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968)
- 2023(15983)
- 2022(13574)
- 2021(12829)
- 2020(10603)
- 2019(24452)
- 2018(24019)
- 2017(46442)
- 2016(24951)
- 2015(27832)
- 2014(27293)
- 2013(27107)
- 2012(24828)
- 2011(22427)
- 2010(22127)
- 2009(20511)
- 2008(19469)
- 2007(16620)
- 2006(14523)
- 2005(12697)
- 学科
- 济(103075)
- 经济(102961)
- 管理(68732)
- 业(65447)
- 企(54132)
- 企业(54132)
- 方法(45476)
- 数学(39125)
- 数学方法(38754)
- 中国(29282)
- 农(26968)
- 财(24308)
- 业经(23842)
- 贸(22280)
- 贸易(22270)
- 易(21724)
- 学(20533)
- 地方(19915)
- 制(18958)
- 农业(17557)
- 和(16548)
- 融(16136)
- 金融(16134)
- 理论(16074)
- 银(16044)
- 环境(16027)
- 银行(16004)
- 技术(15756)
- 行(15347)
- 产业(14966)
- 机构
- 大学(348018)
- 学院(346416)
- 济(147110)
- 经济(144360)
- 管理(137309)
- 研究(119751)
- 理学(119417)
- 理学院(118141)
- 管理学(116335)
- 管理学院(115723)
- 中国(89825)
- 京(74063)
- 科学(71414)
- 财(64123)
- 所(58729)
- 研究所(53821)
- 中心(52881)
- 财经(52246)
- 农(51256)
- 业大(48675)
- 经(47757)
- 江(47188)
- 北京(47081)
- 范(45743)
- 经济学(45468)
- 师范(45352)
- 院(43825)
- 经济学院(41129)
- 农业(40194)
- 财经大学(39125)
- 基金
- 项目(239360)
- 科学(189462)
- 研究(178438)
- 基金(175042)
- 家(151839)
- 国家(150635)
- 科学基金(129547)
- 社会(114161)
- 社会科(108322)
- 社会科学(108297)
- 基金项目(92513)
- 省(90786)
- 自然(82127)
- 教育(81029)
- 自然科(80236)
- 自然科学(80218)
- 自然科学基金(78810)
- 划(77026)
- 编号(72080)
- 资助(71924)
- 成果(58494)
- 部(53845)
- 重点(53549)
- 发(52175)
- 创(50177)
- 课题(49362)
- 国家社会(47520)
- 创新(46766)
- 教育部(46676)
- 人文(45508)
- 期刊
- 济(157466)
- 经济(157466)
- 研究(104956)
- 中国(61724)
- 学报(51422)
- 管理(49946)
- 科学(48933)
- 农(46376)
- 财(46287)
- 大学(39272)
- 教育(37498)
- 学学(36813)
- 农业(33006)
- 融(29080)
- 金融(29080)
- 技术(28343)
- 经济研究(27145)
- 业经(25664)
- 财经(25134)
- 经(21695)
- 问题(20769)
- 贸(18982)
- 业(17818)
- 国际(17466)
- 图书(17385)
- 技术经济(16518)
- 世界(16403)
- 科技(16286)
- 理论(16116)
- 商业(15522)
共检索到5009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建华 赵英 刘慧玲
在新发展格局下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正确认识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各自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本文结合1995—2018年多区域投入产出数据,基于双循环视角构建产业结构变化的结构分解框架,分析了影响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国内国际因素。研究发现,国内循环变化是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主要影响因素,国际循环变化有助于产业结构升级,但对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不明显。国内循环中,国内价值链结构变化和国内最终需求结构变化使得第一产业占比降低、第三产业占比上升、生产性服务业与实体经济逐渐走向深度融合,推动了产业结构转型和整体升级;但国内价值链结构变化并未带来制造业结构升级,这可能是国内部分高技术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缺失导致的。国际循环中,国际价值链结构变化在2006年之前和之后分别推动了中国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对扩张,带动了整体产业结构升级;国外最终需求结构变化在全球价值链的溢出效应推动下促进了制造业结构升级。因此,本文认为,未来中国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应发挥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各自作用,统筹发展和安全,从优化需求结构、提升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推动高水平开放和加强风险防控等方面发力。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蔡涟 张亚斌 刘子健 王振国
本文依据开放系统中价值生产、分配、流通和使用四大活动在境内外供需对接构成的循环,理解和界定了国内、国际循环,在1965—2020年的长期视角下和1995—2020年的短中期视角下,对中国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进行了国家(地区)层面和产业层面的测度、增加值分解及结构分解。研究发现:在长周期视角下,世界各国(地区)仍表现出国际循环依存度增大的经济全球化趋势;在短期视角下,中国国家层面和产业层面都呈现出国内循环依存度增大的由外向内转变的趋势。截至2020年,在整体层面上,中国的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经济体量已经分别位居世界第二和第一,其中,国内循环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较强,而国际循环经济增长的韧性相对不足;在产业层面上,中国的初级产品和资源产品产业以及全部三类制造业的国内循环经济体量和国际循环经济体量都是世界第一,但全部四类服务业的国内循环经济体量都显著小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服务业国内循环经济体量较小的主要原因是产业增加值率较低和国内消费总规模不足。兼顾上述国内国际循环的现状、短期和长期趋势,中国应在供给侧加强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产业融合,并在需求侧进一步提升国内消费规模。
关键词:
双循环 价值循环 增加值 结构分解分析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史丹 叶云岭 于海潮
技术转移是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关键纽带。立足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深入考察国内技术转移、国际技术转移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议题。采用数据挖掘技术获取2007~2019年中国283个城市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转让详情数据,从国内、国际两个视角考察技术转移对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技术转移可以带动产业升级,国际技术转移对产业升级的正向作用大于国内技术转移。异质性检验表明,地理区位更具优势的城市、城市群范围内的城市更能发挥技术转移对产业升级的正向作用。地区促进效应分析表明,提高产业集聚水平、加强创新积累可以促进国内技术转出、国际技术转入对产业升级的正向作用,优化资源配置可以促进国际技术转出对产业升级的正面效应。以上结论为新发展格局下完善技术转移体系与加快产业升级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
关键词:
双循环 技术转移 产业升级 促进效应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胡汉辉 申杰
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抉择,而数字经济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现有文献主要考察了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忽略了这一过程背后的双循环机制。本文基于国内大循环、国际大循环以及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渠道视角,利用2011—2019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考察数字经济如何赋能高质量发展,研究发现:数字经济不仅能够直接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而且可以通过双循环机制间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其中的双循环机制包括撬动消费需求畅通国内大循环、扩大贸易规模畅通国际大循环。数字经济还可以通过促进科技创新打通双循环畅通渠道,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总之,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可以通过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结论对于协同推进数字经济做强做优做大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共同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吴涵 郭凯明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生产率提高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为此提供了一个有效政策着力点。本文提出,准确把握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影响,不仅应当重视不同要素的错配程度及其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应重点突出、统筹推进,而且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从国内国际双循环视角充分评估改革通过改进要素配置效率进而增强产业比较优势的经济机制。本文建立了一个内生国际贸易结构的多部门一般均衡模型,其中纳入了要素市场存在摩擦和结构差异、内外需的产业构成存在差别并且内生演化等中国经济特征。研究发现,降低高技能劳动、低技能劳动和资本在不同产业之间的流动成本可以有效提升制造业比重、增强制造业出口比较优势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本和低技能劳动市场化配置程度的影响最大,其次是高技能劳动;资本和高技能劳动市场化改革的重点应为降低制造业和服务业间的流动成本,促进更高比例的资本和高技能劳动从服务业流向制造业;低技能劳动市场化改革的重点应为降低农业和非农业间的流动成本,促进更高比例的低技能劳动从农业流向非农业。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欧雅
本文基于双循环视角下,采用我国2017-2021年我国31个省区市的经验数据,实证研究了不同类型市场开放对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效应及其产业结构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市场开放对我国居民消费升级具有显著的正向赋能作用,但不同类型市场开放对我国居民消费升级的正向赋能作用却存在显著的异质性。相较于贸易开放,FDI开放对我国居民消费升级的正向赋能作用更强。产业结构在市场开放对我国居民消费升级的正向赋能中发挥重要的中介作用,能够通过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而助力居民消费升级。但需要注意的是,产业结构在不同类型市场开放对居民消费升级的赋能中所表现出来的中介效应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相对而言,产业结构在FDI开放促进居民消费升级中所发挥的中介效应更强。最后,本文从持续扩大对外开放,确保我国市场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相比于贸易开放,我国更应该注重FDI开放;持续放宽外商直接投资的准入条件和营造良好的市场开放环境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柳江 丁薇峰
产业数字化能够凭借数字技术重新整合各类资源要素,引领产业协同发展和供需精准对接,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助力。基于我国2013—2022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产业数字化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影响。结果显示:产业数字化能够显著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且能够通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赋能国内国际双循环;空间效应检验结果显示,产业数字化对国内国际双循环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异质性检验显示,产业数字化对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偏高省份和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省份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赋能效应更明显。研究结论能够为充分释放数字经济发展红利、赋能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有益参考。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郭俊华 卫玲 边卫军
在新时代我国处于跨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和增长动力转换阶段的重要关口,迫切需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而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分析中国产业结构发展现状以及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探索新时代新常态下中国产业发展优化的路径、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及全球价值链层次的提升,并结合相关数据从优化产能、提升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促进产业转型与保障就业和产业内结构调整等方面提出新时代新常态下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黄仁全 李村璞
研究目标:为揭示我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机理,围绕构建什么样的新发展格局怎么构建新发展格局等问题开展研究。研究方法:基于世界投入产出模型,通过对比分析中国与全球主要经济体,在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动力的异同。研究发现:我国经济国内依存度呈现“U”形结构特征,均值为80.71%,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第三产业在GDP占比较低是主要原因。中国经济虽已融入全球价值链,但对其他国家的拉动作用不明显,未来与欧盟、东盟和金砖国家的贸易潜力巨大。中国的增加值率,效应为正,中间品消耗呈上升趋势;逆全球化思潮蔓延和贸易保护主义兴起,导致各国反馈效应为负。消费、投资和出口仍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对投资的依赖相对较高,消费拉动作用有待提升。研究创新:基于OECD编制的2021版世界投入产出表,全面测度与分析了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依存度、关联度和感应度测度,并从增加值率变化效应、结构变化效应(国内乘数效应、反馈效应和溢出效应)、最终品产出变化效应(消费效应和投资效应)探索了经济增长的动力。研究价值:有利于从定量角度深入理解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特点和规律,对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钰冰 郭凯明
在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变革中,准确把握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演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双循环下供需结构转型视角为此提供了新的理论和定量参考。本文发现,中国经济供给结构中各个产业之间和需求结构中各类需求之间的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存在显著差别,且都呈现趋势性转变。本文由此构建了把一国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分解到各个产业和各类需求的发展核算框架,以及为满足特定国家特定需求的各个国家相关生产过程的碳排放数据库,以此对中国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的供需动因进行了定量分解。本文发现,中国初级产品制造业和电力、热力、燃气与水生产供应业在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碳排放总量上升和碳排放强度下降中都起着重要作用,而供需结构转型的影响也较为显著;中国供给侧碳排放总量的出口(净出口)贡献率高达20%~30%(10%~25%),而消费品和投资品生产过程中碳排放总量的进口贡献率基本在10%以内。本文研究表明,实现“双碳”目标不仅是一个能源替代技术和使用技术的创新问题,而且是一个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资源配置密切相关的发展问题,这为中国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提供了政策参考。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曹小勇 李思儒
数字经济赋能双循环,也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与新动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推动了服务业数字化转型,促进服务业创新升级、效率提升,实现服务业的跨界融合与精准匹配。随着全球数字强监管持续推进,数字双循环体系促进国内消费升级,强化国际经济合作,新基建全面布局拓展数字服务业发展空间。但由于全球数字大国博弈愈演愈烈,数字服务规则尚未统一,中国应持续加强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可持续发展,加速构建数字服务业的双循环发展格局。
关键词:
双循环 数字经济 服务业转型 产业数字化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周薪吉 袁堂军
在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就业增长却相对缓慢,有必要厘清哪些因素影响就业变动。在推算中国1995—2021年97个行业大类就业人数及技能构成的基础上,采用全球投入产出分析框架和分层结构分解法,对中国1995—2021年就业变动进行分解。结果显示:由于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偏向于劳动密集型环节,高技能劳动力就业增长慢于平均高等教育扩张速度,劳动力资源错配现象较为明显;1995—2021年国内循环始终主导就业增长,2001年入世后国际循环驱动效果更为显著,但在全球金融危机暴发后,其随外需的走弱而逐渐下降;在内需层面,技术密集型制成品、劳动密集型服务品和公共服务品的消费增加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更大,且在2007年后更为突出,国内消费升级的就业驱动效果显著;在外需层面,劳动、技术密集型制成品的消费增加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更大,在2001—2007年达到峰值,其后进入下行区间。据此,建议稳步推进产业升级以缓解劳动力错配问题,促进居民增收以扩大内需和引导消费结构改善进而推动就业增长,注意防控国际生产环节转移和消费结构改变等对就业市场的冲击。
关键词:
就业 双循环 最终需求 消费结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陈力铭 王国敏
文章从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态环境、农业减量投入资源、农业生产和出口能力、影响全球农业生产和贸易状况五个维度切入,构建农业国内国际双循环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此,选取2013—2022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使用熵值法计算中国农业国内国际双循环指数,并采用变异系数、核密度估计等多种方法,系统探究农业国内国际双循环指数的地区差距以及收敛特征。结果显示,中国农业国内国际双循环指数仍存在较大的地区差距,但整体表现出减小趋势;不同省份农业国内国际双循环指数由低水平转移至高水平的概率较低;部分省份农业国内国际双循环指数依然具有由高水平转向低水平的风险;从地区分解结果可以看出,中国农业国内国际双循环指数的地区差距主要来源于地区间差距。从收敛状况可以看出,地区间农业国内国际双循环指数整体上表现出发散趋向,从2022年开始出现收敛特征,但是短时期内地区间农业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的不均衡性难以消除。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小平 张胄
国内国际双循环政策的相互协同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保障。在搜集2013—2020年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和产业转型升级政策文本的基础上,基于“政策目标—政策工具”匹配网络,分析国际合作政策和国内产业政策在推动国内国际经济循环中的协同特征。研究发现,中国经济政策正向“以国内政策为主,国内国际政策相互协同”的“二元协同”政策体系演进;“一带一路”倡议政策呈现出外向型、开拓型、平台型等特征,而产业转型升级政策则呈现出内向型、调整型、监管型等特征;基于二者的互补关系,将新发展格局政策路径解读为“以国内大循环支撑国际循环,以国际循环反哺国内大循环”。针对政策惯性导致的潜在协调问题,相关建议为协同构建新发展格局政策体系提供借鉴。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葛阳琴 何晓风 谢建国
通过构建区域“国内国际双循环”测算模型,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和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构建嵌入式投入产出表,本文研究了2002~2017年中国区域参与双循环的路径和特征,并分析了基于价值链分工视角的中国区域双循环联动。研究发现:(1)中国经济具有典型的“本地偏好”特征,国内循环起主导作用,国内循环中以区域内分工和贸易为主,国际循环中以最终品出口和简单GVC为主,整体上嵌入复杂NVC和复杂GVC的程度不够;(2)各区域参与双循环均以国内循环为主,但具体循环路径差异明显,且呈现出明显的地理分布特征,国内循环份额呈现出从中心向四周散射减弱的特征,国际循环份额呈现出从四周向中心集中减弱的特征;(3)制造业相对更多参与国际循环,以最终品出口和简单GVC为主,各区域部门的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存在一定的分离;(4)从NVC和GVC的耦合协调水平来看,除少数省份外,多数省份仍未实现双循环联动发展,但总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向双循环联动不断演进。文章的结果表明,如何进一步形成阶梯式区域分工、加强NVC和GVC的链接、促进内外有效联动仍然是中国政府构建新发展格局亟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双循环 路径 联动 嵌入式投入产出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