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997)
- 2023(14446)
- 2022(12251)
- 2021(10913)
- 2020(9195)
- 2019(21490)
- 2018(20765)
- 2017(40338)
- 2016(21861)
- 2015(24849)
- 2014(25092)
- 2013(25191)
- 2012(23861)
- 2011(21931)
- 2010(22184)
- 2009(21145)
- 2008(20949)
- 2007(19156)
- 2006(17160)
- 2005(15895)
- 学科
- 济(113309)
- 经济(113176)
- 管理(66291)
- 业(59646)
- 企(48217)
- 企业(48217)
- 方法(43478)
- 数学(38452)
- 数学方法(38158)
- 中国(28752)
- 财(27061)
- 农(25341)
- 地方(25024)
- 制(22917)
- 学(22403)
- 业经(21456)
- 贸(17876)
- 贸易(17863)
- 易(17221)
- 融(17062)
- 金融(17058)
- 银(16752)
- 银行(16704)
- 农业(16677)
- 环境(16178)
- 体(16019)
- 行(15958)
- 务(15588)
- 财务(15554)
- 财务管理(15513)
- 机构
- 大学(335419)
- 学院(332167)
- 济(151078)
- 经济(147955)
- 管理(123201)
- 研究(121528)
- 理学(104678)
- 理学院(103440)
- 管理学(101816)
- 管理学院(101193)
- 中国(92889)
- 科学(71870)
- 京(71429)
- 财(70864)
- 所(62959)
- 农(57950)
- 研究所(56484)
- 财经(55263)
- 中心(54546)
- 江(52015)
- 经(50017)
- 经济学(48710)
- 业大(48479)
- 农业(45579)
- 北京(45133)
- 经济学院(43665)
- 院(43325)
- 范(41080)
- 财经大学(40898)
- 师范(40600)
- 基金
- 项目(213509)
- 科学(168269)
- 基金(157544)
- 研究(151604)
- 家(138510)
- 国家(137438)
- 科学基金(117003)
- 社会(99733)
- 社会科(94664)
- 社会科学(94633)
- 基金项目(82789)
- 省(81580)
- 自然(75297)
- 自然科(73584)
- 自然科学(73557)
- 自然科学基金(72270)
- 划(69330)
- 教育(68533)
- 资助(64961)
- 编号(58669)
- 重点(48755)
- 成果(48258)
- 部(48234)
- 发(46828)
- 创(43561)
- 国家社会(42341)
- 制(41704)
- 课题(41437)
- 教育部(41316)
- 创新(41113)
- 期刊
- 济(174606)
- 经济(174606)
- 研究(106338)
- 中国(67868)
- 财(56699)
- 学报(53450)
- 农(52113)
- 科学(49124)
- 管理(46908)
- 大学(40268)
- 学学(38429)
- 融(35237)
- 金融(35237)
- 农业(34100)
- 财经(29420)
- 经济研究(29044)
- 技术(27260)
- 教育(26782)
- 经(25435)
- 业经(24727)
- 问题(24063)
- 贸(18576)
- 技术经济(18112)
- 业(18107)
- 统计(16507)
- 世界(16300)
- 国际(16192)
- 理论(15907)
- 版(15409)
- 商业(15106)
共检索到5168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郭进 兰叶凡
本文实证检验了国内市场潜力推动城市经济增长的效应演化,并从产业结构变迁、贸易成本下降和市场分割制约三个视角阐述了其间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伴随着国内市场潜力的持续提升,其对城市GDP增长率的促进作用却呈现出不断减弱的趋势,且在中心-外围城市的分样本回归和多重稳健性检验中依然得到了证实。这一现象背后的作用机制是,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由工业化向去工业化变迁、外围城市在贸易成本下降过程中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加剧。尽管市场分割也会限制国内市场潜力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我国的市场分割状况整体上趋于改善,这一作用机制并不成立。本文从警惕城市过早和全面去工业化、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服务贸易发展、推动城市间产业互补以缓解市场竞争等角度,对进一步发挥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优势、促进城市经济稳步增长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夏潇然 张锐
对应于集合信托的家族信托具有风险隔离、财富传承以及税收筹划等综合性功能,在西方整个信托市场中的占比高达70%以上。我国个人持有投资资产规模过去三年中保持了7%的快速增长,高净值人群的比例越来越大,从而为家族信托创造了充沛的"蓄水池"。但是,目前国内家族信托存在着制度不完善、产品品种单一以及市场经营主体动能不足等系列短板,需要在制度机制建设、政策门槛调整以及经营主体业务转型等领域进行全方位与大尺码的创新。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吕朝凤 朱丹丹
市场化改革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已经被大量研究所证实,但是系统考察市场化对经济增长影响机制的研究仍比较匮乏。本文在一个引入市场化与不完全契约的内生增长模型中,从市场潜力角度考察了市场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发现,市场潜力扩大会提高长期增长率,市场化改革则通过扩大市场潜力对增长率的正影响,而促进长期增长。在此基础上,基于1999~2009年间中国省份38个工业行业的经验研究,发现这一结论显著成立;在控制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本禀赋、FDI、市场竞争、多样化与专业化及变量内生性后,上述结论依然显著。
关键词:
市场化改革 市场潜力 长期增长 中国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袁瑞英
本文从市场容量、市场增长率和市场强度三个维度来分析我国农村旅游市场的潜力。在设定三个维度对市场潜力的影响一样的前提下,以国内旅游市场潜力为因变量,以农村旅游市场潜力和城镇旅游市场潜力为自变量,构建计量模型。模型显示,虽然农村人口在不断下降,收入偏低,但是农村对国内旅游市场潜力的影响力达到0.3344,为城镇对其影响力的0.5411倍。在农村人口基数不断减少、城乡收入及经济差距不断拉大的情况下,农村的影响力依然不可小觑,这也证明了农村旅游市场的潜力和重要性。
关键词:
农村旅游 旅游市场 潜力 计量模型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铭 易晓峰 刘宏波 张乔扬 吴嘉玉
基于增长极理论和现象分析,从人口、经济、用地三个方面总结省会增长极发展情况。结果发现:全国27个省呈现单强核、多强核和无强核三种空间地理类型。其中,单强核省份15个,其多受自然条件、历史阶段和"强省会"政策影响;多强核省份7个,多集中于东部沿海发达省份;无强核省份5个,多为中部地区省份。研究建议,因自然条件导致的单强核省份和无强核省份应继续强化省会增长极作用,其他类型省份可通过多中心策略促进省域均衡发展。新时代省域增长极打造应摈弃以土地开发为主导的发展思路,可通过人才、技术方面的投资进一步强化增长极作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余慧超 王礼茂
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关注的环境问题。与全球气候变暖紧密相连的国际条约《京都议定书》一直以来被世人所关注。而清洁发展机制(简称CDM)是《京都议定书》所建立的以成本有效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实施温室气体减排的3种灵活机制之一。它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基于项目的合作形式。推行该机制不仅可减少发达国家在国内实施碳减排的高额成本,又可促进发展中国家获得有益于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技术和急需资金。被认为是一种“双赢”政策。该文从中国CDM项目市场占全球份额的角度,在假设2010年所有非附件Ⅰ国家CDM项目实施率为70%的情景下,分析得出2010年中国基于清洁发展机制开发碳市场的规模是0.525×108tC,相应...
关键词:
清洁发展机制(CDM) 碳市场 潜力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姚常成 宋冬林 范欣
以第一次铁路提速和第一次高铁动车组的运营为研究对象,利用PSM-DID模型方法,实证分析了铁路提速对于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和间接传导途径。研究发现:铁路提速除了能通过"时空压缩效应"直接促进经济增长,还能借由城镇化、产业集聚、市场潜力等中介变量间接影响经济增长。其中铁路提速借由城镇化促进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在不同提速时期表现有所差异,而铁路提速对产业集聚的影响还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异质性:中心城市的产业集聚显著降低,而非中心城市的产业集聚却明显增强。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赵永亮
本文基于工资方程的市场潜力模型,利用我国省份层面1999~2009年的样本,经验估计了体现贸易需求的多层次(国际、国内和省份)市场潜力,发现其在东、中、西部存在阶梯型递减的发展趋势,内部总体市场潜力明显高于外部;市场活动的跨国和省际边界效应(市场分割)的相对程度影响内外需均衡格局;国内市场潜力的扩大有利于促进贸易的本土偏向;国际市场潜力则有利于贸易的对外导向。市场化推进有利于贸易本土偏向,纠正地方保护主义下的过渡对外导向;最后研究给出了内外需求双重推进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市场潜力 边界效应 内外需求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东超 焦方义 郑茜月
文章采用熵值法和DEA法分析东北地区2000—2018年城市经济增长动力的时空演化过程及效率匹配情况,解读了"新东北现象"产生的原因和两轮东北振兴政策的实施效果。结果显示:时间维度上,2003年和2016年两轮东北振兴取得的成绩源于五大经济增长动力显著增强,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新东北现象"产生也是由区域五大经济增长动力下降导致的;空间维度上,哈长城市群经济增长动力强于外围,辽宁省中部强于周边、西部内陆低于东部沿海。黑龙江省和吉林省沿边、辽宁省沿海城市呈现多样化增长类型,新的城市增长极有东移的趋势;城市经济驱动类型、效率水平和动力水平存在对应关系,城市驱动类型和效率水平相匹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东超 焦方义 郑茜月
文章采用熵值法和DEA法分析东北地区2000—2018年城市经济增长动力的时空演化过程及效率匹配情况,解读了“新东北现象”产生的原因和两轮东北振兴政策的实施效果。结果显示:时间维度上,2003年和2016年两轮东北振兴取得的成绩源于五大经济增长动力显著增强,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新东北现象”产生也是由区域五大经济增长动力下降导致的;空间维度上,哈长城市群经济增长动力强于外围,辽宁省中部强于周边、西部内陆低于东部沿海。黑龙江省和吉林省沿边、辽宁省沿海城市呈现多样化增长类型,新的城市增长极有东移的趋势;城市经济驱动类型、效率水平和动力水平存在对应关系,城市驱动类型和效率水平相匹配。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吴康 宋嘉卓 陈艺文
【目的】提高经济韧性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当前城市人口分化日益明显,探究人口增长与收缩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机制,对增强城市韧性、应对不确定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基于2008—2019年中国2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人口增长与收缩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机制。【结果】研究发现:(1)人口增长与收缩对城市经济韧性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对城市抵御风险能力的影响大于对经济恢复能力的影响。(2)机制分析表明,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本水平在人口增长与收缩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3)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和人力资本效应具有城市规模和资源禀赋异质性,其中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在大城市和非资源型经济地区较为明显。【结论】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加快产业集聚和升级是人口分化背景下增强城市经济韧性重要策略,本文的研究发现可为不同地区制定适应人口增长与收缩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提供重要参考。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刁琳琳
基于空间经济理论对中国城市空间重构影响经济增长的模式机理、效应机制进行阐述,分别从生产要素——土地、资本、劳动力空间配置对提高要素利用效率的微观机制,及传统经济学考察经济增长目标的宏观层面——产业结构、就业和居民收入来讨论空间重构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发展传统城市经济理论对城市重构效应的经济学解释,丰富中国城市空间的研究体系。分析表明:①城市空间集中和分异是中国城市经济增长的动力;②土地利用和分配过程导致城市地域分异,而城市空间增长的区位形态决定土地功能结构,土地价值空间分布也相应发生变化;③生产空间再造引起的劳动力地域重组是引发城市重构的重要原因,劳动力区位过程应遵循效用平衡条件,避免空间失...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 解三明
在进行模型预测时,要根据我国实际来确定今后20~30年的改革因素、后发优势、投资率变化和外资流入的规模及大小。同时考虑环境治理所占用GDP的份额,以及资本设备利用率和劳动力参与率,综合对未来20~30年的GDP进行预测。在今后13年中,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仍可保持8.0%左右。
关键词:
经济增长 经济预测 经济对策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李稻葵 石锦建 金星晔
本文主要分析"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的增长潜力和前景。根据国际比较和历史经验,我们分析认为中国已经具备了实现跨越发展的三大条件:稳定而支持市场经济发展的政府、较高水平的人力资本、对发达经济体开放,进而中国在未来10-15年仍将具备7%或以上中高速增长的潜力。释放潜力需做好三个方面:第一,充分发挥大国经济发展优势,中国经济的地区收敛效应在"十三五"期间能够带来年均1%的GDP增长潜力。第二,通过改革充分发掘我们定义的有效劳动供给以延长人口红利期,有效劳动供给的增长将在"十三五"期间带来年均0.3%-0.7%的GDP增长潜力。第三,合理应对TPP等国际经济金融新格局的挑战。从"十三五"前期经济增长前...
关键词:
“十三五”时期 中国经济 增长潜力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任毅 东童童
基于混合寡占模型的分析表明,所有制经济多样化程度越高,混合市场的经济产出越高。采用中国255个地级以上城市2003—2013年的面板数据,以四种经济类型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的平方和构造所有制多样化指标,通过分位数回归分析实证检验多样化所有制结构以及不同所有制经济对城市经济增长的长短期效应及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混合所有制经济确实能够有效推动中国的城市经济增长,国有经济对城市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具有全国普遍性,但私营经济、港澳台经济以及外商经济对城市经济增长推动的区域差异性较大。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对于中国市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