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590)
2023(12489)
2022(10423)
2021(9704)
2020(7859)
2019(17552)
2018(17154)
2017(32233)
2016(17030)
2015(18933)
2014(18131)
2013(18156)
2012(16501)
2011(14934)
2010(14401)
2009(13175)
2008(12451)
2007(10573)
2006(9081)
2005(8006)
作者
(45747)
(38020)
(37934)
(36134)
(24062)
(18124)
(17186)
(14987)
(14633)
(13247)
(13035)
(12829)
(11902)
(11826)
(11816)
(11784)
(11404)
(11097)
(11077)
(10799)
(9302)
(9257)
(9030)
(8763)
(8567)
(8523)
(8123)
(8066)
(7578)
(7536)
学科
(73980)
经济(73921)
管理(49901)
(43841)
(34484)
企业(34484)
方法(30039)
数学(26819)
数学方法(26608)
中国(22711)
(20817)
地方(17821)
(16672)
环境(15988)
(15694)
贸易(15680)
业经(15458)
(15325)
(14133)
农业(13640)
(12806)
(11307)
银行(11283)
(11180)
(11033)
金融(11032)
(10884)
(10683)
地方经济(9976)
(9952)
机构
学院(232293)
大学(230985)
(104112)
经济(102396)
管理(89119)
研究(82825)
理学(77503)
理学院(76626)
管理学(75415)
管理学院(74981)
中国(64453)
科学(49078)
(48192)
(44748)
(40254)
中心(38365)
研究所(36919)
财经(36251)
(35944)
经济学(33546)
(33237)
(32853)
业大(32310)
(31158)
师范(30912)
(30538)
经济学院(30280)
北京(29930)
农业(28029)
财经大学(27093)
基金
项目(164132)
科学(131782)
基金(122062)
研究(122028)
(106475)
国家(105691)
科学基金(91157)
社会(81211)
社会科(77110)
社会科学(77094)
(64014)
基金项目(63771)
自然(57054)
自然科(55736)
自然科学(55723)
教育(54726)
自然科学基金(54695)
(53068)
资助(48998)
编号(47939)
重点(37446)
成果(37427)
(37365)
(37258)
国家社会(34918)
(34613)
课题(32790)
创新(32505)
教育部(32261)
中国(31711)
期刊
(111194)
经济(111194)
研究(68384)
中国(45184)
学报(33682)
科学(33435)
(32918)
(32764)
管理(31996)
大学(26048)
学学(24502)
农业(23070)
教育(22754)
(20628)
金融(20628)
经济研究(19724)
技术(18971)
业经(18612)
财经(17461)
(15217)
问题(14394)
(14021)
(13380)
资源(12681)
世界(12032)
国际(11996)
技术经济(11029)
统计(10957)
科技(10312)
(10162)
共检索到3412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邓明翔   靳雨琪   戚书豪   孟彦菊  
当前碳排放权价值评估主要在企业或项目层面开展,缺少区域和产业部门层面的评估。由于国内价值链的发展,省域-部门获得增加值引致的碳排放除了包含本省域-部门的直接碳排放,还包括其他省域-部门的隐含碳排放。文章将隐含碳排放权视为省域-部门的生产要素投入,假设省域-部门分配的隐含碳排放权等于其引致的隐含碳排放量,省域-部门获得的增加值即其隐含碳排放权的价值。基于2012年、2015年和2017年中国省域间投入产出表和省域-部门碳排放数据,通过构建环境拓展的多区域投入产出分析模型,首次评估了中国31个省份41个部门的隐含碳排放权价值。研究发现不同省份不同部门的隐含碳排放权价值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南方地区的隐含碳排放权价值普遍高于北方地区,第三产业部门隐含碳排放权价值高于第一和第二产业部门。因此,不同省份和部门应采用适配自身情况的碳定价政策并制定不同省域-部门间的碳排放权交易价格平衡机制以体现碳定价政策的公平性。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刘红光  张子孟  郭杰  
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利用分配系数建立了基于价值增长的碳排放核算方法以及价值链中隐含的碳排放转移模型,并对中国2007年和2012年分区域基于价值的碳排放以及价值链中隐含的碳排放转移进行了分析。结论认为,随着国内区域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区域间价值链中隐含的碳排放转移呈现增长趋势,且区域间净转移规模也有扩大趋势。这说明,中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区域不公平现象不断增加。虽然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有所缩小,但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是靠排放更多的二氧化碳带来的。这不利于全国总体上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期刊] 现代日本经济  [作者] 潘安  吴肖丽  
基于总贸易核算框架,利用WIOD提供的数据计算1995—2011年中日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分析全球价值链分工下贸易隐含碳排放的结构特征与责任分担问题,并进一步考察由中日贸易引起的碳排放转移。研究表明,中日贸易隐含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出口国的碳排放,来自第三国碳排放的占比有所上升;中国出口隐含碳排放主要集中于重制造业、服务业的中间品出口和轻制造业的最终品出口,日本出口隐含碳排放则主要集中于重制造业的中间品出口;在消费者责任原则下,进口国需为中日贸易隐含碳排放承担主要的排放责任,且第三国承担的碳排放责任大于出口国;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潘安  
本文在总贸易核算框架下,采用WIOD提供的数据计算与分析了在GVC视角下中美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并讨论了GVC分工对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GVC视角下中美贸易的出口隐含碳排放主要来自出口国内碳排放,进口国在消费者责任原则下承担主要的碳排放责任;中国在与美国贸易中主要处于碳排放转出地位,但碳贸易条件有所改善;参与GVC分工是导致中国对美国出口隐含碳排放出现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但也是中国调整出口隐含碳排放结构的重要途径之一。与GVC视角下的计算结果相比,基于MRIO模型的计算结果高估了中国出口隐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张灵  孙华平  
本文基于1990~2015年Eora26跨国投入产出数据,分析了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全球价值链参与结构和进出口碳贸易转移路径。研究发现,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嵌入程度逐步加深,但嵌入的分工位置亟待提升、低端锁定效应明显,引致环境问题加剧。通过深入挖掘中国在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转移路径,发现中国的隐含碳贸易发生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化工和非金属矿物产品业和交通运输业。1990~2015年间,中国出口到发达国家的生产碳是进口值的近4倍,流入主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生产碳也略高于进口值。中国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流向以美国、日本和德国为主的发达国家和新加坡、印度、泰国和马来西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国为美国承担了大量的生产碳。基于上述研究,本文就发展全球绿色低碳贸易、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国际能源绿色开发与合作等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宋鹏   张琳婕   黄婉婷   尹梦蕾  
抑制国内地区间隐含碳转移对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探究国内价值链嵌入对区际隐含碳转移的影响可为中国碳减排提供新思路。本文利用2012年、2015年和2017年中国区域间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将地区隐含碳排放按照最终消费吸收地分解至双边层面,探究了国内价值链不同嵌入模式对区际隐含碳转移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嵌入国内价值链能够显著抑制区际隐含碳转移,前向嵌入模式存在减排效应,后向嵌入模式存在增排效应;提升本地“低碳技术优势”是前向嵌入模式抑制区际隐含碳转移的重要渠道,但需警惕“中部塌陷”问题;产业集聚效应与低碳技术创新效应驱动了后向嵌入增排效应“边际递减”的非线性特征。本研究从优化国内分工模式的角度,为推进“双碳”目标进程提供了新的政策着力点。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潘安  
基于MRIO模型并采用WIOD提供数据,计算得到19952009年中国GVC地位指数和参与度指数以及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量,以考察中国参与GVC分工对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整体GVC地位有所改善,但较低的分工地位会使中国产生较高的贸易隐含碳排放水平,且随着参与GVC分工逐渐深入,贸易隐含碳排放规模也会随之扩大;中间品贸易隐含碳排放占比逐渐提升与中国逐渐深入地融入到GVC分工体系有关;中国重制造业主要处于GVC的下游环节,其出口隐含碳排放也随着GVC参与程度逐渐提升呈现出上升趋势;在GVC分工下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潘安  
基于MRIO模型并采用WIOD提供数据,计算得到1995~2009年中国GVC地位指数和参与度指数以及对外贸易隐含碳排放量,以考察中国参与GVC分工对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整体GVC地位有所改善,但较低的分工地位会使中国产生较高的贸易隐含碳排放水平,且随着参与GVC分工逐渐深入,贸易隐含碳排放规模也会随之扩大;中间品贸易隐含碳排放占比逐渐提升与中国逐渐深入地融入到GVC分工体系有关;中国重制造业主要处于GVC的下游环节,其出口隐含碳排放也随着GVC参与程度逐渐提升呈现出上升趋势;在GVC分工下,中国贸易隐含碳排放水平的提升反映出贸易利益与环境利益存在一定冲突,但贸易引起的环境代价正在逐渐降低,与GVC分工地位的逐渐改善相一致。最后,从转变外贸发展模式、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鼓励服务业出口以及主导区域价值链等方面就如何在GVC分工趋势下实现碳减排目标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韩玉晶  兰天  
文章基于2007—2020年ADB世界投入产出表,考察中国前向嵌入与后向嵌入RCEP区域价值链对中国与RCEP成员国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并进行异质性分析和机制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前向嵌入RCEP区域价值链可以显著降低贸易隐含碳排放,而后向嵌入RCEP区域价值链不利于减少贸易隐含碳排放,该结论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发现,基于前向关联嵌入RCEP区域价值链对技术密集型、非污染密集型行业贸易隐含碳排放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机制分析表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及技术效应是中国嵌入RCEP区域价值链影响贸易隐含碳排放的主要途径。因此,中国政府部门应从调整贸易规模和改善贸易结构着手,推进中国与RCEP成员国低碳合作,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孙博伟  张伯伟  
从全球价值链视角研究碳减排,可以为中国“碳双减”提供政策启示。采用1995—2009年的跨国跨行业面板数据,结合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分析全球价值链嵌入位置对出口贸易隐含碳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产出上游度和投入下游度的上升均会导致出口贸易隐含碳水平升高,这说明如果一国以矿业、制造业为主要产业嵌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那么出口贸易隐含碳水平会升高,稳健性检验结果强化了这一结论。此外,对于污染密集型行业,全球价值链效应会更弱,但是对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全球价值链效应会更加明显。因此,为了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目标,中国政府应当优化产业布局,通过约束污染密集型行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出口,调整出口规模和改善出口贸易结构。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闫云凤  常荣平  
中美两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两国对气候变化的态度和行动也是全球减排成败的关键,本文构建了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从"隐含碳贸易"视角核算比较全球价值链下的中美利益,并从最终需求结构层面分析产生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2011年中国对美国隐含碳出口为476.62百万吨(Mt),占中国碳排放量的5.67%,而美国对中国隐含碳出口为51.84Mt,仅占美国碳排放量的0.99%,这一不平衡造成的结果是"美国消费、中国污染"。此外,中美两国的隐含碳出口结构有众多相似之处,但中国对美隐含碳
[期刊]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闫云凤  常荣平  
中美两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两国对气候变化的态度和行动也是全球减排成败的关键,本文构建了多区域投入产出(MRIO)模型,从"隐含碳贸易"视角核算比较全球价值链下的中美利益,并从最终需求结构层面分析产生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2011年中国对美国隐含碳出口为476.62百万吨(Mt),占中国碳排放量的5.67%,而美国对中国隐含碳出口为51.84Mt,仅占美国碳排放量的0.99%,这一不平衡造成的结果是"美国消费、中国污染"。此外,中美两国的隐含碳出口结构有众多相似之处,但中国对美隐含碳出口行业集中度过高。商品贸易量并非是决定中美隐含碳贸易额的主要因素,其主要原因在于各行业碳排放系数的差异及其在全球价值链中位置的差异。因此,中美两国在贸易和气候变化方面应该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从需求侧和供给侧共同努力,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李萌  夏昕鸣  高宇宁  胡鞍钢  
近年来,中国各地区经济联系愈发密切,国内市场一体化程度加深。但与此同时,省际贸易中隐含碳排放转移的问题也愈发突出,对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带来全新的挑战。基于拓展的环境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本研究追溯国内价值链中各省的碳排放责任,分解刻画了贸易隐含碳沿六类不同价值链的时空特征,并基于人类发展指数,分区施策设计不同减排方案,模拟中国各省生产侧与消费侧的减排路线。研究发现,中国省际贸易隐含碳规模和重要性快速上升,省际贸易沿各条国内价值链的碳排放均有所增长,同时复杂价值链隐含碳排放实现了数量和比重的双重增长;复杂生产网络塑造了国内省际碳排放转移格局,已经形成了京津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南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等多中心碳排放辐射趋势;中国存在着普遍的碳顺差和碳逆差省份,各省发展水平存在一定梯度,凸显了在界定碳排放责任、制定减排路线时充分考虑价值链和省际贸易隐含碳的重要性。应对气候变化既是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最大挑战,同时也是中国基本实现绿色现代化、区域均衡发展的重要机遇。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高鹏  岳书敬  
在气候变化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研究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中国产业部门低碳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2000—2014年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本文构建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测算中国产业部门的隐含碳排放,实证分析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中国产业部门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产业数字化对上述影响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总体上看,全球价值链前向嵌入对中国产业部门隐含碳排放的影响呈“倒U”型,但样本期内大部分产业部门尚未越过拐点,仍处于全球价值链前向嵌入对隐含碳排放的促进阶段;同时全球价值链后向嵌入对中国产业部门隐含碳排放具有正向影响。行业异质性显示,全球价值链前向嵌入和后向嵌入均对技术密集型行业隐含碳排放的减排效果更强。从调节效应上看,产业数字化提前了中国产业部门隐含碳排放由增加变为下降的拐点。深度融入全球化,促进产业部门技术升级以及提升产业数字化水平等是中国产业部门低碳发展的有效措施。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熊彬  罗科  王艺霏  
利用2005—2018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增加值贸易数据库和配套贸易隐含碳数据,建立包含人口、财富和技术的随机回归影响模型,系统分析《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区域价值链合作对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隐含碳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RCEP区域价值链合作会显著增加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隐含碳,贸易规模效应、贸易结构效应和中间品技术创新效应是主要的作用渠道;区域内直接和浅层价值链合作有助于减少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隐含碳;与区域内发达国家在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上的价值链合作、与区域内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上的价值链合作可以抑制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增长;相反,与区域内发达国家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上的价值链合作、与区域内发展中国家在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上的价值链合作具有正向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