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373)
- 2023(6866)
- 2022(5692)
- 2021(4968)
- 2020(4015)
- 2019(9393)
- 2018(8862)
- 2017(17776)
- 2016(9373)
- 2015(10408)
- 2014(10183)
- 2013(10212)
- 2012(9270)
- 2011(8635)
- 2010(8390)
- 2009(7736)
- 2008(7628)
- 2007(6802)
- 2006(5958)
- 2005(5383)
- 学科
- 济(47357)
- 经济(47323)
- 管理(28791)
- 业(28652)
- 方法(25991)
- 数学(23906)
- 数学方法(23739)
- 企(22291)
- 企业(22291)
- 农(11508)
- 中国(10477)
- 财(9681)
- 环境(8978)
- 贸(8921)
- 贸易(8916)
- 业经(8798)
- 易(8589)
- 学(8284)
- 农业(7468)
- 融(7400)
- 金融(7400)
- 制(7118)
- 划(6977)
- 地方(6919)
- 银(6752)
- 银行(6726)
- 技术(6617)
- 行(6508)
- 务(5846)
- 财务(5839)
- 机构
- 大学(146286)
- 学院(144615)
- 济(66601)
- 经济(65538)
- 管理(58183)
- 理学(51450)
- 理学院(50918)
- 管理学(49951)
- 管理学院(49706)
- 研究(48140)
- 中国(36706)
- 京(29271)
- 财(28784)
- 科学(28663)
- 农(27379)
- 财经(24265)
- 所(24227)
- 业大(23881)
- 经(22304)
- 研究所(22173)
- 经济学(22077)
- 中心(21965)
- 农业(21895)
- 江(20250)
- 经济学院(20249)
- 财经大学(18495)
- 北京(17853)
- 院(16800)
- 经济管理(16706)
- 商学(16566)
- 基金
- 项目(102073)
- 科学(82228)
- 基金(78433)
- 家(69695)
- 研究(69225)
- 国家(69182)
- 科学基金(60295)
- 社会(48258)
- 社会科(46229)
- 社会科学(46216)
- 基金项目(41495)
- 自然(39771)
- 自然科(39024)
- 自然科学(39017)
- 自然科学基金(38403)
- 省(38316)
- 资助(32686)
- 划(32362)
- 教育(31599)
- 编号(24689)
- 部(23314)
- 重点(22635)
- 国家社会(21497)
- 创(21434)
- 发(21098)
- 教育部(20274)
- 创新(20067)
- 科研(19848)
- 人文(19613)
- 大学(18963)
共检索到2040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吕有金 高波 孔令池
基于2000-2018年省际面板数据,利用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了国内市场整合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绿色ML指数总体呈上升态势,其得益于绿色技术进步的提高,且存在东中西递减的空间格局;市场整合通过规模效应、竞争效应以及配置效应,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U"型非线性影响;异质性检验表明市场整合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东部地区表现为正向线性关系,而在中西部和资源禀赋较低地区呈现"U"型非线性关系;门槛效应检验结果说明在金融发展、人力资本以及科技创新较高的条件下,市场整合才能更加显著的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杨志安 王佳莹
财政分权对绿色增长的有力支持是实现新时代下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保障。文章选择2000—2015年29个省(自治区、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系统矩估计和门槛效应模型探讨财政分权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1)全国及东部地区的财政分权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技术进步存在显著的抑制作用,而对技术效率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中部地区的财政分权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技术进步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技术效率存在显著的抑制作用;西部地区的财政分权对该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存在显著的抑制作用。(2)财政分权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最后,依据实证结论提出政策启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恬 徐生霞
文章在给出企业家精神概念界定的基础上,通过分位数回归模型对企业家精神与企业TFP之间的作用机理进行了探究;针对利润的正负“间断”特性,将企业利润对企业TFP的作用效应进行了考虑分组的非参数建模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变量存在的内生性问题,提出了基于耦合效应模型的企业家精神与企业TFP间双向影响机制的测度方法。研究发现:企业TFP与企业家精神的作用机制在不同发展水平下均呈现一致性,即企业TFP与企业家精神之间存在积极的正向反馈效应,且二者处于中度良性耦合的协调发展阶段。进一步分析表明,企业利润的正向影响效应远强于所有者权益的弱负向抑制作用,是企业家精神促进企业TFP提高的持续动力,即企业利润的增加有助于企业TFP的提高,而企业TFP的提高又会进一步促进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所有者权益虽会消减企业TFP的提高,但消减程度有限。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超凡 韩晶 毛渊龙
通过方向性距离函数及GML生产率指数,测度2000—2014年中国工业36个行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运用面板门限模型检验不同类型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增长的非线性影响。研究发现: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倒退0.02%,只有轻度污染行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实现了增长;环境规制改善了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且不同类型环境规制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均符合倒"U"型关系;由于行业异质性,不同行业的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驱动效应不尽相同。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孔维伟 宋同虎 张岳
本文以2013—2021年47家商业银行数据为样本,探讨金融科技对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投放的影响。研究发现:商业银行对金融科技的运用促进了绿色信贷投放,但这一促进作用存在“边际效应”非线性递增特征。进一步,从外部环境与内部治理视角出发探寻放大金融科技对绿色信贷投放促进效果的途径,发现市场竞争、董事会独立性起到调节作用,具体表现为,当市场竞争程度达到一定水平时,金融科技对绿色信贷投放的促进作用将被放大,当董事会独立性超过特定门槛值后,金融科技运用对商业银行绿色信贷投放的促进作用才显著。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李体欣 倪志兴 许瑞琦
本文基于2003-2016年我国28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考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一是适度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助于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但当集聚水平超过一定阈值之后,进一步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反而会降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二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主要通过促进技术创新、改善劳动力与资本错配的渠道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三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市场化与城市规模的门槛效应,市场化水平越高、城市规模越大,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促进效应愈加明显。上述研究结论的政策启示:应进一步支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适度集聚,充分发挥其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同时优化创新环境,加强区域间人才、知识、技术交流合作,健全市场要素流动体制机制。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杨骞 徐青 陈晓英
在数据包络分析(DEA)框架下测算中国的全要素水资源绿色生产率,并利用标准差椭圆技术、Dagum基尼系数和多种收敛方法揭示中国全要素水资源绿色生产率的时空格局、地区差距及收敛性特征。结果表明:2011—2017年,中国全要素水资源绿色生产率整体偏低,但呈持续增长态势,大部分省份实现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增长较快的省份主要来自东部地区,西部和中部地区的全要素水资源绿色生产率偏低。中国全要素水资源绿色生产率的分布重心存在由东北向西南转移的趋势,南北方向上分布更加集聚。中国全要素水资源绿色生产率的地区差距呈先上升后平稳波动的变化趋势,地区间差距是其地区差距的主要来源。中国全要素水资源绿色生产率总体上存在σ收敛、β收敛,相对丰水地区、轻度缺水地区和中度缺水地区的全要素水资源绿色生产率均存在绝对俱乐部收敛和条件俱乐部收敛,重度缺水地区仅存在条件俱乐部收敛,极度缺水地区不存在俱乐部收敛。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嘉歆
本文以2011-2022年A股流通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分析了数字化转型对流通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对流通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具有提升作用;机制分析发现,数字化转型通过技术创新与人力资源要素配置作用于流通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异质性分析发现,东部地区数字化转型对流通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效应最显著,其次是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效应并不显著;相对非国有流通上市公司,数字化转型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效应在国有流通上市公司中表现更为突出。最后,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推动数字赋能绿色创新活力、培育数字创新人才的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 流通业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张圆
将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纳入空间全要素生产率理论分析框架,基于2011~2020年我国25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与SBM方向性距离函数的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法,分别考察城市数字经济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发展情况,并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效应。研究发现:城市数字经济发展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不仅可对本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积极影响,同时其空间溢出效应也有助于其他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相较于经济相对发达的沿海城市群,数字经济发展对中原、长江中游等内陆城市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推动作用更为明显。鉴于此,应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营造绿色发展环境,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跨区溢出效应,进一步促进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郭晓旭 张娆
文章基于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SYS-GMM、中介效应模型、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人力资本结构演进对中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力资本结构演进推动了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这得益于人力资本结构演进的产业结构升级作用和劳动效率提升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人力资本结构演进可以释放“绿色驱动势能”,显著地促进本地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但存在一定的知识溢出壁垒,导致表现出一定程度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会抑制邻近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此外,在演进后期、物质资本较高和经济竞争力较强的省份,人力资本结构演进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陈闻君 熊林波
本文基于2009~2022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和门槛模型,实证探析绿色金融与低碳全要素生产率的非线性关系及异质调节机制。实证证明:绿色金融对低碳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U”型非线性影响。空间异质性分析显示,东部地区绿色金融始终具有显著“赋能效应”,满足“梅特卡夫法则”;中部地区绿色金融对低碳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线性促进效果,负向效果不显著;西部地区绿色金融对低碳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表现为显著“倒梯型”特征,且具有“中等绿色金融发展水平陷阱”。进一步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外商直接投资、城市化水平、金融监管、低碳技术异质调节着绿色金融与低碳全要素生产率的非线性关系。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战伟
基于2006—2017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基于SBM方向性距离函数的GML指数法和熵值法测算30个省份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和新型城镇化水平;在此基础上,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探讨新型城镇化发展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和门槛特征。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以经济发展水平为门槛,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单一门槛效应,跨过门槛值时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负向效应逐渐减弱;各省份经济发展水平呈现非均衡性,使得各地区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差异性明显,属于低门槛值的省份逐渐减少,而属于高门槛值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根据研究结论,建议各级地方政府在制定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农业生产政策时因地制宜,推动城镇向集约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并注重推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姚耀军 史文婧
本文基于中国大陆1995—2009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外商直接投资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促进作用是否依赖于金融发展水平的问题。结果发现:只有当金融发展水平越过门槛值之后,外商直接投资才会产生显著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效应;目前中国金融发展水平尚未进入这一阶段,而且本身也不足以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产生积极的贡献。
关键词:
外商直接投资 金融发展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凌巧
本文采用我国2010-2021年面板数据,使用门槛模型分析商贸流通业聚集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整体区域商贸流通业聚集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存在双重门槛效应,随着商贸流通业聚集的门槛值大小呈现“先减后增再减”的趋势;东部地区商贸流通业聚集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门槛效应由正向向负向转变,西部地区商贸流通业聚集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门槛效应从负向转为正向作用。最后,本文提出统筹规划商贸流通业发展,增强商贸流通业服务产品技术创新,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等相关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薛选登 谷秀云
[目的]非粮化关乎国家粮食安全,研究非粮化对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门槛效应,有利于正确认识非粮化,也为制定差异化农业绿色发展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文章以2008-2018年我国26个省份为样本,在运用SBM-GML模型测算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上,结合面板门槛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了非粮化与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的非线性关系。[结果](1)样本期内所考察省份的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均实现破“1”增长,且相较于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以及全国平均值而言,粮食主销区的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更为显著。(2)非粮化对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确存在以种粮利润为门槛变量的单一门槛效应,其门槛值为7.638,且两者之间的负向关系在跨过门槛值之后将显著大幅提升。(3)分区域来看,各区域省份非粮化与种粮利润之间耦合协调度的变动趋势,与其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趋势基本一致。[结论]采取差异化的非粮化控制措施,可以最大程度上提升粮食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低门槛地区可建立非粮化预警机制,而高门槛地区则应采取严格控制措施,但都须将种粮利润协同保护作为重要工具手段。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互联网渗透对物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门槛效应研究
财政分权、FDI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基于面板数据动态GMM方法的实证检验
数字普惠金融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基于系统GMM的实证检验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与物流业技术创新——基于SYS-GMM方法的实证检验
“两业融合”政策提升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机制及效果检验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绿色税收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基于门槛效应与调节效应的分析
绿色投资、碳排放强度与经济高质量发展——采用空间计量模型的非线性关系检验
创新补偿抑或遵循成本? 污染光环抑或污染天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视角下双假说的门槛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检验
服务贸易开放对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传导机制检验——基于技术促进路径的中介效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