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239)
- 2023(13459)
- 2022(11749)
- 2021(10909)
- 2020(8939)
- 2019(20805)
- 2018(20837)
- 2017(39693)
- 2016(21601)
- 2015(24341)
- 2014(24426)
- 2013(24394)
- 2012(22810)
- 2011(20828)
- 2010(20991)
- 2009(19061)
- 2008(18502)
- 2007(16126)
- 2006(14468)
- 2005(12954)
- 学科
- 济(92118)
- 经济(92021)
- 管理(58226)
- 业(56313)
- 企(45307)
- 企业(45307)
- 方法(36722)
- 数学(30904)
- 数学方法(30548)
- 中国(27214)
- 地方(24791)
- 农(24532)
- 业经(21088)
- 学(19747)
- 财(19542)
- 贸(17704)
- 贸易(17691)
- 易(17091)
- 农业(16722)
- 融(16062)
- 金融(16061)
- 制(15521)
- 银(15418)
- 和(15379)
- 银行(15377)
- 理论(15182)
- 环境(15076)
- 行(14846)
- 技术(14363)
- 发(13696)
- 机构
- 大学(307110)
- 学院(305386)
- 济(122108)
- 管理(120026)
- 经济(119337)
- 研究(109457)
- 理学(102874)
- 理学院(101634)
- 管理学(99964)
- 管理学院(99417)
- 中国(82053)
- 京(67825)
- 科学(67719)
- 所(55857)
- 财(54755)
- 研究所(50724)
- 农(49380)
- 中心(48651)
- 江(44959)
- 业大(44802)
- 北京(43879)
- 范(43202)
- 财经(43058)
- 师范(42817)
- 院(39963)
- 经(39067)
- 农业(38420)
- 州(37319)
- 经济学(35252)
- 师范大学(34817)
- 基金
- 项目(205223)
- 科学(160456)
- 研究(152274)
- 基金(146425)
- 家(127314)
- 国家(126186)
- 科学基金(107636)
- 社会(93684)
- 社会科(88756)
- 社会科学(88732)
- 省(80405)
- 基金项目(78150)
- 自然(69557)
- 教育(69227)
- 划(67906)
- 自然科(67897)
- 自然科学(67883)
- 自然科学基金(66619)
- 编号(63177)
- 资助(60315)
- 成果(51926)
- 发(47731)
- 重点(45960)
- 部(44694)
- 课题(44081)
- 创(42330)
- 创新(39413)
- 科研(38669)
- 项目编号(38602)
- 发展(38163)
- 期刊
- 济(141398)
- 经济(141398)
- 研究(95676)
- 中国(62671)
- 学报(46777)
- 农(45388)
- 管理(45339)
- 科学(44125)
- 教育(38895)
- 财(38600)
- 大学(35182)
- 学学(32616)
- 农业(32153)
- 融(29436)
- 金融(29436)
- 技术(27055)
- 业经(23634)
- 经济研究(21974)
- 财经(19835)
- 图书(18582)
- 问题(18275)
- 经(16850)
- 业(16727)
- 理论(15597)
- 科技(15179)
- 贸(14717)
- 技术经济(14689)
- 国际(14344)
- 实践(14292)
- 践(14292)
共检索到4667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王捷 陈少晖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作为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话题,引发了学界的研究探讨热潮。学界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涵意蕴、生成逻辑、实施路径等方面入手,初步回答了“什么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何提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及“如何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三个基本问题。但既有研究存在内涵元素间界限尚不明确、生成逻辑不够深入、缺乏史料支撑、路径对策同质化与块状化明显、缺乏具体措施等不足。今后应深化内容要素分析,加强史料研究,着重多学科交叉融通,丰富研究方法,拓宽研究视域,突出实证效度以进一步拓宽和深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研究。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曹小勇 李思儒
数字经济赋能双循环,也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引擎与新动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推动了服务业数字化转型,促进服务业创新升级、效率提升,实现服务业的跨界融合与精准匹配。随着全球数字强监管持续推进,数字双循环体系促进国内消费升级,强化国际经济合作,新基建全面布局拓展数字服务业发展空间。但由于全球数字大国博弈愈演愈烈,数字服务规则尚未统一,中国应持续加强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可持续发展,加速构建数字服务业的双循环发展格局。
关键词:
双循环 数字经济 服务业转型 产业数字化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朱灏 史昭君 朱泊翰
基于经济循环理论,该文依据经济运行特征按规范方法,研究双循环发展格局下的循环逻辑结构、分类资源特性及配置规律、典型经济运行前提,以及典型经济之间交换的不平等性。依据驱动力的差异,划分出资源—劳力型经济和知识—资本型经济,据此讨论双循环的本质含义、促进因素、阻碍因素、教育科技体制改革需求、国际国内影响以及决策条件制约。研究认为,驱动双循环的是知识和资本,我国走向双循环既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通过创新驱动发展,让中国经济走向可持续、高质量、循环增强的发展道路,让中国增强独立性、自主性,让中国人增强向心力、自信心,让世界多极化竞争进步、缩小贫富差距。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黄群慧 倪红福
本文从经济循环的概念逻辑视角阐述"新发展格局",进而构建了基于供给端和需求端的国际国内循环测度指标和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国内国际循环GDP分解新方法,并利用WIOD数据进行了实证测算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新发展格局的本质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无论是从最终品的国内最终需求率和中间品的本国供给率看,还是从全球价值链GDP分解来看,各方面指标都表明中国国内经济循环的依赖程度在90%上下。从国际比较角度看,依赖于国内循环的GDP占比中国排在第5位,这些都说明了如果单纯基于国内经济循环和国际经济循环的新增经济流量看,在数量上国内经济循环的主体地位基本确立。但是,并不能由此认为新发展格局已经基本形成。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内涵是畅通经济循环,本质特征是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仅仅体现为中国经济国内循环量在整体经济循环量中占比高、中国的GDP增长主要依赖于国内经济循环,而是主要体现为以国内高水平自主创新为主驱动经济循环畅通无阻、以持续扩大国内需求为主不断做大经济流量、以发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畅通。基于此,本文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相关政策建议:要着力扩大消费以调整内需结构,实现内需结构的合理化、高级化,要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快建设统一开放有序的国内大市场,要积极扩大开放水平、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充分发挥国内大循环主体作用,要加快自主创新以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形成数字化智能化创新驱动下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关键词:
双循环 全球价值链 内需结构 新发展格局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猛 黄庆平 翟营
在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是党中央着眼于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因此,在探求海南自由贸易港与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内在关系的基础上,发挥海南自由贸易港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支撑示范作用显得至关重要。未来,海南自由贸易港可从着力扩大和提升消费供给、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主动衔接和融入RCEP、打造总部经济集聚高地、贯彻实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等方面积极作为,以实现战略的有效对接。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娜 石冬雪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依据我国的发展阶段、环境和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竞争与合作新优势的战略选择。2020年,学者们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现实原因、历史溯源、实施路径等方面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进行了深入研究。学术界还应从强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构建,以及深入探讨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经济各领域的发展等层面加强研究。
[期刊]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周玲玲
本文基于2012年与2017年中国省际间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扩展了传统的三驾马车核算方法,从最终需求视角将国民经济循环划分为“国内本地循环”“国内省际循环”“国内国际循环”及“国际循环”四大环节,依此测度我国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循环的程度。研究发现:从区域层面看,相比于2012年,2017年各区域“国内本地循环”程度都有所增强;从省级层面看,国内大循环参与程度较深的省份主要集中于中西部;从行业层面看,大部分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行业参与“国际循环”程度相对较深。本文的研究方法为定量分析国内大循环与国际循环提供了测算基础,为从全国层面、省级层面与行业层面有效推进新发展格局提供了参考依据。
[期刊] 中国货币市场
[作者]
曹誉波 刘猛
人民币国际化自2009年启动以来取得了显著成绩。针对当前全球政治经济环境的新变化,为服务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有必要重新审视人民币国际化的理论架构和实践路径。参考美元、欧元和日元等主要货币的国际化经验,当前"结算-投资-储备-计价"的路径可能更适用于人民币国际化发展。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任力 张立洁
马克思的资本循环理论对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金融动力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应着重发展实体经济,避免投资无序化,充分发挥货币资本对新发展格局下产业及企业的金融支撑作用。当前,我国金融存在金融供给区域分布失衡、金融供给城乡差距大、金融资源配置职能虚弱、消费金融潜力挖掘不够、金融开放有待高质量发展等问题。相应的对策建议是:优化金融供给空间布局,以乡村振兴为抓手完善普惠金融体系,激发创新潜能,提升金融资源配置动能,补齐融资市场短板,促进消费金融升级转型,推动更高水平金融开放。
关键词:
资本循环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金融体系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孙芳城 罗勇 周兵
面对国际疫情和全球经济形势,2020年4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同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因此,为适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战略背景下中国制度创新与会计改革的需要,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2021年10月30日,由重庆市会计学会主办、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承办的“第三届会计与财务管理及资本市场学术研讨会”在重庆工商大学成功举行。与会专家学者紧紧围绕“‘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战略背景下会计与财务创新发展研究”的大会主题,对当下会计、财务理论以及实务研究的新动向、新趋势、新思路展开了深入且有意义的探讨。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蒋博 李明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关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论述具有深厚的价值意蕴。这集中体现为:以深化认识社会发展规律为逻辑导向的理论创新价值;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导向价值;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目标建构价值;为助力世界经济复苏注入新引擎的世界引领价值。面对逆全球化浪潮兴起、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世界经济增长持续低迷的两难局面,这一思想体系的出场不仅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根本遵循,同时为全球经济发展指明前进方向,具有破除国内发展束缚与破解世界发展难题的双重意义。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乔治 曲维玺 杜国臣
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和社会福利增长的加速器。然而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新冠疫情和乌克兰危机等不确定因素增加,加速抑制全球化进程,也给中国在全球化中的表现带来巨大挑战。针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中国于2020年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战略部署能否助推全球化重振,受到世界瞩目。文章结合国际分工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分析资源话语权对全球化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阐释我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此过程中的作用。结论认为,全球不确定性因素急剧增加导致全球化收缩,资源话语权再平衡有利于缓解全球不确定性因素对全球化的冲击,而中国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仅有助于中国促进自身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资源话语权再平衡,也能够助力更多欠发达国家提升资源话语权再平衡能力。因此,要进一步激发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维护全球化中的关键力量,就应当向实现资源话语权再平衡的两大路径不断精进。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姚洪心 陈慧敏 金钰
作为创新“试验田”的自贸区,是促进新发展格局构建的重要平台和战略支点。本文以自贸区与“双循环”战略的发展关系为切入点,系统阐释并深度剖析了各自贸区以其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助力“双循环”高效畅通的路径。研究结论表明:自贸区可以依托其创新优势和产业集聚优势实现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三链”协同发展,提高国内大循环的运行效率。同时,自贸区能够从区位优势和制度红利共享两个维度,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共建多边合作机制赋能国际循环,进而实现高效率、高水平、高质量的“双循环”建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原伟鹏 孙慧
文章基于2003—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数据样本,采用双重固定效应和中介模型,从时空异质性、协同性和传导机制视角探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我国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国内大循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该作用存在时空异质性和协同交互效应。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市场化水平起中介桥梁作用。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正康 邸嘉禹
受到国内国际环境影响,我国正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会展业作为新兴服务业也处于变局之中,能够以其强大的影响效应促进新发展格局的形成。本文基于产业经济学中的平台经济理论,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深刻内涵与会展业功能出发,对会展业促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作用机理与内在逻辑进行理论诠释,以期为我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会展业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平台经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