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645)
- 2023(11321)
- 2022(9727)
- 2021(9285)
- 2020(7659)
- 2019(17922)
- 2018(17949)
- 2017(34778)
- 2016(18852)
- 2015(21283)
- 2014(21333)
- 2013(20972)
- 2012(18906)
- 2011(16940)
- 2010(16997)
- 2009(15279)
- 2008(14610)
- 2007(12458)
- 2006(10891)
- 2005(9315)
- 学科
- 济(70409)
- 经济(70331)
- 管理(54401)
- 业(48626)
- 企(40680)
- 企业(40680)
- 方法(32560)
- 数学(27824)
- 数学方法(27483)
- 农(19479)
- 中国(18253)
- 学(17641)
- 业经(16369)
- 财(16329)
- 地方(15980)
- 环境(15342)
- 理论(13432)
- 和(13212)
- 农业(13056)
- 贸(12346)
- 贸易(12339)
- 技术(11967)
- 易(11943)
- 制(11669)
- 划(11580)
- 务(10629)
- 财务(10567)
- 财务管理(10548)
- 教育(10219)
- 银(10006)
- 机构
- 学院(261029)
- 大学(261027)
- 管理(105942)
- 济(95505)
- 经济(93111)
- 理学(92316)
- 理学院(91255)
- 管理学(89612)
- 管理学院(89173)
- 研究(84042)
- 中国(61218)
- 京(56260)
- 科学(55287)
- 财(42641)
- 所(41581)
- 业大(40399)
- 农(40361)
- 中心(38496)
- 研究所(38244)
- 江(37093)
- 范(36709)
- 师范(36395)
- 北京(35492)
- 财经(34880)
- 经(31675)
- 农业(31503)
- 院(31254)
- 州(30839)
- 师范大学(29400)
- 技术(28364)
- 基金
- 项目(186037)
- 科学(145538)
- 研究(136359)
- 基金(133290)
- 家(116179)
- 国家(115242)
- 科学基金(99104)
- 社会(83554)
- 社会科(79085)
- 社会科学(79060)
- 省(73467)
- 基金项目(72485)
- 自然(65745)
- 自然科(64078)
- 自然科学(64061)
- 自然科学基金(62863)
- 教育(62315)
- 划(61821)
- 编号(56910)
- 资助(53943)
- 成果(45186)
- 重点(41292)
- 部(39913)
- 发(39311)
- 课题(38662)
- 创(38568)
- 创新(35866)
- 科研(35366)
- 项目编号(34637)
- 大学(34325)
共检索到3666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王志芳 高世昌 苗利梅 罗明 张禹锡 徐敏
研究目的:基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分析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实现途径,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与方法指导。研究方法:采用文献资料综述、案例研究等质性分析方法,从自然定位、修复途径、预期功能三个角度对已有观点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1)自然途径有6种不同范式:自然范式、本土范式、过程范式、文化范式、实验范式、绿色范式。(2)不同范式各有优劣,需要根据社会需求情况、自然重要性、自然破坏程度的高低进行综合选择,才能实现生态保护修复国际最优。研究结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要充分认识自然定位和价值认知的多元性,充分发挥自然途径6种范式的优势,探索生态保护修复的组合方案,促进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国土空间 生态修复 范式研究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董毓伊 冯秀丽 黄俊杰 谢立建 张驰 程俊恺
研究目的:基于生态安全格局识别宁波市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区域,并提出保护修复策略。研究方法:构建综合评价体系以确定生态源地,利用电路理论模型识别生态廊道和生态夹点,并引入廊道生态质量评价指标帮助确定各条廊道的合适宽度。研究结果:(1)识别生态源地23处,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为主。(2)识别生态廊道38条,廊道宽度集中在12~72 m。(3)宁波市生态廊道按质量分级,一级廊道6条,二级廊道10条,三级廊道22条,总体生态质量有待提高。(4)识别生态夹点区域14.37 km~2,夹点的分布具有“南少北多、西多东少”的特点。研究结论:该方法识别了宁波市的生态源地、生态廊道及生态夹点,确定了廊道的适宜宽度,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区域识别提供有效的参考路径。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王静 方莹 翟天林 金志丰
研究目的:探索走向可持续生态系统综合管理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的研究路径与应用实践。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结果:(1)以生态系统管理等理论为支撑,基于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整体保护理念,关注中观—宏观尺度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关键区域识别与诊断,从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维度提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科学认知、价值重塑与政策引导的研究路径,构建 "本底调查测度—多维认知—科学识别—价值重塑—规划调控—政策引导—技术支撑"从科学到决策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研究路径;(2)以山东省烟台市为例,围绕重焕蓝色海洋、连通生态廊道、牢筑生态屏障、优化生态格局和彰显绿色宜居策略,探索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应用实践。研究结论:生态文明背景下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走向可持续生态系统综合管理成为必然,所提出的研究路径和应用实践为国土空间生态保护和修复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晨旭 刘焱序 于超月 刘小茜
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布局影响着保护实施力度、工程修复成效以及社会资源分配,是科学开展生态修复工作的前置条件和基础环节。论文在辨析生态修复相关概念关联的基础上,从区域识别和时序判别2个层面出发,结合文献计量学分析整理了国际生态修复布局研究现状,梳理了景观"格局—过程—服务—可持续"理论范式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布局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出了支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护修复目标构建、以社会满意度为导向的生态修复时空需求权衡、面向多重成本的生态修复成本科学评估、在生态刚性约束背景下的基于自然解决方案、恢复力思想下生态保护和人工修复决策阈值、基于时空模拟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选址决策6项重要研究趋向,从而架构了耦合社会—生态目标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布局研究路径,以期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高世昌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当前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工程。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主要是针对部分地区不同程度的生态环境压力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地质灾害点多面广频发、自然资源退化与污染、海洋生态环境被破坏等问题,加快构建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国土空间生态承载能力。笔者以"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理念为指导,围绕生态环境"整体保护、系统修复、
关键词:
国土空间 生态修复技术 评价指标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白中科
核心提示本文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应注重系统修复的理念,自然修复与人工修复的协同,问题导向、目标导向与效果导向的统筹,受损矿区生态保护修复路径的优化,评估和适应性管理的效能,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本土化应用等问题。
关键词:
生态保护修复 国土空间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罗明 杨崇曜 周妍
今年9月,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召开的世界自然保护大会上,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加强海洋、森林、草原、湿地等保护,让生态系统恢复","强化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地、生态廊道修复,构筑生物多样性保护网","采取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等一系列加强自然生态保护的论断。10月,在昆明召开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一阶段会议上,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被提及频率达上百次,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土地退化的主流解决方案。本文在介绍NbS自评估工具在中国生态保护修复中的应用的基础上,对该工具的进一步完善和本土化应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叶贝 隋雪艳 王晓瑞 殷齐琪 王君櫹 周生路
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重要专项规划,其中保护修复区识别和划定是该项规划编制的关键内容。针对当前省域尺度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开展较少的状况,以江苏省为研究区,通过构建多级指标体系对全省生态重要区域和敏感区域及其等级层次进行了评价识别,然后整合二者成果,对江苏省各类各级生态保护修复区进行了划定。结果表明:(1)江苏省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区可划分为生态保护重点区、生态修复关键区和生态修复一般区,面积分别为17 548、4 688、16 981 km~2,比例16.17%、4.32%、15.65%。(2)生态保护重点区主要包括太湖、洪泽湖等湖泊地区、长江过境段下游以及东部沿海湿地等,生态修复关键区主要分布在苏南的太湖流域、长江沿岸以及苏北的沂沭泗流域,生态修复一般区则主要集中在沂沭泗流域北部、苏中的淮河-里下河流域、长江过境段上游沿岸和东部沿海地区,其余大多在苏北地区零散分布。(3)生态保护重点区主要由水域、湿地构成,生态修复关键区和一般区则分别以城市周边地区和农业生产用地为主。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周际 王敬 王立威
我国土地复垦经历了30余年的发展,形成了有历史、有传承、有学科、有技术的完整工作格局。本文在回顾已有工作成效、分析现状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思路和建议,以更好地促进生态保护修复发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郑鑫 王甫园 王开泳
游憩导向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将受损生态空间保护与休闲空间融合的重要手段,是构建山水林田湖草命运共同体与提高人类福祉的重要内容。基于国内外研究现状,界定了游憩导向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概念,提出其应遵循生态系统服务理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区位理论、景观基因理论、大地艺术理论五大理论逻辑。基于实践案例归纳了游憩导向下生态修复模式类型、特征与问题,并提出实践模式的五大优化路径,包括明确功能适宜、效益最优的修复导向,建立多级空间尺度联动的传导机制,提升游憩导向下生态修复地的地方嵌入性,加强修复效果的动态监测评估,构建可持续的建设与运营管理模式,以期为游憩导向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保护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邓楚雄 刘唱唱 李忠武
研究目的:揭示流域国土空间变化的“干扰—响应”机理是其开展系统性、可持续性生态修复的重要依据,本文探索流域国土空间韧性研究思路,为面向生态功能可持续的流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撑。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归纳总结法。研究结果:韧性理论契合流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风险应对性、要素治理系统性、干扰机理明晰性、多主体参与性和生态功能可持续性;流域国土空间韧性需考虑的因素可划分为基础因子、发展因子、主体因子、距离因子和功能因子;通过构建流域国土空间韧性研究框架,明确了自组织机制、失配机制、崩溃机制、边界机制及网络协同机制等关键机制;未来研究应注重基于适应性循环的流域国土空间韧性评价、尺度依赖界定、基于阈值的韧性机理阐释、关键主体行为参与响应及复合情景下韧性预测等。研究结论:韧性理论可为流域国土空间生态功能系统修复及增强应对干扰的抵抗力和适应力提供支撑。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梁鹤年
"以人为本"为核心的国土空间规划聚焦于天道与人性相通之处达成天人合一。作为判断规划好与不好的标准,"以人为本"理念应有具体体现方法和实现方式。因此,本文系统论述了"以人为本"国土空间规划的思维范式、价值取向以及规划方法,以期为规划工作者提供一套实际和可用的工具。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鲍海君 曹伟 叶扬 朱自娟
研究目的:从“新数据”与国土空间规划之间的关系出发,分析数据驱动规划的理论基础、基本概念、逻辑体系、主要范式、本质特征,以期为构建面向未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国土空间治理新格局提供理论参考与决策依据。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和系统分析法。研究结果:(1)数据驱动规划是一种通过模型、算法实现多源异构数据的获取筛选、分析挖掘、模拟预测,实现国土空间规划全流程、全链条、全方位定量化的重要模式方法,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实质性等“3S”特性;(2)数据驱动规划遵循基于“总量—增量—存量—流量—质量”过程优化的自然空间、基于“流态—业态—形态”多维复合的社会空间、基于“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技术支撑的数字空间三大逻辑体系;(3)数据驱动规划可划分为全要素协同驱动、多时空尺度驱动、全生命周期驱动和多元化场景驱动4种范式,其本质是以数据要素为核心与纽带,有效链接和无缝衔接自发生长型规划和人为引导型规划,是一种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规划,并呈现出全面感知、适应学习、反馈治理等主要特征。研究结论:面向未来数字技术发展趋势,应加强“大数据”和“小数据”以及“新数据”和“老数据”之间的结合,“真数据”和“伪数据”之间的鉴别,以提高数据驱动规划的全面性和有效性;此外,应加强“生成”与“构成”以及“传统”与“新兴”之间的结合,以进一步体现数据驱动规划“以人为本、和谐共生”的核心价值和终极目标。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曹宇 王嘉怡 李国煜
研究目的:通过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概念进行辨析,探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内涵、理论基础及相关重要研究内容,以期阐明从生态修复到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认知转变。研究方法:文献综述与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1)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以不同空间尺度范围内受损或缺乏稳定与安全性的生态系统为对象,通过国土要素的空间结构调整与优化和生态功能修整与重建以及辅以中宏观尺度上的生态工程等系统性措施,以修复生态系统过程和提升生态系统服务的治理活动,最终实现生态系统健康、景观生态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2)根据人类活动对于生态系统的不同干扰和影响程度,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可划分为国土空间生态恢复、国土空间生态整治和国土空间生态重建三大类型的研究内容;(3)区域背景、景观异质性、人类活动、社会经济等都与生态系统相互交融,将这些要素与生态修复有机结合的过程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结论:面对中国的区域性生态问题,退化生态系统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实现,需以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作为重要抓手。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彭建 李冰 董建权 刘焱序 吕丹娜 杜悦悦 罗明 吴健生
研究目的:阐释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基本逻辑,支撑新时期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从区域自主治理向全域空间设计的战略转型。研究方法:文献综述分析法,逻辑推理法,系统回顾法。研究结果:基于国土空间"要素—格局—过程—服务"级联框架及全域耦合关联,针对目标、对象、区位及途径厘清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基本逻辑:以提升人类生态福祉而非生态系统服务潜在供给增长为核心修复目标,国土空间社会—生态要素为基本修复对象,构建多尺度协同的生态安全格局识别重点修复地域,秉承多层级协同次优而非单层级最优的主导修复途径。研究结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本质在于修复人地冲突、强化人地协同,"修"的是人与自然不和谐的相处方式,"复"的是生态系统退化或受损的结构、过程、功能及服务;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的对象、区位及途径均以修复目标为导向。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