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119)
- 2023(3119)
- 2022(2620)
- 2021(2517)
- 2020(2317)
- 2019(5303)
- 2018(5377)
- 2017(10339)
- 2016(5345)
- 2015(6019)
- 2014(6227)
- 2013(6146)
- 2012(5624)
- 2011(5061)
- 2010(5018)
- 2009(4831)
- 2008(5259)
- 2007(4613)
- 2006(4009)
- 2005(3767)
- 学科
- 济(20372)
- 经济(20351)
- 银(16997)
- 银行(16852)
- 行(15546)
- 业(15157)
- 制(12582)
- 管理(12535)
- 方法(11381)
- 企(10763)
- 企业(10763)
- 险(10729)
- 保险(10638)
- 数学(10628)
- 数学方法(10572)
- 业务(9721)
- 融(9661)
- 金融(9661)
- 度(8958)
- 制度(8957)
- 中国(8204)
- 银行制(8144)
- 财(5834)
- 贸(4894)
- 贸易(4886)
- 易(4828)
- 各种(4374)
- 类型(4275)
- 种类(4271)
- 各种类型(4270)
- 机构
- 大学(73241)
- 学院(70490)
- 济(34210)
- 经济(33523)
- 中国(28838)
- 管理(28496)
- 理学(23016)
- 理学院(22819)
- 管理学(22580)
- 管理学院(22442)
- 研究(21960)
- 财(19544)
- 银(19093)
- 银行(18229)
- 行(16853)
- 财经(15147)
- 京(15048)
- 经(13876)
- 融(13808)
- 金融(13618)
- 中心(12251)
- 经济学(11885)
- 财经大学(11683)
- 江(11332)
- 经济学院(10918)
- 科学(10399)
- 所(10276)
- 农(10037)
- 人民(10032)
- 北京(9719)
- 基金
- 项目(43063)
- 科学(34284)
- 基金(33674)
- 研究(31350)
- 家(28182)
- 国家(27975)
- 科学基金(24745)
- 社会(21665)
- 社会科(20639)
- 社会科学(20635)
- 基金项目(17314)
- 自然(15506)
- 自然科(15170)
- 自然科学(15168)
- 资助(15006)
- 自然科学基金(14925)
- 省(14800)
- 教育(14283)
- 划(12644)
- 编号(11900)
- 部(10590)
- 成果(9714)
- 教育部(9711)
- 国家社会(9556)
- 重点(9387)
- 人文(9153)
- 性(8734)
- 科研(8658)
- 大学(8655)
- 创(8584)
共检索到1225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曾康霖 高宇辉 甘煜
国际上对银行业开放的争议尚无定论。本文在简述这些争议内容的基础上,全方位地评析了国别差异对银行业对外开放风险的影响,论证了对不同的国家,同一国家不同的政治、经济发展阶段,银行业对外开放具有不同的意义。小国对大国政治、经济的依附性,决定了大规模对外开放,甚至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由外资银行占主导都不失为一种可取的政策选择,而大国之间的对抗性,及政治、经济的非依附性,使大规模引进外资的长期结果难以预料,利弊的分野在于推行开放政策的国家管理经济金融的水平。所以,国家间的差异性应当成为我们科学评判银行业对外开放风险的基础。
关键词:
银行业 对外开放 风险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马理 何云
银行业的对外开放是把双刃剑,一方面能够引导商业银行与国际接轨、拓宽业务范围与领域,但另一方面也可能产生金融风险、对金融稳定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扬长避短,选择合适的开放"度"非常重要,相关研究可以为我国金融业双向开放过程中预防和控制金融风险提供经验支持和决策参考。本文基于2004年第1季度—2018年第4季度的银行业对外开放和金融风险等宏观数据,构建了系统性金融风险压力指数和不同金融市场风险压力指数,采用TVAR模型检验了银行业对外开放是否存在"度",以及在"度"的两侧金融风险的变化特征。研究结论显示:外资银行资产占比超过临界点后,外资银行进入会增大系统性金融风险,同时也可能导致金融市场风险上升;中资银行海外资产占比超过临界点后,境外投资会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即银行业加大境外投资可能有利于维护金融稳定。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何德旭 王文汇
银行业开放是金融对外开放的关键环节,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银行业经历了自主渐进安全可控的扩大化、纵深化开放历程,目前已经基本实现政策上的全面开放。然而在实践中,银行业双向开放水平不及政策预期,开放活力有待激发,开放结构亟需调整。在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之际,中国银行业要与时俱进,与金融业各领域改革开放相协调,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宗旨,以自主安全开放为原则,以改善开放结构为重点,以提升服务效率为目标,坚持宏观审慎与微观监管相结合,有效防止金融风险,充分把握开放的"时"与"度",将银行业对外开放推向更高水平。
关键词:
银行业 对外开放 国际化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邓朗星 顾朔南 徐滇庆
在加入WTO之后,中国可以借鉴加拿大的经验,有序地对外开放金融领域。在没有完成国有银行自身改造,民营银行没有充分发展之前,允许外国银行在境内建立子公司,但不允许直接建立分行。等到本国银行培养起较强的竞争力之后再相应放宽外国银行准入标准。由于外国银行子公司要比外国银行分行缺乏弹性,比较容易监管,外国银行子公司的竞争压力要比直接开设外国银行分行小得多,对本地金融体系安全得多。即使允许外国银行分行进入,也应该像加拿大一样严格限制它们在个人金融服务领域的业务,让它们成为专门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专业银行。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兆星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已经走过30年的历程。中国政府通过逐步深化银行业对外开放,稳步推进银行业改革,使我国银行业的整体竞争实力不断提升。尤其是2003年银监会成立七年多来,高度重视银行业对外开放,始终坚持改革与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张金清 刘庆富 张健
银行业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的协调性一直是理论界和实业界关注的重要问题。文章在界定银行业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协调性的基础上,系统给出了银行业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协调性的判别方法,并对我国银行业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的协调性进行了判断与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入世之前,银行业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是协调的;在入世过渡期及过渡期结束后,银行业均表现为国内发展的相对不足;且与过渡期相比,过渡期结束后的协调性水平虽有所改善,但距离协调的开放状态仍有较大差距。
关键词:
银行业 对外开放 协调性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马理 何云 牛慕鸿
对外开放是否导致商业银行的风险上升,以往学者的研究结论并不统一。本文基于中国392家商业银行的微观数据,检验了"引进来"(用外资持股比例作为替代指标)与"走出去"(用海外资产占比作为替代指标)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对外开放与商业银行的风险之间呈现非线性曲线特征并存在临界点;对中小型商业银行而言,过高的外资持股比例与过低的境外投资规模会带来风险;对大型商业银行而言,境外投资规模存在一个阈值区间,在阈值区间内,可能导致银行风险上升。政策建议是:外资参股中小型商业银行的比例可能不宜过高,鼓励中小型商业银行加大境外投资力度,大型商业银行可以根据特定时期的目标来调整对外开放策略,同时应强化风险预警与防范手段,在坚持与扩大银行业对外开放的背景下,实施宏观审慎原则,维护我国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胡历芳 刘纪鹏
2017年以来,中央释放出继续扩大金融开放的政策信号,其中银行业已取消外资持股比例限制。但是,在重视改革开放"红利"的同时,有必要对开放条件下的潜在风险做出预警和防范。回顾国内外银行业对外开放的经验与教训,本文认为对外开放尚不构成威胁金融安全的实质性风险,但为了与开放政策相适应,应构建安全审查机制等"第二道防线";审视内部,银行业表外风险叠加或可引发明斯基时刻,为此,应切实严格管控影子银行,要求银行业提高自身竞争力与稳健运营水平,防止爆发系统性风险。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付胜华
研究银行业对外开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首先对当前中国银行业开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分析。接着,从有效维护金融安全、促进民族金融业的发展等战略高度深入探讨了关于银行业是否对外资银行全面开放、全面开放的内涵、开放后的外资银行的国民待遇、监管机构的审慎监管、外资入股中资银行等重大问题。文章认为,在对外开放进程中,一是要加强对外资银行母国和母行的风险研究;二是要严格外国银行的监管,平衡外国银行分行与外资法人机构的发展;三是要提高对外资银行的监管和处罚力度;四是合理引导外资银行入股中资银行。
关键词:
中国银行业 对外开放 金融安全 监管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刘忠生 李东
金融安全是一国金融的良性运转及对于其国内金融的有效控制。因此,国内银行的低效经营及外资金融机构对国内金融的过度影响力都会危及国家的金融安全。实证数据反映,中国银行业的经营缺乏效率,如果不加以解决,最终将影响到中国的金融安全。银行业对外开放使国内银行企业面临巨大挑战,但适当地应对不仅不会危及金融安全,相反会改善国内银行的经营效率,加强金融安全基础。
关键词:
对外开放 金融安全 经营效率 竞争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沈立君
我国的改革开放战略已经实施二十多年,总体来说,在推进导向市场化、机制民营化、空间国际化方面实现了很大进展,但时至今日,人们也普遍地认为:金融行业和高等学校可能已成为改革的最大瓶颈,连铁路、民航、电信等行业的改革也走在了前面,金融业的最大特征依然是计划集权,高度集中,垄断经营,呈现出严重的金融结构不对称,具体体现为: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倪东明
日本银行业经历的"道奇计划"、"金融自由化"、"金融大爆炸"和"金融再生计划",表明其对外开放进程的特殊性。通过对此进行深入研究,旨在体现开放背景下银行与经济的对应关系,以及它在同类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从日本银行业对外开放所历经的如上四个阶段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入手,通过比较论证的方法逐步展开,可显示出日本经济与银行业对外开放的相辅相成,为今后日本银行业的对外开放和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奠定基础。更重要的是,基于日本银行业对外开放效应的研究,可使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全面推进得到诸多启示。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郭武平 刘煜坤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许文彬
在经济和金融日益全球化和一体化的今天,银行业的对外开放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其开放次序,以使开放过程中的金融风险降至最低,经济绩效得到稳步发展,已成为问题的核心。在这方面,新加坡和波兰的银行业开放经验值得借鉴。
关键词:
银行业 对外开放 新加坡 波兰 外资银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