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16)
2023(9613)
2022(8249)
2021(7404)
2020(5836)
2019(13456)
2018(13271)
2017(25191)
2016(13740)
2015(15163)
2014(15196)
2013(15080)
2012(14674)
2011(13310)
2010(13749)
2009(12341)
2008(12115)
2007(11313)
2006(10207)
2005(9502)
作者
(39661)
(32934)
(32832)
(31088)
(20947)
(15762)
(14940)
(12819)
(12473)
(11772)
(11403)
(10883)
(10788)
(10616)
(10428)
(10289)
(9767)
(9490)
(9432)
(9423)
(8465)
(8134)
(7995)
(7620)
(7553)
(7422)
(7322)
(7280)
(6784)
(6541)
学科
(65308)
经济(65248)
管理(31610)
(30791)
中国(22448)
地方(22196)
(21122)
企业(21122)
方法(20477)
(18944)
数学(17872)
数学方法(17740)
(16903)
贸易(16893)
(16424)
业经(14483)
农业(13264)
(13109)
地方经济(12866)
(12385)
(11782)
(11751)
金融(11750)
(11621)
(11470)
银行(11442)
(11199)
(10661)
环境(10636)
(8916)
机构
学院(191340)
大学(188333)
(84716)
经济(82980)
研究(74315)
管理(66680)
中国(57631)
理学(55089)
理学院(54353)
管理学(53543)
管理学院(53191)
科学(43678)
(41965)
(39639)
(38373)
研究所(34389)
(33412)
中心(33393)
(31246)
财经(29707)
(27875)
师范(27607)
北京(27310)
(27143)
经济学(27117)
(26857)
业大(26006)
农业(25855)
(25374)
经济学院(24490)
基金
项目(120676)
科学(94294)
研究(91895)
基金(84444)
(73582)
国家(72939)
科学基金(61038)
社会(58587)
社会科(55697)
社会科学(55687)
(48283)
基金项目(43601)
教育(41491)
(40377)
编号(37762)
自然(35942)
自然科(35056)
自然科学(35046)
资助(34604)
自然科学基金(34385)
(33288)
成果(31651)
重点(28020)
课题(27608)
发展(27227)
(26775)
(26438)
(24958)
国家社会(24604)
创新(23468)
期刊
(102849)
经济(102849)
研究(64350)
中国(47279)
(32591)
(29228)
学报(27512)
教育(26150)
管理(26038)
科学(25817)
(22631)
金融(22631)
农业(22580)
大学(20945)
学学(19409)
技术(17838)
经济研究(17275)
业经(17194)
财经(14205)
问题(13945)
(13231)
(12643)
(12427)
国际(11905)
世界(11074)
图书(10166)
技术经济(9639)
商业(9232)
(9218)
论坛(9218)
共检索到3182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谢众  李明广  
出口增加值的国内份额能够良好地反映企业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状况。基于2000—2013年中国微观企业数据,本文研究了交通基础设施对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的影响与机制。研究发现,国内交通基础设施改善会对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产生双向效应:一方面会提高企业成本加成率与国内中间品投入,进而提高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促进企业参与国内大循环;另一方面则会增加企业从事加工贸易的比重与进口中间品投入,进而降低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推动企业嵌入国际大循环。交通基础设施对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的总体影响则取决于以上两个效应的相对大小。实证结果显示,负向效应大于正向效应,交通基础设施对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的总体影响显著为负,且企业异质性特征显著。本文从微观层面上解释了我国"内外循环"联动发展的经济事实,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小平  余远  
提升出口国内增加值率(DVAR)是推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国内国际双循环视角,考察二元出口架构下中国制造业出口DVAR的变动特点与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国内循环引致的制造业出口DVAR变动远在对外循环之上;受制于"低端投入→低端制造"的分工路径,国内循环导致了出口DVAR攀升与低端转型并存的发展特点;随着竞合关系的变化,发达国家对于中国制造业出口DVAR的抑制作用逐渐凸显,已经成为对外循环中不可忽视的阻力来源。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张皞   陈绘宇  
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数字经济时代一国服务业发展的前提条件。文章从服务出口国内增加值(DVA,domestic value-added)的视角,通过构建行业层面的数字基础设施指标,利用引力模型实证探究了2014~2018年37个国家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服务贸易的差异化影响,并对数字服务贸易限制DSTRI(digital service trade restrictiveness index)的调节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出口国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抑制服务出口DVA的提升,进口国则反之,进出口国的DSTRI都起到了弱化作用,即与数字基础设施有一定的替代关系。异质性研究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对DVA的影响以及DSTRI的调节作用在国家间、行业间和设施间均存在差异。文章的研究为各国获取更大服务贸易利润,如何平衡“硬”条件和“软”环境即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DSTRI削减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实证支持和政策参考。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刘婕  姚博  
基于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启示,文章通过采用商品价格信息数据和微观企业数据,全面系统考察了国内市场一体化与企业出口附加值所反映的双循环机制关系。研究表明:国内市场一体化有利于促进企业出口附加值提升,工业品部门的国内市场一体化对企业出口附加值提升影响更大,工业投入品的国内市场一体化所产生的效果最为突出。国内市场一体化对营商环境较好地区企业和一般贸易企业的出口附加值提升效果更加明显。研究意味着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后疫情时代应对全球经济衰退的重要战略选择,未来一段时期,推动形成以全国市场一体化为基础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可以作为中国企业提升出口附加值促进国际循环的重要途径。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吴楚豪   唐婧  
中国企业如何通过数字技术竞争提升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对中国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2008~2016年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探究了国内外数字技术差距对中国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国内外数字技术差距与中国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显著负相关,在进行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检验后此结论仍然成立;机制检验发现,技术进步与中国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显著正相关,产品替代能力较弱和技术进步较慢是造成中国企业无法发挥数字技术经济赋能效应的主要原因;拓展分析发现,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与企业贸易网络中心度显著正相关,说明数字化转型企业对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要求更高。这些发现为中国企业参与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提供了理论支撑。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胡翠  李瑞琴  
基于产业关联的视角,以制造业出口企业为研究样本,并结合投入产出表,研究中国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的影响。估计结果表明:(1)总体而言,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有显著为正的影响;(2)分行业来看,不同技术密集度制造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受服务业整体发展程度的影响呈现很大差异,且服务各细分行业发展对制造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的影响也不一样;(3)分地区来看,服务业发展有利于各区域具有比较优势制造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的上升。根据以上结论,提出了因地制宜发展服务业以促进中国对外贸易转型升级的政策建议。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高翔  黄建忠  袁凯华  
研究目标:测算中国制造业2000~2011年的产业上游度及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并考察中国制造业是否存在嵌入位置和出口增值能力之间的"微笑曲线"关系("U"形关系)。研究方法:本文利用世界投入产出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及中国海关贸易数据库,基于投入产出方法及企业出口增加值核算方法进行测算和估计。研究发现:2000~2011年间中国制造业"上游化"趋势明显,然而上游度和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在总体层面不存在"微笑曲线"关系,"微笑曲线"更多是存在于加工贸易企业中。进一步研究后发现,随着产业"上游化"进程的推进,一般贸易企业出口增值能力的"扁平化"趋势明显,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加工贸易企业呈现出明显的"微笑曲线"特征,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加工贸易企业则呈现出截然相反的"武藏曲线"特征。研究创新:从价值链分工和增加值贸易的视角验证了中国制造业是否存在价值链嵌入位置和出口增值能力之间的"微笑曲线"关系。研究价值:为中国制造业实现全球价值链地位攀升及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余骁  黄先海  陈航宇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实现贸易竞争力提质升级的重要举措。本文将知识产权保护与全球生产分工纳入异质性企业框架,从成本节约效应和价值链提升效应揭示出技术后发国家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的影响机制,以及技术距离的调节效应。然后,本文运用2000—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海关贸易数据库匹配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将显著提高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其作用机理在于技术后发国家提升知识产权保护,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挥本国劳动力成本优势,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使企业承接更多高技术生产环节,最终协同提升企业的出口国内增加值率。拓展性分析表明,当与技术前沿越近时,增强知识产权保护对技术后发国家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的促进效应越大。基于这一发现,本文进一步从知识产权保护依赖度与技术距离视角,对不同类型制造业行业分别提出对应的最优知识产权保护策略设计思路。本文丰富了已有知识产权保护促进贸易竞争力的相关研究,为科学构建适宜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提升新时期中国的对外贸易竞争力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示。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孝松  周钰丁  朱丹  黄恒昌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石,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工业化体系在过去较长时间内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完善。然而,近年来,以支柱地位下降、要素禀赋萎缩为主要表现的去工业化特征日趋明显,在当前中国生产深度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大背景下,去工业化对中国以出口获利能力、国际贸易地位为主要内涵的出口国内增加值率产生何种影响需要从正面作出回答。本文研究结论表明:第一,整体而言,去工业化抑制了国内增加值率及其分解后的本地、外地增加值率的提升,但效应符号存在显著的时间维度差异;第二,就作用渠道而言,一方面,去工业化加剧了劳动力在部门间的资源错配,提高了生产要素成本,加重了企业的进口依赖,并对国内增加值率产生负向效应。另一方面,其一定程度带动了生产性服务业的扩张,进而提升了制造业企业的生产效率,并对国内增加值率具有正向效应;第三,丰裕的劳动力供给在去工业化进程中为制造业有效地补充了劳动力缺口,从而平抑了去工业化的不利影响;第四,基于代表性特征构造的测算指标表明,样本期内中国已呈现出“过早”去工业化特征,且其将对国内增加值率产生持续不利影响。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戴翔  李亚  占丽  
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重塑我国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关键在于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发挥本土超大市场规模优势。本文分析认为,发挥超大市场规模优势的战略要义其实不仅在于激发体量优势,还应该充分挖掘和发挥与规模扩张相伴随的消费需求升级可能产生的重要作用。以理论分析为先导,文章利用中国制造业企业层面微观数据,以制造业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提升为竞争新优势的重要体现,实证检验了消费需求可能产生的现实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消费需求升级的确有助于促进制造业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提升,从而在重塑竞争新优势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第二,从具体作用机制看,消费需求升级主要通过激发创新效应以及通过本土市场规模效应,促进制造业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提升。研究不仅从消费需求升级角度,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重塑国际合作与竞争新优势提供了经验证据;而且对于更好地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重塑竞争新优势也有重要政策含义。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祝树金  金小剑  赵玉龙  
本文基于2000—2006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贸易数据库匹配数据,测算了中国企业的出口国内增加值率,并构建进口产品转换强度和进口产品种类范围来反映企业进口产品转换,实证研究了进口产品转换对于出口国内增加值的影响。结果表明:企业进口产品转换强度对出口国内增加值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进口产品范围扩大对出口国内增加值提升具有抑制效应;对不同贸易类型、不同所有制、不同要素密集度企业而言,实证结果比较稳健。进一步的影响机制检验表明,企业进口产品转换通过生产率、要素密集度、贸易条件和贸易结构等路径显著影响了出口国内增加值。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郭晶  刘菲菲  
文章对Upward(2013)的出口国内增加值测度方法进行修正,使用2000~2006年中国海关数据库和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匹配数据,测度中国出口国内增加值。结果表明:中国出口国内增加值呈上升趋势;高技术含量产业、加工贸易企业、外资企业和大型企业等出口国内增加值低于其他类型但提升明显。进一步的实证研究表明:中国出口国内增加值的提升既来自于FdI等外部因素拉动,也来自于服务投入等内部高端要素的推动。因此,中国全球价值链升级政策要进一步促进投资的自由化和便利化,并着力实现向内部高端要素的动力机制转换。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楠  史贝贝  白东北  
本文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海关贸易数据库,分析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对制造业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DVAR)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发现: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对制造业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对技术密集型行业提升效果最大。机制检验表明新型基础设施对国内中间品投入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替代效应”,对出口企业成本的降低具有显著的“成本效应”,并且随着这两种效应的推进,其对制造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的提升作用增强。异质性检验表明,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对经济发达地区、加工贸易以及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出口国内附加值率促进效果更好,其中就贸易发展方式而言,有助于推动低附加值的加工贸易向高附加值的一般贸易转变。本文基于微观企业视角,考察了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与制造业企业对接发展的作用结果,为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发展及推动中国制造业实现出口升级的路径探索提供理论和经验参考。
[期刊] 国际贸易问题  [作者] 李宏亮  谢建国  杨继军  
本文通过拓展Kee和Tang (2016)模型揭示了金融业开放对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的影响机理,并利用中国工业企业与海关贸易匹配数据进行检验。研究发现:金融业开放显著提高了中国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这一结果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从分企业类型来看,金融业开放对出口国内增加值率的正向效应随着加工贸易类型企业出口比重的提高而减弱,对民营和外资企业以及高技术企业的促进作用明显;从地区差异来看,金融业开放对东中部地区企业的影响显著,并且地区金融发展水平进一步强化了金融业开放的促进作用;中间机制检验结果表明,金融业开放带来的融资约束纾解通过成本加成和研发创新两个渠道影响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本文结论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扩大金融业开放对中国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动作用,同时也为政府部门持续推进金融市场改革以及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占丽  戴翔  
传统理论认为,扩大服务业开放有助于促进制造业攀升价值链高端并提升附加值创造能力,但实践中却存在着扩大服务业开放未能有效破解制造业因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从而出口附加值创造能力提升受制的悖论。主要原因可能在于,扩大服务业开放后,国外服务要素作为中间投入直接进入制造业的"直接效应"与反向拉动国内服务业发展的"间接效应",对企业出口国内增加值率具有相反作用。进一步利用中国企业层面经验数据进行检验,还发现上述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因此,在中国制造业亟待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和提升出口国内增加值率的新阶段,依托扩大服务业开放的促进作用不能简单因袭"拿来主义"路径,更要注重开放的竞争效应、溢出效应、关联效应等有助于拉动国内服务业发展的作用机制,以及其实际影响可能具有的异质性特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