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125)
2023(2251)
2022(1983)
2021(1739)
2020(1461)
2019(3232)
2018(2951)
2017(5756)
2016(2817)
2015(3342)
2014(3209)
2013(3293)
2012(2776)
2011(2523)
2010(2379)
2009(2197)
2008(2181)
2007(1866)
2006(1605)
2005(1417)
作者
(8568)
(7344)
(7123)
(6712)
(4529)
(3395)
(3149)
(2697)
(2647)
(2467)
(2460)
(2360)
(2276)
(2246)
(2235)
(2224)
(2164)
(2076)
(1968)
(1917)
(1799)
(1723)
(1670)
(1627)
(1588)
(1566)
(1504)
(1488)
(1451)
(1437)
学科
(14556)
经济(14548)
(13719)
管理(13075)
(10542)
企业(10542)
方法(8062)
数学(7455)
数学方法(7411)
(6189)
供销(6188)
(4774)
贸易(4772)
(4768)
(4699)
业经(3340)
中国(2941)
农业(2763)
生产(2698)
技术(2237)
服务(2096)
(2047)
服务业(1980)
(1935)
银行(1931)
环境(1909)
(1898)
(1897)
(1877)
产业(1786)
机构
学院(44621)
大学(43543)
(23196)
经济(22954)
管理(19754)
理学(17469)
理学院(17367)
管理学(17161)
管理学院(17095)
研究(14185)
中国(11296)
(9047)
(8482)
科学(7901)
(7800)
经济学(7561)
业大(7430)
经济学院(6916)
(6902)
农业(6872)
财经(6631)
中心(6506)
经济管理(6350)
研究所(6344)
(6059)
(5933)
北京(5319)
(4970)
商学(4964)
商学院(4923)
基金
项目(32550)
科学(26448)
基金(25246)
研究(22588)
(22340)
国家(22220)
科学基金(19643)
社会(16146)
社会科(15516)
社会科学(15516)
自然(12812)
自然科(12599)
自然科学(12597)
自然科学基金(12400)
基金项目(12304)
(12108)
资助(11218)
(9910)
教育(9720)
编号(8315)
(7478)
国家社会(7375)
(7088)
重点(6996)
(6921)
创新(6626)
(6605)
人文(6544)
教育部(6507)
(6324)
期刊
(21068)
经济(21068)
研究(11544)
(7356)
管理(7190)
中国(6555)
科学(5990)
学报(5790)
技术(5671)
农业(5482)
(5307)
大学(4714)
学学(4604)
经济研究(4291)
业经(4000)
(3636)
技术经济(3397)
(3210)
金融(3210)
(3145)
财经(3039)
商业(2870)
问题(2853)
统计(2701)
世界(2697)
(2679)
国际(2452)
(2360)
工业(2219)
决策(2139)
共检索到610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刘卉   王永进  
如何破除由于地区封锁所导致的供应链摩擦,并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中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然要求。本文提出了一个测度企业国内市场供应链摩擦的量化评估框架,并通过动态结构模型考察了国内市场供应链摩擦对企业进口决策和生产率进步的影响。研究发现:(1)与国企相比,民营企业在国内中间品市场面临更高的供应链摩擦,而且该现象在中西部地区更为明显;(2)国内供应链摩擦与进口产品质量之间存在显著的负向关系;(3)对无论何种所有制企业而言,其进口中间投入品质量和种类的提高所产生的即时静态收益,均显著高于生产率演变所引致的滞后动态收益;(4)反事实分析表明,民营企业面临的高供应链摩擦显著抑制了其生产率增长。通过对国内的供应链摩擦进行重塑,可以使民营企业的长期生产率、进口参与率以及企业价值分别提高8.48%、16.04%和9.24%,这为推动供应链的优化升级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吕鹏娟  
以发达国家为背景的主流资本结构理论无法有效解释转轨制和发展中国家的杠杆结构特点。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由于独特的社会制度及长期的改革转轨,中国的杠杆结构显示了其独有的特点。杠杆结构的异质性反映了金融摩擦的异质性,中国金融摩擦的异质性主要体现在间接融资市场的所有制歧视和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不完善。文章从这两个方面分别梳理了金融摩擦对杠杆率的影响机制,并梳理了金融摩擦对生产率的影响。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高伟生  
金融摩擦会导致企业间的资本误配,进而降低全要素生产率。本文基于Midrigan&Xu(2014)的分析框架,结合我国1998-2007年制造业企业微观数据,对由金融摩擦引起的生产效率损失分行业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资本误配造成了我国制造业18%-33%左右的生产效率损失,且在2003年后,随着外部融资环境的恶化,效率损失大幅增加。进一步研究发现,金融摩擦通过扭曲企业的进入和退出机制,进而加剧资本误配,抑制行业生产效率的改进。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张庆君  张娜娜  李春霞  
我国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结构性失衡、产能过剩等问题引发了人们对金融错配问题的关注。本文通过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将金融资源配置系统划分为金融需求子系统、金融自身子系统和金融撮合交易子系统,通过建立系统因果反馈图、系统流程图和系统参数设置,对金融市场摩擦、金融错配与生产率变动问题进行了仿真研究,并通过调整监测变量的参数值对模型进行动态模拟和预测,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黎峰  曹晓蕾  陈思萌  
由低端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角色和定位,决定了中国制造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部供应链。本轮中美贸易摩擦在限制中国高新技术出口的同时,直接影响着跨国公司的全球产业布局,对中国进口输入型供应链和外资植入型供应链产生明显冲击,由此对中国制造规模、出口产品结构、企业技术进步及国内资源整合均产生不利影响。有效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制造供应链的冲击,短期内应着眼于从需求端稳住外资和出口份额,中长期则应在国内外资源整合基础上构建自主可控的供应链体系。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林东杰  崔小勇  龚六堂  
本文利用宏观经济数据,实证分析银行信贷扩张对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投资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信贷扩张时,国有部门投资的上升幅度显著大于非国有部门投资的上升幅度,表明金融摩擦存在部门异质性。本文建立一个包含国有部门、非国有部门及金融摩擦存在部门异质性的RBC模型,研究金融摩擦异质性对全要素生产率、总产出和总消费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在稳态时,金融摩擦异质性造成全要素生产率损失为0.987%—2.577%,总产出损失为1.971%—4.685%,总消费损失为2.188%—5.2%。当经济面临宽松的货币冲击时,金融摩擦异质性可以解释国有部门相对于非国有部门的显著扩张。在动态经济中,金融摩擦异质性加剧了资源错配程度,造成了额外的配置效率损失和产出损失,分析结果表明额外的损失是重要的。此外,金融摩擦异质性削弱了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刺激效果。政府通过供给侧改革缓解非国有部门及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改善配置效率,提高货币政策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增加社会总福利。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魏浩  李翀  赵春明  
本文首次从进口来源地结构的角度分析了中间品进口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间品进口来源地数目增多、进口来源地集中度下降有利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升;同时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进口企业、一般贸易进口企业、外资企业、有出口行为企业的生产率提升效应显著;进口来源地结构主要通过进口种类多元化带来的生产互补机制提升企业生产率,其中,进口异质产品的进口企业效应较大,而进口价格下降带来的成本节约机制没有显著作用。因此,中国应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同时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口,使其享受中间品多样化带来的生产互补收益;而在发达国家的进口市场上,鼓励企业开拓多个进口渠道,降低对某几个发达国家的过度依赖。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张翊  陈雯  骆时雨  
本文将进口中间品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机理纳入统一模型框架中,构建了一个进口中间品通过数量、种类和价格效应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模型,并利用COMTRADE和WIOD数据库提供的中国制造业相关数据对进口中间品影响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机理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中国中间品进口不能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显著的数量和种类效应,价格效应对出口依存度较小的行业有显著影响,但对出口依存度较大的行业影响不显著。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魏浩  李翀  赵春明  
本文首次从进口来源地结构的角度分析了中间品进口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间品进口来源地数目增多、进口来源地集中度下降有利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升;同时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进口企业、一般贸易进口企业、外资企业、有出口行为企业的生产率提升效应显著;进口来源地结构主要通过进口种类多元化带来的生产互补机制提升企业生产率,其中,进口异质产品的进口企业效应较大,而进口价格下降带来的成本节约机制没有显著作用。因此,中国应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同时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进口,使其享受中间品多样化带来的生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魏浩  邓琳琳  
本文使用1990—2015年全球121个国家(地区)的数据,深入考察了国际移民流入规模和流入多样性对东道国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上来看,国际移民流入规模和流入多样性对东道国生产率都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与低技能移民相比,高技能移民流入对东道国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大;国际移民流入规模主要通过影响中间品进口规模显著提高东道国的生产率,国际移民流入多样性主要通过影响中间品进口规模、进口质量显著提高东道国的生产率,国际移民流入主要通过影响差异化中间品进口促进东道国生产率的提高;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越大,国际移民流入对东道国生产率的促进作用越大。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姜青克  戴一鑫  郑玉  
结合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和经合组织数据库,测算了进口中间品包含的研发内容,在此基础上采用1995—2009年27国家14个制造业的面板数据检验中间品技术溢出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第一,外国研发资本通过进口中间品的技术溢出对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行业间中间品对生产率有显著积极影响,而行业内中间品对生产率的影响不显著。第二,来自中国的中间品包含的研发内容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全要素生产率有一定的正向影响,但主要集中在低研发行业,高研发行业并不显著。对比美国,它所输出的中间品包含的研发内容对其他国家的生产率有重大影响,包括高研发行业和低研发行业,尤其是前者。第三,中国的研发溢出更多是通过一次性的直接中间品的出口对世界产生影响,美国不仅通过直接中间品,还通过间接中间品的输出在更长的生产链上对世界产生影响。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何改  
随着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发展,中间品贸易成为全球化生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日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而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衡量生产活动效率的指标之一,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焦点问题。已有学者意识到中间品进口是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已有文献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归纳和评述了中间品进口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果和影响机制,旨在发掘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并拓展今后的研究方向。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平  郭娟娟  
近年来,我国依靠加工贸易模式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程度日益深化,中国企业的中间品进口行为不断增加。为考察近年来进口中间品的成效,文章选取2000-2006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海关贸易统计库合并数据,基于不同出口强度企业视角,使用普通最小二乘(OLS)、广义矩估计(GMM)等方法对企业中间品进口对其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进行考察,并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PSM)和倍差法(DID)进行稳健性检验。多种检验结果表明:内销企业和出口企业进口中间品对全要素生产率均具有促进作用,且该效应在内销企业较为显著;将出口企业细分为一般出口企业和纯出口企业,发现进口中间品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依内销企业、一般出口企业和纯出口企业递减。其中出口企业中加工贸易类型企业占比较大是导致上述结论产生的主要原因;进一步地,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进口中间品对技术吸收能力强、从发达国家进口以及外资企业的生产率促进效应更明显。文章为客观评估中国企业进口中间品成效提供了新视角,同时也为现阶段"促进口"战略调整及未来"促进口"战略实施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平  郭娟娟  
近年来,我国依靠加工贸易模式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程度日益深化,中国企业的中间品进口行为不断增加。为考察近年来进口中间品的成效,文章选取2000-2006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海关贸易统计库合并数据,基于不同出口强度企业视角,使用普通最小二乘(OLS)、广义矩估计(GMM)等方法对企业中间品进口对其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进行考察,并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法(PSM)和倍差法(DID)进行稳健性检验。多种检验结果表明:内销企业和出口企业进口中间品对全要素生产率均具有促进作用,且该效应在内销企业较为显著;将出口企业细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李淑云  慕绣如  
文章基于20002010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海关贸易统计库合并数据,全面系统地评估了中间品进口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中间品进口与企业生产率呈正相关关系,产品质量效应、产品种类效应与技术溢出效应是中间品进口提升企业生产率的三个可能的渠道,其中产品质量效应起主导作用。进一步地,产品异质性检验结果发现,第一,从发达国家进口的中间产品对企业生产率有显著正向影响效应,尤其是从G7国家进口的中间产品对企业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更为突出,而来自欠发达国家的中间产品对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有限;第二,零配件进口对企业生产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