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492)
2023(8108)
2022(7032)
2021(6388)
2020(5495)
2019(13337)
2018(12917)
2017(25810)
2016(14242)
2015(16364)
2014(16805)
2013(16962)
2012(16032)
2011(14600)
2010(14948)
2009(14002)
2008(14329)
2007(12977)
2006(11181)
2005(10157)
作者
(43500)
(36218)
(36192)
(34431)
(23328)
(17462)
(16904)
(14202)
(14007)
(13064)
(12490)
(12229)
(11674)
(11602)
(11401)
(11394)
(11318)
(10848)
(10687)
(10686)
(8999)
(8974)
(8936)
(8483)
(8232)
(8133)
(8129)
(8034)
(7438)
(7287)
学科
(67999)
经济(67937)
管理(37847)
(35934)
方法(31358)
数学(28291)
数学方法(28053)
(27692)
企业(27692)
中国(19074)
地方(17029)
(16416)
(14845)
(13450)
(13069)
贸易(13063)
(12440)
(11461)
业经(11399)
农业(10487)
(10376)
金融(10374)
(9708)
银行(9683)
环境(9604)
(9234)
(9192)
(8747)
财务(8729)
财务管理(8706)
机构
大学(216846)
学院(213854)
(91798)
经济(89773)
管理(81696)
研究(75428)
理学(69747)
理学院(68861)
管理学(67730)
管理学院(67302)
中国(57029)
(49998)
科学(45538)
(41440)
(39082)
(37432)
(35447)
研究所(35195)
中心(34707)
财经(33160)
业大(32791)
北京(31440)
(29878)
农业(29609)
经济学(29069)
(28093)
师范(27818)
(26703)
经济学院(26382)
(26263)
基金
项目(139397)
科学(109345)
基金(101520)
研究(99675)
(88026)
国家(87342)
科学基金(74836)
社会(63566)
社会科(60273)
社会科学(60249)
基金项目(54186)
(53843)
自然(48802)
自然科(47699)
自然科学(47686)
自然科学基金(46811)
(46209)
教育(45443)
资助(42489)
编号(39946)
成果(32552)
重点(31410)
(31337)
(30735)
(28285)
课题(28133)
科研(26833)
创新(26637)
教育部(26616)
大学(25862)
期刊
(100726)
经济(100726)
研究(65320)
中国(40762)
学报(33507)
(32440)
(32265)
科学(30541)
管理(27625)
大学(24637)
学学(23074)
农业(21442)
(21429)
金融(21429)
教育(18692)
技术(17689)
财经(16833)
经济研究(15882)
问题(15846)
业经(15519)
(14354)
(11992)
(11772)
技术经济(11312)
统计(11109)
理论(10962)
商业(10736)
现代(10300)
国际(9950)
(9899)
共检索到3217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魏丽华  
以2000~2014年的价格指数为依据,通过测算京津冀与沪苏浙两大城市群的市场整体相对价格方差、城市群内两两城市之间的相对价格方差、以及个体方差与区域市场整体相对价格方差之差的绝对值,可以看出近15年来两大城市群的市场协同度都在波动起伏中呈现出提高的态势。同时也显示,沪苏浙城市群的市场协同度普遍高于京津冀城市群、两大城市群内核心城市发挥的协同功能各不相同、非核心城市的市场协同关系差异明显等一系列特征。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肖金成  马燕坤  
京津冀地区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省全域。北京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天津是我国重化工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河北省环绕京津,既拱卫京畿,又为京津提供能源、原材料和农产品,还是京津的生态屏障。从历史上看,京津冀地区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始终有着很高的依存度和关联度。但由于行政的分割,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叶堂林  李国梁  
我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化的关键时期,发展模式亟需由传统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打造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和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目标。文章通过构建空间模型对创新扩散效应进行测度,探讨影响京津冀创新扩散的关键因素,并试图找寻区域性创新扩散枢纽。研究发现,京津冀与长三角两城市群中创新各环节的空间均衡度存在明显差异;京津冀的技术推广企业在创新腹地中的部分节点城市高度集聚,区域性创新枢纽建设基础较好。同时,研究也发现京津冀范围内人员结构和技术引进模式制约着创新产出效率的提升。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魏丽华  
城市经济势能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市辐射范围的远近,也决定着城市群综合竞争力的高低。经过选取指标进行对比发现,京津冀城市群的城市经济势能量级与沪苏浙城市群存在着明显差距。京津冀城市群应以雄安新区的设立为契机,借鉴发达地区经验,扩大其经济势能量级,积极培育周边地区的发展新动能,增强附近区域吸引力,构建均衡的城市空间布局,深化京津冀协同发展。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魏丽华  
城市经济势能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市辐射范围的远近,也决定着城市群综合竞争力的高低。经过选取指标进行对比发现,京津冀城市群的城市经济势能量级与沪苏浙城市群存在着明显差距。京津冀城市群应以雄安新区的设立为契机,借鉴发达地区经验,扩大其经济势能量级,积极培育周边地区的发展新动能,增强附近区域吸引力,构建均衡的城市空间布局,深化京津冀协同发展。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潘春苗  母爱英  翟文  
城市群协同创新问题是学术界研究热点之一,但不同城市群协同创新网络之间的比较研究却鲜受关注。基于跨城市合著论文、跨城市联合申请发明专利、省际间技术交易数据,对比分析京津冀、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网络结构和空间特征,研究表明:三大城市群的知识创新合作网络与专利技术合作网络的整体特征相统一,粤港澳大湾区各项指标位居首位,但二者在子群划分和空间布局上有所差异;北京、上海是重要的技术输出地,广东得益于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配套条件,成为北京、上海技术输出的重要吸纳地。为进一步提升三大城市群协同创新水平,应重点解决好城市间协同创新不平衡问题,充分发挥核心节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优化软硬配套环境。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魏丽华  
产业协同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构建京津冀新型战略性城市群,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规划实施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构建京津冀新型战略性城市群,对产业协同发展的具体要求集中体现在产业关联度高与结构合理度优这两个方面。因此,构建京津冀新型战略性城市群产业协同系统,就需要从科学的产业协同机制、协同化的产业结构系统、合理的产业空间布局等三个方面着手来探索实施。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  杨伟中  
本文从城市经济联系的角度,基于修正后的城市经济引力模型,对中国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这三大城市群内城市相互经济引力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城市群内城市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但京津冀区域发展的协同性、紧密性、均衡性均落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京津冀城市间经济联系紧密度不足,京津虹吸效应明显,经济流动单向性突出。鉴于此,应引导京津资源向河北各市有序流动,着力提升城市间经济流动的均衡性,促进区域发展的协同性。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陈诗波  王书华  冶小梅  唐文豪  
由于当前京津冀区域内部科技要素分布极为不均,科技合作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协同不完善,促进创新资源整合的一体化要素市场不活跃,区域内部创新资源配置落差较大等原因,致使区域科技创新的联系和协作程度较低。对此,研究提出建立京津冀跨区域科技合作与协调机制,联合共建一批协同创新示范基地,统筹加强区域科技人才的联合培养与双向交流,积极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以及整合财税、金融等政策手段,合力推进区域协同创新等对策建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刘敏  王海平  
区域协调发展是一项世界性的大课题。由于政治考量、经济实力、产业层次、资源环境、社会发展等若干差异因素存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存在体制机制障碍。文章通过从组织管理、协同机制、规划法案等角度对世界六大城市群协调发展规律进行梳理和归纳,可以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提供经验借鉴。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进行剖析,有针对性地提出设立高规格办事机构、理顺三地协同机制、出台协同发展法规等借鉴措施。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孟翠莲  赵阳光  刘明亮  
北京大城市病形势日趋严峻,主要表现在空气污染、交通拥堵、资源短缺、收入差距、房价高企等方面,亟须治理。其根源在于北京主体功能繁杂、机构臃肿,此外还与城市规划不合理、管理粗放、体制机制掣肘等。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视角,从明确区域战略地位、打破单一中心格局、保障城市间交通网络衔接三个层次入手,能够有效缓解资源、环境、人口、房价压力,有力解决北京大城市病问题。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金鹿  王琤  
在梳理总结城市群相关理论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基于世界级城市群核心功能特征,构建了世界级城市群评价体系。在对数据进行无量纲标准化处理后,对我国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城市群的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分析并结合定性判断,客观识别京津冀区域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关键要素和突出短板,并据此提出以中央企业带动产业链协同与新增长极培育并举做大经济规模,以交通基础设施的互通优化区域空间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提升区域创新竞争力,推动公共服务一体化提升生活品质,坚持区域协同治理建设宜居生态环境的发展对策。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赵景华  冯剑  张吉福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应与其内在发展规律有效结合,方能事半功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作为城市群发展的两大主要产业门类,其协同集聚水平决定了城市群发展的质量和成熟程度。以京津冀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对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联系和空间互动进行定量分析,发现两者的供需关系是它们形成空间集聚的基本动因,但非唯一因素,知识溢出和劳动力池共享等外部性也是两者空间集聚的原因。未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理顺本地区产业分工链条,充分发挥北京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区域辐射作用,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方创琳  
推动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既是一项国家重大战略,又是一个复杂的长期博弈过程,需要遵循科学理论,尊重科学规律,推动京津冀城市群实现共同繁荣昌盛、共享蓝天白云、共担发展风险、共建世界都会的战略目标。本文从理论上提出了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的科学理论基础与科学规律。认为推进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应以协同论、博弈论、耗散结构理论和突变论作为科学理论基础,其中协同论为核心理论。京津冀城市群的协同发展过程是一个博弈、协同、突变、再博弈、再协同、再突变的非线性螺旋式上升过程,每一次博弈—协同—突变过程,都将城市群的协同发展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方创琳  
推动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既是一项国家重大战略,又是一个复杂的长期博弈过程,需要遵循科学理论,尊重科学规律,推动京津冀城市群实现共同繁荣昌盛、共享蓝天白云、共担发展风险、共建世界都会的战略目标。本文从理论上提出了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的科学理论基础与科学规律。认为推进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应以协同论、博弈论、耗散结构理论和突变论作为科学理论基础,其中协同论为核心理论。京津冀城市群的协同发展过程是一个博弈、协同、突变、再博弈、再协同、再突变的非线性螺旋式上升过程,每一次博弈—协同—突变过程,都将城市群的协同发展推向更高级协同阶段,并呈现出阶段性规律。具体包括协助阶段、协作阶段、协调阶段、协合阶段、协同阶段、协振阶段、一体化阶段和同城化阶段共8大阶段。进一步分析认为,京津冀城市群协同发展的真正内涵是推动城市群实现规划协同、交通协同、产业协同、城乡协同、市场协同、科技协同、金融协同、信息协同、生态协同和环境协同,建设协同发展共同体。本文成果旨在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科学基础和理论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