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489)
- 2023(8136)
- 2022(6784)
- 2021(6269)
- 2020(5003)
- 2019(10867)
- 2018(10323)
- 2017(19077)
- 2016(10608)
- 2015(11232)
- 2014(10690)
- 2013(10299)
- 2012(9688)
- 2011(8631)
- 2010(8708)
- 2009(7910)
- 2008(7878)
- 2007(6787)
- 2006(5854)
- 2005(5070)
- 学科
- 济(39635)
- 经济(39588)
- 管理(27607)
- 业(26207)
- 企(19804)
- 企业(19804)
- 方法(17188)
- 数学(15159)
- 数学方法(14976)
- 学(12876)
- 农(12298)
- 中国(10039)
- 财(9885)
- 贸(9317)
- 贸易(9317)
- 易(9081)
- 业经(8951)
- 农业(8582)
- 环境(7199)
- 地方(6667)
- 制(6610)
- 银(6204)
- 技术(6183)
- 融(6168)
- 金融(6166)
- 银行(6143)
- 务(6039)
- 财务(6035)
- 财务管理(6023)
- 行(5825)
- 机构
- 大学(154115)
- 学院(153548)
- 研究(58705)
- 济(58398)
- 经济(57371)
- 管理(53358)
- 理学(47356)
- 理学院(46640)
- 管理学(45558)
- 管理学院(45310)
- 科学(42206)
- 中国(41497)
- 农(39143)
- 京(33057)
- 所(32297)
- 业大(31507)
- 农业(31459)
- 研究所(30472)
- 中心(25143)
- 财(24688)
- 江(22093)
- 院(21367)
- 农业大学(21176)
- 范(20782)
- 财经(20566)
- 师范(20392)
- 北京(20243)
- 科学院(19434)
- 经(18875)
- 室(18603)
- 基金
- 项目(114833)
- 科学(88942)
- 基金(84541)
- 家(79540)
- 国家(78920)
- 研究(72683)
- 科学基金(64953)
- 社会(46484)
- 自然(46215)
- 基金项目(45723)
- 自然科(45155)
- 自然科学(45132)
- 省(44388)
- 自然科学基金(44339)
- 社会科(43988)
- 社会科学(43973)
- 划(39214)
- 资助(33207)
- 教育(32704)
- 重点(27203)
- 编号(26526)
- 计划(25161)
- 发(24529)
- 部(24079)
- 创(23733)
- 科研(23083)
- 科技(22682)
- 创新(22332)
- 业(20679)
- 国家社会(19986)
共检索到2108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高岩 张宇清 秦树高 张举涛 刘振
【目的】植物固沙作为重要的防沙治沙手段,在中国北方沙区生态重建与恢复工作中应用已60余年。了解不同固沙植被的景观格局动态及影响因子,可以为沙区的植被建设提供依据。【方法】本文通过中国植被图数据,选取了以蒿属(褐沙蒿和黑沙蒿为主)、锦鸡儿属(中间锦鸡儿、小叶锦鸡儿和柠条锦鸡儿为主)、榆树和樟子松为优势种的典型植被,在四大沙地(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和呼伦贝尔沙地)内的分布区域,采用景观脆弱度指数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了其在1990—2015年间景观格局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蒿属和锦鸡儿属灌丛总体呈扩张趋势且逐渐稳定,景观格局主要受年降水量的影响(贡献率分别为0.31、0.41),榆树疏林和人工樟子松林表现出衰退趋势,其主要影响因子分别是土地覆盖(贡献率为0.34)和生长季气温(贡献率为0.24)。【结论】在未来可能的气候条件下,蒿属灌丛和锦鸡儿属灌丛能够稳定存在并继续发挥其防风固沙的生态功能;榆树疏林和人工樟子松林可能会发生进一步退化,在植被建设工程中需要根据沙区气候条件合理选择树种并加强管理。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李岳诚 张大治 贺达汉
在宁夏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边缘的磁窑堡地区,选择荒漠景观下干旱型人工固沙柠条林地、半湿润型沙地人工植被区和干旱型半流动沙地3类有柠条生长的固沙林地作为样地,通过巴氏罐诱法调查该地区的地表甲虫物种多样性。共采集到地表甲虫标本4 778号,经鉴定共50种,隶属于11科30属,其中拟步甲科为绝对优势类群(占总种数的48.0%),其次为象甲科(占总种数的26.0%)。半湿润型沙地人工植被区物种数最多(38种),物种丰富度指数、群落多样性指数最高;干旱型半流动沙地个体数量最大,但物种丰富度指数、群落多样性指数最低。3类生境中地表甲虫共有种16种,占总种数的32.0%,单一生境中分布的独有种占总种数的3...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晓东 刘湘南 赵志鹏 马彦云 张勇 王红
【目的】分析宁夏盐池县植被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并探讨植被与降水的相关性,为该地区生态环境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利用1989-2014年(25年)4期Landsat TM/OLI遥感数据,在ArcGIS和Fragstats的支持下,对盐池县植被景观格局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1989-2014年,研究区植被平均覆盖度总体较低,呈增加-减小-增加的特征,植被表现为恢复-退化-恢复的反复过程,总体处于恢复趋势,且呈现出东部植被覆盖度较高、西部植被覆盖度较低的特点。景观水平上植被斑块破碎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艳红 郭晋平
以中国重要的能源工业城市太原市为研究区,借助RS、GIS等手段,以太原市1986年、1995年、2001年三个时相的TM/ETM数据为基础,应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选择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地表辐射温度分别作为城市绿地和热环境效应的反映指标,分析城市化过程中绿地景观格局及其与热环境的变化特征;探讨城市绿地景观格局的变化与城市热环境效应的相关关系;以寻求提高城市绿地生态效益的有效途径,为日后的城市园林绿地建设提供一些借鉴。研究表明:1986-2001年间,NDVI值较大的植被覆盖情况较好的绿地逐年减少,取代以NDVI值较小的植被覆盖差的硬质半硬质景观;景观水平上,绿地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各景观要素混杂程度提高;景观的多样性增加,但这样的多样性是以大量的人工干扰为前提的;各景观类型的优势度降低,分布趋于均匀。反映城市绿地景观的NDVI与反映热效应的地表辐射温度LST两者之间存在较大的负相关关系,景观格局的热环境效应随着景观破碎化程度的加剧、景观优势度降低和多样性的增加而加强,城市绿地景观的空间分布格局对其热环境效应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混合格局的降温效果最为明显。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徐珊珊 赵清贺 曹梓豪 张祎帆
景观渗透性指数反映景观保持水土的能力,可为景观功能评价提供新途径。本研究以北江干流河岸植被缓冲带为例,在阐述景观渗透性指数计算原理的基础上,以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的Landsat TM影像为植被数据源,以30m分辨率的DEM数据为地形数据源,结合USLE模型,对景观渗透性指数在研究区的适用性进行验证,并分析研究区景观渗透性指数的时空分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景观渗透性指数分析在研究区具有一定的适用性,渗透性值与侵蚀模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研究区景观渗透性指数时空差异显著,1995—2015年,整体呈增加趋势,而韶关、南雄和清远等地景观渗透性值较高并呈波动性变化;林地面积和建设用地面积的变化是影响渗透性指数时空分异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可为景观渗透性指数在北江河岸植被缓冲带的应用及其水土保持能力的评价提供一定的方法参考。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韩永伟 拓学森 高吉喜 刘成程 高馨婷
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利用风蚀输沙率模型,对1986—2006年期间黑河下游重要生态功能区植被的防风固沙功能及其价值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1986、1996和2006年研究区植被防风固沙量分别为9 056×104t、4 972×104t和6 296×104t;不同植被覆盖的土地类型中,有林地防风固沙能力最强,其次为灌木林,低覆盖度草地最小;1986—2006年,区域植被生态系统的防风固沙功能呈现出先减弱后增强的趋势;植被防风固沙功能的空间分布差异性明显,防风固沙能力较高的区域主要零散分布在河流、湖泊沿岸等植被覆盖状况较好的区域;研究区域植被生态系统的防风固沙功能价值较大,2006年达到5...
关键词:
植被 防风固沙 重要生态功能区 黑河下游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华丽 张毅
分析研究不同LUCC景观在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的特征及动态变化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实际意义.利用景观生态学方法与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了1990年、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神农架地区LUCC植被景观的生态学指数,探讨了神农架地区LUCC植被景观的统计学特征、多样性特征、异构性特征、复杂性特征.在LUCC理论方法指导下,对神农架地区植被景观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神农架地区植被景观特征的变化过程和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神农架地区LUCC植被景观总体上稳定性非常强;林地类植被景观、草地类植被景观处于稳定向好状态;耕地类植被景观处于缩减紧凑状态,是退耕还林的结果;湿地类植被景观变化表明神农架地区湿地保护还有待加强.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朱娅坤 秦树高 张宇清 张举涛 邵艳莹 高岩
【目的】监测沙区区域植被物候,并确定植被物候与气候要素的关系,对理解沙区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动态响应至关重要。【方法】本研究利用1982年1月至2015年12月的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时间序列数据,通过高阶曲线拟合的方法提取毛乌素沙地植被物候,包括生长季开始日期、结束日期和长度,分析其时间变化和空间特征,并利用偏相关性分析法确定其与气象因子(气温和降水量)的关系。【结果】毛乌素沙地植被生长季开始日期集中在第96~144天,生长季结束日期集中于第280~300天,生长季长度介于135~195 d。从东到西生长季开始日期逐渐推迟,生长季长度逐渐缩短,生长季结束日期没有明显变化。在过去34年中,毛乌素沙地植被生长季开始日期和长度分别呈现显著提前和延长的趋势,分别为0.54和0.94 d/a,生长季结束日期呈现推迟趋势,但该趋势并不显著。毛乌素沙地植被的生长季开始日期主要受2—4月的平均气温影响,结束日期主要受8—10月的累计降水量的影响。【结论】毛乌素沙地植被物候特征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体现在生长季的提前和延长,这对该区域植被恢复与荒漠化的逆转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淑 周忠发 张文辉 黄登红
植被覆盖度是描述区域内植被修复和生长的重要因子,定量研究了FAST项目实施前后植被覆盖度变化时空特征,并利用景观格局对该区的植被覆盖度进行分析。基于Landsat TM/OLI影像反演FAST电磁波宁静区2008~2018年5期植被覆盖度数据,利用Fragstats 4.2进行景观格局分析。结果表明:(1)2008~2018年,林地的增长趋势明显,该区域的植被覆盖度呈现明显的时空差异特征,植被覆盖类型上,2008年集中在中、低植被覆盖度,2018年多为中高、高植被覆盖度。(2)从植被覆盖度的转移情况可以看出,植被覆盖度增加的面积远大于退化的面积,增长趋势显著。核心区2010~2016年的植被覆盖度增长面积为48.01 km~2,退化面积仅为16.19 km~2,实际表现为该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森林面积增加。(3)FAST电磁波宁静区林地面积的增加对植被覆盖度具有正向影响,同时在景观格局上表现为植被覆盖度的斑块密度和斑块数量呈下降趋势,景观破碎化程度降低,连通性增强,景观格局趋于稳定,聚集度上升,说明有效的林地保护措施对该地区的景观格局影响很大,稳定的景观格局对台址的保护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为该地区不同范围的植被保护力度提供遥感监测支撑。
关键词:
景观格局 植被覆盖度 FAST 变化监测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崔国发
该文分析了固沙林水分平衡和自然植被的特征,提出植被建设应遵守的原则和固沙林适宜的密度.在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区,环境对植被的支持力比较低,固沙林密度偏大就会引起土壤水分亏缺,导致土壤水分贮量减少和地下水位下降;建设人工植被应遵守植被分布的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根据地区内环境空间异质性和多样性,参照自然植被的空间结构确定人工植被的空间结构;固沙林应为“疏林”,密度宜低不宜高.
关键词:
沙地,土壤水分,植被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农定飞 韩方虎 杨美临
以金沙江一级支流马过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在GIS支持下,分析水利工程建设前后(2002年2013年)流域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度变化;应用缓冲区分析法,选取斑块密度、边缘密度、分维数、蔓延度、香浓多样性指数等对景观结构变化进行评价,分析了水利工程建设前后流域景观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流域内不同地利用类型均发生了变化,流域尺度上表现为人工表面、水田面积明显增加,草地、水体、灌木等面积明显减少,但流域主要植被类型未发生变化,仍以森林为主;高覆盖度植被分布面积有一定程度减小,但总体仍以中覆盖度、中高覆盖度和高覆盖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鲁小珍 金永灿 杨益琴 曹云峰 李忠正
木质素固沙材料是制浆废液经化学改性制备而成的一种新型固沙材料,具有见效快、可降解、成本低等优点,并可与植物固沙有机结合,促进沙化地区的植被恢复。经过3年在宁夏(半干旱地区)的木质素固沙与植被恢复相结合的研究,结果表明:1)木质素固沙材料溶液可以在1天之内快速形成沙结皮,起到固沙作用,比草方格固沙节约成本50%以上,当年植被便可恢复,经济、生态效益明显;同时使固沙的高度突破了12,达到了23的沙丘高度;使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建设提供了一项新的技术措施。2)木质素固沙材料1%~2%的浓度和2.5L·m-2的剂量既可有效固沙,同时还可保持水分、减缓水分蒸发,对植物的发芽、生长...
关键词:
木质素 固沙 植被恢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尤优 刘守江 胡进耀 刘晓琴 胥晓
在遥感图像基础上,利用GIS技术从景观指数方面定量分析了唐家河自然保护区主要植被类型在东西、南北和西北至东南3个方向上的梯度变化。结果表明:次生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与针叶林的梯度变化明显,并且在各方向上具有不同的变化特征。其中,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从西北至东南方向的梯度变化最为复杂,斑块数量与面积分别呈"升—降—升—降"与"升—降—升"的波动变化趋势,而边界密度与平均最近距离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两端破碎度高但连接性好,中部相反。针叶林从北至南的梯度变化最为简单,斑块面积减少,破碎度与复杂度降低,南北两端分布较多,中部较少。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植被景观格局在不同方向上的梯度变...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胥晓 郑伯川 陈友军
在遥感影像基础上利用景观指数从斑块特征、景观异质性、多样性与均匀性以及空间相互关系4个方面比较和分析了嘉陵江流域植被景观的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一年一熟作物田及耐寒经济作物田、落叶果树园”在流域中的分布面积最大,是整个流域的基质,其它景观要素镶嵌其中。“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分布面积最小,分化程度最弱,异质性最低。“裸地/城镇”的斑块间距最大,相似性程度低,聚合性弱,异质性最高。“温带落叶阔叶林”的斑块间隔小,分布紧密,相似性程度高,聚合性强,但自然连接性较低。整个植被景观体现出要素众多、间隔紧密、自然连接性好、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的分布特征,同时也反映出类型丰富、比例协调、均匀性和多...
关键词:
嘉陵江流域 植被景观 空间格局 景观指数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睿 朵海瑞 史林鹭 周延 焦盛武 秋培扎西 雷光春
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景观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强烈,本文使用1990、2000和2013年3期遥感影像资料,选取具有代表性的6个景观类型,通过Arc GIS 10.0和ErDAS 9.2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研究了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变化特征;结合当地1970—2013年气象数据,分析该区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44年间可可西里保护区的降水量以20.3 mm/10年的速率显著上升,年平均温度以0.38℃/10年的速率上升,从2000年开始,该区降水量和年平均温度均出现较大幅度增长;但44年间的潜在蒸散量和相对湿度没有明显的趋势性变化。该区冰川和永久积雪、水域、高寒草甸和高寒...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