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440)
- 2023(6305)
- 2022(5252)
- 2021(4777)
- 2020(3986)
- 2019(8736)
- 2018(8393)
- 2017(16134)
- 2016(8911)
- 2015(9155)
- 2014(8814)
- 2013(8675)
- 2012(7897)
- 2011(7043)
- 2010(6829)
- 2009(6091)
- 2008(5793)
- 2007(4913)
- 2006(4260)
- 2005(3623)
- 学科
- 济(35159)
- 经济(35126)
- 业(24035)
- 管理(23639)
- 企(18364)
- 企业(18364)
- 方法(16046)
- 数学(14675)
- 数学方法(14592)
- 农(10815)
- 财(9743)
- 学(9583)
- 中国(8464)
- 贸(8433)
- 贸易(8432)
- 易(8234)
- 地方(8219)
- 业经(7899)
- 农业(7388)
- 产业(6982)
- 制(6651)
- 环境(6196)
- 务(5987)
- 财务(5985)
- 财务管理(5978)
- 结构(5834)
- 企业财务(5735)
- 技术(5542)
- 体(5138)
- 银(4815)
- 机构
- 学院(124166)
- 大学(123701)
- 济(50961)
- 经济(50208)
- 管理(46528)
- 研究(45303)
- 理学(41675)
- 理学院(41147)
- 管理学(40393)
- 管理学院(40194)
- 中国(32518)
- 科学(32301)
- 农(31510)
- 农业(25672)
- 业大(25527)
- 所(24690)
- 京(24576)
- 研究所(23370)
- 财(20898)
- 中心(19682)
- 财经(17348)
- 农业大学(17315)
- 江(17185)
- 院(16745)
- 省(16294)
- 经济学(16108)
- 经(15959)
- 经济学院(14879)
- 范(14751)
- 北京(14648)
- 基金
- 项目(95476)
- 科学(74557)
- 基金(70858)
- 家(66067)
- 国家(65552)
- 研究(60149)
- 科学基金(54931)
- 社会(39994)
- 基金项目(38808)
- 自然(38542)
- 省(38489)
- 社会科(38078)
- 社会科学(38066)
- 自然科(37662)
- 自然科学(37645)
- 自然科学基金(37016)
- 划(32386)
- 资助(28099)
- 教育(26283)
- 重点(22480)
- 计划(21028)
- 编号(21020)
- 发(20884)
- 部(20386)
- 创(20027)
- 科研(19314)
- 科技(19120)
- 创新(18860)
- 业(18346)
- 国家社会(17222)
共检索到1662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谢涵 蒋忠冠 夏治俊 郭婉昀
为了发展渔业生产,人们将大量自然湖泊通过围网的方式投放鱼苗进行养殖。目前,这种养殖模式对鱼类群落的影响没有得到有效的评估。本研究于2016年在华阳河湖围网养殖区和非养殖区分别设置采样点对鱼类进行季度调查,探讨围网养殖对鱼类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围网养殖区共采集鱼类6目12科35属46种,非养殖区采集鱼类6目11科40属57种,其中以鲤形目种类最多,分别占养殖区和非养殖区鱼类总数的65.22%和63.16%。非养殖区的优势种为?和短颌鲚,而鲢、鳙是围网养殖区的优势种。与非养殖区相比,围网养殖区山溪河流性鱼类百分比从21.05%降低至15.22%。通过双因素方差分析解析养殖与季节对鱼类群落结构的影响,发现围网养殖区的鱼类密度、物种数、优势度指数都显著低于非养殖区,而均匀度指数显著高于非养殖区。通过SIMPER分析得出,造成养殖区和非养殖群落结构差异的重要贡献物种为短颌鲚、?、鲤、太湖短吻银鱼、鲫、鱵、鲢和鳙。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秦伟 马玉舸 刘伟荣
由于阳澄湖天然饵料资源遭到破坏 ,导致养殖成蟹的规格趋向小型化 ,为此 ,对中华绒螯蟹生活环境的天然饵料和人工投喂的饵料情况进行了调查 ,并对阳澄湖自然环境中的水温、pH值、浮游生物、底栖生物进行了调查研究 ,以期找到影响湖泊围网条件下中华绒螯蟹摄食的外在因素 ,并与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的摄食情况进行对比 ,以找到更科学合理的投喂方法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摄食 摄食节律 选择性 幼蟹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孔优佳 花少鹏
研究了网围无公害培育一龄蟹种和成蟹养殖技术,检测了试验区水质、底泥和成蟹品质。结果表明,网围河蟹养殖达到无公害标准。投草型、种草型和轮牧型养殖方式分别适合15亩左右、50亩左右和100亩以上规模的网围养殖,平均亩产达41.34~52.09kg,平均亩效益为1780.77~1988.89元。无公害养殖技术提高了河蟹品质,对维护浅水草型湖泊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循环和河蟹产业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滆湖 河蟹 网围养殖 无公害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薛俊增 蔡桢 方伟 吴惠仙 陆建红
为了研究淀山湖昆山水域养殖围网拆除后的浮游生物生态现状,于2008年春季围网全部拆除后在淀山湖昆山水域设置5个断面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显示研究期间淀山湖昆山水域各样点温度分布基本一致,水体呈弱碱性,pH值在8.39~8.85之间,电导值为0.87~1.02μs/cm,水体溶解氧在8.92~12.71mg/L之间,透明度值较小,多在0.35~0.60m间,总氮均值高于3mg/L,总磷在0.11~0.57mg/L之间,重金属浓度很低。调查期共采集到浮游植物8门215种,平均密度2.119×107ind/L,采集到轮虫9科30种,优势种为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trigla);采集到枝角类...
关键词:
淀山湖 养殖围网 浮游生物 生态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周龙龙 平仙隐 李磊 沈盎绿
铜围网养殖是近年新兴的一种水产养殖模式,为了探究铜围网养殖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于2016年7月-2017年5月对浙江省台州市大陈岛铜围网养殖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附近海域的浮游植物以及营养盐进行了周年调查。调查海域共鉴定出浮游植物2门39属80种,硅藻68种,甲藻12种,上大陈岛铜围网养殖附近海域浮游植物种类数量(51种)低于下大陈岛铜围网养殖附近海域的浮游植物种类数量(70种),浮游植物优势种18种,其中上大陈岛调查海域鉴定出浮游植物优势种14种,下大陈岛调查海域鉴定出浮游植物优势种15种;调查海域浮游植物年平均丰度为8.40×10~5个·m~(-3),下大陈岛铜围网养殖附近海域浮游植物年均丰度(1.25×10~6个·m~(-3))高于上大陈岛铜围网养殖附近海域(4.30×10~5个·m~(-3)),但两者相差不显著(P>0.05);调查海域浮游植物四季平均单纯度指数(C)、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和丰富度指数(d)分别为0.41、2.05、0.56、0.75,上、下大陈岛铜围网养殖附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四季平均单纯度指数(C)、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J’)和丰富度指数(d)分别为0.40、2.03、0.55、0.78和0.41、2.08、0.57、0.73,两者差异不明显(P>0.05)。各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指数显示大陈岛铜围网养殖附近海域秋季和冬季水质状况最好,春季次之,夏季最差。通过对上下大陈岛铜围网养殖附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分析比较,说明铜围网养殖对所在海域环境污染有加重趋势,但与传统网箱养殖相比,铜围网养殖是一种可持续、且更具有发展前景的养殖模式。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田玉先 冯德军 张华 桂福坤 曲晓玉
为了明确大黄鱼在大型围网养殖区内的分布规律,实验通过集成、构建具备大黄鱼探测以及水温、盐度、光照、pH、溶解氧等海洋环境探测功能的小型探鱼无人船,并在浙江省舟山市桃花岛大黄鱼围网养殖基地内开展了6次现场监测试验。实验结果发现,①在水平分布方面,大黄鱼主要分布在大型围网养殖区内礁石丰富且水流相对较缓的区域;②在垂直分布方面,大黄鱼主要分布在加权相对深度0.6~0.9的养殖海区中下层;③围网养殖海区内温度、盐度、pH、溶解氧等海洋环境条件整体变化较小,大黄鱼往往分布在光照强度分别为5 921±2 702、50 799±50 988、5 990±542、3 494±695、6 836±4 761、15 395±5 531 lux相对较弱的区域。本实验首次通过小型探鱼无人船系统地研究了围网养殖区内大黄鱼的分布特性及相应的海洋环境对其分布的影响,结果为大黄鱼围网养殖区的操作平台选址、投喂管理、起网设计等提供了依据。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汤辰婧 付娜 王锡昌 陶宁萍 刘源
为探明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品质与其脂肪酸组成的关系,通过比较围网养殖与池塘养殖中华绒螯蟹体肉与性腺的肥满度和粗脂肪得知,围网蟹的肥满度与粗脂肪均高于池塘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围网养殖与池塘养殖中华绒螯蟹体肉与性腺中脂肪酸分析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体肉与性腺中均有23种脂肪酸,包括10种饱和脂肪酸(SFA)、6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7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各脂肪酸中均以油酸(C18∶l)比例最高,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高于饱和脂肪酸。就营养品质指标(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而言,围网蟹与池塘蟹难以区分;从脂肪酸角度以棕桐酸(C1...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陈立婧 梅榛 孔优佳 刘其根
为了研究控藻网围中鲢鳙对枝角类群落结构的影响以及对富营养化水质改善的效果,于2009年12月—2010年11月对滆湖控藻网围外A区和网围内B、D、C 3区(鲢鳙比分别为1∶4、1∶2、1∶1.5)枝角类的群落结构和部分水质特征参数进行比较,并结合二者探讨了控藻网围枝角类群落结构与环境变量的关系。经鉴定,网围内外共采集到枝角类32种,隶属于7科14属。研究表明,网围内外枝角类种类组成相似,A区枝角类的年均生物密度和年均生物量均高于网围内各区,且与B区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优势种主要为长额象鼻溞、角突网纹溞和裸腹溞属未定种。8月A区裸腹溞属未定种的生物密度显著高于B、D区,而网围内3区波...
关键词:
鲢和鳙 枝角类 群落结构 网围 滆湖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熊远辉 曾继参 江宏艮
在大水面围网主养鳜鱼,平均59克的1冬龄鳜经280天饲养达到898.5克,净增肉14.23倍,日增重率0.98%,亩产鳜34.95公斤,饵料系数5.87,成活率24.87%。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汪东冬
一、材料与方法 (一)试验条件:试验共设2~3个点,分竹簖和网簖,每只176~200米~2。 (二)围网工艺与下围方法 1.竹簖:分上、下两层。下层为竹簖,制作方法是把毛竹劈成宽1厘米、高1.5米的竹片,用6~8道棕绳编织成竹排,竹片与竹片间隙为1~1.5厘米(1根2~3级毛竹可编2~2.5米长度的竹挂,需0.25~0.5公斤棕绳)。上层用3×2网线编结的2.2厘米网目的聚乙烯网,网高1.5米,装上、下网纲钢绳4.5毫米,上纲处装1米防逃网,用5×12聚乙烯绳为纲。下网方法先把竹排插入泥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袁林 吴惠仙 彭自然 王琼 边佳胤 薛俊增
2008年阳澄湖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围网养殖面积从5 400 hm2压缩至2 133 hm2。为了对阳澄湖围网拆除后生态环境的系统评估提供支撑,并为阳澄湖生态环境的跟踪管理及保护提供依据,于2008年5月至2009年4月对阳澄湖三组围网内外水体中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比较了围网内外浮游甲壳动物群落差异性,分析了阳澄湖围网内外浮游甲壳动物群落组成、生物密度和生物量的时空变化、优势种、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主要水质指标(透明度、总氮、总磷及叶绿素a)在网围养殖内外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浮游甲壳动物种类数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优势...
关键词:
阳澄湖 浮游甲壳动物 群落结构 围网养殖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成立文 周雅心 曾庆淞 周明炀 许旭萍 郑毅 王维奇
【目的】探究滨海湿地围垦养殖前后土壤铁还原菌群落的结构变化、功能演变及其影响因素,了解湿地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方法】以我国黄河口碱蓬湿地、九龙江口桐花树湿地、东寨港木榄湿地为样地,利用高通量技术分析铁还原菌的群落结构,并采用盐酸浸提—邻菲罗啉比色法测定土壤中Fe(Ⅲ)、Fe(Ⅱ)含量。【结果】(1)围垦养殖后,黄河口围垦区的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为优势菌门,九龙江口围垦区和东寨港围垦区的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黄河口围垦区的拟杆菌属(Bacteroides)为优势菌属,九龙江口围垦区的弧菌属(Vibrio)、脱硫单胞菌属(Desulfuromonas)、硫杆菌属(Thiobacillus)为优势菌属,东寨港围垦区的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和硫杆菌属为优势菌属。(2)围垦养殖后,黄河口围垦区微生物化能异养、发酵功能的相对丰度升高;东寨港围垦区微生物化能异养、有氧化能异养、发酵以及硝酸盐还原功能的相对丰度升高;九龙江口围垦区微生物有氧化能异养、硝酸盐还原功能的相对丰度升高。(3)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土壤pH值对铁还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最大;Fe(Ⅱ)含量对土壤铁还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比Fe(Ⅲ)含量大。【结论】围垦养殖后,土壤理化性质以及Fe(Ⅲ)、Fe(Ⅱ)含量会对铁还原菌产生影响,其中,pH值的影响最大;铁还原菌群落的适应性强,有利于养殖。
关键词:
围垦养殖 铁还原菌 群落结构 滨海湿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