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270)
- 2023(13214)
- 2022(11618)
- 2021(10763)
- 2020(9014)
- 2019(20793)
- 2018(20687)
- 2017(40165)
- 2016(21860)
- 2015(24741)
- 2014(24607)
- 2013(24270)
- 2012(22332)
- 2011(20104)
- 2010(20043)
- 2009(18676)
- 2008(18165)
- 2007(15909)
- 2006(14070)
- 2005(12577)
- 学科
- 济(85492)
- 经济(85363)
- 管理(68089)
- 业(61864)
- 企(52904)
- 企业(52904)
- 方法(38907)
- 数学(33159)
- 数学方法(32802)
- 财(24714)
- 中国(21878)
- 农(21583)
- 制(19959)
- 业经(19483)
- 学(19027)
- 贸(16539)
- 贸易(16531)
- 易(16097)
- 地方(15862)
- 务(15143)
- 财务(15075)
- 财务管理(15044)
- 融(14976)
- 金融(14973)
- 理论(14911)
- 银(14751)
- 环境(14716)
- 银行(14710)
- 和(14451)
- 企业财务(14262)
- 机构
- 大学(313404)
- 学院(309694)
- 济(124827)
- 管理(123637)
- 经济(122084)
- 理学(107252)
- 理学院(106087)
- 管理学(104405)
- 管理学院(103839)
- 研究(103122)
- 中国(76726)
- 京(66377)
- 科学(62459)
- 财(60044)
- 所(50966)
- 财经(47715)
- 农(46560)
- 研究所(46295)
- 中心(46173)
- 业大(45070)
- 江(44367)
- 经(43360)
- 北京(41919)
- 范(40207)
- 师范(39831)
- 经济学(37888)
- 院(37670)
- 农业(36377)
- 州(35933)
- 财经大学(35674)
- 基金
- 项目(212742)
- 科学(167619)
- 研究(157189)
- 基金(155297)
- 家(134462)
- 国家(133372)
- 科学基金(115066)
- 社会(99297)
- 社会科(94127)
- 社会科学(94105)
- 基金项目(82784)
- 省(81951)
- 自然(74377)
- 自然科(72624)
- 自然科学(72607)
- 教育(71864)
- 自然科学基金(71289)
- 划(69080)
- 编号(64075)
- 资助(63645)
- 成果(52596)
- 部(47503)
- 重点(47243)
- 发(44481)
- 创(44248)
- 课题(43903)
- 制(42047)
- 创新(41290)
- 教育部(41139)
- 国家社会(40788)
- 期刊
- 济(136039)
- 经济(136039)
- 研究(94786)
- 中国(57634)
- 学报(48147)
- 管理(45863)
- 财(45723)
- 科学(44129)
- 农(42004)
- 大学(36938)
- 学学(34691)
- 教育(34436)
- 农业(29111)
- 融(28071)
- 金融(28071)
- 技术(25505)
- 财经(23334)
- 经济研究(21721)
- 业经(21201)
- 经(19848)
- 问题(17826)
- 理论(16087)
- 图书(15668)
- 科技(15012)
- 业(14698)
- 实践(14678)
- 践(14678)
- 贸(14508)
- 技术经济(14214)
- 现代(14023)
共检索到4532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楠
在新发展格局下,如何通过内外循环的相互作用创建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动态平衡是亟待研究的问题。以异质企业模型为基础建立理论研究框架,从微观视角切入考察国际循环与国内循环联动效应的实现机制,并采用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双循环联动效应具有显著的微观异质性,价格机制是内循环的调节基础,国内需求是双循环联动效应的主要协调机制。扩大国内需求和企业规模、提高进口中间品种类集约度、降低运输成本是提升外循环质量的主要实现路径。
关键词:
双循环 进口中间品质量 联动效应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汪建新 杨晨
在双循环有效联动模式上,大国经济体形成了国内循环带动国际循环的模式,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国内国外增加值在整个双循环有效联动中的作用不同,中国在亚洲区域价值链和贸易网络中承担着"上游研发环节"和"下游加工制造环节"的双重作用,是整个网络运行的中心节点。在中观机制上,打造全球产业链"链主",发展"隐形冠军"等特色企业来构建行业层级的双循环有效联动;在微观机制上,对市场主导型价值链和生产者主导型价值链,全球力量与本地能力之间的"战略耦合"将显著促进企业层级双循环的有效联动;在国际经贸合作协调机制上,浅层协议和深层协议的作用机制存在较大差异。最后,本文从构建中心枢纽、联动平台和战略链接方面提出了基本路径。
关键词:
双循环 联动模式 促进机制 实现路径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葛阳琴 何晓风 谢建国
通过构建区域“国内国际双循环”测算模型,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和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构建嵌入式投入产出表,本文研究了2002~2017年中国区域参与双循环的路径和特征,并分析了基于价值链分工视角的中国区域双循环联动。研究发现:(1)中国经济具有典型的“本地偏好”特征,国内循环起主导作用,国内循环中以区域内分工和贸易为主,国际循环中以最终品出口和简单GVC为主,整体上嵌入复杂NVC和复杂GVC的程度不够;(2)各区域参与双循环均以国内循环为主,但具体循环路径差异明显,且呈现出明显的地理分布特征,国内循环份额呈现出从中心向四周散射减弱的特征,国际循环份额呈现出从四周向中心集中减弱的特征;(3)制造业相对更多参与国际循环,以最终品出口和简单GVC为主,各区域部门的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存在一定的分离;(4)从NVC和GVC的耦合协调水平来看,除少数省份外,多数省份仍未实现双循环联动发展,但总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向双循环联动不断演进。文章的结果表明,如何进一步形成阶梯式区域分工、加强NVC和GVC的链接、促进内外有效联动仍然是中国政府构建新发展格局亟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双循环 路径 联动 嵌入式投入产出表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惠娟 任政亮 代丹丹
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离不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而在逆全球化背景下,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成为培育自主创新能力和实现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文采用嵌入式投入产出表匹配中国工企—海关微观企业数据,实证检验了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对中国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贸易保护主义阻断了国际循环的技术扩散机制,促使中国数字贸易企业走上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道路,通过发挥双循环的规模效应和竞争效应,激发中国数字贸易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中国数字贸易质量水平提高;进一步研究表明,双循环格局对一般贸易、全球金融危机后、东部地区的数字贸易质量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本文的研究为中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钱学锋 周文倩
近年来,美国推动实施“友岸外包”政策,使得全球供应链不确定性增加。为明确这一政策产生的影响,本文构建包含投入产出关联、劳动力迁移和资本配置的一般均衡模型,通过切断投入产出关联,增加非关税壁垒以及提高关税3种方式刻画“友岸外包”,量化评估实施“友岸外包”政策给中国和世界带来的经济成本。研究表明:平均而言,3种刻画方式下,中国消费者福利分别降低4.76%、2.74%和2.90%,而世界各国消费者福利遭受的损失分别为11.07%、1.34%和5.93%。机制分解表明,贸易量效应、贸易条件效应和要素配置效应是“友岸外包”经济成本的主要来源。反事实模拟结果显示,畅通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循环将使“友岸外包”引起的福利损失分别降低27.09%和15.27%。其中,国内循环中要素市场一体化发挥的作用要大于商品市场一体化。此外,全面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可使“友岸外包”造成的福利损失降低43.80%。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李毅 程颖慧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了创新要素跨境流动,为企业出口实现量质齐升提供新机遇。利用2007—2021年中国上市企业及海关贸易匹配数据,实证检验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对企业出口“提质增量”的多重影响。结果表明,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对企业出口“提质增量”具有正向影响。区域异质性分析显示:在东部地区,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对企业出口“提质增量”的作用最为显著;在中部地区、东北地区以及西部地区,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对企业出口“提质”作用较为显著,且上述结果具有稳健性。作用机制分析发现,过程创新、产品创新、营业成本以及出口技术复杂度是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影响企业出口“提质增量”的重要机制。据此,应从优化双循环结构,提升联动水平;依据资源禀赋,优化创新链;持续释放创新红利,推动企业出口“提质增量”;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助力企业降本增效方面入手,赋能企业出口实现量质齐升。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曹瑞丽
选取2008—2022年中国2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对高技术产业出口韧性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能够显著提升高技术产业出口韧性。机制检验表明,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可通过提升技术创新水平的途径,间接增强高技术产业出口韧性。异质性分析显示,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对Ⅰ型及以上大城市的高技术产业出口韧性促进效应更显著。鉴于此,应增强国内国际两种资源联动效应、着力提升高技术企业关键技术创新能力,以期提升高技术产业出口韧性、加速贸易强国建设进程。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曹瑞丽
选取2008—2022年中国2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对高技术产业出口韧性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能够显著提升高技术产业出口韧性。机制检验表明,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可通过提升技术创新水平的途径,间接增强高技术产业出口韧性。异质性分析显示,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对Ⅰ型及以上大城市的高技术产业出口韧性促进效应更显著。鉴于此,应增强国内国际两种资源联动效应、着力提升高技术企业关键技术创新能力,以期提升高技术产业出口韧性、加速贸易强国建设进程。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章秀琴 施旭东
在新发展格局背景下,探讨依托国内国际双循环有效联动提高生产要素流动效率,培育促进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升级的新动能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本文实证检验了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对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升级的影响,并分别解析了生产要素流动和全球价值链分工在这一过程中的中介作用和调节作用。研究发现,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显著促进了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升级,且对出口工业产品质量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和产品异质性;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促进出口工业产品质量升级过程中的生产要素流动的中介效应以及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调节效应,主要通过资本要素流动、劳动力要素流动、技术要素流动等途径来实现,且各生产要素流动在传导路径中发挥的作用大小不同。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王捷 陈少晖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作为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话题,引发了学界的研究探讨热潮。学界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涵意蕴、生成逻辑、实施路径等方面入手,初步回答了“什么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何提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及“如何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三个基本问题。但既有研究存在内涵元素间界限尚不明确、生成逻辑不够深入、缺乏史料支撑、路径对策同质化与块状化明显、缺乏具体措施等不足。今后应深化内容要素分析,加强史料研究,着重多学科交叉融通,丰富研究方法,拓宽研究视域,突出实证效度以进一步拓宽和深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研究。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柳江 丁薇峰
产业数字化能够凭借数字技术重新整合各类资源要素,引领产业协同发展和供需精准对接,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助力。基于我国2013—2022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产业数字化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影响。结果显示:产业数字化能够显著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且能够通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赋能国内国际双循环;空间效应检验结果显示,产业数字化对国内国际双循环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异质性检验显示,产业数字化对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偏高省份和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省份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赋能效应更明显。研究结论能够为充分释放数字经济发展红利、赋能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有益参考。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韩兆安 吴海珍 云乐鑫
基于中国区域投入产出表,本文测度了我国省际(区域)及不同产业的省内(区域内)循环、省际(区域间)循环和国际循环,并探究地区差异及来源。研究发现,2012年、2015年和2017年我国国民经济循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大循环占比均值为92.75%,省内循环占比由2012年的57.17%下降至2017年的54.40%,省际循环占比由2012年的34.74%上升至2017年的38.77%,省际间经济贸易呈上升趋势,全国统一大市场发展良好。分区域看,西北地区区域间循环占比最高,华南地区国际循环占比最高,华中地区区域内循环占比最高。分产业来看,农业的省际循环占比最高,制造业的国际循环占比最高,服务业的省内循环占比最高。我国省际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地区差异主要来源于组间,观察期内平均组间差异贡献率高达64.13%。本研究为制定差异化省际(区域)政策、产业政策提供现实依据,对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实际意义。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张建华 赵英 刘慧玲
在新发展格局下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要正确认识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各自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本文结合1995—2018年多区域投入产出数据,基于双循环视角构建产业结构变化的结构分解框架,分析了影响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国内国际因素。研究发现,国内循环变化是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主要影响因素,国际循环变化有助于产业结构升级,但对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不明显。国内循环中,国内价值链结构变化和国内最终需求结构变化使得第一产业占比降低、第三产业占比上升、生产性服务业与实体经济逐渐走向深度融合,推动了产业结构转型和整体升级;但国内价值链结构变化并未带来制造业结构升级,这可能是国内部分高技术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缺失导致的。国际循环中,国际价值链结构变化在2006年之前和之后分别推动了中国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对扩张,带动了整体产业结构升级;国外最终需求结构变化在全球价值链的溢出效应推动下促进了制造业结构升级。因此,本文认为,未来中国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应发挥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各自作用,统筹发展和安全,从优化需求结构、提升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推动高水平开放和加强风险防控等方面发力。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黄仁全 李村璞
研究目标:为揭示我国经济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机理,围绕构建什么样的新发展格局怎么构建新发展格局等问题开展研究。研究方法:基于世界投入产出模型,通过对比分析中国与全球主要经济体,在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动力的异同。研究发现:我国经济国内依存度呈现“U”形结构特征,均值为80.71%,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经济体,第三产业在GDP占比较低是主要原因。中国经济虽已融入全球价值链,但对其他国家的拉动作用不明显,未来与欧盟、东盟和金砖国家的贸易潜力巨大。中国的增加值率,效应为正,中间品消耗呈上升趋势;逆全球化思潮蔓延和贸易保护主义兴起,导致各国反馈效应为负。消费、投资和出口仍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对投资的依赖相对较高,消费拉动作用有待提升。研究创新:基于OECD编制的2021版世界投入产出表,全面测度与分析了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依存度、关联度和感应度测度,并从增加值率变化效应、结构变化效应(国内乘数效应、反馈效应和溢出效应)、最终品产出变化效应(消费效应和投资效应)探索了经济增长的动力。研究价值:有利于从定量角度深入理解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特点和规律,对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李春生
在价值规律基础上,对双循环背景下国际、国内农产品价格的互动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根据2006年6月至2021年4月的月度数据,运用VAR模型对国际农产品价格与我国农产品价格的互动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国际农产品价格对我国农产品价格的影响程度及贡献度要明显高于我国农产品价格对国际农产品价格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应对国际价格竞争,提出以下对策建议:调整农产品种植结构、保障粮食安全,加强对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监测,充分利用价格传导滞后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