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388)
2023(18838)
2022(15884)
2021(14804)
2020(12392)
2019(28628)
2018(28001)
2017(54117)
2016(28879)
2015(32338)
2014(31907)
2013(31701)
2012(29055)
2011(25797)
2010(25425)
2009(23750)
2008(23294)
2007(20188)
2006(17650)
2005(15655)
作者
(80995)
(67502)
(66984)
(63799)
(43002)
(32107)
(30400)
(26423)
(25670)
(23937)
(22864)
(22820)
(21430)
(21201)
(20727)
(20611)
(20119)
(19594)
(19267)
(19258)
(16480)
(16436)
(16237)
(15393)
(15059)
(15022)
(14820)
(14689)
(13457)
(13277)
学科
(128007)
经济(127870)
(103751)
管理(95169)
(91568)
企业(91568)
方法(60665)
数学(50833)
数学方法(50283)
(37504)
(36763)
业经(35156)
中国(32746)
(25848)
财务(25778)
农业(25753)
财务管理(25740)
企业财务(24427)
(23531)
贸易(23516)
(22879)
(22795)
地方(22276)
技术(21952)
(21526)
(21362)
理论(20688)
(19470)
(18900)
环境(18537)
机构
学院(412839)
大学(411340)
(177281)
经济(174112)
管理(169740)
理学(147327)
理学院(145900)
管理学(143657)
管理学院(142913)
研究(133447)
中国(103824)
(86595)
(80681)
科学(78875)
财经(65376)
(64745)
(64244)
中心(60529)
(59813)
业大(58896)
研究所(58800)
(58359)
北京(54473)
经济学(54331)
农业(50252)
(50068)
师范(49630)
经济学院(49290)
财经大学(48757)
(48749)
基金
项目(281036)
科学(223893)
基金(207908)
研究(206919)
(179825)
国家(178323)
科学基金(155727)
社会(134145)
社会科(127413)
社会科学(127381)
基金项目(109482)
(107293)
自然(100252)
自然科(98023)
自然科学(98002)
自然科学基金(96319)
教育(94242)
(89721)
资助(86157)
编号(82935)
成果(65346)
(63129)
重点(62013)
(59880)
(59473)
国家社会(56346)
课题(55832)
创新(55435)
教育部(54897)
人文(53763)
期刊
(189277)
经济(189277)
研究(121199)
中国(72542)
管理(65635)
(63992)
学报(58933)
(58281)
科学(57434)
大学(46286)
学学(43902)
农业(40800)
教育(38234)
技术(37736)
(34857)
金融(34857)
财经(32425)
业经(31525)
经济研究(31244)
(27901)
问题(24642)
(23623)
技术经济(22493)
(20252)
统计(19991)
现代(19300)
世界(19091)
商业(18810)
理论(18719)
科技(18533)
共检索到59889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范红岗  沈冰阳  张聪  
国内大循环建设能帮助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市场的规模效应,促进企业产值增长;然而近年来有学者却认为一定程度的市场分割更有利于推动本地经济的增长。文章利用2001-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基于“价格法”计算的地级市市场分割指数,实证检验了市场分割对企业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市场分割会显著抑制本地企业增长。为缓解内生性问题,文章从语言角度出发构造了方言距离指标作为市场分割的工具变量。企业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市场分割对非国有企业和内销企业增长的抑制作用更强。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市场分割未起到促进企业投资和提高企业利润的作用。要促进本地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必须要打破国内市场分割,推动国内大循环的建设。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优树  张坤  
本文从国际生产分工理论出发,分析价值链长度对经济增长的规模报酬效应和交易成本效应关系,发现后向联系的价值链受二效应的双重影响,其价值链长度与制造业增加值增长率存在非线性的U型关系。同时,由于要素稀缺性决定其传递长度,因而前向连接的价值链长度对制造业增加值增长率具有正向作用。通过将国内价值链长度作为国内大循环的代理变量,发现不管是基于前向连接还是后向连接的国内价值链长度,均对增加值增长率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全球价值链和传统最终品贸易价值链长度对增加值增长作用不显著。因而,要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应加快要素市场改革,吸引高质量创新要素,充分发挥各区域比较优势,加强分工协作,不断增强经济发展动力、活力。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于茂荐  孙元欣  
供应商是企业创新的重要来源。然而,供应商创新能力差异化是否影响了企业利用式和探索式创新能力呢?并且,上述影响是否随着双方技术距离变化而发生改变呢?基于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文章研究了供应商创新能力和技术距离对于企业不同类型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创新能力强的供应商合作可以显著提升企业利用式创新能力,但抑制了企业探索式创新能力。企业供应商间技术距离和企业探索式创新能力正相关,和企业利用式创新能力负相关。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技术距离负向调节了供应商创新能力和企业利用式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随着技术距离的增加,技术距离将逐渐削弱并最终逆转供应商创新能力对于企业利用式创新能力的正面影响;技术距离正向调节了供应商创新能力和企业探索式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技术距离较大时,供应商创新能力和企业探索式创新能力正相关。技术距离较小时,供应商创新能力和企业探索式创新能力负相关。文章深化了现有理论对供应商知识整合的认识,为企业通过供应商协作提升自身创新能力提供了有益启示。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李琦  陆思博  
构建国际战略联盟是中国企业逾越国家及地区间壁垒实现“走出去”的重要方式。基于制度理论,以1996-2016年间849组中国企业股权式国际战略联盟为样本,聚焦行政距离对中国企业股权式国际战略联盟达成的影响,通过构建概念模型,探究外部合法性与内部合法性的共同作用机制并分析内部合法性机制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行政距离显著正向影响中国企业股权式国际战略联盟的达成,东道国企业为国有企业负向调节行政距离和股权式国际联盟达成的关系。结合实证分析结果,跨国企业在进行国际化方式选择时应充分考虑国家及地区间不同维度的差异性,采取与之相适配的国际化方式,加强自身在国际化进程中的合法性。同时企业也应根据联盟伙伴的特征采取与之匹配的差异化策略,平衡外部和内部合法性的作用,降低“外来者劣势”。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王兵  杨华  朱宁  
本文运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和Luenberger生产率指标测度了中国31个省份1995-2008年的农业效率和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并对影响农业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东部地区的农业无效率水平显著低于中西部地区,产出无效率、役畜投入无效率和播种面积无效率是中国农业无效率的主要来源;1995-2008年中国农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为5.58%,主要体现于技术进步和技术规模变化,东部地区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最高;农业从业人员教育水平的提高对中国农业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起到推动作用,机械化的普及有利于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车治辂  
文章构建了一个包含31个省份和27个部门的中国经济定量模型,在国内大循环视角下分析特定生产率冲击对区域、部门及区域-部门层面实际全要素生产率、GDP和福利的影响机制及其量化效应。基于一系列反事实分析,探究各种机制的量化效应,揭示了异质性的地区要素禀赋和特定的投入产出联系如何影响特定生产率冲击的扩散。基于校准模型量化评估了两个生产率冲击实例的经济影响,结果表明:2020年湖北省实际TFP的下降导致中国GDP减少0.11%,福利减少0.07%;2013年开始的新一轮“去产能”政策使得金属加工及其制品业促进中国总GDP年均增长1.0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促进中国总GDP年均增长0.3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杨俊  邵汉华  
工业增长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破坏环境的主要力量。文章在介绍了方向性距离函数的特性,同时考虑了"好"产出的增长、"坏"产出减少的环境技术效率。利用工业行业面板数据,从产业层面测算了我国36个工业行业环境技术效率,评价了2001—2007期间各行业年增长与环境协调性的状况。研究表明,文章所用的模型能恰当地反映行业"又好又快"发展状况,具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何文龙  沈睿  
本文结合知识搜寻视角与委托-代理理论,综合考察了母公司到技术中心的相对距离与母子公司治理关系对企业内部研发结构的影响。通过构建"中国上市公司专利数据库",并分析832家上市公司2000至2010年的研发结构,我们发现,母公司离技术中心越远,企业越倾向于建立分散式的研发结构;而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所有权越大,或子公司对母公司的依赖程度越深,企业越少建立分散式的研发结构;并且,所有权与依赖程度都会削弱距离与分散式研发结构的正向关系。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段庆锋  冯珍  
企业间客观存在各种技术差异,对研发合作网络关系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借鉴技术生态位理论,从规模和结构两个维度探讨技术距离内涵,提出研究假设;以石墨烯领域合作专利为样本,采用指数随机图构建度量模型,开展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在规模维度,技术宽度距离、技术深度距离正向促进企业研发合作;在结构维度,技术多样性距离、技术重叠性距离反向抑制企业研发合作。该结果说明规模层面的技术距离为合作双方带来新的要素组合可能,扩展了潜在创新空间,进而形成双方研发合作的创新动力;结构层面的技术接近为合作双方的知识交流与技术兼容提供了基础,降低了交易成本,提升了技术协同性,进而形成双方研发合作的创新基础。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李强  
关键词: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张豪  何宇  张建华  
使用SBM方向性距离函数和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测算并分解中国主要城市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绿色TFP),运用空间杜宾模型研究中国主要城市绿色TFP的空间溢出效应,认为前沿技术进步是绿色TFP增长的主要贡献因素,而环境技术效率的改善却比较滞后;城市绿色TFP显示出较大的地区差异,存在空间溢出;其中研发投入对绿色TFP的增长不仅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也具有明显的本地促进效应。人力资本对于绿色TFP的增长并不表现出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陈创练  张帆  张年华  
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地理距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重要因素,本文引入地理距离和技术进步等变量拓展了传统索洛模型,分析了区域经济增长的第三方效应,并采用空间滞后模型(SAR)、空间误差模型(SEM)和空间杜宾模型(SDM),实证分析了1997—2013年间中国280个主要城市的经济增长收敛特征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经济环境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较为显著,其中储蓄率、外商直接投资、人口增长率和技术进步均与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时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与该区初期产出负相关,即初期产出较低的地区经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陈创练  张帆  张年华  
根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地理距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重要因素,本文引入地理距离和技术进步等变量拓展了传统索洛模型,分析了区域经济增长的第三方效应,并采用空间滞后模型(SAR)、空间误差模型(SEM)和空间杜宾模型(SDM),实证分析了1997—2013年间中国280个主要城市的经济增长收敛特征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经济环境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较为显著,其中储蓄率、外商直接投资、人口增长率和技术进步均与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时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与该区初期产出负相关,即初期产出较低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较快,说明经济落后的地区比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相对更快,可见在全国范围内各大城市经济增长满足条件收敛规律。研究还表明,地理距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重要因素,区域内宏观变量对周边城市经济增长存在较强的溢出效应,即区域经济增长存在较强的第三方效应。分地区研究还表明,东部及中部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明显高于西部地区,但后者较前两者经济增长的收敛速度相对更快。在此基础上,本文针对促进城市经济互动增长提出对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许玲  耿加进  
本文基于长三角41个城市的样本,实证研究了流通业集聚、经济空间距离和城市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长三角地区流通业集聚水平总体不断提升,在全国不断显现集聚优势,集聚水平的城市间差距也在减小;在流通业不断集聚的过程中,也发挥了对本地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同时也能依托地理空间传递,促进邻近城市经济增长;但是,当以城市间经济空间距离衡量两城市的空间联系时,与地理空间距离表现出相反作用,一个城市流通业不断集聚,对经济水平接近的城市反而产生了负向的空间挤出效果。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杨洋  陈艳  熊洛奕  罗明志  邱一崎  
入境旅游在旅游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而我国入境旅游发展相对滞后,甚至影响到我国服务贸易的高质量发展。旅游具有异地性特征,现有研究往往从文化距离、行政距离、地理距离或经济距离等单一距离开展研究。然而,多种距离同时影响游客决策,单一距离模型降低了距离因素的解释力,同时纳入模型又会造成共线性问题,导致现有研究结论间存在矛盾,阻碍理论发展与应用。Ghemawat提出的国家距离框架基于多种距离形成评价总体国家距离的综合国家距离,得到普遍认可。文章基于国家距离框架,整合来自世界银行数据库、霍夫斯泰德文化维度官方数据、双边地理距离数据库、世界经济论坛等相关数据,形成2006—2018年我国55个客源国入境旅游的平衡面板数据,系统分析了综合国家距离对入境游客量的主效应、非线性影响,以及客源国互联网使用率的调节作用,得到如下结论:(1)综合国家距离是影响我国入境游客量的显著变量,距离对入境游的影响是文化距离、行政距离、地理距离和经济距离的复合效应;(2)综合国家距离与入境游客量之间呈正U形关系,综合国家距离可以是入境旅游的阻碍因素,也可以是促进因素,入境游客量随着综合国家距离增加而先减少后增加;(3)客源国互联网使用率没有弱化综合国家距离的影响,反而产生极化作用,极化了综合国家距离在拐点左侧的负影响和在拐点右侧的正影响。以上发现的主要价值为:(1)增进了对距离因素在国际旅游中作用的理解,提出影响入境游客量的综合国家距离变量;(2)识别出综合国家距离与入境游客量呈现正U形关系,证实综合国家距离是细分客源国市场的新变量;(3)揭示出客源国互联网使用率对综合国家距离产生的极化效应,突出了我国采用互联网传播目的地形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