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876)
2023(14304)
2022(12472)
2021(11511)
2020(9680)
2019(22259)
2018(21823)
2017(42248)
2016(23284)
2015(25769)
2014(25399)
2013(25156)
2012(23069)
2011(20795)
2010(20518)
2009(18571)
2008(18119)
2007(15576)
2006(13609)
2005(11528)
作者
(70147)
(58355)
(58148)
(55203)
(37148)
(28009)
(26163)
(23044)
(22318)
(20543)
(19887)
(19820)
(18745)
(18303)
(18075)
(18044)
(17771)
(17349)
(16708)
(16654)
(14843)
(14226)
(14147)
(13343)
(13178)
(12977)
(12827)
(12784)
(11783)
(11675)
学科
(91195)
经济(91095)
管理(62263)
(60032)
(48285)
企业(48285)
方法(44536)
数学(39145)
数学方法(38714)
(24415)
(23137)
中国(22672)
(21547)
业经(19566)
地方(18636)
(17168)
贸易(17161)
农业(16950)
(16614)
环境(14682)
理论(14576)
技术(14134)
(14011)
(13970)
(13427)
财务(13364)
财务管理(13343)
企业财务(12634)
(12386)
银行(12306)
机构
大学(333107)
学院(329284)
管理(128115)
(127156)
经济(124534)
研究(113920)
理学(112895)
理学院(111513)
管理学(109206)
管理学院(108643)
中国(80553)
科学(76505)
(71012)
(63592)
(58983)
业大(57001)
(55110)
研究所(54878)
农业(50669)
中心(50137)
(46349)
财经(45661)
(44109)
北京(44026)
师范(43547)
(41717)
(41293)
经济学(38330)
(37560)
师范大学(35627)
基金
项目(238571)
科学(186168)
基金(173779)
研究(164746)
(155863)
国家(154645)
科学基金(130798)
社会(103305)
社会科(97950)
社会科学(97925)
基金项目(93341)
(93068)
自然(89075)
自然科(87019)
自然科学(86990)
自然科学基金(85427)
(79841)
教育(75273)
资助(71391)
编号(64878)
重点(54095)
(51702)
成果(51173)
(50355)
(49364)
科研(46638)
计划(46566)
创新(46174)
课题(44795)
教育部(43268)
期刊
(130261)
经济(130261)
研究(91650)
学报(64032)
(56173)
科学(55755)
中国(55752)
大学(46426)
学学(44148)
管理(43751)
(39079)
农业(39076)
教育(32421)
技术(25530)
(22639)
金融(22639)
经济研究(21727)
业经(21337)
财经(21283)
(20105)
(18157)
科技(17671)
业大(17634)
问题(17460)
(17265)
图书(16870)
技术经济(15611)
资源(15417)
理论(15058)
林业(14293)
共检索到4570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余丽丽  彭水军  
研究目标:基于中国区域的国内价值链(NVC)和全球价值链(GVC)视角来把握国内增加值率(DVAR)的空间分布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方法: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的增加值核算和结构分解分析方法。研究发现:1997~2010年国内增加值创造和收益主要集中在中部和沿海地区,其中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区GVC下增加值收益及其占比远高于国内其他区域;1997~2002年东北、东部和南部沿海、西南地区攫取的DVAR均有所提高,该阶段各行业增加值系数下降是抑制NVC和GVC下DVAR提升的最主要原因;2002~2007年大多数区域攫取的DVAR均有所下降,该阶段中国国内产业结构变动是导致NVC和GVC下DVAR下降的重要原因;2007~2010年大多数区域攫取的DVAR均有所上升,其中国内产业关联变动和内需结构调整均是阻碍NVC下DVAR攀升的主要因素,而服务业增加值系数下降和国内产业结构变动则是有效抑制GVC下DVAR提升的重要因素。研究创新:构建中国区域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投入产出表,基于最终需求来源分解和分析NVC和GVC下国内增加值率的变动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价值:探寻能够实现价值链攀升同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祝坤福  陈锡康  杨翠红  
中国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的比例很大,出口带来的国内增加值偏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需要重新评估。因此准确测算中国出口贸易的国内增加值,对正确理解中国对外贸易的利益格局、把握对外贸易在经济增长发挥的作用和地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反映加工贸易的中国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了2002年和2007年中国出口的国内增加值,以及出口的国内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情况。结果发现,中国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明显提高,加工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远低于非加工出口,但加工出口的国内增加值率上升速度较快,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加工出口生产,特别是加工出口生产中使用国内原材料和服务的比例在不断上升。2002-2007年中国出口的国内增加...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郭晶  刘菲菲  
文章对Upward(2013)的出口国内增加值测度方法进行修正,使用2000~2006年中国海关数据库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匹配数据,测度中国出口国内增加值。结果表明:中国出口国内增加值呈上升趋势;高技术含量产业、加工贸易企业、外资企业和大型企业等出口国内增加值低于其他类型但提升明显。进一步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国出口国内增加值的提升既来自于FdI等外部因素拉动,也来自于服务投入等内部高端要素的推动。因此,中国全球价值链升级政策要进一步促进投资的自由化和便利化,并着力实现向内部高端要素的动力机制转换。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曾小慧  战岐林  
文章首先以WIOD数据为基础,计算得到了44个经济体、15个年份和56个产业的国内增加值率(DVAR)。在国际比较中发现我国的DVAR并未偏低,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在产业比较中发现,我国制造业的DVAR低于服务业,但在同产业的国际比较中却是制造业更高。文章通过对数平均迪氏(LMDI)分解定量测度了驱动DVAR的两个因素V(生产增加值率)和B(国内关联产业带动作用),发现B和V在DVAR的形成中起到了同等重要的作用,但二者负相关。以V的提升为目标的政策可能导致B的下降,最终对DVAR的提升作用有限。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王妍  范爱军  
基于UIBE GVC ADBMRIO2021数据库数据,利用全球价值链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构建2007—2019年全球高端制造业国内增加值贸易网络,并对其格局演变和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如下:一是网络的密度呈波动上升趋势,互惠性保持在较高水平;中、德、意、法等国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二是中国的高端制造业国内增加值迅猛增加;德国是该网络中的“领头羊”。三是该网络由北美社团、亚太社团和欧洲社团组成,并在社团演变中形成两个稳定结构:美加墨组成的“雁阵”结构和美中日组成的“三角”结构。四是GDP加和网、地理距离矩阵、共同语言矩阵、陆地相邻矩阵会影响该网络的发展,且人口数量差值矩阵和共同语言矩阵对细分行业的影响存在异质性。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邹剑锋  
出口贸易国内增加值是一个国家在全球价值链出口产品中本国投入获得的增加值,过去20年来,我国出口贸易国内增加值得到了很大提升,但在出口中的占比呈现持续下降。技术创新、要素报酬、外商资本、产业规模、能源利用是影响出口贸易国内增加值的主要因素。从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应该通过加大R&D投入以加快核心技术研发、加快对外贸易从规模过度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以完善国内配套产业为目标加强对外资的引导、以提升劳动者素质为切入点强化国内要素优势等措施,不断提升我国出口贸易国内增加值,持续改善出口产品结构。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邹剑锋  
出口贸易国内增加值是一个国家在全球价值链出口产品中本国投入获得的增加值,过去20年来,我国出口贸易国内增加值得到了很大提升,但在出口中的占比呈现持续下降。技术创新、要素报酬、外商资本、产业规模、能源利用是影响出口贸易国内增加值的主要因素。从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应该通过加大R&D投入以加快核心技术研发、加快对外贸易从规模过度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以完善国内配套产业为目标加强对外资的引导、以提升劳动者素质为切入点强化国内要素优势等措施,不断提升我国出口贸易国内增加值,持续改善出口产品结构。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张志明  代鹏  崔日明  
本文借助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测算了中国1995~2009年22个行业的增加值出口及其就业效应,并利用结构分解法(SDA)分析了中国增加值出口贸易的就业效应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发现:总体而言,2000~2009年增加值出口对各行业总就业的边际拉动量均趋于下降,但对大部分行业总就业的拉动量趋于增加。从分技能来看,增加值出口对低技能劳动力就业增长的贡献最大,中等技能劳动力次之,高技能劳动力最小。尽管增加值出口对中国高技能劳动力就业的拉动作用相对较弱,但其呈现强劲的上升态势。进一步考察增加值出口贸易的就业效应的影响因素发现,最终品和中间品出口规模扩张是增加值出口的就业拉动量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郭晶  赵越  
运用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剔除进口中间产品的方法,构建高技术产业完全国内增加值率指标来衡量高技术产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并对高技术产业国际分工地位的影响因素进行跨国实证。结果表明:在1995-2005年期间,日本、美国的高技术产业始终处于领先地位,澳大利亚、法国、希腊、印度尼西亚等国高技术产业的国际分工地位快速提升,而中国、波兰、南非、土耳其等国则明显下降;高技术产业国际分工地位的提升主要依赖于人力资本要素尤其是创新型人力资本,研发经验和经济规模未对其国际分工地位产生积极影响。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邢光远  冯宗宪  
本文在相关研究以及欧盟第7框架计划项目支持编制的世界投入产出表(WIOD)的基础上,完成不同国家1996到2011年出口国内增加值变化率Va和出口总额变化率Vs的测算。基于EMD数据分解我国Vs和Va的年增长率发现,Va的趋势RES就是Vs的IMF3分量,揭示出口增加值的增长速度由开始加快在2004年达到高峰后开始回落,呈现偏倒U型特征;Va的IMF1和IMF2分量与Vs的IMF1和IMF2分量变化态势完全一致。借助引力模型测算发现,Vs IMF1和GDP直接关联d I的相关系数为0.652,Vs IMF2和贸易成本变化率的相关系数为-0.447,给出Va的IMF1、IMF2分量的驱动因素分别是GDP和贸易成本。研究结论对于准确识别我国出口国内增加值驱动因素及其效应提供了支撑技术和决策依据。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张丽娟  赵佳颖  
本文利用增加值统计与要素收入分解方法对基于GVCs的中美贸易利益分配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测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以电子与光学产业为例,中美贸易并不存在"里昂惕夫悖论",技术和要素禀赋共同形成的比较优势决定了中美贸易利益分配格局; 1995—2011年,中美相对出口增加值率一直低于"1"的平衡状态,中美相对要素实际收入的下降抵消了价格贸易条件的改善,在双边贸易利益分配中美方获益相对较大; 1998—2005年,伴随两国技术和要素禀赋差异的扩大,中美相对出口增加值率逐年下降,初始比较优势的强化使得美国的相对贸易利益增加; 2006—2009年,随着技术差距扩大幅度和要素禀赋差异的减小,中美相对出口增加值率逐年上升,两国贸易利益分配趋向平衡;中国在高技能劳动的利用上具备潜在比较优势,但相对于要素禀赋的优化,技术的滞后调整削弱了中国在贸易利益分配中的获利能力。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卫瑞  张文城  张少军  
基于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采用MRIO模型测算1995~2009年中国增加值出口的变动趋势,并采用结构分解方法分析了9种因素对中国增加值出口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1995~2009年外需引致的中国增加值出口由1425亿美元增加到10396亿美元,增幅高达629.36%,增加值出口对于国内增加值创造的重要性在不断提高;外国最终需求的来源地结构变动、中国前向国际产业关联变动和外国最终需求规模变动是影响中国增加值出口变化的3个最主要因素,分别使中国增加值出口增长278.81%、262.02%和122.28%;中国国内生产部门增加值系数变动和外国最终需求的产品结构变动不利于中国增加值出口增长或影响很小。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葛阳琴  谢建国  李宏亮  
基于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本文从增加值贸易视角运用分层式结构分解法研究了2011—2014年全球贸易减速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全球贸易减速既有周期性的因素,也有结构性的因素,且周期性因素的影响大于结构性因素的影响;最终需求变化是影响全球贸易减速的关键性因素,可解释86.1%的全球贸易减速,主要受需求水平下降影响;全球生产分工变化是影响全球贸易减速的重要因素,可解释20.6%的全球贸易减速,主要由全球价值链分工下降导致,其中,中国参与全球生产分工下降幅度最大;增加值系数下降幅度减少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全球贸易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方慧  张潇叶  周晓宇  Tufail Hussain  
文章基于ADB-MRIO数据库2010—2020年的投入产出数据,构建“一带一路”制造业增加值贸易网络,通过QAP二次指派程序法重点分析其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制造业增加值贸易网络呈现“多核心”格局和“多圈层”特点,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尤为突出。经济、技术、文化、组织与产业结构邻近性是影响贸易格局演变的主要因素;地理距离、共同语言、制度距离、关税壁垒发挥在14个制造业细分行业层面的作用存在异质性;多维邻近性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各阶段发挥着不同作用。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葛纯宝  于津平  刘亚攀  
本文基于UNCTAD-Eora增加值贸易数据,采用SNA法和QAP法考察2003—2018年沿线国家增加值贸易网络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沿线国家增加值贸易网络规模不断扩大、联系日趋紧密、融合度逐渐加深,已形成以中国、俄罗斯、新加坡和印度为中心的“多极化”分布格局和联结疏密差异明显但结构相对稳定的五大社团凝聚子群;各国的网络地位分布并非匀质,中国、俄罗斯和印度居于“桥梁”和枢纽地位;各国地理相邻、共同语言、直接投资关系和产业结构差异可解释36%的贸易网络演变,这四者的积极作用具有阶段性的差异。据此,我国应从全局考量各国利益及关切,发挥中心联结作用,以投资促进贸易,推动沿线国家深度包容性融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