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600)
2023(15699)
2022(13202)
2021(11771)
2020(9879)
2019(21798)
2018(21484)
2017(41553)
2016(22296)
2015(24457)
2014(23979)
2013(23703)
2012(21419)
2011(19168)
2010(19303)
2009(18475)
2008(18211)
2007(16544)
2006(14710)
2005(13648)
作者
(62993)
(52745)
(52571)
(49828)
(33523)
(24996)
(23880)
(20209)
(19640)
(18862)
(18080)
(17604)
(16948)
(16726)
(16415)
(16070)
(15675)
(15640)
(15416)
(14836)
(13188)
(13000)
(12648)
(12006)
(11839)
(11734)
(11649)
(11620)
(10650)
(10315)
学科
(95924)
经济(95788)
(91967)
管理(83909)
(82857)
企业(82857)
方法(39649)
(33594)
数学(30955)
业经(30945)
数学方法(30685)
(29866)
(25003)
中国(23779)
(23690)
财务(23661)
财务管理(23628)
企业财务(22480)
农业(21080)
地方(19670)
技术(19614)
(17761)
(17102)
(16795)
(16379)
贸易(16368)
理论(16320)
(15904)
(15811)
银行(15789)
机构
学院(320410)
大学(314205)
(135629)
经济(132895)
管理(127415)
理学(109379)
理学院(108251)
管理学(106771)
管理学院(106145)
研究(102252)
中国(81414)
(66785)
(64821)
科学(60811)
(53192)
财经(52171)
(50901)
(49966)
中心(47351)
(47231)
研究所(45614)
业大(44852)
经济学(41585)
农业(41541)
北京(39899)
(39567)
财经大学(38421)
(38082)
师范(37657)
经济学院(37509)
基金
项目(211392)
科学(169549)
研究(156663)
基金(155508)
(134499)
国家(133367)
科学基金(116718)
社会(103186)
社会科(98022)
社会科学(98001)
(83952)
基金项目(81866)
自然(73951)
自然科(72274)
自然科学(72256)
自然科学基金(71041)
教育(70413)
(68694)
编号(62873)
资助(62200)
成果(50156)
重点(47593)
(47299)
(46681)
(46128)
(44107)
创新(43508)
(43295)
国家社会(43252)
课题(42721)
期刊
(155888)
经济(155888)
研究(92992)
中国(63220)
(55706)
管理(52044)
(49855)
学报(44973)
科学(43912)
大学(34938)
农业(34093)
学学(33244)
(31296)
金融(31296)
技术(28552)
教育(28385)
业经(27851)
财经(26510)
经济研究(24829)
(22871)
(20244)
问题(19867)
技术经济(17623)
现代(15813)
商业(15778)
财会(15657)
(15438)
(14508)
科技(14424)
世界(14330)
共检索到4817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杜传忠  管海锋  
生产性服务业效率是影响制造业服务化的重要因素。利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从系统和结构的视角模拟了国内大循环背景下中国生产性服务业效率提升对制造业附加值的影响,并比较分析了不同制造业附加值变动的差异及其原因。结果表明:在制造业服务化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效率提升有效提高了制造业附加值,这一作用会在产业关联与产业循环作用下向其他部门传导;分制造业部门看,生产性服务业效率提升对制造业附加值的提高作用在先进制造业中更为明显;生产性服务业效率提升通过引致需求和优化要素间投入结构对制造业附加值产生重要提升作用;不同生产性服务业的效率变动对提高制造业附加值的影响程度存在一定差别。
[期刊] 国际商务研究  [作者] 吕越  余骁  
本文通过构建服务业开放影响制造业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的理论框架,解释了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上通过进口替代实现“中国奇迹”的深层次原因。研究发现服务业开放对制造业企业DVAR的即期效应为负、但制造业企业能够通过创新能力提升动态调节DVAR的理论命题。在理论模型基础上,通过微观企业层面数据对上述发现进行检验,实证结果很好地支持了核心的理论假说,进一步的工具变量估计、准自然实验等较好地处理内生性问题的因果识别后,本文的核心结论依然稳健。研究也发现,动态调节效应主要集中在相对低端的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上以及一般贸易企业上。在扩展分析中将投入产出关联与技术距离纳入实证分析框架后发现,越依赖服务投入的制造业行业以及离技术前沿越近的制造业行业中的企业,其服务业开放的创新动态效应越明显,对低技术创新的动态影响相对越大。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赵春明  刘珊珊  李震  
将生产性服务作为中间投入引入企业生产函数,构建了生产性服务业开放通过提高企业生产率和降低国内服务中间投入价格两条渠道,形成影响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理论模型,并利用2000—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开放有助于提升制造业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且影响效应在不同企业特征、行业类型、企业所处地理区位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异;拓展分析发现,生产性服务业开放有助于推动行业内高附加值企业进入市场,淘汰低附加值企业使其退出市场,并有效推动企业出口贸易方式由加工贸易向一般贸易转型升级。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屠莉佳  
本文利用中国1990-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了生产性服务FDI溢出效应对制造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FDI有利于制造业效率的提高,但对外资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作用大于对内资制造业的影响;外资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将促进内资制造业效率的提高,反之,则不成立;人均资本、产权制度可以提高制造业的效率;制造业产出结构不合理,高产值并不意味着高效率。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封思贤  徐月  
在研究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相互关系时,现有文献集中在整体性分析上,分析的对象也大多是一个国家。本文尝试以一个区域为例,重点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相互关系进行结构性分析。结果显示人才流、资金流、知识和信息流、物流等不同类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制造业的影响存在很大的差异;生产性服务业对不同要素密集型制造业的影响程度也明显不同。因此,只有以制造业为基础并与制造业联动,有针对性地推行各种类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经济政策才是切实可行的。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杨玲  杜运苏  
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已经引发能源不足、环境污染恶化和贸易争端加剧等问题,中国制造业到了需要转型的时候。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知识和人力资本密集的亚产业,具有能耗小、污染少、附加值高等方面的行业特点,加快其发展将对我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中国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间的产业融合,促进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以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本作为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最核心的投入要素,可采取"干中学"的方式加速其成长和培育。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李楠  史贝贝  白东北  
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贸易数据库对制造业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进行了测算,并实证分析了长江经济带经济集聚对地区制造业出口升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经济集聚显著促进了制造业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提升,且在经济集聚程度高的地区提升效果更好。在长江中上游地区经济集聚带来的促进效应并不理想,而在长江下游地区和上游沿江中心城市则提升效果显著。同时,经济集聚有助于提高一般贸易和混合贸易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且存在推动加工贸易企业向高附加值一般贸易企业转变的可能。机制检验表明经济集聚是通过促进地区信息化发展和国内中间品投入比例的提高实现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增加。此外,地区经济集聚有助于推动国内中间品市场的扩大和深化企业国际化参与度。就外部性影响来看,要素市场的成熟和市场服务的完善也有助于强化经济集聚对制造业出口升级的促进效应。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王秋红  李文文  
基于贸易增加值核算框架,使用2000年~2014年中国18个制造业的样本数据,应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实证检验了GVC参与度对出口国内附加值的影响效果。结果显示:参与GVC程度的加深会带动出口国内附加值的增长,进口中间品会降低出口国内附加值,但GVC参与度提高所引起的出口国内附加值增长幅度大于进口中间品所引起的下降幅度,出口国内附加值与GVC地位存在U型关系,行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和加入WTO都显著提高了出口国内附加值,改变出口国内附加值的测度方法后,上述结果依然稳健。将制造业分为高、中级技术类别,高技术制造业有更强的附加值获取能力,中级技术制造业更多依赖高密集度的劳动投入分享附加值。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玲玲  张恪渝  
伴随国际生产网络分工日益深入经济体内部,国际生产网络与国内生产网络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嵌套体系。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建立不仅有利于国际间商品与服务的流通,同样也会促进国内区域间产业与要素的转移,进而影响中国区域制造业格局。本文创新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方面,以RCEP为研究对象,运用标准GTAP模型与中国区域Sino-TERM模型的软链接,从区域层面量化评估RCEP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效应;另一方面,本文在CGE模型内部扩展了传统Fan分解方法,以有效剥离省际间流入流出效应,进而深入分解双循环视域下RCEP建立对中国区域制造业产出的影响。文中设定了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政策情景,研究发现:(1)三种政策情景下,RCEP的建立将对中国区域实际GDP、居民福利及进出口等宏观方面具有积极影响;(2)从区域层面看,RCEP的建立对不同区域制造业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从产业层面看,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受RCEP的影响较为显著,资本密集型制造业次之,技术密集型制造业较弱;(3)传统Fan分解结果表明,RCEP的建立对中国区域制造业的影响主要是出口市场效应较为显著;而扩展的Fan分解结果表明,不同类型行业产出的扩展Fan分解结果有所不同,进口市场效应与国内省外流入效应较为显著。鉴于不同行业参与价值链分工程度有所不同,而RCEP建立通过国际循环与国内循环影响程度也将有所差异。
[期刊] 预测  [作者] 曲绍卫  夏远  姚毅  
本文选取2010~2017年我国283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并基于柯布—道格拉斯函数构建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影响的理论模型。以产业互动视角作为实证研究的切入点,利用理论模型检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转型之间的关联性。研究结论得出:首先,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转型彼此间都具有促进作用;其次,由于中国制造业发展阶段的局限性,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并不能很好地推动制造业转型;最后,区域金融发展和政府干预能够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但政府干预却会阻碍制造业转型升级。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从行业转型、人才培养、金融支持、政府调控这四个视角给予相关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凌丹  刘慧岭  肖德云  
本文从专业化分工效应、成本降低效应、技术创新效应三方面阐释了生产性服务业中间投入对制造业贸易利益的影响机理,并基于2005—2014年行业面板数据进行实证考察。研究发现:整体层面上,只有交通运输、批发代理、信息服务、生产性支持服务等中低知识类服务业中间投入对制造业贸易利益有提升作用,研发服务、商务服务等高知识类服务业中间投入的促进效果不显著;不同生产服务行业中间投入对不同要素密集型制造业贸易利益的影响亦存在较大差异。此外,本文还认为生产性服务业的范围界定以及更为全面的贸易利益测度方法仍有继续探讨的必要和空间。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李虹静  彭水军  
适应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分工协作发展的趋势,科学评估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供给结构与效率,是深化制造业及服务业供给侧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2002-2012年投入产出数据,运用投入产出子系统模型和敏感度分析,评估中国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供给。结果表明:数量上,中国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供给数量虽显著提升,但相较于发达国家仍有待提高;结构上,生产性服务供给结构单一,信息技术等新兴服务供给不足;效应方面,不论是直接效应还是间接效应,传统生产性服务供给效率日渐式微,新兴生产性服务供给效率普遍需要提升。因此,需进一步促进生产性服务特别是新兴生产性服务的有效供给,以培育制造业对服务的多样化、高端化需求,引导生产性服务供给向产出效率更高的高端制造领域流动,并且为生产性服务市场发展营造良好的公平竞争环境,降低服务供给成本,提高服务供给能力。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胡晓鹏  
本文通过对新古典经济学生产函数的拓展分析,提出了划分生产性服务业的具体分类标准,结合我国第三产业统计分类内容,重新聚合了体现为"人流"、"资金流"、"知识流"、"信息流"、"物流"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具体统计范围。在此基础上,运用替代性数据测算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总量与结构特征;最后,从生产性服务业的结构优化角度,区分了外生生产性服务业和内生生产性服务业,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基本问题。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宣烨  
本文利用2003—2009年247个城市样本数据,实证检验了我国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制造业效率的空间外溢效应。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不仅能够提升本地区制造业效率,且能够通过空间外溢效应提升周边地区制造业效率,空间外溢系数达到了0.864。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会通过竞争效应、专业化效应以及外部性等途径降低制造业交易成本,进而提高制造业效率。鉴于此,政府应支持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突破影响空间外溢效应区域边界的自然条件和制度约束,加大人力资本、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积累和投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空间溢出效应的有效发挥。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喻春娇  肖德  胡小洁  
采用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2000—2009年的面板数据,并结合影响制造业效率的其他经济变量,运用计量模型检验了武汉城市圈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的提升作用。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武汉城市圈制造业生产率具有明显的正向提升效应,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对武汉城市圈制造业生产率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劳动者素质和技能水平及外商直接投资作用不明显。最后,提出了进一步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对武汉城市圈制造业效率提升作用的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