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231)
2023(16407)
2022(14238)
2021(13000)
2020(10841)
2019(24900)
2018(24636)
2017(47957)
2016(25296)
2015(28515)
2014(28599)
2013(28097)
2012(25638)
2011(23093)
2010(22826)
2009(20717)
2008(19748)
2007(16912)
2006(14808)
2005(12592)
作者
(71991)
(60523)
(59803)
(56783)
(38261)
(28842)
(27253)
(23859)
(22970)
(21075)
(20283)
(20217)
(19131)
(18791)
(18583)
(18298)
(17935)
(17814)
(17233)
(17077)
(14787)
(14761)
(14436)
(13783)
(13485)
(13293)
(13071)
(12962)
(12147)
(11761)
学科
(119937)
经济(119822)
管理(74419)
(67473)
(55952)
企业(55952)
方法(51791)
数学(45114)
数学方法(44560)
(27482)
中国(26208)
地方(25759)
(25586)
(25586)
贸易(25573)
(24769)
(24380)
业经(23835)
环境(19455)
农业(18568)
理论(17388)
(17181)
(17122)
(16146)
财务(16073)
财务管理(16037)
技术(15335)
(15234)
地方经济(15203)
企业财务(15114)
机构
大学(364045)
学院(363017)
(156064)
经济(153091)
管理(145395)
理学(127219)
理学院(125885)
管理学(123621)
管理学院(122982)
研究(120243)
中国(86904)
(75037)
科学(72709)
(66385)
(58574)
(54734)
财经(54613)
中心(53907)
研究所(53609)
业大(53563)
(50276)
(49719)
经济学(47984)
北京(46497)
(46064)
师范(45650)
(44298)
经济学院(43137)
农业(42750)
(40811)
基金
项目(253938)
科学(200214)
基金(185887)
研究(184934)
(161312)
国家(160045)
科学基金(138461)
社会(118466)
社会科(112416)
社会科学(112386)
基金项目(98928)
(98433)
自然(90028)
自然科(87912)
自然科学(87893)
自然科学基金(86286)
教育(84575)
(82058)
资助(76686)
编号(74594)
成果(58903)
重点(56349)
(56232)
(54194)
(52412)
课题(50225)
国家社会(49147)
创新(49008)
教育部(48838)
科研(48698)
期刊
(167113)
经济(167113)
研究(105536)
中国(59493)
学报(55481)
管理(53014)
科学(51385)
(49580)
(49089)
大学(42891)
学学(40813)
农业(34431)
教育(33627)
技术(32302)
经济研究(28380)
(26681)
金融(26681)
财经(26625)
业经(26463)
(22903)
问题(22337)
(20017)
技术经济(18849)
(17134)
商业(16839)
国际(16685)
理论(16672)
科技(16647)
统计(16600)
图书(16549)
共检索到51691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闫敏  孙慧  
文章构建损益偏离指数探讨经济内循环视角下国内贸易中的环境不公平问题。结果表明:经济内循环中经济收益较大的地区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山东、湖南、广东等东部沿海地区;相对受损地区集中在山西、内蒙古、河南、黑龙江、吉林及西部等资源密集地区;省际贸易引致隐含碳转移规模差异显著,隐含贸易增加值与隐含碳转移在空间上分离,有逆向转移的特征,印证了"损益偏离"现象;通过进一步的损益偏离分析发现中国省际贸易中普遍存在损益偏离现象,偏离程度以中度和轻微偏离为主;高度偏离关系发生在东部与中部省区之间、东部省区内部及东部与西部省区之间。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闫敏  孙慧  
文章构建损益偏离指数探讨经济内循环视角下国内贸易中的环境不公平问题。结果表明:经济内循环中经济收益较大的地区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山东、湖南、广东等东部沿海地区;相对受损地区集中在山西、内蒙古、河南、黑龙江、吉林及西部等资源密集地区;省际贸易引致隐含碳转移规模差异显著,隐含贸易增加值与隐含碳转移在空间上分离,有逆向转移的特征,印证了"损益偏离"现象;通过进一步的损益偏离分析发现中国省际贸易中普遍存在损益偏离现象,偏离程度以中度和轻微偏离为主;高度偏离关系发生在东部与中部省区之间、东部省区内部及东部与西部省区之间。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闫敏  孙慧  
基于MRIO模型测算了我国省域间隐含碳排放转移规模,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刻画了隐含碳转移的方向与空间网络结构特征,以探讨经济内循环视角下省域间碳转移网络关联特征和聚类特征。研究表明:(1)省域间隐含碳转移规模增大,转移方向呈现不对称性、区域性、复杂性特征,其中,广东、江苏、浙江、河北、上海等地是主要的碳转出区,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河南等地是主要的碳转入区。(2)省域间碳转移空间网络结构呈显著的紧密化、中心化趋势,随着中介网络节点省份数量减少,碳转移的梯级转移特征弱化;中心权力节点动态更替特征凸显,碳转移网络稳定性降低。(3)进一步,块模型分析揭示了省域间的碳转移与传导作用趋于"需求主导"到"内化供给""供需并存"的中心化聚类形态。研究结果可为制定区域间协同减排政策提供理论和科学依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闫敏  孙慧  
基于MRIO模型测算了我国省域间隐含碳排放转移规模,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刻画了隐含碳转移的方向与空间网络结构特征,以探讨经济内循环视角下省域间碳转移网络关联特征和聚类特征。研究表明:(1)省域间隐含碳转移规模增大,转移方向呈现不对称性、区域性、复杂性特征,其中,广东、江苏、浙江、河北、上海等地是主要的碳转出区,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河南等地是主要的碳转入区。(2)省域间碳转移空间网络结构呈显著的紧密化、中心化趋势,随着中介网络节点省份数量减少,碳转移的梯级转移特征弱化;中心权力节点动态更替特征凸显,碳转移网络稳定性降低。(3)进一步,块模型分析揭示了省域间的碳转移与传导作用趋于"需求主导"到"内化供给""供需并存"的中心化聚类形态。研究结果可为制定区域间协同减排政策提供理论和科学依据。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李平  江康  贾瑞  周海川  
在碳减排目标下,推进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是实现贸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而明确贸易隐含碳的排放问题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本文借助于CiteSpace对2005—2019年CNKI贸易隐含碳研究文献进行了发文量统计和共现网络分析,系统阐述了该领域研究力量合作网络分布、热点及演变趋势等。结论如下:一是发文量经历了“相对平稳增长—快速增长—相对平缓略有下降”几个阶段,符合技术成熟度理论“S型曲线”描述;二是研究群体呈现出“大分散、小集合”态势,其中以闫云凤和杨来科及方修琦、魏本勇等为代表的作者群网络连接较强,但各作者群间的链接程度不高,且部分新兴作者研究网络独立;三是中科院和社科院系统居于研究主导地位,部分财经类和综合型高校表现突出,但总体上国内研究力量布局区域上不平衡,较多集中于东部;四是研究主要围绕贸易隐含碳的形成、现实意义、作用机制、测算及影响因素展开,具体包括隐含碳对贸易及气候变化的影响,贸易碳排放转移及碳减排机制,贸易隐含碳与低碳经济的联系,隐含碳排放测算及影响因素,碳关税与碳足迹等,并于2009—2012年间文献激增,此后发文量在高位运行且相对稳定,贸易环境规制、碳转移、全球价值链参与的碳减排效应等成为主要内容。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聂荣  李森  
基于投入产出技术,构建了隐含碳排放模型,推导出隐含碳直接排放系数和完全排放系数以及各部门排放量的计算公式。以辽宁省数据为例,从国际贸易、国内贸易两个方面测算了各部门的隐含碳排放情况,找出了高隐含碳排放部门。得到了以下结论;第一,各部门的碳排放系数呈下降趋势,表明节能减排取得阶段性成果;第二,国际贸易、国内贸易隐含碳排放的部门集中度较高,高排放部门排放量有减少的趋势;第三,隐含碳排放同贸易呈倒U型关系,目前已接近拐点;第四,高碳部门的排放量过高,贸易结构需要调整。最后在实证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灵  孙华平  
本文基于1990~2015年Eora26跨国投入产出数据,分析了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全球价值链参与结构和进出口碳贸易转移路径。研究发现,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嵌入程度逐步加深,但嵌入的分工位置亟待提升、低端锁定效应明显,引致环境问题加剧。通过深入挖掘中国在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转移路径,发现中国的隐含碳贸易发生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化工和非金属矿物产品业和交通运输业。1990~2015年间,中国出口到发达国家的生产碳是进口值的近4倍,流入主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生产碳也略高于进口值。中国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流向以美国、日本和德国为主的发达国家和新加坡、印度、泰国和马来西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为美国承担了大量的生产碳。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就发展全球绿色低碳贸易、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国际能源绿色开发与合作等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富佳  
区际贸易隐含碳排放转移是导致区际碳泄漏、碳减排权责失衡等问题的重要原因,对全球碳排放格局及碳减排效果影响重大。研究区际碳转移时空格局演化规律和内在驱动机理,研制针对性碳转移优化调控方案,对提升区域整体碳减排效率和经济生态综合效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近年来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逐渐成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对国内外区际碳转移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重点总结了对中国省际隐含碳转移问题研究的进展和成果应用情况,展望了区际贸易碳转移问题未来研究的方向:进一步重视国际、省际碳排放转移间的协同研究,揭示区际碳排放转移的动态驱动力及驱动机理,探索创新基于共同责任的省际碳转移减排机制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郭卫香  孙慧  
"双碳"目标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对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担当,碳排放权交易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但其对地区经济与环境的双重影响依然有待检验。结合1997—2017年中国省级数据,采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DEA模型测度地区绿色经济效率,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合成控制法评估试点政策对地区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并采用空间计量模型从损益偏离视角展开机制检验。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能够显著提升地区经济效率,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和PSM-DID进行稳健性检验后,基本结论依然可靠。缓解"收益在外,污染在内"的损益偏离现象,是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机制提升绿色经济效率的有效途径。随后提出通过进一步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机制,进而推动我国绿色发展的相关政策启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郭卫香  孙慧  
"双碳"目标展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对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担当,碳排放权交易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但其对地区经济与环境的双重影响依然有待检验。结合1997—2017年中国省级数据,采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DEA模型测度地区绿色经济效率,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合成控制法评估试点政策对地区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并采用空间计量模型从损益偏离视角展开机制检验。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能够显著提升地区经济效率,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和PSM-DID进行稳健性检验后,基本结论依然可靠。缓解"收益在外,污染在内"的损益偏离现象,是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机制提升绿色经济效率的有效途径。随后提出通过进一步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机制,进而推动我国绿色发展的相关政策启示。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陈茜  张兵兵  
首先运用中日投入产出表及贸易数据,测算了2000年~2014年中日27个行业部门的贸易隐含碳排放量。结果显示,在样本期间内,中国一直是贸易隐含碳的净出口国,中国对日本出口的隐含碳平均排放量是从日本进口的4.88倍;虽然中国行业部门的碳强度呈现出显著下降趋势,但总体碳强度依然较高,约为1.32千克/美元,是日本的3倍。其次,采用LMDI分解法对上述结果进行解析,结果表明,正向规模效应是中国对日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负向技术效应则有利于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减少,而结构效应的作用并不显著;进一步对10个服务行业贸易隐含碳排放量进行分解,发现中国服务行业在对日本出口中的贸易隐含碳排放量正在下降,但从服务业贸易隐含碳排放结构来看,相较于现代服务业,传统服务业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仍然较高。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陈茜  张兵兵  
首先运用中日投入产出表及贸易数据,测算了2000年2014年中日27个行业部门的贸易隐含碳排放量。结果显示,在样本期间内,中国一直是贸易隐含碳的净出口国,中国对日本出口的隐含碳平均排放量是从日本进口的4.88倍;虽然中国行业部门的碳强度呈现出显著下降趋势,但总体碳强度依然较高,约为1.32千克/美元,是日本的3倍。其次,采用LMDI分解法对上述结果进行解析,结果表明,正向规模效应是中国对日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原因,负向技术效应则有利于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减少,而结构效应的作用并不显著;进一步对10个服务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蒋雪梅  郑可馨  
基于2002年、2007年和2012年的地区间投入产出表,从区域间产业转移和贸易的角度,对京津冀地区间直接贸易和间接贸易隐含的碳排放转移进行测度。结果显示:京津冀地区间贸易隐含碳排放转移量呈上升趋势,且天津与河北在制造业上的相对优势导致其单位贸易中隐含的碳排放转移强度要远高于北京单位贸易中隐含的碳排放转移强度。北京和河北最终需求引致的天津碳排放转移的50%以上由间接贸易贡献,天津和河北最终需求引致的北京的碳排放转移则多由直接贸易贡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艳梅  牛苗苗  张红丽  
价值链分工使得一种产品的生产分割在不同地区,从而获得的收益和隐含的碳排放也产生在不同地区。考察京津冀区域内贸易获得的经济收益和产生的碳排放代价问题,对制定公平有效的区域协同碳减排方案具有重要意义。价值链分工背景下,增加值贸易核算体系可以更加准确地测算贸易收益和隐含碳排放。借鉴此核算体系,本文运用多区域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和结构分解分析模型,对京津冀区域内贸易的经济收益及隐含碳排放进行测算,并对其差异进行比较。结果表明:①总量方面,北京从区域内贸易中获得的经济收益最高,天津次之,河北最少;而隐含碳排放量的排序与之相反:河北最高,天津次之,北京最少;②行业分布上,北京从区域内贸易中获得的经济收益高度集中于服务业部门,而天津和河北却分散分布于多个部门;各地的隐含CO2排放均集中于中间品贸易部分,占比最高的是能源工业部门;③京津冀从贸易中获得的经济收益和碳排放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完全CO2排放强度、调出规模和调出结构的不同。因此京津冀区域在一体化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协同合作,共同制定碳减排目标和承担碳减排责任,并且各地要根据发展阶段和特点寻求最佳合作模式。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李磊  
本文首先基于非竞争型区域环境投入产出模型,估算2002-2007年新疆国内外贸易中的隐含碳,分析了贸易隐含碳的行业分布特征及新疆贸易隐含碳的失衡问题。计算结果表明,国内外贸易对新疆均造成碳泄漏,但绝大部分碳泄漏来自国内贸易。运用两地区环境投入产出模型的模拟分析显示,国内贸易有助于显著减少新疆本地的CO2排放量,特别是中间投入品的贸易往来对新疆的环境正效应更大。但由于新疆目前的贸易模式不利于本地区的节能减排,因此不可盲目扩大国内贸易规模,应从降低资源型产业的能耗强度、提高生产技术水平等方面着手,促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贸易结构低碳化调整协调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