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025)
2023(6603)
2022(5793)
2021(5155)
2020(4486)
2019(10803)
2018(10449)
2017(20809)
2016(11477)
2015(13134)
2014(13437)
2013(13522)
2012(12751)
2011(11699)
2010(11792)
2009(11097)
2008(11179)
2007(10157)
2006(8725)
2005(7669)
作者
(35366)
(29638)
(29601)
(28378)
(18723)
(14273)
(13661)
(11581)
(11026)
(10352)
(10012)
(9793)
(9457)
(9375)
(9233)
(9232)
(9229)
(8809)
(8565)
(8517)
(7391)
(7246)
(7065)
(6780)
(6662)
(6633)
(6538)
(6407)
(6034)
(5990)
学科
(55990)
经济(55941)
管理(31746)
(30669)
方法(27955)
数学(25523)
数学方法(25349)
(22860)
企业(22860)
中国(15421)
(14373)
(12746)
地方(12325)
(10479)
业经(9790)
(9669)
贸易(9668)
农业(9531)
(9309)
环境(8724)
(8399)
(7758)
财务(7744)
财务管理(7723)
(7574)
企业财务(7274)
(7026)
银行(7003)
城市(6997)
(6760)
机构
大学(176317)
学院(174854)
(76251)
经济(74564)
管理(67480)
研究(59980)
理学(58409)
理学院(57707)
管理学(56810)
管理学院(56483)
中国(43782)
科学(37546)
(37460)
(32481)
(32419)
(30819)
研究所(28197)
业大(28006)
中心(27748)
财经(26567)
农业(26001)
(25911)
经济学(24609)
(24089)
北京(23182)
(22754)
师范(22548)
经济学院(22489)
(21179)
(20642)
基金
项目(117786)
科学(92537)
基金(86126)
研究(83353)
(75306)
国家(74741)
科学基金(63731)
社会(54143)
社会科(51438)
社会科学(51416)
基金项目(46452)
(45821)
自然(41291)
自然科(40339)
自然科学(40327)
自然科学基金(39600)
(38947)
教育(37683)
资助(35062)
编号(33214)
重点(26616)
(26458)
(26065)
成果(26064)
(23996)
科研(22887)
国家社会(22647)
创新(22624)
课题(22550)
教育部(22421)
期刊
(78543)
经济(78543)
研究(49826)
中国(29116)
(28166)
学报(27662)
科学(25574)
(25131)
管理(20784)
大学(20282)
学学(19292)
农业(18949)
技术(14734)
(13245)
金融(13245)
教育(13094)
财经(13075)
问题(12884)
经济研究(12839)
业经(12394)
(11279)
(10751)
技术经济(9928)
统计(9302)
资源(8599)
商业(8525)
(8495)
(8362)
理论(8354)
(8269)
共检索到2471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高炜宇  
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席卷,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更多地表现为重大节点城市和大城市间的竞争,而城市的竞争力则更多地表现为生产效率。因此,国内外经济学界高度关注城市生产效率的研究。本文吸收了生产效率研究文献中的一些方法与经验,采用Malmquist效率指数分析方法对国内大城市生产效率进行了研究,发现在国内大城市生产效率普遍提高的过程中东北和中西部地区大城市生产效率正在加快提升,同时国内大城市的发展路径和发展阶段已呈现出多样性。最后,我们还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大城市生产效率的变化及其差异进行了分析。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就是国内大城市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生产效率,就必须一方面持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走科教兴国的道路,...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雪  焦利民  董婷  
对比研究高密度城市和低密度城市的蔓延特征有助于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参考。以人口超过100万的12个中国城市、9个美国城市为样本城市,采用圈层分析法和反S方程,对比分析1990、2000和2014年以中国为代表的高密度城市和以美国为代表的低密度城市的蔓延特征。结果表明:①同等人口规模下,中国城市的建设用地面积较小,但土地扩张速度快。中国和美国城市的土地扩张分别主要发生在郊区和城市内部。②中国城市相对更为紧凑。高密度松散的城市土地扩张趋于紧凑,低密度城市蔓延程度在降低。③高、低密度城市的总体人口密度都呈下降趋势。高密度的中国城市尽管空间形态更紧凑,人口密度下降得较快,有必要遏制中国的城市蔓延趋势。④空间紧凑的城市人口密度下降得较慢;蔓延和紧凑的空间增长使高密度城市的人口密度下降变快和变慢,而对低密度城市没有表现出显著影响。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段倩雯  谈明洪  
城市森林在减弱噪声、净化空气、调节城市气温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城市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对国内外大城市的城市森林现状及其时空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可为中国城市森林的建设提供理论借鉴。跨区域城市森林对比研究的主要困难在于城市区域定义的差异导致不同城市之间可比性差。论文利用强度梯度法,基于夜间灯光影像及GlobeLand30地表覆盖产品,提取12个国内外大城市2000年和2010年的城市森林数据,探究其时空变化。结果表明,从现有城市森林量看,城市森林覆盖率及人均城市森林面积在发达国家城市中普遍偏高,而在亚洲发展中国家城市中非常低,例如纽约的人均城市森林面积高达316.5 m2,而上海、新德里和雅加达则低于2 m2。从时间变化看,2000—2010年城市森林面积增长率在发达国家城市中均小于70%,而在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城市超过了100%。城市森林增加的最主要来源是城市面积扩张,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转为硬化地面和城市草地。按照基于缓冲区分析得到的城市森林空间分布格局,这些城市可以分为3类:中心城区高、周边城区低(北京、首尔),中心城区低、周边城区高(广州、东京、圣保罗等),整个城区均低(上海、新德里、雅加达)。最后,基于对比结果为中国城市森林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建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周王安  蒋雯静  崔雯绚  彭祥佑  
为对中央政府及核心城市群施行科学有效的"双创"政策提出建议,以部分地方政府对"双创"政策的关注特征为切入点,收集国内四大城市2015—2019年共245份"双创"政策文本,通过共词分析和主题模型分析归纳各地方政府"双创"政策的注意力焦点和区域特点,文本分析结果表明,各地方政府"双创"政策的注意力焦点主要呈现在财政资金、成果转化和平台搭建3个方面;政策特征与城市及城市群的主体功能定位紧密联系。由此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国区域创新体系要做好顶层设计、因城施策的展望。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范红忠  
分析了我国劳动力流动的三个重要特征:农民工工资与城市生活成本的非相关性;农民工和应届大学毕业生对"城市病"的不敏感性;大城市居民中劳动人口较高的迁移成本。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其对生产和人口在大城市的过度集中的影响。
[期刊] 建筑经济  [作者] 张桂林  张雁  李弘扬  闫辉  王幼松  
通过CNKI和Web of science收集了4072篇近30年国内外PPP研究文献,借助SATI3.2、Ucinet、Netdraw、Citespace等词频分析工具,对PPP文献的发表时间、研究机构、作者、关键词等进行分析。对比国外PPP研究动态,揭示我国PPP研究与国外研究差异。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钟莹  麦淑平  莫煊海  颜庆佳  刘泉  李萍  
通过对国内外知识服务研究、发展的对比分析,指出我国知识服务近10年来研究成果虽多,但主要集中在基础理论研究,并且研究范围较为集中在图书情报领域,实践指导性不强,不能很好地推进国内知识服务产业化的进程。对此,可参考、借鉴国外经验,采用合作建库,引进技术、市场、资源,产业化协同运作等多种途径开展产业方式的知识服务,让知识服务的研究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曹文超  韩磊  
经济主体和经济活动在不同地理空间的集聚产生众多城市,城市之间的分工和经济联系形成城市网络。产业在城市的集聚可能带来集聚经济或集聚不经济,且专业化集聚与多样化集聚影响城市生产效率的机制不同,因而MAR外部性与Jacobs外部性对城市生产效率可能有不同的影响并表现出区域异质性;城市可以“借用”网络内其他城市经济集聚的外部性,但其生产资源也可能被“集聚”到其他城市,因而城市网络外部性对城市生产效率的影响具有“借用规模效应”和“集聚阴影效应”两种反向机制;城市间交通条件的改善有利于“借用规模效应”和“集聚阴影效应”的发挥,而产业功能互补性的增强会强化“借用规模效应”和弱化“集聚阴影效应”。以2003—2019年中国285个城市为样本的分析发现:在全国层面,MAR外部性与城市生产效率呈现倒U型关系,而Jacobs外部性对城市生产效率具有负向影响;城市网络外部性与城市生产效率显著负相关(“集聚阴影效应”强于“借用规模效应”),交通条件的改善会强化而城市功能互补性的提高会弱化这种负面效应。在城市群城市与非城市群城市层面,Jacobs外部性对城市群城市生产效率的影响呈现倒U型趋势,但对非城市群城市生产效率具有负向影响;城市网络外部性对城市群城市和非城市群城市生产效率均具有正向影响,且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功能互补性的提高均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在十大城市群层面,产业集聚外部性和城市网络外部性对城市生产效率的影响表现出多样化的异质性。因此,应进一步强化城市间的产业分工,提高城市功能互补性;城市群发展要注重改善内部交通条件和产业分工,并完善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非城市群城市应找准自身产业发展的优势和定位,与其他城市形成合理分工和功能互补,并改善交通通达条件。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潘春苗  母爱英  翟文  
城市群协同创新问题是学术界研究热点之一,但不同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之间的比较研究却鲜受关注。基于跨城市合著论文、跨城市联合申请发明专利、省际间技术交易数据,对比分析京津冀、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网络结构和空间特征,研究表明:三大城市群的知识创新合作网络与专利技术合作网络的整体特征相统一,粤港澳大湾区各项指标位居首位,但二者在子群划分和空间布局上有所差异;北京、上海是重要的技术输出地,广东得益于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配套条件,成为北京、上海技术输出的重要吸纳地。为进一步提升三大城市群协同创新水平,应重点解决好城市间协同创新不平衡问题,充分发挥核心节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优化软硬配套环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佰瑞   胡明茜  
基于2006—2020年中国三大城市群48个地级市数据,综合运用Super-SBM模型、Malmquist指数及收敛模型,系统考察中国三大城市群生态经济效率的时空演变和收敛特征。结果表明:(1)京津冀城市群生态经济效率水平呈上升趋势,长三角城市群趋于平稳,珠三角城市群呈下降态势;三大城市群生态经济效率的空间演变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珠三角城市群呈现由“面”向“点”转变的趋势、长三角城市群呈“三点”分布状并逐步向外发散、京津冀城市群则以北京市为起点并逐步向南发展。(2)京津冀与长三角城市群存在σ收敛特征,珠三角城市群不存在σ收敛;三大城市群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但收敛速度不一。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佰瑞   胡明茜  
基于2006—2020年中国三大城市群48个地级市数据,综合运用Super-SBM模型、Malmquist指数及收敛模型,系统考察中国三大城市群生态经济效率的时空演变和收敛特征。结果表明:(1)京津冀城市群生态经济效率水平呈上升趋势,长三角城市群趋于平稳,珠三角城市群呈下降态势;三大城市群生态经济效率的空间演变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珠三角城市群呈现由“面”向“点”转变的趋势、长三角城市群呈“三点”分布状并逐步向外发散、京津冀城市群则以北京市为起点并逐步向南发展。(2)京津冀与长三角城市群存在σ收敛特征,珠三角城市群不存在σ收敛;三大城市群均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但收敛速度不一。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孟天奇  刘卓  周彤  李强  
以轨道交通发展较为成熟的北京和上海为对象,以复杂网络理论为基础,在GIS支持下构建了反映轨道交通网络基本特征、空间分布特征、网络结构特征的系列指标,对两地轨道交通进行对比分析。主要结论为:两地的轨道交通基本特征相似;两地轨道交通在距市中心15km范围内较为发达,上海在城市中心范围的便利性更优;北京轨道交通网络在城区外围能更方便地实现换乘,上海则与之相反。研究结果可为其他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规划与建设提供参考。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魏丽华  
以2000~2014年的价格指数为依据,通过测算京津冀与沪苏浙两大城市群的市场整体相对价格方差、城市群内两两城市之间的相对价格方差、以及个体方差与区域市场整体相对价格方差之差的绝对值,可以看出近15年来两大城市群的市场协同度都在波动起伏中呈现出提高的态势。同时也显示,沪苏浙城市群的市场协同度普遍高于京津冀城市群、两大城市群内核心城市发挥的协同功能各不相同、非核心城市的市场协同关系差异明显等一系列特征。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余华义  唐翔  
此文以一种创新性的测算方法,重新估算了中国36个大中城市的相对消费价格指数。该方法矫正了现有文献的三大偏差:1)样本数据中市场化服务品的代表样本不足,2)使用的消费权重严重失真,以及3)样本数据分类与计算权重不匹配,从而得到了更为准确、合理的测算结果,由此计算出的城市实际收入水平也更为可靠。基于这些测算结果,此文发现,唐翔(2008,2010)提出的"国内宾大效应"在中国的确存在,即人口规模、价格水平、名义收入、实际收入、人力资本等五个指标在中国城市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此文的结论、方法和测算结果对于中国的区域经济、城市经济、房地产市场等多个领域的学术研究和政策实践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聂雷  王圆圆  邵子南  吴延瑞  刘秀丽  
城市群是当前及未来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集聚区,而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是保障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对土地需求的关键之举。论文以10个城市群14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单元,采用SBM-Undesirable模型,实证分析了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在此基础上,构建面板Tobit模型,考察了金融深化、财政缺口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考虑PM_(2.5)作为非期望性产出的情况下,十大城市群土地利用综合效率整体偏低,2003-2017年效率均值最高的是成渝城市群,仅为0.711,而排在末位的是中原城市群,低至0.407。(2)从城市群总体样本来看,金融深化与土地利用效率呈现正"U"形关系,财政缺口与土地利用效率呈现正相关关系;从城市群分组样本来看,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驱动因素存在差异。据此,国家在制定城市群发展战略时,应根据城市群自然资源禀赋、产业结构以及发展水平,给予城市群自身政策调整的空间,因地制宜实施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政策,保障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