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15)
- 2023(11754)
- 2022(9835)
- 2021(8796)
- 2020(7352)
- 2019(16014)
- 2018(15838)
- 2017(31324)
- 2016(16602)
- 2015(18088)
- 2014(17595)
- 2013(17575)
- 2012(15794)
- 2011(14072)
- 2010(14296)
- 2009(13917)
- 2008(13676)
- 2007(12567)
- 2006(11324)
- 2005(10045)
- 学科
- 业(84699)
- 济(81048)
- 经济(80952)
- 企(67896)
- 企业(67896)
- 管理(60249)
- 农(45603)
- 方法(31761)
- 农业(30484)
- 业经(29114)
- 财(24249)
- 数学(24100)
- 数学方法(23970)
- 中国(18094)
- 地方(18056)
- 务(17972)
- 财务(17959)
- 财务管理(17945)
- 企业财务(16950)
- 技术(16190)
- 制(15883)
- 策(14751)
- 和(13968)
- 划(13491)
- 贸(13455)
- 贸易(13448)
- 易(13057)
- 体(12875)
- 理论(12298)
- 环境(11447)
- 机构
- 学院(241664)
- 大学(228851)
- 济(109192)
- 经济(107376)
- 管理(100623)
- 理学(86944)
- 理学院(86213)
- 管理学(85216)
- 管理学院(84789)
- 研究(72823)
- 中国(60460)
- 农(51412)
- 财(47782)
- 京(45764)
- 科学(41661)
- 农业(38850)
- 江(37893)
- 财经(37868)
- 业大(37302)
- 所(35520)
- 中心(35011)
- 经(34224)
- 经济学(32275)
- 研究所(31648)
- 经济管理(30263)
- 州(29593)
- 经济学院(29404)
- 商学(27652)
- 北京(27407)
- 商学院(27399)
- 基金
- 项目(157751)
- 科学(127598)
- 研究(120608)
- 基金(116171)
- 家(98634)
- 国家(97625)
- 科学基金(86788)
- 社会(81392)
- 社会科(76950)
- 社会科学(76934)
- 省(64774)
- 基金项目(61936)
- 自然(53015)
- 教育(52412)
- 自然科(51829)
- 自然科学(51819)
- 自然科学基金(50935)
- 划(50677)
- 编号(50243)
- 资助(45322)
- 成果(37756)
- 业(36738)
- 发(36732)
- 创(36073)
- 部(34892)
- 重点(34554)
- 国家社会(33937)
- 创新(32889)
- 制(32581)
- 课题(32330)
- 期刊
- 济(131635)
- 经济(131635)
- 研究(66535)
- 农(54690)
- 中国(44467)
- 财(39045)
- 管理(38423)
- 农业(36868)
- 科学(31667)
- 业经(29275)
- 学报(29051)
- 融(23944)
- 金融(23944)
- 大学(23616)
- 学学(23094)
- 技术(22502)
- 业(19241)
- 经济研究(19071)
- 财经(18489)
- 问题(17731)
- 经(16031)
- 教育(15949)
- 技术经济(15319)
- 农村(14197)
- 村(14197)
- 农业经济(14103)
- 世界(13573)
- 商业(13271)
- 经济问题(12512)
- 现代(12506)
共检索到3584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刘希兰 周民良
」论文基于构建的中国省级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探讨了国内大循环下农业区域分工与农业增加值之间的关系,并在“需求—供给”视角下考察了引致农业增加值实现的不同渠道以及地区和部门特征。研究结论有:(1)研究期间各省份农业上游度与农业生产端增加值、下游度与农业消费端增加值皆存在明显的正向关联。为满足其他地区的最终产品需求所进行的农业生产活动是决定农业上游度的重要因素,农业中间品投入复杂度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农业下游度。(2)各省农业增加值收益的实现主要依赖于纯粹地区内循环,部分省份纯粹地区内循环占比超过90%,地区外复杂循环模式占比高于地区外简单循环,外循环在四种循环模式中占比较小,大部分省份外循环占比低于20%。(3)在地区外循环模式下,需求引致生产地区由河南、江苏、河北等地区,向邻近地区或农业大省转变。需求部门主要集中在农林牧渔产品和服务、食品和烟草等部门,且有向建筑业等非农部门转变的趋势。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孙玮瑛 黎峰
该文通过构建增加值贸易分解模型,从总体规模、行业结构等层面对中印双边贸易收益进行核算。结果表明,传统统计口径下的中印贸易差额出现明显高估。在中印双边贸易中,中国对印度出口包含的国内增加值比重约为七成五,而印度对华出口的贸易收益率约为六成。中国对印度出口实现的国内增加值主要集中在机电产品制造部门,而印度对华出口实现的国内增加值主要集中在初级产品制造部门。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余丽丽 彭水军
本文测算分析了国内价值链下分工位置的决定因素及其与增加值收益的关系,考察了分工位置背后不同生产阶段的增加值流转情况,并识别了增加值收益及其流转的关键生产链条。结果表明:国内价值链正逐步拓展与深化,这将促进区域间经济联动,但分工位置与增加值收益率并不一定有明显的相关性;上游度主要由满足其他省份最终品需求的生产活动决定,下游度则由自身中间投入和国内进口中间投入共同决定;增加值收益的关键路径来自发达地区最终需求引致的自身生产,增加值流转的产业链条更加复杂化和隐蔽化,主要表现为东部发达地区对建筑业、服务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等的最终需求,经过省际产业和贸易联系,引致河北、河南等省份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农业的生产。
关键词:
国内价值链 分工位置 增加值收益 产业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安琪 吴三忙 李善同 李莉
文章拓展增加值分解框架,利用2002年、2007年、2012年、2017年嵌入中国省份的世界投入产出表,考察省内、省际与国际循环对我国省域发展的作用与时空演变特征。研究发现:第一,在国内循环中,我国各省份通过省内循环获得的增加值较多,而通过省际循环获得的增加值不足,且2012年后呈下降趋势。第二,中西部省份主要依赖省内循环,通过参与省际循环与国际循环获得增加值的能力明显不足。第三,东南沿海省份融入国际循环的程度明显较高,但2007年后呈下降趋势。第四,农业与食品烟草业依赖省内循环,资源密集型行业依赖省际循环,而制成品行业更多依赖国际循环。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马莉莉 张亚楠
基于增加值的视角,利用WTO-OECD发布的TiVA数据库,测算东亚13个经济体服务贸易的全球价值链参与度与分工地位、出口竞争力及最终需求贡献率。结果显示:第一,东亚各经济体服务贸易的全球价值链参与度与其服务贸易规模和国际分工地位无显著正向关系;第二,相较于世界市场,东亚经济体的服务贸易在区域内有着更强的出口竞争力。但在增加值的视角下,中国服务贸易的出口竞争力存在一定程度的高估;第三,东亚服务贸易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依赖关系日趋平衡,服务业出口对欧美市场的依赖降低,世界其他市场的服务需求对东亚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增大;第四,东亚区域内服务贸易联系愈发紧密,分工逐步深化,多数经济体对区域内上游供给者的依赖度提高。
关键词:
东亚区域 增加值贸易 服务贸易 分工地位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潘文卿
本文通过1997、2002、2007、2012年中国地区间投入产出表,从中间品关联、增加值关联、投入产出关联三方面的视角考察了中国8大地区间的国家价值链(NVC)现状及其演变趋势,并测算了不同地区参与NVC的增加值收益变化。研究发现,无论是中间品关联,还是增加值关联,中国8大地区间的关联程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当然,不同地区也呈现分化现象:西北、京津、中部地区的国内中间品关联指数更高一些,而东北与东南沿海地区的关联指数更低一些;京津、西北地区的增加值后向关联指数较大,而中部地区与北部沿海地区的增加值前向关联指数较大。从投入产出关联视角看,中国8大地区的上游度指数与下游度指数在1997年时均超过2,而且1997—2012年间,更多地区的上、下游度指数呈现上升态势。当然,从地区的角度考察,中国国内价值链不具有明显的"微笑曲线"特征。从参与NVC的增加值获益率上看,则是内陆地区普遍高于沿海地区,但随着参与全球价值链(GVC)程度的增加,各地区从参与NVC的增加值获益率有下降的趋势。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黎峰
在借鉴全球价值链研究思路及方法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国家价值链的理论分析框架。通过对区域间投入产出模型的改进及对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分解,进一步构建了国家价值链的定量分析工具,以此对中国的国家价值链分工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融入全球价值链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国家价值链分工整体发展,但同时推动了各区域国家价值链参与度的提升。中国大体形成了西部地区占据上游、中部地区位居中游、沿海地区位居下游的国家价值链分工格局。沿海地区的国家价值链参与度、国家价值链定位及国家价值链收益率均低于内陆地区,只是通过大规模生产进行较为低级的国内资源整合。因而,构建和提升国家价值链的重点在于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转型和沿海地区的优势...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艳梅 牛苗苗 张红丽
价值链分工使得一种产品的生产分割在不同地区,从而获得的收益和隐含的碳排放也产生在不同地区。考察京津冀区域内贸易获得的经济收益和产生的碳排放代价问题,对制定公平有效的区域协同碳减排方案具有重要意义。价值链分工背景下,增加值贸易核算体系可以更加准确地测算贸易收益和隐含碳排放。借鉴此核算体系,本文运用多区域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和结构分解分析模型,对京津冀区域内贸易的经济收益及隐含碳排放进行测算,并对其差异进行比较。结果表明:①总量方面,北京从区域内贸易中获得的经济收益最高,天津次之,河北最少;而隐含碳排放量的排序与之相反:河北最高,天津次之,北京最少;②行业分布上,北京从区域内贸易中获得的经济收益高度集中于服务业部门,而天津和河北却分散分布于多个部门;各地的隐含CO2排放均集中于中间品贸易部分,占比最高的是能源工业部门;③京津冀从贸易中获得的经济收益和碳排放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完全CO2排放强度、调出规模和调出结构的不同。因此京津冀区域在一体化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协同合作,共同制定碳减排目标和承担碳减排责任,并且各地要根据发展阶段和特点寻求最佳合作模式。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成力为 张松子
文章着眼于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区域层面分工深化与市场一体化,深入到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层面对总产出进行增加值分解,构建了区域内、区域间、国际循环参与度的测算框架,并使用2002年、2005年、2007年、2010年、2012年、2017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数据进行测度,得到以下结论:(1)从循环模式看,区域内循环是地理位置偏远或自然资源丰富以及产业部门健全的湖北、湖南、四川、青海、云南、甘肃等中西部省市的主要循环方式。各地区参与区域内循环的行业主要是建筑业、服务业、农林牧渔业等。区域间循环是能源和矿产资源密集型行业集中的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河北、内蒙古、陕西、重庆等省市的主要循环模式,2012年后是全国大部分省份的主要循环模式。(2)从发展阶段看,2002~2007年,国际循环快速增长并形成国际循环带动国内循环的分工格局;2007~2015年,国际循环减弱,国内循环尤其是区域间循环增强,形成东部省份主导的国内分工格局;2015~2017年,区域间循环减弱,东中西部省市均出现区域内循环反向替代区域间循环的现象,反映了国内市场的竞争加剧及东部发达省份产业结构升级的困境。(3)从分产品来看,区域内循环参与度以最终品为主,区域间和国际循环参与度以中间品为主;中间品国内循环的主要驱动因素是区域内分工深化的乘数效应(占61%),但动态上呈下降趋势,区域间分工的溢出效应逐步提高,反映了区域间生产分工的深化;在地理距离对区域间分工阻碍作用减弱的条件下,2002~2017年30省市双边溢出效应的集中度下降,说明制度性区域贸易壁垒成为国内循环的关键阻力。因此,需要统筹区域分工格局,并强化市场制度建设、降低区域间贸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马风涛 李俊
本文首先通过区分不同类型的生产活动,利用2000-2014年世界投入产出表对中国制造业产品的国内增加值进行分解,发现为满足国内最终需求的国内增加值最高,其次是传统出口贸易中的国内增加值,而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相关的国内增加值最低。从各部分增加值的生产长度来看,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相关的国内增加值的生产长度最长,其次是为满足国内需求的国内增加值的生产长度,而传统出口产品中的国内增加值的生产长度最短。中国制造业部门应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不断提高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相关的国内增加值水平,延长制造业产品的国内价值链部分,切实提升制造业部门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何雅兴 马丹
本文旨在揭示我国各个区域各个部门的增加值构成特征、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和出口产品竞争力情况,分析不同类型垂直专业化分工对区域出口产品竞争力的影响。本文构建异质性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建立我国省级区域增加值分解测算框架,从单一全球价值链分工、国内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协同分工视角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各区域各部门仍以区域内贸易为主;对于价值链贸易,东部地区和制造业部门更集中于全球价值链分工,中西部地区和初级产品部门更集中于国内价值链分工。从价值链分工视角来看,单一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延伸难以持续提升出口产品竞争力,协同国内价值链和全球价值链的双重分工是出口产品竞争力提升的可行路径。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全球价值链和国内价值链测算纳入统一的框架中,从价值链分工视角对区域出口产品竞争力提升路径进行了探索。本文为分析我国区域层面贸易增加值提供了方法框架,论证了在国内外双重价值链中提升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的可行路径;为依托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促进产品竞争力提升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国内价值链 全球价值链 产品竞争力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熊珍琴 范雅萌
引入增加值贸易核算体系,测算2000-2014年间中国制造业对美国的出口贸易利益,结果表明:虽然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快速增长,但所获贸易利益极为有限,中美贸易利益分配格局是向着有利于美国、不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尽管中美贸易顺差在2000-2014年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但由于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低端地位,出口对我国获取贸易利益的带动作用不强。因此,中国制造业迫切需要改善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低端地位,向价值链的两端攀升,从而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出口获利能力。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贸易利益 增加值贸易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熊珍琴 范雅萌
引入增加值贸易核算体系,测算2000-2014年间中国制造业对美国的出口贸易利益,结果表明:虽然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快速增长,但所获贸易利益极为有限,中美贸易利益分配格局是向着有利于美国、不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尽管中美贸易顺差在2000-2014年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但由于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低端地位,出口对我国获取贸易利益的带动作用不强。因此,中国制造业迫切需要改善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低端地位,向价值链的两端攀升,从而提高中国制造业的出口获利能力。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贸易利益 增加值贸易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郎郸妮 刘宏曼
文章以增加值贸易(Trade in Value Added,简称TiVA)数据为基础,测度了38个国家的农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并按照行业来源分解出口增加值以进一步考察生产性服务对出口增加值的贡献,最后采用系统GMM方法实证检验了生产性服务对农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农业在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存在"参与率高、分工地位低"的事实;服务业是农产品出口增加值的重要来源,与其他农业全球价值链参与率较高的国家相比,中国农产品出口增加值中生产性服务的贡献不足,制造业和农业的增加值占比相对较大;在生产性服务中,研发(R&D)对于农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提升贡献最大,交通运输及仓储次之;进一步的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研发(R&D)对创新能力较高、留住人才能力较高国家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朱连华 杨洲木
本文根据1998-2005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统计资料,分东、中、西及东北四个区域,建立GM(1,1)灰色预测模型并对"十一五"期间各区域制造业增加值进行了动态预测,预测结果显示各区域2010年将比2005年增加值翻一番。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