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899)
2023(4144)
2022(3416)
2021(3178)
2020(2567)
2019(5599)
2018(5582)
2017(9782)
2016(5482)
2015(6401)
2014(6749)
2013(6271)
2012(5829)
2011(5207)
2010(5197)
2009(4776)
2008(4601)
2007(4283)
2006(3692)
2005(3399)
作者
(17365)
(14596)
(14364)
(13485)
(8945)
(6754)
(6494)
(5614)
(5506)
(5119)
(4910)
(4864)
(4682)
(4657)
(4521)
(4392)
(4322)
(4206)
(4172)
(3962)
(3684)
(3515)
(3493)
(3373)
(3273)
(3224)
(3190)
(3100)
(2993)
(2948)
学科
(16202)
经济(16171)
管理(15756)
(11430)
(9153)
企业(9153)
(6219)
(5929)
中国(5856)
(5773)
(5554)
(5422)
理论(5209)
方法(5033)
(4116)
银行(4100)
(3963)
(3907)
金融(3900)
业经(3844)
数学(3792)
教育(3737)
教学(3734)
数学方法(3696)
环境(3668)
农业(3568)
地方(3512)
体制(3294)
(3257)
(3256)
机构
学院(77485)
大学(77178)
研究(29014)
(25787)
管理(25752)
经济(24925)
中国(21700)
理学(21374)
理学院(21095)
管理学(20549)
管理学院(20410)
科学(18339)
(17767)
(16114)
(14912)
(14116)
研究所(13512)
中心(13461)
业大(13075)
(12988)
农业(12775)
技术(11397)
北京(11136)
(11073)
(11033)
师范(10845)
财经(10401)
(10050)
(9792)
(9421)
基金
项目(51850)
科学(39134)
研究(38305)
基金(35126)
(31783)
国家(31518)
科学基金(25679)
社会(21927)
(21092)
社会科(20627)
社会科学(20624)
教育(18328)
基金项目(18002)
(17895)
自然(16368)
编号(16296)
自然科(15970)
自然科学(15962)
自然科学基金(15644)
成果(14290)
资助(14288)
课题(12448)
重点(12036)
(11025)
(10919)
(10793)
(10480)
(10138)
计划(10043)
项目编号(9966)
期刊
(31723)
经济(31723)
研究(22786)
中国(20585)
学报(15436)
(14877)
教育(13522)
科学(12189)
(11905)
大学(11511)
学学(10781)
管理(10687)
农业(10048)
技术(8496)
(6648)
金融(6648)
业经(5280)
财经(5085)
图书(5058)
经济研究(4945)
(4860)
(4744)
业大(4732)
职业(4619)
(4386)
农业大学(4095)
科技(4035)
问题(3931)
(3851)
论坛(3851)
共检索到1237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刘世锦  张永生  宣晓伟  
国内温室气体减排机制设计的根本方向,是从过多依靠行政手段向市场化减排机制转变,建立起促进技术进步、经济增长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制。针对目前减排存在的突出问题,本文提出从减排指标设定和分配、减排目标实现方式和考核等方面采取新办法,提出将碳强度目标转换成绝对量目标,根据行业先进排放标准和地区人均GDP在各地公平分配排放额度,并在为各省建立碳排放账户的基础上,建立灵活而形式多样减排目标实现机制和新的考核办法。各省既可以通过设立技术标准、行政管制、碳税等手段减少实际碳排放量,也可以通过跨省减排合作与碳排放权交易等方式实现减排目标。在考核上,各省只要在目标时点实现各自账户平衡即可。减排政策工具应实现双轨...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刘世锦  张永生  
实现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和全球减排资源最优配置的关键,是合理界定并严格执行各国温室气体排放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国际排放权交易。本文应用产权理论和外部性理论,建立了一个界定各国历史排放权和未来排放权的理论框架,并据此提出一个将各国"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明晰化、将所有国家纳入全球减排行动的后京都时代解决方案。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程黎  
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目前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共同关注的焦点。碳税作为促进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手段,已经在欧洲一些国家实行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文阐述了碳税的内涵并将其与其他减排工具进行比较,详细分析了碳税政策的效应,并提出了中国当前实行碳税政策需注意的几个问题。最后,在借鉴国际碳税政策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碳税制度设计的基本框架。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慧明  周德群  曹杰  葛世龙  
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已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在将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分类的基础上,侧重于从技术供给、技术扩散、技术实施的效应等方面评析可再生能源、碳捕捉与储存两种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研究现状,指出研究的不足并结合中国的实际给予相应的启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曦  滕飞  王革华  
"十二五"时期,我国工业重点行业将面临SO2和NOx总量减排、控制工业烟粉尘等常规污染物排放和降低CO2排放强度等多重目标。在同时面对温室气体减排压力和严峻环境污染形势的背景下,研究温室气体减排的协同效益既有重要的政策策略意义,也体现了减缓气候变化和污染物减排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上的共赢共利。文章从协同效益的概念出发,分析了国内外关于温室气体减排政策对于减缓环境污染、提高人类健康效益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协同效益研究现状,详细分析了协同效益分析的主要模型研究工具,及协同效益经济化货币化的必要性。基于现有研究的局限性,文章指出未来研究方向,建议向混合模型和经济化中寻找区域政策优化的可能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玲  丁浩  
温室气体减排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目标。文章的研究目标是对20世纪70年代以来温室气体减排相关问题的研究演进历史进行系统梳理,实现对低碳经济这一概念的追根溯源及加深对各国在当前气候谈判中存在的重大分歧及原因的理解和认识。依照有关温室气体减排研究的演进顺序,文章重点归纳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成果:温室气体排放、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关系的科学发现、温室气体减排成本的估算、温室气体排放权分配与交易制度、低碳经济研究关注的热点与实质。文章最后对上述问题的演进特征进行了总结,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与发展重点作出大胆预测,以期对低碳经济时代我国温室气体减排研究与实践创新有所启示。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胡乃武  周帅  
本文试图从分工和专业化生产的角度出发,通过建立模型,比较温室气体减排机制的不同安排对发展中国家福利水平的影响,从而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气候谈判提供理论支持。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斯蒂芬·P·施莱谢尔  刘荔  
如果能够避免危险的、不可逆转的气候事件,全球平均温度就不会比工业化前的水平高2°C以上。为了实现这一全球目标,我们必须在2050年之前通过渐进的方式将全球排放量限制在1990年水平的一半以下。本文利用全球化分析工具对排放减半所需的能源体系的根本性变化进行研究。通过建立一个包括社会、经济、能源和排放数据在内的综合数据库,将世界划分为占全球排放总量2/3的6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剩余排放总量的1个地区,对分析性框架中能源体系的关键驱动因素和参数进行研究,包括人口动态、经济活动以及能源和碳强度等,基于对这些关键参数分散和收敛的假设,推导出长期减排目标的涵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郑佳佳  孙星  张牧吟  蒋平  朱韵  高烁  
对于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开展温室气体减排和大气污染控制的协同效应的研究对于理解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十余年来国内外进行了大量关于协同效应的研究,包括政策分析、模型应用、案例讨论等,形成了丰富的协同效应理论,为能源和环境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文章对近年来国际层面和中国层面的协同效应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力图反映协同效应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总结现阶段最新研究的特点,为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方向提出看法和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朱守先  
温室气体减排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在经济"新常态"和国家确定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的背景下,温室气体减排责任需要进一步调整。文章在分析我国温室气体减排工作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现行温室气体减排工作存在着责任主体错配的问题,并相应地给出调整地区温室气体减排责任主体的建议。包括转变温室气体减排核算方法,突出从生产端转向消费端核算;加强能源就地转换,提高温室气体减排的效率;加大温室气体减排的投入,创新投入机制,设立温室气体减排专项基金;以碳排放交易为基础,建立能源生产地和能源消费地的温室气体减排交流机制等。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朱跃中  杨宏伟  
2006年11月份,国际能源机构(IEA)预计,按照当前的发展态势,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在2010年之前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排放国。国际社会对我国温室气体的排放,特别是以化石燃料燃烧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情况越来越加以关注。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吕世瑜  吴季松  
本文在借鉴欧盟和美国二氧化碳减排标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指出我国今后在制定具体减排目标时应考虑的关键因素,同时根据循环经济的原理提出我国温室气体(主要为二氧化碳)减排的具体措施。
[期刊] 预测  [作者] 何建坤  张阿玲  徐青  卢立新  
未来能源需求、温室气体排放与减排对策何建坤,张阿玲,徐青,卢立新(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100084)FutureEnergySystem.GHGEmissionandReductionOptionHeJungkun,ZhangAlong,XuQ...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李继嵬  
韩国是世界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为实现减排目标,近年来韩国实施了温室气体及能源目标管理制度、排放权交易制度、新再生能源供给义务制度、低碳汽车合作金制度及碳积分制度,并取得一定效果。韩国温室气体减排制度安排对我国实现减排目标有一定参考价值。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段红霞  
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累积浓度稳定在450ppmCO_2eq,是控制全球温度在工业化前升高2℃以内的关键,也是国际社会普遍接受的人类能够避免的气候变化造成的灾害性后果的最低限度。事实上,发达国家2020年的减排承诺以及发展中国家适当的减缓行动方案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控制全球增温2℃的目标,而是导致全球向增温3-4℃的趋势发展。明确的引导世界走上控制升温2℃的路径,除了期待2011年底南非德班的气候谈判达成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气候协议外,全球2012年后的气候政策也必须作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形势的迫切需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