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541)
- 2023(14494)
- 2022(12092)
- 2021(10869)
- 2020(9088)
- 2019(19864)
- 2018(19730)
- 2017(37436)
- 2016(20070)
- 2015(22388)
- 2014(21968)
- 2013(21361)
- 2012(19026)
- 2011(16895)
- 2010(17152)
- 2009(16638)
- 2008(16484)
- 2007(15287)
- 2006(13437)
- 2005(12444)
- 学科
- 业(91832)
- 企(84243)
- 企业(84243)
- 济(83395)
- 经济(83258)
- 管理(81081)
- 方法(31936)
- 业经(31746)
- 财(30583)
- 农(28337)
- 数学(22787)
- 务(22688)
- 财务(22650)
- 财务管理(22610)
- 数学方法(22568)
- 制(22009)
- 企业财务(21401)
- 中国(20637)
- 技术(19832)
- 农业(19753)
- 理论(17354)
- 体(16429)
- 和(15878)
- 划(15808)
- 策(15078)
- 地方(15018)
- 贸(14280)
- 贸易(14270)
- 产业(14192)
- 体制(14075)
- 机构
- 学院(289323)
- 大学(278378)
- 济(120762)
- 经济(118401)
- 管理(116368)
- 理学(99250)
- 理学院(98349)
- 管理学(97083)
- 管理学院(96523)
- 研究(85152)
- 中国(68812)
- 财(60814)
- 京(57338)
- 科学(47688)
- 财经(47052)
- 江(46267)
- 经(42298)
- 农(41840)
- 所(40837)
- 中心(39974)
- 业大(37229)
- 州(36539)
- 经济学(36071)
- 研究所(35782)
- 北京(35439)
- 财经大学(34258)
- 范(33882)
- 师范(33595)
- 商学(33133)
- 商学院(32822)
- 基金
- 项目(181616)
- 科学(145859)
- 研究(141126)
- 基金(131521)
- 家(110656)
- 国家(109612)
- 科学基金(97711)
- 社会(91730)
- 社会科(87035)
- 社会科学(87020)
- 省(74095)
- 基金项目(69094)
- 教育(64223)
- 自然(60180)
- 划(58835)
- 自然科(58788)
- 自然科学(58776)
- 编号(58659)
- 自然科学基金(57802)
- 资助(52163)
- 成果(46599)
- 创(42079)
- 制(40703)
- 课题(40166)
- 发(40118)
- 重点(40101)
- 部(39555)
- 业(38944)
- 创新(38277)
- 国家社会(37535)
- 期刊
- 济(145865)
- 经济(145865)
- 研究(85810)
- 中国(58279)
- 财(53145)
- 管理(50298)
- 农(41063)
- 科学(34658)
- 学报(33681)
- 教育(31002)
- 技术(28633)
- 业经(28237)
- 农业(28022)
- 大学(27545)
- 融(27311)
- 金融(27311)
- 学学(26054)
- 财经(24065)
- 经济研究(22296)
- 经(20881)
- 问题(18318)
- 业(16815)
- 财会(16380)
- 技术经济(16128)
- 商业(15501)
- 现代(15420)
- 贸(14262)
- 会计(13887)
- 世界(12967)
- 科技(12806)
共检索到4404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胡浩 袭讯 张月月
从GVC、NVC双环流角度出发,对我国制造业空间集聚水平与制造业价值链升级间的关联进行探讨。采用2003~2014年国内统计年鉴数据和WIOD数据,核算国内制造业空间集聚指数、GVC位势指数以及NVC位势指数,在此基础上,将集聚样本数据与位势样本数据进行回归。结果表明:制造业空间集聚对行业价值链内环流升级具有明显驱动作用,对外环流攀升作用效果不显著;异质性条件下,行业集聚水平仅对中技术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攀升展现正向驱动效果,与低、高技术制造业位势关联不明显,但行业空间集聚对高、中、低制造业内环流升级均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行业空间集聚度对外环流位势的影响效果受到内环流位势的正向驱动作用,但该驱动作用对高技术制造业作用效果不明显。
关键词:
制造业集聚 双环流 价值链升级 异质性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简晓彬 周敏
国际产业转移和区际产业转移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具有不同的影响。以江苏为例,分别运用地区和行业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产业转移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不同影响和作用。研究表明,从地区和行业整体看,国际产业转移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从制造业细分行业看,国际产业转移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具有明显推动作用的行业主要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通用设备制造业。区际产业转移则在地区和行业层面均表现出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明显的推动作用。但从业人员、技术及管理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作用大小及方向不尽一致,在地区层面上,二者对地区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推动作用并不明显;而在行业整体层面,二者则表现出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明显的促进作用。据此,提出了科学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加快推进区际产业转移,加大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投入,推动制造业攀升价值链高端等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袁凯华 彭水军 陈泓文
尽管中国制造业出口的低值现象受到广泛关注,但是已有研究普遍忽略了大国整合的潜在优势,这将导致国内价值链对出口价值的影响难以刻画。有鉴于此,本文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首次按照增加值来源的不同,进行了国内价值链与出口价值攀升的量化研究。结果显示:不同于传统的"出口俘获"预期,中国制造业的本国增加值率未因出口规模快速扩张而大幅下降;这一反常现象主要来自国内价值链的延伸,随着入世之后的区际贸易壁垒下降,中国制造业出口不仅充分整合了区域间的资源、推动了价值攀升,而且有效弥补了区域内部的竞争实力不足、带动了出口规模提升;进一步利用结构分解分析,本文发现,相比出口需求,区际关联才是影响国内价值链整合的主导因素,不过受制于市场分割下的扭曲激励,当前的区际关联呈现内陆单向供给沿海、初级产品替代高级要素的低端化走势。因此,在国内价值链已经成为推动中国制造价值攀升重要媒介的背景下,进一步加快市场整合,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制造的低值困境。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陈贵富 何喆
本文在罗默内生增长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理论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产业政策如何影响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并提出了假设猜想。采用中间出口品的国内增加值比例衡量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分别采用虚拟变量、税收优惠、政府研发补贴衡量产业政策,利用2001~2014年我国制造业15个分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发现:在五年规划中提及的鼓励、减税、增加政府补贴均能提高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但是随着政策强度的提高,税收优惠和政府补贴的边际效果产生了分化,减税对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的正向促进影响越来越强,而政府补贴的效果则越来越弱。最后,根据理论模型以及实证分析的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袁中华
近年来"逆全球化"趋势打破了国际原有的生产分工格局,割裂了全球供应链与价值链,对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价值链攀升产生了重要影响。为促使中国制造业在国际价值链中占据有利地位,需构建"三重嵌套型"价值链体系:近期夯实好基础,重构国家价值链(NVC);中期延伸价值链,构建区域价值链(RVC);远期高位势嵌入,构建新型全球价值链(GVC)。同时,为保障中国制造业价值链重构与攀升,应从"企业、平台、政府"三个层面制定相关政策保障措施:企业层面,实施"技术研发、品牌提升、渠道拓展"三大核心战略,以合作共享模式构建产业标准体系;平台层面,着力打造国家创新系统,重点培育境外经贸合作区、专业化市场两个合作平台,积极搭建多样化中介平台;政府层面,以互联互通为先导,以制度质量改善为软实力,加大对外投资的政策支持力度。
关键词:
逆全球化 价值链重构 制造业升级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郑琼洁 王高凤
在阐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影响制造业企业价值链攀升机制的基础上,以2011-2018年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为主要研究对象,设置倾向得分匹配模型验证人工智能对制造业企业价值链攀升的正向促进作用,并基于行业视角研究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对高技术行业、中技术行业、低技术行业等不同行业影响的差异性。研究表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全球价值链攀升整体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分行业看,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对高技术和低技术行业全球价值链位置攀升具有明显的促进效应,且高技术行业效应更为明显,对中技术行业的促进作用不显著。围绕人工智能驱动制造业价值链攀升,应从不同技术层次出发,对高、中、低技术企业采取分类分梯次渐进式策略。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戴翔 李洲 张雨
现有文献虽然肯定了制造业服务化对价值链攀升的重要意义,但主要停留在理论推演层面,且缺乏有说服力的直接经验证据;更没有针对不同的服务投入来源结构对价值链攀升造成的影响进行差异性分析。基于此,文章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特定视角出发,先从理论上分析了不同服务投入来源实现的制造业服务化对制造业攀升全球价值链可能产生的迥异影响,并据此形成了待检验的命题假说。文章进一步采用WIOD提供的基础数据,在有效区分服务投入的国内外来源差异基础上,定量分析了依托不同来源而实现的制造业服务化对价值链攀升的影响。研究发现:如果不区分服务投入的国内外来源结构,而只考虑整体层面的制造业服务化,那么其对制造业攀升全球价值链没有显著影响;如果区分服务投入的国内外来源结构,那么基于国内服务投入增加而实现的制造业服务化程度提升对制造业攀升全球价值链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基于国外服务投入增加而实现的制造业服务化程度提升则会产生显著的负向作用。由此可见,凭借制造业服务化实现制造业的价值链攀升,不能只看"服务化"提升的整体结果,而要对服务投入的国内外来源差异加以区分。因此,推动制造业服务化程度的提升,必须更加注重本国服务业尤其是高级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从而夯实制造业攀升全球价值链的国内产业基础和可靠的产业支撑。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智 董思睿
在当前“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科技金融为破除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低端锁定提供了有力支撑。利用2011-202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从技术转移视角实证考察科技金融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影响。研究发现:科技金融能够促进制造业价值链攀升,且该促进作用表现出地区及来源异质性。一方面,科技金融对东部地区价值链攀升作用明显;另一方面,来自风险投资机构、资本市场、企业的科技金融投入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有显著推动作用。在影响机制方面,技术转移在科技金融促进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过程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对于不同来源的科技金融投入,技术转移的中介作用具有异质性。此外,科技金融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促进效应还具有非线性特征,当技术转移水平跨越门槛值时,促进效应才会凸显。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肖宇 夏杰长 倪红福
研究目标:测算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所处位置并探究改善其位置的路径。研究方法:利用中国工业企业和海关数据库匹配数据及全球投入产出表,测算分析了2000~2009年中国制造业企业全球价值链位置和企业绩效影响。研究发现:中国企业能够跨越更多全球价值链生产阶段,但中国出口中包含了大量他国(或地区)转移价值,中国制造业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还处于较不利地位,需要依靠技术效益提升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来改善,所有制属性显示,外资企业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全球价值链位置攀升作用更明显。研究创新:利用更为精准及连续性更强的匹配数据,从微观大样本实证和指标构建方面丰富了中国企业全球价值链位置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研究价值:揭示了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生产的本质与内涵,指明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相关路径。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任金玲
当前国际产业转移是建立在价值链分工基础上的产业不完全转移。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主要承接的是来自发达国家产业价值链中劳动密集型低端环节的转移,制造业面临着向价值链高端升级的问题。本文对我国制造业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表明,国际产业转移对制造业价值链升级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劳动力投入、技术对制造业价值链升级也未表现出明显的推动作用。而国内资本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却有显著性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价值链分工 产业不完全转移 价值链攀升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杨仁发 李娜娜
本文理论分析外商直接投资(FDI)约束对产业集聚作用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内在机理的影响,采用2016年12月OECD—WTO公布的Ti VA数据库2000—2011年49个经济体的面板数据,运用交互项回归模型进行实证检验,进一步结合面板门限回归分析不同FDI引入水平导致产业集聚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产业集聚显著促进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将FDI约束纳入研究框架后通过单门限检验,产业集聚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结果呈现"U"型关系。当FDI处于门限值以下,产业集聚抑制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而当FDI跨越门限值时,产业集聚显著促进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加强产业集聚程度,已经成为促进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的重要途径,应该制定差异化产业政策、提高FDI外溢能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培育宽松的制度环境与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效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染 杜红梅
文章通过搜集2007—2018年面板数据,从地区和行业两个角度分析了产业集聚对我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地区的制造业集聚对地区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水平存在“U”型影响,但现阶段产业集聚水平低于拐点临界值,因此制造业集聚对地区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有负效应,技术型产业的负效应强度大于传统型产业。从行业角度看,行业的区域性集聚对行业全球价值链水平存在“倒U”型影响,现阶段产业集聚水平低于拐点临界值,因此产业集聚对制造业行业全球价值链水平有正效应。行业的区域性集聚与行业全球价值链水平的关系存在技术型与传统型行业的异质性。结论表明在现阶段的产业发展中,应选择产业的区域性集聚而非区域的产业聚集。
关键词:
产业集聚 全球价值链水平 制造业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秀英 刘胜
随着中国城市空间结构日益从单中心圈层向多中心网络形态转变,学界开始逐渐关注其在产业价值链升级演化中的作用,但相关的探讨仍有待深化。利用中国制造业企业微观数据与城市夜间灯光数据,通过实证分析多中心空间发展模式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有以下发现:首先,多中心空间发展模式促进了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改善,且这一结论有稳健性。其次,多中心空间发展模式对产业价值链攀升的促进效应随城市规模扩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类"倒U"形曲线特征,反映出"竞争"与"溢出"两种效应叠加后的净效应方向。这表明大城市空间发展结构对产业发展的"拥挤效应"、中小城市空间发展结构的"承接效应"已逐步显现,揭示了大中小城市分工协作、功能互补和协调发展在多中心城市群体系中的重要性。此外,空间相关性检验表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在空间上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而空间动态面板数据(SDPD)模型结果表明,多中心空间发展模式除了会对本区域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产生促进效应外,也会对邻域城市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产生空间外溢效应,表现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共生性特点。上述研究结论对推动城市从单中心虹吸走向多中心协同、优化"产城融合"区域联动协作机制、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新格局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绍媛 冯之晴
近年来,全球分工格局逐渐转变为以中国为重要枢纽的双环流格局,为中国制造业高质量进出口带来了新机遇。利用1996—2019年中国制造业进出口质量数据,考察了不同环流中中国制造业进口质量对出口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在RCEP小环流中,中国制造业全部产品、零部件及中间品进口质量提高均可以显著提升其出口质量以及区域价值链地位,但最终品进口质量对出口质量的影响不显著,因而中间产品进口质量的提高是推动中国制造业在该区域出口质量提升的主要因素;在全球大环流中,中国制造业进口质量提高对出口质量的提升作用相对微弱,但在RCEP小环流中进口质量的提高也可以提升其在全球大环流中的出口质量。因此,中国需加强与RCEP其他成员国的产业链分工合作,增加高质量中间产品进口,并借助在RCEP小环流中得到的提升作用,实现制造业在双环流中的高质量出口。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李正彪 陈晔婷
伴随着数据要素推动数字经济全球化影响的深入,数据要素跨境流动影响制造业价值链攀升成为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基于ECIPE-DTE数据库测算了全球46个经济体2014—2018年跨境数据流动限制指数,结合国际面板数据展开跨境数据流动限制与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相关性分析,并通过中介效应考察此影响背后的传导机制。基准回归结果表明,跨境数据流动限制会显著地抑制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结果在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检验显示,研发创新效应、制造业服务化效应和要素匹配效应会产生中介作用,阻碍制造业价值链升级发展。异质性分析发现,跨境数据流动限制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负向作用具有行业类型和经济体类型的显著差异,信息技术水平的提升可以缓解这种负向影响。为此,需要制定合理的跨境数据流动开放政策,打通研发创新壁垒、优化要素配置、加快制造业服务化水平、提升信息技术水平,从而充分发挥跨境数据要素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杠杆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