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906)
- 2023(18349)
- 2022(15725)
- 2021(14749)
- 2020(12371)
- 2019(28540)
- 2018(28138)
- 2017(54118)
- 2016(29175)
- 2015(32761)
- 2014(32596)
- 2013(32041)
- 2012(28974)
- 2011(25810)
- 2010(25717)
- 2009(23998)
- 2008(24052)
- 2007(21206)
- 2006(18771)
- 2005(16785)
- 学科
- 济(114399)
- 经济(114220)
- 管理(107406)
- 业(103942)
- 企(98510)
- 企业(98510)
- 方法(55030)
- 数学(44299)
- 数学方法(43702)
- 财(40349)
- 业经(32185)
- 制(28820)
- 务(28309)
- 财务(28221)
- 财务管理(28168)
- 中国(27813)
- 农(27403)
- 企业财务(26773)
- 理论(23614)
- 学(22451)
- 和(21429)
- 技术(21217)
- 银(20593)
- 银行(20554)
- 划(20499)
- 体(19960)
- 贸(19483)
- 贸易(19469)
- 行(19431)
- 易(18944)
- 机构
- 大学(412858)
- 学院(411179)
- 管理(170851)
- 济(164156)
- 经济(160473)
- 理学(146174)
- 理学院(144644)
- 管理学(142355)
- 管理学院(141541)
- 研究(126995)
- 中国(100490)
- 京(86958)
- 财(83294)
- 科学(75900)
- 财经(65309)
- 江(61771)
- 所(61416)
- 中心(59681)
- 经(59308)
- 农(56945)
- 业大(56865)
- 研究所(55313)
- 北京(54445)
- 范(51274)
- 师范(50816)
- 经济学(49770)
- 州(49349)
- 财经大学(48801)
- 院(46721)
- 商学(45550)
- 基金
- 项目(275852)
- 科学(219052)
- 研究(204327)
- 基金(202502)
- 家(174416)
- 国家(172925)
- 科学基金(151368)
- 社会(130118)
- 社会科(123367)
- 社会科学(123333)
- 基金项目(107098)
- 省(106616)
- 自然(98204)
- 自然科(95972)
- 自然科学(95950)
- 教育(94466)
- 自然科学基金(94242)
- 划(89126)
- 编号(83332)
- 资助(82848)
- 成果(67332)
- 部(61471)
- 重点(60876)
- 创(58335)
- 发(56619)
- 课题(56289)
- 创新(54337)
- 制(54054)
- 教育部(53845)
- 国家社会(53610)
- 期刊
- 济(182920)
- 经济(182920)
- 研究(120845)
- 中国(78034)
- 财(69992)
- 管理(69395)
- 学报(59431)
- 科学(56431)
- 农(50232)
- 大学(46970)
- 学学(44160)
- 教育(43782)
- 融(38633)
- 金融(38633)
- 技术(37912)
- 农业(33967)
- 财经(33095)
- 业经(29381)
- 经(28330)
- 经济研究(27825)
- 问题(22892)
- 技术经济(20899)
- 财会(20784)
- 理论(20339)
- 业(19950)
- 图书(19517)
- 现代(19427)
- 版(18714)
- 会计(18685)
- 科技(18605)
共检索到6085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张莉艳 周会斌
国企高管对自身报酬定价的较强控制力决定了其报酬激励机制的扭曲和低效,在代理理论解释乏力的情况下,从经理权力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会更有说服力。基于此,文章从管理层权力理论的视角对国企高管的报酬定价机制做出新的解释。认为高管之所以能够影响自身报酬定价,是由于在国企产权安排和治理机制存在缺陷的制度背景下,结合长期积累的社会资本具备了一种"超权力",从而通过报酬方案的制订攫取了更多的控制权收益。
关键词:
国企高管 报酬定价 超权力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陈震 丁忠明
本文依据贝恩分类法和《中国产业发展监测与分析报告》披露数据,对垄断行业和完全竞争行业进行对比研究。研究发现,在高管薪酬契约中,垄断企业的规模权重和业绩权重均大于完全竞争企业,垄断企业高管能够利用管理层权力制定出利己的薪酬契约。同时,量化分析得出,公司规模是薪酬的最重要影响因素,其对薪酬的影响远大于业绩对薪酬的影响,规模薪酬大约是业绩薪酬的40—65倍,较大的企业规模与不合理的规模权重是垄断企业高管薪酬过高的直接原因。此外,研究还发现,高竞争度能抑制管理层权力对薪酬的直接影响,降低显性权力薪酬,垄断则对抑制显性权力薪酬无效。当高竞争使得完全竞争企业的显性权力薪酬受限时,其高管会谋求与规模相关的隐...
关键词:
管理层权力 垄断 公司规模 薪酬契约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刘星 徐光伟
基于我国国有企业高管薪酬激励的制度背景,公司内外部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可能导致高管薪酬具有能升不能降的刚性特征。本文以2005-2010年国有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政府管制、管理层权力对国企高管薪酬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1)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管制降低了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导致高管薪酬不仅具有向下的刚性,也具有向上的刚性;(2)高管利用手中权力影响了自身薪酬契约,导致薪酬具有向下的刚性和向上的弹性。薪酬业绩敏感性存在的不对称现象,说明高管利用手中权力具有获取私利的动机;(3)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地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较低、公司治理结构也较为完善,国企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显著增强,市场化改革减少了...
关键词:
政府管制 管理层权力 高管薪酬 薪酬刚性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孙园园 梁相 史燕丽
笔者从薪酬辩护理论的视角,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给高管薪酬激励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大股东掏空对公司业绩造成不利影响后,高管会将大股东掏空作为卸责的借口,降低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增加在职消费。特别是在上市公司管理层权力较大的情形下,辩护能力增强,这种现象更加突出。这说明大股东掏空会成为高管薪酬卸责的借口,降低高管薪酬激励的效果。上市公司应注重优化股权结构,限制管理层权力的膨胀,才能促进高管薪酬激励效果的有效发挥。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孙园园 梁相 史燕丽
笔者从薪酬辩护理论的视角,对大股东掏空行为给高管薪酬激励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大股东掏空对公司业绩造成不利影响后,高管会将大股东掏空作为卸责的借口,降低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增加在职消费。特别是在上市公司管理层权力较大的情形下,辩护能力增强,这种现象更加突出。这说明大股东掏空会成为高管薪酬卸责的借口,降低高管薪酬激励的效果。上市公司应注重优化股权结构,限制管理层权力的膨胀,才能促进高管薪酬激励效果的有效发挥。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蔡地 万迪昉
以2004~2006年间的国有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政府干预、管理层权力对国企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干预降低了由当地国资委所控制国企的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但对当地由中央国资委所控制国有企业的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没有显著影响;对地方国有企业而言,独立董事比例越高,其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反而越低,没有发现两职合一对其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有显著影响;对中央国有企业而言,独立董事比例和两职合一对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都没有显著影响。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高文亮 罗宏 程培先
"最优契约论"与"管理权力论"是目前管理者激励领域研究的两种主要理论基础。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与国外资本市场上公司高管薪酬一样具有粘性特征,这与"最优契约论"的观点不符。薪酬粘性是指高管薪酬的业绩敏感性存在不对称的特征,业绩上升时薪酬的增加幅度显著高于业绩下降时薪酬的减少幅度。笔者研究发现,管理层权力型企业的高管薪酬显著高于非管理层权力型企业的高管薪酬,并具有更高薪酬粘性。
关键词:
管理层权力论 薪酬粘性 异常薪酬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傅颀 汪祥耀
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推进,企业所得税改革的完成以及全流通时代大量薪酬管理新规的出台,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结构悄然发生着一系列变化。本文依托中国新兴的转型市场背景,选取2007—2011年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了不同所有制结构下货币薪酬与在职消费两种薪酬激励契约选择的替代与变化。研究发现伴随薪酬契约的市场化改革,国有企业相对于民营企业而言更倾向于采用货币薪酬替代在职消费,其间中央国有企业的薪酬契约替代意愿更为强烈,显性薪酬在当前确实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激励形式。同时本文从管理层权力视角剖析了其对薪酬契约选择的影响,检验结果表明管理层权力的增大抑制和削弱了薪酬契约的有效性,表现为货币薪酬...
[期刊] 中国劳动
[作者]
陈远志 任佳伟 李硕
薪酬激励理论经历了从最优契约论到管理层权力论的发展,合理的薪酬设计能够降低代理成本,促使高管将自由现金流以股利形式分配给股东。但随着管理层权力的扩大,高管薪酬本身可能也是代理问题的一部分。本文基于管理层权力视角,研究高管薪酬对股利政策的影响。研究发现,高管薪酬对现金股利支付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管理层权力弱化了高管薪酬与现金股利支付水平的正相关关系。
关键词:
管理层权力 高管薪酬 股利政策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徐广
合理有效的高管薪酬契约不仅能够对高管产生显著的激励效用,还能降低企业的委托代理成本。高管的薪酬激励是当今公司治理的热点话题。本文基于2010~2014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实证分析企业的管理层权力与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着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的特征,即公司业绩上涨所带来的薪酬上涨幅度明显大于业绩下降所带来的薪酬下降幅度。此外,这种薪酬-业绩的非对称特征在国有企业之中体现的更为明显。进一步,管理层权力越大的企业,高管的薪酬业绩敏感性特征越严重。
关键词:
管理层权力 产权性质 薪酬-业绩敏感性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清刚 胡亚君
高管薪酬通常以公司业绩为基础确定。很多公司收益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但其高管薪酬却高于行业平均值,本文将这种情况认定为异常高管薪酬。本文选取2003-2009年沪深两市全部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分析了异常高管薪酬与管理层权力的关系。研究发现,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兼任、股权分散及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低的企业中,异常高管薪酬现象越严重,即管理层权力越大,发生异常高管薪酬的可能性越大。这一研究结果应引起投资者、债权人、国资委及证券监管部门等的关注。
关键词:
管理层权力 高管薪酬 异常高管薪酬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任广乾
本文分析了管理层权力通过薪酬标杆的选取影响自身薪酬制定的过程和机理,并以2011~2014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管理层权力对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的影响,探究了薪酬标杆在管理层权力和高管薪酬制定之中的传导作用。实证结果表明,管理层权力以及薪酬标杆与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均存在正相关关系,上市公司高管利用管理层权力影响薪酬制定的路径之一,是通过影响董事会对薪酬标杆的选取进而达到操纵自身薪酬的目的。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谭庆美 景孟颖
以我国主板上市企业数据为基础,实证检验了上市企业管理层权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内部治理机制对管理层权力——企业绩效敏感性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内部治理机制影响管理层权力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敏感性,当不考虑内部治理机制时,企业绩效与管理层权力综合变量在1%水平上显著正相关,具有较高教育背景和持有企业股权的管理层,能为企业带来更好的业绩。当考虑内部治理机制时,企业绩效与管理层权力综合变量仅在10%水平上正相关。管理层权力综合变量对股权制衡度较低和独立董事比重较高的企业的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陈震
本文从薪酬差距的影响因素出发,对我国企业核心高管与非核心高管之间的薪酬差距进行研究。针对上市公司全样本的实证分析发现,企业较大的经营风险会降低高管业绩衡量的准确性,企业需要增加薪酬差距,来维持非核心高管参与竞赛的积极性。同时,核心高管出于"自利"的原因,也会利用手中的管理层权力,增加其与非核心高管间的薪酬差距。此外,针对垄断企业和完全竞争企业的对比研究发现,垄断企业的经营风险较小,经营风险对垄断企业薪酬差距无显著影响;而管理层权力对完全竞争企业薪酬差距无显著影响,这与高竞争度环境对公司治理起到补充和完善作用,能抑制核心高管的"自利"行为有密切关系。本文既丰富了薪酬差距的相关文献,又为我国政府降...
关键词:
经营风险 管理层权力 垄断企业 薪酬差距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李洋 汪平 曹琴
董事联结作为一种非正式的制度安排,是企业获取异质性信息和稀缺资源的重要渠道。本文基于社会网络关系视角,构建了公司层面的董事网络中心度,考察董事联结对管理层权力与高管薪酬粘性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管理层权力越大,高管薪酬粘性越强;董事网络中心度弱化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负向调节效应。进一步区分联结强度后发现,内外部董事联结关系的强弱会对治理效应产生差异化影响,需要警惕内部董事的强联结关系存在正向调节效应而加剧高管薪酬粘性。以上发现意味着,网络位置与联结强度是影响董事联结治理效果的两大关键要素,董事联结的网络位置对管理层权力及薪酬粘性会产生重要的治理机制,但其作用的发挥同时需要依赖于内外部董事联结关系的强弱。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