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810)
2023(6280)
2022(5354)
2021(4949)
2020(4070)
2019(9267)
2018(9215)
2017(17535)
2016(8830)
2015(9850)
2014(9084)
2013(8820)
2012(8206)
2011(7488)
2010(7697)
2009(7038)
2008(6679)
2007(6037)
2006(5244)
2005(4610)
作者
(22960)
(19290)
(18859)
(17745)
(12346)
(9067)
(8565)
(7347)
(7116)
(6551)
(6346)
(6340)
(6063)
(5938)
(5936)
(5758)
(5569)
(5567)
(5563)
(5453)
(4657)
(4477)
(4424)
(4310)
(4309)
(4291)
(4105)
(4086)
(3792)
(3688)
学科
(36383)
经济(36346)
管理(29343)
(28478)
(25284)
企业(25284)
技术(14851)
中国(13649)
技术管理(11689)
方法(11340)
地方(8895)
数学(8730)
业经(8675)
数学方法(8631)
(8196)
贸易(8188)
(7908)
理论(7367)
(7234)
(7093)
金融(7092)
(7000)
(6359)
银行(6351)
(6316)
(6157)
城市(6032)
(5555)
产业(5552)
(5517)
机构
大学(120273)
学院(119969)
(52164)
经济(50943)
管理(50697)
理学(43433)
理学院(42947)
管理学(42469)
管理学院(42208)
研究(40512)
中国(30115)
(25281)
科学(22034)
(21753)
中心(18586)
(18071)
(17921)
财经(17256)
(16265)
研究所(16264)
师范(16185)
北京(15797)
(15726)
经济学(15373)
(15266)
(15031)
业大(13912)
经济学院(13754)
商学(13508)
商学院(13355)
基金
项目(81649)
科学(67394)
研究(62883)
基金(60269)
(51340)
国家(50951)
科学基金(46017)
社会(42330)
社会科(40303)
社会科学(40294)
基金项目(32663)
(32253)
教育(28538)
自然(28381)
自然科(27896)
自然科学(27893)
自然科学基金(27422)
(26876)
编号(24826)
(23825)
资助(22213)
创新(21155)
成果(19921)
(18105)
国家社会(17894)
重点(17887)
(17707)
课题(17339)
(16267)
教育部(15901)
期刊
(57984)
经济(57984)
研究(38230)
中国(26761)
管理(20736)
教育(15953)
(14823)
科学(14291)
(11961)
金融(11961)
学报(11888)
(11434)
技术(11339)
大学(9844)
业经(9294)
经济研究(9078)
问题(9065)
学学(8919)
国际(8758)
科技(8573)
财经(7725)
(7704)
农业(7677)
(7188)
论坛(7188)
图书(7026)
(6829)
技术经济(6785)
城市(6692)
现代(6480)
共检索到1852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张萃   王佰芳  
现有关于创新合作网络与城市创新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一国内部的城市间创新合作网络,较少关注国际创新合作网络对城市创新的影响,更鲜有文献将国内创新合作网络与国际创新合作网络放在同一个研究框架下。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研究了国内国际创新合作网络对城市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这两种创新合作网络都能够促进城市创新,但尚未形成互补性的协同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国内创新合作网络对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城市创新水平的提升作用更为显著,而国际创新合作网络对珠三角城市群城市创新水平的提升作用更为突出。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国内创新合作网络通过技术领域集约边际和技术领域扩展边际两大渠道影响城市创新,而国际创新合作网络主要通过技术领域集约边际影响城市创新。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吴翌琳  吴洁琼  
本文利用网络爬虫技术对万方知识平台的科技论文大数据进行抓取,基于社会网络方法构建了作者合作网络、科研机构合作网络和地区合作网络,对网络的基本属性、关键节点进行了个性化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科技创新论文稳步上升并呈现空间集聚性,"农业"、"大学生"等关键词成为研究热点,产学研合作不断加深,但从区域看,由东向西区域协同创新能力逐渐减弱,核心作者间的信息分享与协同创新较少,处于同一地区、具有相同经营范围或研究方向的机构单位之间更容易展开合作。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吴翌琳  吴洁琼  
本文利用网络爬虫技术对万方知识平台的科技论文大数据进行抓取,基于社会网络方法构建了作者合作网络、科研机构合作网络和地区合作网络,对网络的基本属性、关键节点进行了个性化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科技创新论文稳步上升并呈现空间集聚性,"农业"、"大学生"等关键词成为研究热点,产学研合作不断加深,但从区域看,由东向西区域协同创新能力逐渐减弱,核心作者间的信息分享与协同创新较少,处于同一地区、具有相同经营范围或研究方向的机构单位之间更容易展开合作。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吕民乐  王丹丹  
在共惠互利的基础上,个人或组织为了获取外部知识提升自身竞争力,会选择与区域外的其他个人或组织进行创新合作,通过创新合作实现知识的流动,从而实现优势互补。文章选择1986~2014年期间我国在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中通过授权的专利数据,以发明人合作创新衡量知识流动,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我国省际间知识流动的发展演化进行分析,从网络结构等方面考察省际间知识流动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省际间知识流动范围逐渐扩大,知识流动强度逐渐加强;知识流动网络结构不合理,星型网络结构和强强联手态势不利于知识资源的合理配置;我国省际间知识流动空间分布不均匀,知识流动强度自东向西呈现递减的态势。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黄玮强  庄新田  姚爽  
创新合作网络是产业集群内部主体为适应创新复杂性的一种自组织涌现,创新合作网络结构决定了网络功能并进而影响发生于网络上的集群知识扩散过程。建立基于创新合作网络的知识扩散模型,在具有不同拓扑结构特征的规则网络、随机网络、小世界网络和无标度网络上,运用仿真方法研究集群知识扩散规律。将知识扩散效率与创新合作关系距离相联系,考虑知识的全局扩散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具有无标度特征的创新合作网络能最大限度地提升集群知识扩散深度、知识扩散速度、整体知识水平增长效率以及具有最高的知识资源配置效率,创新合作网络中存在空间聚集的集群主体间倾向于具有相近的知识水平。最后给出促进最优创新合作网络安排的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张华  曹瑄玮  
本文将March的双E创新理论引入到个体层次,将个体知识创新划分为改进型创新与探索型创新,并探讨自我监控水平对构建不同结构类型合作网络的影响,以及其在利用合作网络进行知识搜集与创新选择上的差异。认为高自我监控者易于构建富于结构洞的稀疏网络,并善于利用结构洞带来的信息优势发展出探索型创新;低自我监控者易于嵌入在闭合网络中,导致其更有利于发展改进型创新。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郑栋  朱春奎  陈玉龙  
以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40个主要国家2011—2015年的专利国际合作数据为分析对象,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中国在国际创新合作网络中的地位和角色。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在国际创新合作网络中的地位稳步提升并已居于网络的结构洞与核心位置,但在信息资源的获取和创新合作的开展方面仍然会受到来自美国、德国等国家的限制;在全球范围内,中国与欧美日创新合作的联系程度要明显高于其他国家或地区,说明"欧美日"三角框架已成为中国全球创新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刘嘉明  闵超  严笑然  
文章从合作网络和知识网络的视角解析人工智能企业进行专利创新的路径,为相关企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基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全球专利数据,计算企业的合作网络与知识网络特征并探究二者对提升企业专利创新的作用。企业占据合作网络中心性较高的位置有助于提升专利创新质量,占据桥梁位置有利于提升专利创新数量。容易组合的知识元素对企业的专利创新数量具有先促进后抑制的作用,频繁局部组合的知识元素会抑制企业产出更多专利。管理者应关注技术知识的结构性特征在创新中的作用,优化企业技术知识结构。人工智能企业应选择在知识网络中处于核心边缘位置、具有重要发展潜力的新兴技术领域进行重点投入研发;加强与其他机构及个人的合作,并在合作研发中更多承担中心研发者的角色。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杨祎   杨艳萍  
基于跨国中间品投入矩阵,区分并测度中间品创新来源与增加值流动去向结构特征;根据情境修正序贯生产分工模型,揭示异质型中间品创新流对国内国际增值流的作用机理,以制造业14个细分行业为对象开展实证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内嵌型中间品创新流对国内国际增值流具有先升后降的倒U型影响,其对链主国家的正向影响仅在短期内有效;(2)关联型中间品创新流对国内增值流具有先降后升的U型影响,对国际增值流的影响持续为负,对链主国家具有长期正向影响;(3)自主型中间品创新流对国内国际增值流以及链主国家国际增值流呈U型影响;(4)国内国际增值流发展与分工位置提升存在伴生效应。研究结论不仅可为明晰国内国际两种市场两种资源互动关系提供新视域,还能为纾解双循环协同治理困境提供新靶向。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煊  孙跃  
通过构建复杂系统理论视角下产学研合作网络的概念模型,并引入DEA-Tobit两步法测度了2003~2011年中国省域产学研合作网络的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产学研合作网络的创新效率呈现出区域差异明显和周期性波动的特征。东部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但二者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东中西部地区和全国的波动趋势几乎一致。对各地区产学研合作网络创新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发现,不同区域产学研合作网络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不尽相同。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琳琳  王光辉  陈刚  
为丰富对城市间产学研合作网络的定量研究,更加精准识别大学、科研机构、企业三大创新主体的有效合作特征,以中国296个地级市2011—2020年联合申请专利、产学研合作申请专利数量为样本,基于三螺旋理论,将产学研专利合作归纳为“产-研”“学-研”“产-学”“产-学-研”等4种类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产学研创新合作网络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近10年城市联合申请专利数量增长5倍多,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但产学研合作申请专利较少、占比较低,且增速缓慢;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居于主导地位;产学研创新合作网络密度低、连通度不高,大多数节点间合作强度较低,节点间联系呈“东密西稀、东强西弱”的空间分布格局;网络层次清晰,“核心-边缘”结构明显,以北京为核心的放射状空间结构显著,北京、上海、武汉、南京、西安5个城市处于中心地位,对资源的控制能力及自主能力较强。由此提出要发挥北京等核心节点城市对周边城市的引领带动作用,同时着力培育成都等西部创新中心城市,增加西部边缘城市对外创新合作的机会。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谢伟伟  邓宏兵  苏攀达  
选取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城市作为研究区域,基于2006—2017年区域高水平合著论文构建知识创新合作网络,分析网络特征并探讨网络邻近性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网络规模日趋扩大,联系日趋增强并趋于稳定,基本形成了以长沙、武汉、南昌为核心的多中心网络空间结构,且网络节点具有显著等级层次性。通过特征路径长度和集聚系数分析发现,网络具有小世界特征,但无标度特征不明显。QAP回归结果表明,地理、社会、技术和人力资本邻近都对知识合作网络有显著影响。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闫艺  韩军辉  
基于我国信息技术产业171家企业2007—2016年间申请并授权的专利数据,采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反映产学研合作网络小世界性的两个指标——平均路径长度和聚集系数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以及知识基础宽度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显示:较短的产学研合作网络平均路径长度有利于企业创新的提高,而网络聚集系数与企业创新呈倒U型关系;知识基础宽度正向调节平均路径长度与企业创新的负向关系,负向调节聚集系数与企业创新的倒U型关系。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崇锋  孙靖  
绿色技术创新是绿色发展的重要动力,使用1985—2017年我国绿色技术专利数据,基于创新组织微观视角,运用负二项回归分析方法探究中心度、结构洞与聚集性3类合作网络特征对绿色技术创新的直接影响,以及知识广度、知识深度与知识融合性3类知识基础特征在上述影响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中心度与结构洞对绿色技术创新具有正向影响,聚集性对其具有负向影响;(2)知识广度削弱了中心度与结构洞的正向影响,同时削弱了聚集性的负向影响;知识深度强化了中心度与结构洞的正向影响,削弱了聚集性的负向影响;知识融合性在合作网络特征对不同类型绿色技术专利申请数的影响中具有不同的调节机制。最后,基于合作网络特征与知识基础特征优化视角,为我国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等创新组织进行绿色技术创新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孙笑明  王静雪  王成军  崔文田  裴莹  
采用不同于"静态结构—绩效"的研究范式,从动态角度分析结构洞不同演化形式与演化结果之间的关系,为组织和创新管理者整合网络资源提供参考。基于电子信息和机动车行业41家高新企业36 338条专利数据构建研发团队动态合作网络,利用负二项回归模型分析合作网络中结构洞变化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以研发团队为节点构建的整体网主集团中,结构洞生成和填充数量及其比值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均有显著正向影响;考虑到时间对网络结构的调节效应,得出以下结论:结构洞填充数量对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作用随时间增加而减弱,而结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