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060)
- 2023(14732)
- 2022(12316)
- 2021(11361)
- 2020(9654)
- 2019(22266)
- 2018(21605)
- 2017(40791)
- 2016(21994)
- 2015(25063)
- 2014(24826)
- 2013(24783)
- 2012(23414)
- 2011(21316)
- 2010(21144)
- 2009(19811)
- 2008(19607)
- 2007(17539)
- 2006(15302)
- 2005(13938)
- 学科
- 济(97519)
- 经济(97419)
- 管理(61719)
- 业(61107)
- 企(47219)
- 企业(47219)
- 方法(45929)
- 数学(40820)
- 数学方法(40519)
- 贸(28759)
- 贸易(28748)
- 易(27995)
- 中国(27942)
- 农(26328)
- 财(24620)
- 学(21191)
- 业经(18782)
- 农业(17951)
- 技术(17706)
- 地方(17184)
- 制(17135)
- 出(15239)
- 银(14907)
- 银行(14840)
- 融(14505)
- 金融(14503)
- 行(14234)
- 环境(14085)
- 务(13610)
- 财务(13584)
- 机构
- 大学(332571)
- 学院(328253)
- 济(147036)
- 经济(144507)
- 研究(122253)
- 管理(121616)
- 理学(105052)
- 理学院(103815)
- 管理学(102142)
- 管理学院(101557)
- 中国(91652)
- 科学(75529)
- 京(71224)
- 农(65773)
- 所(64256)
- 财(63195)
- 研究所(58845)
- 中心(54313)
- 业大(53731)
- 农业(52643)
- 财经(50954)
- 江(47984)
- 经济学(47024)
- 经(46564)
- 北京(45171)
- 院(43713)
- 经济学院(42813)
- 范(40517)
- 师范(39896)
- 财经大学(37912)
- 基金
- 项目(221558)
- 科学(172995)
- 基金(163691)
- 研究(152810)
- 家(147401)
- 国家(146261)
- 科学基金(122110)
- 社会(99566)
- 社会科(94591)
- 社会科学(94564)
- 基金项目(85681)
- 省(83428)
- 自然(80377)
- 自然科(78597)
- 自然科学(78567)
- 自然科学基金(77245)
- 划(72321)
- 教育(68907)
- 资助(67780)
- 编号(57695)
- 重点(50977)
- 部(50207)
- 发(48049)
- 创(46270)
- 成果(46065)
- 创新(43599)
- 科研(43523)
- 国家社会(42990)
- 计划(42683)
- 教育部(42214)
- 期刊
- 济(154565)
- 经济(154565)
- 研究(96474)
- 中国(62929)
- 学报(61793)
- 农(58062)
- 科学(54029)
- 财(47896)
- 大学(45138)
- 管理(43461)
- 学学(42921)
- 农业(39581)
- 融(28406)
- 金融(28406)
- 经济研究(28054)
- 技术(27404)
- 教育(27036)
- 财经(25702)
- 贸(24328)
- 业经(23016)
- 业(23015)
- 经(22231)
- 问题(21596)
- 国际(21467)
- 技术经济(18033)
- 世界(17828)
- 版(16705)
- 科技(15944)
- 统计(15826)
- 业大(15574)
共检索到4908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林伯强 张立 伍亚
本文利用投入产出结构分解法和加权平均值法,从国内需求、技术进步和进出口贸易等方面,将中国产业以及金属、电力、建材和化工产业的电力消费增量分解为10种影响因素的加权平均和。结果表明:导致1997~2007年电力消费增长190%的正向影响因素为国内最终需求的成长、出口的成长、原料需求的成长、能源需求的替代和成长,其加权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45.9%、104.3%、23.6%、15.7%和5.3%;负向影响因素为技术进步、原料需求的替代、进口替代、国内最终需求的结构和出口的结构调整,其加权平均贡献率分别为-67.6%、-15.1%、-10.5%、-7.2%和-4.3%。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边菲斐
本文实证研究显示:我国研发经费支出R D,专利授权总量PT,发明专利授权总量P T I三个变量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流量、经济开放度OPEN、金融发展水平FL、贸易出口额E X和进口额I M分别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我国O F D I和I M对技术进步的作用仍不显著,对研发和创新活动的影响极其有限,而E X对技术进步的积极影响显著。
关键词:
OFDI 进出口贸易 技术进步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邓彦
投资、消费、进出口贸易历来都被视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它们共同影响着经济增长的态势。本文根据GDP最常见的运算公式,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我国1988年至2003年的国民生产总值、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净额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从而说明“三驾马车”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并运用经济学的知识解释分析结果,最后阐述如何获得我国长期稳定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
三驾马车 经济增长 多元线性回归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邱嘉锋 王珊珊 侯庆志
人民币汇率作为联系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的纽带,对中国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阐述了人民币汇率变动对相关经济变量的影响,并实证分析了人民币汇率通过进出口贸易、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结果显示,人民币实际汇率与进出口贸易、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国内生产总值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最后,提出了控制人民币升值幅度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人民币汇率 经济变量 影响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马章良
文章基于中国1980-2010年GDP和进出口的相关数据对中国进出口贸易和经济运行的轨迹进行分析,测算了外贸依存度、贡献率和拉动度三个指标。运用协整理论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对中国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经济增长与出口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出口每增长1%,中国GDP将增长约0.714%;同时,经济增长与进口之间也是正相关的关系,弹性为0.0286,进口每增长1%,中国GDP将增长约0.0286%。因此,可以看出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增长都促进经济的增长。
关键词:
进出口贸易 经济增长 相关性分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许承明,胡荣华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曹文芳
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与进出口贸易共同对经济增长态势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计量经济学方法构建检验模型,对GDP与其影响因素(投资、消费、进出口贸易)的时间序列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具体结论,并以此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为我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制定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
投资 消费 进出口贸易 经济增长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曹文芳
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与进出口贸易共同对经济增长态势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计量经济学方法构建检验模型,对GDP与其影响因素(投资、消费、进出口贸易)的时间序列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具体结论,并以此提出相应建议,以期为我国政府的经济政策制定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
投资 消费 进出口贸易 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森
利用我国1978~2008年间GDP和进出口总额等数据,运用协整理论、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计量分析工具,对经济增长、出口与进口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和研究,发现我国的出口、进口和GDP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出口和进口对GDP都具有促进作用,其中出口的促进作用大于进口,GDP是出口和进口的单向Granger原因,最后对此进行了经济解释。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苏盛安,赵付民
本文运用协整理论、因果关系检验以及误差修正模型等方法,分析了我国的GDP、投资、消费和进出口贸易之间长期和短期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我国政府应该转变一直以来主要以投资驱动经济增长的方式,注重通过扩大消费需求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
单位根 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 误差修正模型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郭树华 霍强 储星星
汇率变动、增长差异的贸易效应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焦点。本文以中国-东盟为研究对象,构建双边进口和出口贸易固定效应模型,并选取2005-2013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人民币汇率变动、国民收入增长差异对中国与东盟双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结果显示:人民币汇率(间接标价法)变动与中国向东盟出口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对中国从东盟进口影响不显著;增长差异与中国向东盟出口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中国从东盟进口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胡昭玲 宋平
笔者在分析对外直接投资对进出口贸易影响机制的基础上,使用1993年~2009年中国对105个国家(地区)直接投资和进出口贸易的面板数据,应用动态VAR模型和面板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对我国的情况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及进口之间均存在双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对外直接投资是贸易创造型的,但这种创造效应还较为有限。因此,应积极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并发挥其与贸易的良性互动关系。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绍媛 郭强 李秋阳
20世纪90年代以来,贸易与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中国长期以来粗放型贸易增长模式凸显了环境问题,特别是工业行业进出口贸易的环境问题。本文运用投入产出法量化分析中国工业行业的进出口污染排放,衡量中国在对外贸易中为他国承担的环境成本,提出兼顾平衡贸易收益和环境成本的贸易发展建议。
关键词:
工业行业进出口 投入产出分析 隐含污染
[期刊] 新金融
[作者]
管涛 魏俊杰
本文研究人民币汇率变动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机制,测算中国进出口贸易弹性并估计J曲线效应。结果显示,人民币汇率变动在短期内对于调节进出口贸易及其差额的作用有限。相较于汇率变动,外需对于出口金额的影响程度更大,内需和大宗商品价格对于进口金额影响更大,表明进出口贸易的收入效应远大于汇率的价格效应。此外,汇率变动对进出口贸易收支变动的时滞约为一年,双边汇率的J曲线效应更为显著,这与中国进出口计价结算中美元占比较高有关。本文认为,在人民币汇率弹性显著增强的背景下,外贸企业要进一步树立汇率风险中性意识,加强汇率风险管理能力;金融机构要丰富外汇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强自身汇率风险敞口管理;政府部门要进一步丰富汇率避险服务,完善人民币跨境交易结算的基础设施,培育更多贸易双循环企业,提高对内外部经济形势变化的适应能力。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冯雷
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货物贸易居于全球之首。规模大,增速缓,基本的增长规律开始显现。2014年货物贸易增速下降,2015年增速持续下降。如何从战略层面认识这一局面至关重要,新常态的贸易增长模式如何掌控,国民经济发展得益于贸易的利益切入点何在,需要理论层面上的回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