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040)
- 2023(14611)
- 2022(12580)
- 2021(12003)
- 2020(9743)
- 2019(22391)
- 2018(21965)
- 2017(42431)
- 2016(23311)
- 2015(25883)
- 2014(25713)
- 2013(25205)
- 2012(23275)
- 2011(21101)
- 2010(21289)
- 2009(19453)
- 2008(18591)
- 2007(16353)
- 2006(14542)
- 2005(12815)
- 学科
- 济(87119)
- 经济(87023)
- 管理(66255)
- 业(59770)
- 企(48885)
- 企业(48885)
- 方法(37814)
- 数学(32447)
- 数学方法(31986)
- 农(26003)
- 中国(24357)
- 学(22406)
- 财(21723)
- 业经(20081)
- 地方(19670)
- 环境(17659)
- 农业(17379)
- 贸(16043)
- 贸易(16035)
- 制(15734)
- 易(15556)
- 和(15302)
- 理论(15140)
- 策(13992)
- 技术(13886)
- 划(13643)
- 银(13145)
- 银行(13093)
- 务(13080)
- 财务(13014)
- 机构
- 学院(324420)
- 大学(324335)
- 管理(126501)
- 济(123421)
- 经济(120438)
- 研究(113342)
- 理学(109258)
- 理学院(107955)
- 管理学(105962)
- 管理学院(105412)
- 中国(82800)
- 科学(73877)
- 京(70357)
- 所(57498)
- 财(56870)
- 农(56006)
- 研究所(52684)
- 业大(51040)
- 中心(50907)
- 江(48377)
- 财经(45058)
- 范(45050)
- 北京(44613)
- 师范(44596)
- 农业(43955)
- 院(42206)
- 经(40960)
- 州(39173)
- 师范大学(35913)
- 技术(35484)
- 基金
- 项目(226451)
- 科学(177138)
- 研究(164946)
- 基金(162259)
- 家(142797)
- 国家(141607)
- 科学基金(120334)
- 社会(101172)
- 社会科(95666)
- 社会科学(95639)
- 省(89219)
- 基金项目(86266)
- 自然(79866)
- 自然科(77849)
- 自然科学(77825)
- 自然科学基金(76397)
- 划(75776)
- 教育(75224)
- 编号(68075)
- 资助(66569)
- 成果(55620)
- 重点(51145)
- 发(49101)
- 部(48864)
- 课题(47583)
- 创(46571)
- 创新(43347)
- 科研(43093)
- 项目编号(41469)
- 大学(41292)
- 期刊
- 济(138964)
- 经济(138964)
- 研究(95831)
- 中国(62454)
- 学报(54592)
- 农(51225)
- 科学(50245)
- 管理(45578)
- 大学(40567)
- 财(40345)
- 教育(39317)
- 学学(38118)
- 农业(35885)
- 融(27533)
- 金融(27533)
- 技术(26849)
- 业经(23795)
- 经济研究(21341)
- 财经(20683)
- 图书(17971)
- 业(17942)
- 问题(17889)
- 经(17595)
- 科技(16856)
- 理论(15635)
- 资源(15478)
- 版(15399)
- 现代(14927)
- 技术经济(14651)
- 实践(14496)
共检索到4759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王静 方莹 翟天林 金志丰
研究目的:探索走向可持续生态系统综合管理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的研究路径与应用实践。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结果:(1)以生态系统管理等理论为支撑,基于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整体保护理念,关注中观—宏观尺度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关键区域识别与诊断,从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维度提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科学认知、价值重塑与政策引导的研究路径,构建 "本底调查测度—多维认知—科学识别—价值重塑—规划调控—政策引导—技术支撑"从科学到决策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研究路径;(2)以山东省烟台市为例,围绕重焕蓝色海洋、连通生态廊道、牢筑生态屏障、优化生态格局和彰显绿色宜居策略,探索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应用实践。研究结论:生态文明背景下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走向可持续生态系统综合管理成为必然,所提出的研究路径和应用实践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罗明 杨崇曜 周妍
今年9月,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召开的世界自然保护大会上,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加强海洋、森林、草原、湿地等保护,让生态系统恢复","强化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地、生态廊道修复,构筑生物多样性保护网","采取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等一系列加强自然生态保护的论断。10月,在昆明召开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一阶段会议上,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被提及频率达上百次,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土地退化的主流解决方案。本文在介绍NbS自评估工具在中国生态保护修复中的应用的基础上,对该工具的进一步完善和本土化应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议。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王志芳 高世昌 苗利梅 罗明 张禹锡 徐敏
研究目的:基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分析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实现途径,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与方法指导。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综述、案例研究等质性分析方法,从自然定位、修复途径、预期功能三个角度对已有观点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1)自然途径有6种不同范式:自然范式、本土范式、过程范式、文化范式、实验范式、绿色范式。(2)不同范式各有优劣,需要根据社会需求情况、自然重要性、自然破坏程度的高低进行综合选择,才能实现生态保护修复国际最优。研究结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要充分认识自然定位和价值认知的多元性,充分发挥自然途径6种范式的优势,探索生态保护修复的组合方案,促进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国土空间 生态修复 范式研究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李少帅 高世昌 李红举
构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智慧平台,是健全和完善自然资源管理"一张图"平台的重要内容,对提升生态修复管理效能和决策水平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本文结合履行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职责和实践,提出构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智慧平台的主要思路、总体框架和功能需求。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董毓伊 冯秀丽 黄俊杰 谢立建 张驰 程俊恺
研究目的:基于生态安全格局识别宁波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区域,并提出保护修复策略。研究方法:构建综合评价体系以确定生态源地,利用电路理论模型识别生态廊道和生态夹点,并引入廊道生态质量评价指标帮助确定各条廊道的合适宽度。研究结果:(1)识别生态源地23处,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为主。(2)识别生态廊道38条,廊道宽度集中在12~72 m。(3)宁波市生态廊道按质量分级,一级廊道6条,二级廊道10条,三级廊道22条,总体生态质量有待提高。(4)识别生态夹点区域14.37 km~2,夹点的分布具有“南少北多、西多东少”的特点。研究结论:该方法识别了宁波市的生态源地、生态廊道及生态夹点,确定了廊道的适宜宽度,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区域识别提供有效的参考路径。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魏伟 张倩云 薄立明
研究目的:面对现实困境探索统筹多方利益、协调冲突矛盾、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决策方法。研究方法:基于"以人为本"的国土空间规划理论,通过"自存—共存"和"优化—平衡"矛盾协调模式,以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为准则,构建"确定区域、厘清利益—权衡需求、初判博弈—多维评价、协调矛盾"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决策路径,并以泉港区为例展开案例研究。研究结果:(1)"权衡需求、初判博弈"阶段,核心需求有偏差的冲突用地,可直接决策出生态修复方向。(2)核心需求冲突较大的用地需进入"多维评价、协调矛盾"阶段。选取泉港区生态修复过程中与农业空间、城镇空间利益冲突较大的两个地块进行矛盾协调,其中耕地转换草地方案的整体利益比值小于门槛值,转换方案不可行;商业用地转换城市公园绿地方案的整体利益比值大于门槛值,转换方案可行。研究结论:"以人为本"的规划决策方法聚焦于整体利益下的自然资源使用与分配,协调利益冲突矛盾,可为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实施落地,提供客观、理性、可操作的理论支撑与价值判断。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晨旭 刘焱序 于超月 刘小茜
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布局影响着保护实施力度、工程修复成效以及社会资源分配,是科学开展生态修复工作的前置条件和基础环节。论文在辨析生态修复相关概念关联的基础上,从区域识别和时序判别2个层面出发,结合文献计量学分析整理了国际生态修复布局研究现状,梳理了景观"格局—过程—服务—可持续"理论范式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布局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出了支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护修复目标构建、以社会满意度为导向的生态修复时空需求权衡、面向多重成本的生态修复成本科学评估、在生态刚性约束背景下的基于自然解决方案、恢复力思想下生态保护和人工修复决策阈值、基于时空模拟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选址决策6项重要研究趋向,从而架构了耦合社会—生态目标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布局研究路径,以期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赵丹 黄晓春 付力平 李紫祎
科学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核心是调控生态修复中的各类共轭关系,推进人地系统的正向演替和协调发展。基于共轭生态理论,阐明从生态修复到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理念转变和思路更新,分析绿韵与红脉、刚性与弹性、整体与局部、内生与外生、近期与远期等共轭关系。以典型超大城市北京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主要生态特征及问题,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为主线,以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之间的互馈关系为切入点,探索高密度城镇化地区共轭生态修复的新模式和新路径,以期为同类地区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供参考和借鉴。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高世昌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当前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工程。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主要是针对部分地区不同程度的生态环境压力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地质灾害点多面广频发、自然资源退化与污染、海洋生态环境被破坏等问题,加快构建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国土空间生态承载能力。笔者以"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为指导,围绕生态环境"整体保护、系统修复、
关键词:
国土空间 生态修复技术 评价指标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白中科
核心提示本文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应注重系统修复的理念,自然修复与人工修复的协同,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与效果导向的统筹,受损矿区生态保护修复路径的优化,评估和适应性管理的效能,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本土化应用等问题。
关键词:
生态保护修复 国土空间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叶贝 隋雪艳 王晓瑞 殷齐琪 王君櫹 周生路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重要专项规划,其中保护修复区识别和划定是该项规划编制的关键内容。针对当前省域尺度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开展较少的状况,以江苏省为研究区,通过构建多级指标体系对全省生态重要区域和敏感区域及其等级层次进行了评价识别,然后整合二者成果,对江苏省各类各级生态保护修复区进行了划定。结果表明:(1)江苏省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区可划分为生态保护重点区、生态修复关键区和生态修复一般区,面积分别为17 548、4 688、16 981 km~2,比例16.17%、4.32%、15.65%。(2)生态保护重点区主要包括太湖、洪泽湖等湖泊地区、长江过境段下游以及东部沿海湿地等,生态修复关键区主要分布在苏南的太湖流域、长江沿岸以及苏北的沂沭泗流域,生态修复一般区则主要集中在沂沭泗流域北部、苏中的淮河-里下河流域、长江过境段上游沿岸和东部沿海地区,其余大多在苏北地区零散分布。(3)生态保护重点区主要由水域、湿地构成,生态修复关键区和一般区则分别以城市周边地区和农业生产用地为主。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周际 王敬 王立威
我国土地复垦经历了30余年的发展,形成了有历史、有传承、有学科、有技术的完整工作格局。本文在回顾已有工作成效、分析现状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思路和建议,以更好地促进生态保护修复发展。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卿志琼
情绪曾是古典经济学研究经济决策的出发点。新古典经济学的理性决策模型却把情绪视为干扰因素而加以排除。行为经济学从有限理性、偏好逆转和认知偏差中"发现"了情绪对经济决策的重要影响。神经经济学则运用fMRI等脑成像技术揭示了情绪影响经济决策的脑神经机制。文章从经济学的发展过程探讨情绪影响经济决策的演变路径,试图运用不同分析视角形成情绪与决策关系的一般分析框架及其适用条件。最后探讨了情绪与决策关系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
情绪 经济决策 古典经济学 神经经济学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邓楚雄 刘唱唱 李忠武
研究目的:揭示流域国土空间变化的“干扰—响应”机理是其开展系统性、可持续性生态修复的重要依据,本文探索流域国土空间韧性研究思路,为面向生态功能可持续的流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撑。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归纳总结法。研究结果:韧性理论契合流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风险应对性、要素治理系统性、干扰机理明晰性、多主体参与性和生态功能可持续性;流域国土空间韧性需考虑的因素可划分为基础因子、发展因子、主体因子、距离因子和功能因子;通过构建流域国土空间韧性研究框架,明确了自组织机制、失配机制、崩溃机制、边界机制及网络协同机制等关键机制;未来研究应注重基于适应性循环的流域国土空间韧性评价、尺度依赖界定、基于阈值的韧性机理阐释、关键主体行为参与响应及复合情景下韧性预测等。研究结论:韧性理论可为流域国土空间生态功能系统修复及增强应对干扰的抵抗力和适应力提供支撑。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于秀波
为推动中国生态系统综合评估,促进中国生态系统的网络化研究与区域综合研究,2006年5月10日~11日,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在北京举办了“生态系统评估的科学问题与研究方法”学术研讨会。孙鸿烈院士、李文华院士和傅伯杰、刘纪远、欧阳志云、谢高地、赵学勇、曹敏、张仁华、岳天祥、邵全琴等十余位专家在会上作了主题学术报告。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于秀波、姜鲁光、侯西勇、潘明麒、王斌、王进欣等同志根据专家讲稿协助整理了部分文稿,现将经孙鸿烈、李文华等专家亲自修订过的文稿择要刊出,以飨读者。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