制(3890)
- 规划(3737)
- 贸(3728)
- 机构
- 学院(93689)
- 大学(89819)
- 管理(32778)
- 济(32520)
- 研究(31531)
- 经济(31493)
- 理学(27339)
- 理学院(26919)
- 管理学(26325)
- 管理学院(26156)
- 中国(23210)
- 科学(21908)
- 京(20341)
- 江(16615)
- 所(16310)
- 农(15198)
- 中心(15064)
- 范(14673)
- 研究所(14632)
- 师范(14543)
- 业大(14422)
- 财(14283)
- 技术(13710)
- 州(13342)
- 北京(12881)
- 院(12067)
- 农业(11623)
- 省(11586)
- 师范大学(11519)
- 财经(11096)
- 基金
- 项目(61869)
- 科学(48301)
- 研究(46364)
- 基金(42336)
- 家(37609)
- 国家(37315)
- 科学基金(31784)
- 社会(27864)
- 省(26502)
- 社会科(26441)
- 社会科学(26436)
- 基金项目(23370)
- 划(21567)
- 教育(21256)
- 自然(20547)
- 自然科(19939)
- 自然科学(19936)
- 编号(19589)
- 自然科学基金(19520)
- 资助(15757)
- 成果(14802)
- 重点(14560)
- 课题(14217)
- 发(14158)
- 创(13833)
- 创新(12966)
- 部(12325)
- 年(11656)
- 国家社会(11424)
- 规划(11423)
共检索到1445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周旭 彭建 翟紫含
在当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正处在多目标协同治理、全要素全过程耦合的重要发展阶段。如何快速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发,促进生态系统质量与稳定性提升,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成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核心愿景的关键问题。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涂婧林 侯东瑞 陈弋冉 丁茗童 安文雨 刘文平 朱春阳
基于生态系统问题诊断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探索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识别与修复的方法路径。以武汉市蔡甸区为研究区域,从数量、质量、空间格局等3个方面系统诊断了生态系统的退化程度、退化类型及其空间分布。基于生态源地的识别,并以土地覆盖类型、距离水源距离、植被覆盖度、坡度、高程等5种因子构建生态阻力面,通过最小阻力模型识别潜在生态廊道,进而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在此基础上,综合生态系统问题诊断与生态安全格局需求,系统地辨识出了武汉市蔡甸区的生态保育区、自然修复区、人工修复区和生态廊道建设区。结果显示,共提取出1 901.52 hm~2林地和水体作为生态源地,识别出18 168.12 m潜在生态廊道。从生态保育、自然修复、人工修复、生态廊道建设4个方面提出了对应的生态保护修复措施。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方莹 王静 黄隆杨 翟天林
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生态保护修复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当前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研究缺乏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结构连通性角度对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进行诊断和识别。烟台市作为我国典型滨海城市,湿地退化,生境类型单一造成景观稳定性差,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刻不容缓。为全面识别烟台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利用生境质量模型、生境风险评估模型、粒度反推法、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和电路理论,通过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诊断生态"夹点"、生态障碍点、生态断裂点等,识别和确定研究区域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研究发现:(1)烟台市生态源地共计668.85 km~2,主要为林地、水域,源间廊道共计1548.36 km,呈现"两横两纵"的空间特征;(2)基于生态安全格局识别烟台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包括13处生态"夹点"区域、8处生态障碍点区域、39处生态断裂点区域、破碎生态空间1308.66 km~2;(3)结合各类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的空间分布特征、土地利用现状,分别提出修复提升方向。研究可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关键区域识别、生态系统整体修复提升提供科学指导。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徐建刚 宗跃光 王振波
城市生态问题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我国城市规划重点内容仍以城市物质空间与建筑景观的规划为主,方法模式化,具有模糊定性,技术和方法体系不完善,生态理念薄弱,且过度追求经济效益,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极大制约。基于此,针对城市生态网络理论和城市景观生态模式理论中生态支撑、生态安全、生态健康3个核心内容,分别从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修建性详细规划等层面,对城市生态规划规划进行了关键技术与方法集成,以响应时代发展观,完善法定城市规划体系,更好地解决城市问题。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黄鲁成 李剑 常金平
关键技术的研究对于新产品产业化能否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在梳理技术评价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主客观相结合的组合评价模型来确定新产品产业化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基于技术路线图的主观评价模型考虑了关键技术可能出现的时间,提高了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基于文献计量的客观评价模型引用了大量的期刊文献数据,提高了评价结果的客观性。组合评价模型将主客观评价的结果进行了组合,降低了评价结果表现最差的情形发生的概率。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范树平 周剑钧 刘友兆 程久苗 张红梅 鲍捷
研究目的:剖析中国地方产业用地标准,厘清标准改进总体思路,探讨设计标准关键技术,以期为未来地方标准制修订提供理论指导及技术支撑。研究方法:理论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及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中国地方产业用地标准存在行业分类依据有失妥当、区域等级划分依据不足、指标合理性有待斟酌、标准执行部门单一等现实问题。研究结论:从社会经济发展背景、土地资源管理职责的两大战略转变,探讨中国地方产业用地标准改进总体思路,突出用地调控与产业引导的双重目标导向;紧扣标准存在问题,针对行业类型归整、区域等级划分、控制指标设置、执行部门联动4项关键技术,进行了初步框架设计。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郭江 李国平
条件价值评估法(CVM)是生态环境价值评估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该方法可用于评估生态环境的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并被认为是唯一能够评估非使用价值的方法。然而,学术界对该方法一直存在争议,争议主要围绕CVM使用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环节展开,其中引导技术以及同一生态环境物品的支付意愿(WTP)和受偿意愿(WTA)是当前CVM研究中争议较多的两类关键技术。论文从主要引导技术的特征、引导技术的改进、不同引导技术评估结果的比较、引导技术的选用四个方面,综述了CVM引导技术的研究动态;从WTP与WTA的比较与选择,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冯仲科 姚山 董斌
为了推进数字山东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实施,该文依据数字山东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目标,提出数字山东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技术体系,设计技术流程;并根据山东省林业资源现状对数字山东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所需的数据采集技术、信息管理技术、组件地理信息系统开发技术、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5项关键技术做了详细论述,指出目前数字山东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所需要用到的关键技术已基本成熟,为数字山东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郭江 李国平
条件价值评估法(CVM)是生态环境价值评估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该方法可用于评估生态环境的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并被认为是唯一能够评估非使用价值的方法。然而,学术界对该方法一直存在争议,争议主要围绕CVM使用过程中的各种技术环节展开,其中引导技术以及同一生态环境物品的支付意愿(WTP)和受偿意愿(WTA)是当前CVM研究中争议较多的两类关键技术。论文从主要引导技术的特征、引导技术的改进、不同引导技术评估结果的比较、引导技术的选用四个方面,综述了CVM引导技术的研究动态;从WTP与WTA的比较与选择,讨论了同一生态环境物品WTP与WTA的研究进展。最后对已有研究进行了评述。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刘凤莲 刘艳
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识别生态修复关键区域,是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实施区域生态修复、维护区域生态安全、提高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举措。本文以典型的高原城市——昆明市为研究区,利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和景观连通性识别生态源地,通过成本路径工具提取生态廊道,运用电路理论确定生态“夹点”、生态障碍点等生态修复关键区域。研究表明:(1)昆明市生态源地面积总计6 721.78 km~2,占全市总面积的31.99%,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和水域。(2)共提取出91条生态廊道,其中重要廊道19条,重要生态廊道集中分布在昆明市的北部。(3)共识别生态“夹点”75处,面积66.06 km~2;生态障碍点4处,面积49.24 km~2;生态断裂点41处。研究可为昆明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关键区域识别和区域生态保护修护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丽丽
目前在海岸带空间规划编制中尚未形成完善的陆海统筹关键技术体系。文章从陆海资源、生态安全、功能、空间、基础设施5个维度着手,通过资源利用优先度分析、层叠用海兼容性分析、陆海功能兼容性分析等技术方法,构建陆海统筹的关键技术体系。最后针对陆海综合管理机制和陆海统筹核心管控内容传导两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为沿海省、市(县)海岸带空间规划的陆海统筹实践提供借鉴。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高世昌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当前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工程。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主要是针对部分地区不同程度的生态环境压力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地质灾害点多面广频发、自然资源退化与污染、海洋生态环境被破坏等问题,加快构建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国土空间生态承载能力。笔者以"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为指导,围绕生态环境"整体保护、系统修复、
关键词:
国土空间 生态修复技术 评价指标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王丽华
未来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必须依靠高新技术的支撑 ,而研究策略对构造未来数字图书馆具有深远影响。文章叙述了未来数字图书馆的特性 ,给出了未来数字图书馆构想 ,并讨论了未来数字图书馆的一些关键问题。
关键词:
语义网 数字图书馆 本体 知识管理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李钢
我国作为矿业大国,煤矿开采造成土地占压、沉陷、挖损等土地破坏,直接导致耕地面积的减少和耕地质量的下降,随着矿产资源枯竭,大量工矿用地闲置、废弃。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煤炭产量约376亿吨计算,目前采煤塌陷破坏土地约75.2万公顷。矿产资源在开采、加工、运输过程中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较大干扰,导致矿区生态系统功能紊乱。据统计,目前我国有54座城市陷入"矿竭城衰"的困境。为化解日益突出的矿地矛盾,笔者依托"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樊文平 石忆邵 蒲晟 刘绍堂
基于土地网格化管理的思想,提出了对土地实施网格化管理过程中的网格划分方案和编码方案,并通过对上海市嘉定区土地网格化管理实例总结出具体土地网格划分方法,对比了城市网格与土地利用网格划分的异同,同时构建了网格化土地管理信息平台总体框架,认为3S技术、构件技术、中间件技术和地理编码技术是土地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构建的关键技术,为进一步完善网格化土地管理新模式以及土地网格化精细管理提供实施方案、数据保障和政策支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