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051)
- 2023(17068)
- 2022(14291)
- 2021(13229)
- 2020(11187)
- 2019(25365)
- 2018(25117)
- 2017(48590)
- 2016(26496)
- 2015(29640)
- 2014(29702)
- 2013(29156)
- 2012(26299)
- 2011(23540)
- 2010(23517)
- 2009(22035)
- 2008(22121)
- 2007(19779)
- 2006(17615)
- 2005(16120)
- 学科
- 济(107249)
- 经济(107079)
- 业(98498)
- 管理(97795)
- 企(93613)
- 企业(93613)
- 方法(48266)
- 数学(38123)
- 数学方法(37744)
- 财(37475)
- 业经(31663)
- 中国(27263)
- 农(27151)
- 务(26797)
- 财务(26720)
- 财务管理(26686)
- 制(26398)
- 企业财务(25446)
- 理论(20589)
- 学(20382)
- 技术(20288)
- 和(19707)
- 体(19257)
- 划(19093)
- 地方(18203)
- 农业(17913)
- 贸(17877)
- 贸易(17864)
- 银(17435)
- 银行(17388)
- 机构
- 大学(381332)
- 学院(380577)
- 管理(155943)
- 济(153404)
- 经济(150127)
- 理学(134281)
- 理学院(132902)
- 管理学(130938)
- 管理学院(130235)
- 研究(120623)
- 中国(93066)
- 京(80919)
- 财(76368)
- 科学(72042)
- 财经(60434)
- 所(59418)
- 江(57231)
- 农(56159)
- 经(54777)
- 中心(54766)
- 业大(53855)
- 研究所(53420)
- 北京(50762)
- 范(47001)
- 师范(46568)
- 经济学(46161)
- 州(45605)
- 财经大学(44898)
- 院(43854)
- 农业(43643)
- 基金
- 项目(253725)
- 科学(201840)
- 基金(187055)
- 研究(187035)
- 家(161499)
- 国家(160101)
- 科学基金(139897)
- 社会(120146)
- 社会科(113885)
- 社会科学(113857)
- 基金项目(99330)
- 省(98058)
- 自然(90716)
- 自然科(88665)
- 自然科学(88645)
- 自然科学基金(87115)
- 教育(85397)
- 划(81833)
- 编号(76149)
- 资助(75975)
- 成果(61652)
- 部(56332)
- 重点(55865)
- 创(53541)
- 发(52146)
- 课题(51209)
- 制(50368)
- 创新(49817)
- 国家社会(49598)
- 教育部(49112)
- 期刊
- 济(173566)
- 经济(173566)
- 研究(113331)
- 中国(72601)
- 财(63399)
- 管理(63091)
- 学报(56850)
- 科学(53673)
- 农(51239)
- 大学(44133)
- 学学(41633)
- 教育(38926)
- 融(35389)
- 金融(35389)
- 农业(34458)
- 技术(33091)
- 财经(30883)
- 业经(28893)
- 经济研究(26663)
- 经(26371)
- 问题(22415)
- 技术经济(19357)
- 业(19243)
- 理论(18609)
- 现代(18463)
- 财会(18280)
- 图书(17655)
- 科技(17562)
- 版(17362)
- 商业(17045)
共检索到56341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吴梦云 赵喜仓 张济建
转型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特别是控制权和声誉机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直接影响国企的核心竞争力。本文在分析控制权和声誉机制的长期激励效应的基础上,探讨了国企经营者行为短期化的表现及原因,并就建立有效的控制权和声誉机制,激励经营者行为长期化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
转型 控制权 声誉 长期化行为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黄群慧 李春琦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周莉 蒲勇健
本文运用简单的模型就声誉激励作用机理进行说明,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发挥声誉激励作用的四大机制,包括市场机制、监督机制、报酬机制以及信任机制,以期为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的建立和有效运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
经营者 声誉 激励机制
[期刊] 财会通讯(学术版)
[作者]
袁春生
本文认为,管理主义动机是推动西方企业并购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下,企业高层经营管理者基于维护控制权及其控制权收益(包括政治收益)的管理主义动机则是促进我国国有企业并购行为的深层次原因。分析表明,并购有利于提高经营者的控制权收益,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能满足经营者体现其“企业家精神”、自我实现的控制权需要。经营者控制权激励(即对控制权收益最大化的要求)是推动我国国有企业并购的制度动因。
关键词:
控制权控制权收益 并购 激励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孔峰 宋国平
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国有企业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如何设计一个合理的激励合同来消除两者之间的利益冲突,是委托代理理论遇到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本文结合国有企业经营者双重身份的特点,在经营者市场声誉和政治声誉的双重声誉下,以股权激励报酬为例对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最优合同进行研究,认为最优激励程度与经理人风险规避系数、企业业绩波动性及各种努力的成本系数成反比,与努力之间的相关性成正比;随着短期努力对当期业绩的贡献系数和长期业绩对当期业绩的负效应系数的增大,最优激励水平不断弱化。
关键词:
股权激励 政治声誉 市场声誉 最优合同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徐明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声誉激励正逐渐成为现代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首先对国有企业经营者声誉机制的现实进行考察,然后对经营者声誉激励机制进行单阶段和多阶段博弈分析,进而结合国企实际,提出建立国企经营者声誉激励机制的对策。
关键词:
声誉机制 国有企业 国企经营者 激励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春琦
本文在论述经营者声誉激励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声誉激励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实施国有企业经营者声誉激励所面临的障碍,并针对这些障碍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国有企业 声誉 激励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付玉秀,张洪石
本文分别从管理学与经济学角度对创业企业家的激励机制中的三个方面:风险报酬、控制权、声誉进行深入分析,确定了创业投资风险管理中对创业企业家代理风险的控制与防范措施。
关键词:
创业投资 风险报酬 控制权 声誉机制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书林 霍春辉
私人收益的存在降低了控制权市场的有效性,损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并且影响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对控制权私人收益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进而结合中国控制权私人收益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从独立董事声誉激励的视角提出了控制权私人收益的内部治理方法。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龙建成
本文利用无差异曲线理论及分析工具,分析了经营者激励作用于公司绩效的条件。本文的分析表明,经营者激励对公司绩效的作用取决于经营者在激励收益和在职收益二者之间的选择,而经营者的选择则取决于经营者对公司的控制程度。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战勇
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是降低银行经营风险的重要保障。监管等外部约束常会出现失灵,而纯粹职业生涯考虑虽能激发银行经营者内在激励效应,但无法解决经营者职业生涯末期的徇私问题。因此,“外部约束”与“内在激励”相结合成为内部治理机制建设的需要。两期动态博弈模型显示,监管的引入削弱了隐性职业声誉激励,产生一定“挤出效应”;监管的引入虽然没有完全解决徇私问题,但使银行经营者在其职业生涯末期的忠诚度增强,改善了纯粹依靠职业声誉所产生的激励。监管有效也需要一定条件:一是好的职场环境,二是公平的声誉评价机制,三是合适的监管强度。可见,提升银行内部控制水平是个系统工程,除了要完善机制外,还要加强银行文化和共同价值观建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江红莉 何建敏
文章通过建立双重任务下的委托代理模型,得出在行政任命制下,国企经营者会被现实利益所诱导,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非经营性任务中,忽视企业经营利润的结论,探寻形成这一现象的机理,建议完善市场化选择国企经营者的机制,激励国企经营者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经济利润任务中。
关键词:
委托代理模型 激励 行政任命 市场选择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徐旭珊 田军 覃蓉芳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何凯 王瑞华
目前,国内外虽然有大量文献研究了股权激励,但多集中于动机方面,形成了二元固化思维,局限于股权激励福利动机、激励动机认识。前期,我们从声誉机制角度研究探讨了股权激励,发现了股权激励声誉效应可以产生声誉收益,这一发现使得一些净现值为负的股权激励成为可能,在此基础上首次提出了股权激励的声誉机制,并首次建立了理论框架。此次,笔者通过2007—2014年A股样本,发现股权激励存在声誉效应,股权激励带来的增量信息和增量声誉,能够获得资本市场信息中介的认可,显著吸引更多分析师的关注。这种声誉效应使得一些股权激励决策在净现值为负时仍存在实施的可能性,为股权激励决策声誉效应理论补充了关键证据。笔者这一重要理论创...
关键词:
股权激励 声誉效应 分析师关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屠巧平 姚远
本文以1998年-2004年股权转让终止的公司为样本,以当年控制权转移成功的公司为配对样本,采用均值比较和Logistic回归的方法,研究股权转让终止公司的特征及管理者激励对管理层行为的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