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309)
2023(4486)
2022(3777)
2021(3234)
2020(2836)
2019(6359)
2018(6102)
2017(12976)
2016(6475)
2015(7385)
2014(7354)
2013(7573)
2012(6885)
2011(6032)
2010(5968)
2009(5607)
2008(5551)
2007(5014)
2006(4321)
2005(3773)
作者
(18037)
(15144)
(14980)
(14234)
(9413)
(6970)
(6785)
(5925)
(5671)
(5467)
(5092)
(4847)
(4754)
(4750)
(4623)
(4609)
(4487)
(4304)
(4160)
(4144)
(3812)
(3642)
(3534)
(3470)
(3343)
(3315)
(3277)
(3138)
(3032)
(2906)
学科
(38433)
经济(38401)
(25256)
管理(22680)
(21021)
企业(21021)
方法(16645)
数学(14611)
数学方法(14555)
(9161)
地方(9043)
产业(9042)
业经(8920)
(7960)
中国(7704)
地方经济(6452)
(6151)
供销(6150)
农业(6104)
技术(5626)
(5576)
(5498)
贸易(5496)
结构(5386)
(5324)
财务(5312)
财务管理(5305)
(5304)
(5071)
企业财务(5000)
机构
学院(98111)
大学(95543)
(48739)
经济(48089)
管理(41573)
理学(36264)
理学院(35990)
管理学(35621)
管理学院(35440)
研究(29940)
中国(22352)
(20057)
(19265)
财经(16260)
科学(15831)
经济学(15715)
(14663)
经济学院(14353)
(14130)
(13902)
中心(13663)
业大(12652)
(12570)
研究所(12426)
财经大学(11951)
北京(11877)
经济管理(11867)
商学(11373)
商学院(11275)
(11163)
基金
项目(65789)
科学(53274)
研究(49287)
基金(49105)
(41502)
国家(41220)
科学基金(36573)
社会(34400)
社会科(32930)
社会科学(32924)
(26173)
基金项目(25668)
自然(22102)
自然科(21587)
自然科学(21585)
教育(21406)
自然科学基金(21259)
(20723)
资助(20177)
编号(18928)
(15784)
(14793)
国家社会(14775)
重点(14342)
(14047)
成果(14025)
人文(13616)
发展(13543)
(13368)
教育部(13150)
期刊
(52481)
经济(52481)
研究(28416)
(16352)
管理(15922)
中国(15678)
科学(11699)
(11218)
学报(10738)
技术(9924)
业经(9780)
经济研究(9487)
大学(8894)
学学(8585)
财经(8470)
农业(7819)
(7507)
问题(7304)
(7168)
金融(7168)
技术经济(6590)
商业(6273)
统计(5739)
教育(5590)
(5380)
(5097)
决策(4796)
经济问题(4760)
现代(4587)
世界(4361)
共检索到1400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余丽丽  彭水军  
本文测算分析了国内价值链下分工位置的决定因素及其与增加值收益的关系,考察了分工位置背后不同生产阶段的增加值流转情况,并识别了增加值收益及其流转的关键生产链条。结果表明:国内价值链正逐步拓展与深化,这将促进区域间经济联动,但分工位置与增加值收益率并不一定有明显的相关性;上游度主要由满足其他省份最终品需求的生产活动决定,下游度则由自身中间投入和国内进口中间投入共同决定;增加值收益的关键路径来自发达地区最终需求引致的自身生产,增加值流转的产业链条更加复杂化和隐蔽化,主要表现为东部发达地区对建筑业、服务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等的最终需求,经过省际产业和贸易联系,引致河北、河南等省份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农业的生产。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高翔  黄建忠  袁凯华  
研究目标:测算中国制造业2000~2011年的产业上游度及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并考察中国制造业是否存在嵌入位置和出口增值能力之间的"微笑曲线"关系("U"形关系)。研究方法:本文利用世界投入产出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及中国海关贸易数据库,基于投入产出方法及企业出口增加值核算方法进行测算和估计。研究发现:2000~2011年间中国制造业"上游化"趋势明显,然而上游度和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在总体层面不存在"微笑曲线"关系,"微笑曲线"更多是存在于加工贸易企业中。进一步研究后发现,随着产业"上游化"进程的推进,一般贸易企业出口增值能力的"扁平化"趋势明显,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加工贸易企业呈现出明显的"微笑曲线"特征,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加工贸易企业则呈现出截然相反的"武藏曲线"特征。研究创新:从价值链分工和增加值贸易的视角验证了中国制造业是否存在价值链嵌入位置和出口增值能力之间的"微笑曲线"关系。研究价值:为中国制造业实现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及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董有德  唐云龙  
该文使用上游度测算各个具体产业在整个产业链上的准确位置,弥补了长期以来人们仅能定性地分析各个产业在产业链中的相对位置的不足。该文具体采用Fally在2011年提出的算法,并结合世界投入—产出表对中国1996~2011年期间各产业部门的上游度进行了定量测算,揭示了我国各产业部门在产业链中的分布状况。同时,该文还按照Koopman在2014年提出的分析框架,对相应年份中国各产业部门出口产品的国内增加值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我国出口产品的国内增加值总体上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但是,不同产业部门出口产品创造的国内增加值差别很大。该文通过综合分析还发现,我国优势产业一直是处于上游度为2~4之间的中游产业。据此,该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董有德  唐云龙  
该文使用上游度测算各个具体产业在整个产业链上的准确位置,弥补了长期以来人们仅能定性地分析各个产业在产业链中的相对位置的不足。该文具体采用Fally在2011年提出的算法,并结合世界投入—产出表对中国19962011年期间各产业部门的上游度进行了定量测算,揭示了我国各产业部门在产业链中的分布状况。同时,该文还按照Koopman在2014年提出的分析框架,对相应年份中国各产业部门出口产品的国内增加值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我国出口产品的国内增加值总体上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但是,不同产业部门出口产品创造的国内增加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廉晓梅   吴金华  
文章在梳理国内价值链内涵界定和基本模型构建的基础上,从增加值分解与地位测度视角系统比较了国内价值链贸易核算框架演进过程,并探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首先,明晰了国内价值链属权和属地概念的内涵边界,并基于属地概念运用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建立了一个基础理论模型框架;其次,通过对封闭经济条件下内需驱动的增加值分解范式和开放经济条件下涵盖国内和国外成分的总流出分解、省域部门层面出口增加值分解、“双循环”战略背景下国内价值链嵌入全球价值链模型框架的分析,揭示了不同模型的适用范围、关联性与拓展方向,研究发现,国内价值链贸易核算模型的构建为测度国内价值链分工位置与地位奠定了基础,两者有效衔接,深化了对国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认识,拓展了分工贸易研究领域;最后,从经济理论、价值链条和模型数据角度给出未来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冯晓华  骆哲翀  
基于省际-产业层面出口增加值的分解方法,文章测度了中国各省份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路径差异及变迁趋势。从总体上看,中国各省份制造业主要是通过国内垂直专业化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其次是省内垂直专业化和国际垂直专业化;从分省来看,中部各省份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以及西部各省份的资源密集型制造业通过国际垂直专业化参与国际分工的速度明显加快,而京津冀及东南沿海各省份的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路径则从传统的以国际垂直专业化为主向以国内垂直专业化为主转移。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潘文卿  
本文通过1997、2002、2007、2012年中国地区间投入产出表,从中间品关联、增加值关联、投入产出关联三方面的视角考察了中国8大地区间的国家价值链(NVC)现状及其演变趋势,并测算了不同地区参与NVC的增加值收益变化。研究发现,无论是中间品关联,还是增加值关联,中国8大地区间的关联程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当然,不同地区也呈现分化现象:西北、京津、中部地区的国内中间品关联指数更高一些,而东北与东南沿海地区的关联指数更低一些;京津、西北地区的增加值后向关联指数较大,而中部地区与北部沿海地区的增加值前向关联指数较大。从投入产出关联视角看,中国8大地区的上游度指数与下游度指数在1997年时均超过2,而且1997—2012年间,更多地区的上、下游度指数呈现上升态势。当然,从地区的角度考察,中国国内价值链不具有明显的"微笑曲线"特征。从参与NVC的增加值获益率上看,则是内陆地区普遍高于沿海地区,但随着参与全球价值链(GVC)程度的增加,各地区从参与NVC的增加值获益率有下降的趋势。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马盈盈  盛斌  
文章以Wang Zhi等(2013)提出的一国部门、双边和双边部门总出口分解框架构建了总进口分解模型,将各个层面的进口分解为增加值进口、返回国内的增加值、被出口国和第三国吸收的出口国增加值以及纯重复计算的中间品贸易等组成部分,并根据贸易品的价值来源、最终吸收地和吸收渠道不同,区分为16种不同路径。通过将进口增加值分析框架应用于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论述了如何利用分解结果分析各国进口行业结构、国家分布以及在全球价值链中生产地位的差异;此外,文章利用该框架对中国进口技术复杂度以及进口结构变动幅度进行了重新测度。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韩中  
基于2011年世界投入产出表,采用总出口分解模型,将中国等40个世界主要国家(地区)的总出口完全分解为不同的增加值项目和重复计算项目,并衍生出增加值贸易的相关指标。从行业层面,测算了中国各行业的增加值出口规模及其实现路径。依据"吸收地原则",研究了我国总体、行业增加值出口的地区(国别)去向。结果显示,中国总出口中国外成分(VS)所占比例为21.77%,高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其重复计算项的比例为24.53%;中国传统出口规模较小的农业、狩猎业、林业及渔业、采掘业和服务行业,通过将行业产出用于制造业行业产品的生产,从而实现本行业的增加值出口,其增加值出口规模位居行业前列;北美地区、欧盟地区是中...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苏庆义  高凌云  
出口上游度可以测算全球价值链分工位置。本文首先指出已有文献在测算出口上游度时存在的方法上的缺陷,然后运用改进的方法和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数据进行准确测算,并使用半参数估计方法研究了出口上游度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半参数估计结果表明,随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提升,一国的出口上游度会越来越低,这一结果非常稳健。对出口上游度的测算表明,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前,出口上游度的变动符合一般规律;但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到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时期,出口上游度的变动违反了一般规律;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出口上游度的变动趋势又开始符合一般规律。综合来看,中国目前的出口上游度依然较高,未来还需继续往下游扩展。努力发展服务业出口无疑有利于降低中国的出口上游度。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刘希兰  周民良  
」论文基于构建的中国省级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探讨了国内大循环下农业区域分工与农业增加值之间的关系,并在“需求—供给”视角下考察了引致农业增加值实现的不同渠道以及地区和部门特征。研究结论有:(1)研究期间各省份农业上游度与农业生产端增加值、下游度与农业消费端增加值皆存在明显的正向关联。为满足其他地区的最终产品需求所进行的农业生产活动是决定农业上游度的重要因素,农业中间品投入复杂度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农业下游度。(2)各省农业增加值收益的实现主要依赖于纯粹地区内循环,部分省份纯粹地区内循环占比超过90%,地区外复杂循环模式占比高于地区外简单循环,外循环在四种循环模式中占比较小,大部分省份外循环占比低于20%。(3)在地区外循环模式下,需求引致生产地区由河南、江苏、河北等地区,向邻近地区或农业大省转变。需求部门主要集中在农林牧渔产品和服务、食品和烟草等部门,且有向建筑业等非农部门转变的趋势。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李跟强  潘文卿  
本文从增加值流转的视角,通过拓展Koopman等(2014)和Wang等(2014)的模型,首次将国内价值链和国外价值链整合到一个统一的逻辑框架下,从垂直专业化生产、增加值供给偏好和区域再流出3个维度考察了中国各区域对全球价值链的嵌入模式。基于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我们发现中国各区域在1997~2007年逐渐由内向型垂直专业化转向外向型垂直专业化生产,沿海区域的垂直专业化程度显著高于内陆区域;在增加值供给偏好方面,沿海区域偏好于国外区域,而内陆区域有明显的邻近"向极性"供给偏好,增加值供给的区域非均等特征显著;中国各区域的增加值纯粹重复比例在加入WTo后有明显上升,区域再流出这一嵌入模式在国内...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张定胜  刘洪愧  杨志远  
本文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基于两种最新的贸易增加值分解方法,从中间产品进出口和行业国际竞争力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出口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演变。研究发现:(1)自2000年以来,相对于最终产品,中间产品出口的垂直专业化率(包括其构成部分)更高且其增量更大,并呈现明显的行业差异;(2)在中国出口的国外增加值来源中,发达国家(特别是中国周边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份额在不断降低,相反,发展中国家和资源型国家的份额在不断增加;(3)中国出口中来自发达国家的增加值与发达国家出口中来自中国的增加值两者之间的比率在下降,但对于发展中国家,该比率的变化趋势正好相反;(4)基于增加值计算的新显示比较优势指...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王岚  盛斌  
在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文章利用增加值贸易体系重新测度了1995-2009年中美双边贸易,并通过对双边总值贸易进行价值增值分解刻画了贸易利益在中美之间的分配格局。结果表明,传统的贸易统计极大地高估了中美贸易失衡,两国的贸易差额与贸易利益之间存在严重错配,分工地位的差距导致贸易利益在两国间的分配正朝着不利于中国的方向发展,这一点在机电行业体现得尤为明显。转变单纯追求出口规模的贸易发展方式和改善中国的国际分工地位是提高中国对美出口获利能力的关键。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黎峰  
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出口部门的全球价值链定位决定了其出口产品的国内增加值含量,基于增加值的角度,按照出口产品的国内增加值含量,一个国家(地区)的出口产品可以分为比较收益优势产品和比较收益劣势产品。构建出口优化度指标(EO指数),可对出口国家行业层面、双边贸易、多边贸易层面的出口产品结构进行度量和比较。通过主要出口国家的EO指数核算,本文发现以电子及光电设备等产业为代表,区域贸易集团内部正形成明显的产业价值链分工。与其他制造部门相比,中国大陆交通运输设备部门的出口优化度较高。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日本、美国大多数部门的EO指数相对较高,而中国的出口产品结构与第一出口大国地位并不相称。为此,中国大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