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960)
- 2023(9179)
- 2022(7659)
- 2021(6939)
- 2020(5854)
- 2019(12631)
- 2018(12099)
- 2017(22911)
- 2016(11405)
- 2015(12653)
- 2014(11843)
- 2013(11757)
- 2012(10566)
- 2011(9525)
- 2010(10062)
- 2009(9863)
- 2008(8807)
- 2007(8234)
- 2006(7372)
- 2005(6654)
- 学科
- 济(49765)
- 经济(49734)
- 业(46855)
- 管理(42106)
- 企(41833)
- 企业(41833)
- 融(25370)
- 金融(25369)
- 银(22789)
- 银行(22782)
- 行(22186)
- 中国(21077)
- 技术(18412)
- 方法(16978)
- 业经(15297)
- 地方(14403)
- 数学(13532)
- 数学方法(13374)
- 制(13192)
- 农(13149)
- 财(13060)
- 技术管理(12370)
- 产业(12254)
- 中国金融(11041)
- 理论(10240)
- 农业(9215)
- 务(8928)
- 财务(8901)
- 财务管理(8888)
- 体(8878)
- 机构
- 学院(163244)
- 大学(160206)
- 济(72685)
- 经济(71350)
- 管理(65815)
- 理学(56043)
- 理学院(55565)
- 管理学(54861)
- 管理学院(54539)
- 研究(51125)
- 中国(45734)
- 财(33938)
- 京(32297)
- 科学(28082)
- 财经(26647)
- 中心(25491)
- 江(25345)
- 经(23900)
- 所(23872)
- 经济学(22865)
- 研究所(21259)
- 州(21204)
- 经济学院(20585)
- 北京(20449)
- 范(19858)
- 师范(19703)
- 财经大学(19680)
- 农(19375)
- 商学(19032)
- 业大(18844)
- 基金
- 项目(104978)
- 科学(85327)
- 研究(82155)
- 基金(75625)
- 家(63668)
- 国家(63084)
- 科学基金(56383)
- 社会(54695)
- 社会科(52321)
- 社会科学(52310)
- 省(44394)
- 基金项目(39481)
- 教育(36129)
- 划(35005)
- 自然(32960)
- 自然科(32307)
- 自然科学(32300)
- 自然科学基金(31795)
- 编号(31791)
- 创(29403)
- 资助(29173)
- 创新(26398)
- 成果(25502)
- 发(25089)
- 重点(23499)
- 国家社会(22987)
- 课题(22981)
- 部(22107)
- 制(21577)
- 发展(21275)
共检索到25785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洪银兴
当代国际竞争突出表现为全球价值链竞争。创新发展的关键是推动产业迈上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突破口就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把科技创新落到产业发展上。我国产业迈上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建立以我国拥有的核心高端技术为主导的全球价值链,二是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环节向中高端环节攀升。这两个方向实际上指明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的方向。在产业链上部署创新链,关键是在相应的产业链环节上创新处于国际前沿的核心技术。产业创新链的基本功能是有效衔接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两大体系。产学研协同创新更适合产业创新链的构建。
关键词:
产业链 创新链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郑文范 栾培新
按照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能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技术开发能力强的特点。对基础研究按照产业链部署科学创新教育首先要尊重基础研究创新的规律。按照产业链部署产业创新链实施产业创新教育是打造科技生产力的关键一步。
[期刊] 求索
[作者]
李沫阳
产业创新服务体系既提供体系化生产服务又强调创新支撑功能,是符合我国现阶段产业发展需要的生产者服务体系。能够通过畅通创新资源流动、优化科技力量配置,促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同时通过减少知识势差、推动产业布局,促进“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需要产业创新服务体系能够满足中小企业多样化需求,实现创新供需两端的信息精准有效对接,具备技术断链预警及应急替代功能和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的金融支持功能。要探索中小企业友好型创新合作模式,畅通创新供需两端的信息流通,建立技术断链监测预警与应急替代机制以及加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支持。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本秀 吴福象
本文基于竞争成功函数和共容利益假设构建产业链创新链互动理论模型,从资本积累和就业极化两方面分析机器人应用对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影响,并使用中国2006—202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构建计量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机器人应用能够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主要作用机制包括资本积累效应和就业极化效应;进一步地,在积极应用机器人、就业政策完善的欠发达地区和创新基础薄弱的行业中,机器人应用对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促进作用更大,且以不同规模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均受到机器人应用的促进。本文主要揭示了机器人应用对产业链创新链融合的作用机制和异质性影响,可为优化产业创新发展环境提供经验支撑与政策依据。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陈强远 殷赏 程芸倩 孙久文
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是培育未来产业的主要思路,而产业链与创新链的空间融合是未来产业布局的突出特征。就产业布局为何邻近创新集群,鲜有研究给出充分的学理依据和经验证据。基于中国工商企业登记注册数据、中国企业专利授权和转移数据、中国税收调查数据、百度地图兴趣点(POI)数据等形成的匹配数据,本文利用中关村科技园各分园成立时点构建空间双重差分模型,首次考察了创新集群对城市内新企业空间布局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创新集群对新创企业表现为明显的向心力,将吸引新创企业更多入驻距离创新集群0—1.4千米的地理范围内,并且这一结果在科技分园主导产业的下游产业体现得更明显;企业空间布局邻近创新集群,有利于新创企业的技术获取、声誉溢价和信息捕获;新创企业邻近创新集群布局,将显著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和生存概率。本文研究既为学理上认识创新集群对一般性企业选址的影响提供重要启示,也为实践中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提供现实依据。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王再进 张亮 应益昕 庞宇
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以下简称“四链”)融合是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抢占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也是中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需求。本文在深入探讨“四链”融合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四链”融合的基本特征及内在逻辑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剖析总结了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有关国际组织在重点领域推动“四链”融合的主要做法,结合科技创新发展新形势、当前科技改革新要求及国外案例启示,从强化统筹协调和制度保障、完善关键领域布局、促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结合、打造高能级链条、促进高水平的开放创新合作等方面提出了推动“四链”深度融合的有关政策举措建议。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高艳德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经贸规则在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首先,研究分析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成效及问题。其次,分析把握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与实施国际经贸规则之间的关系。基于此,重点研究当前国际经贸规则在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最后,从国家和企业两个层面,提出深化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的政策建议,包括推进产业链的垂直升级、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探索产业链与创新链经营模式、更新管理制度设计、加强创新及研发能力、多种创新措施来促进发展。
关键词:
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 产业链 创新链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贾卫峰 李尚蓉 王艺宁
有效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以2012-2021年中国内地30个省域面板数据为样本,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数字基础技术、数字应用技术对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的影响,并探讨产业政策对上述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数字基础技术对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有显著正向影响,数字应用技术对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呈倒U型影响,政府补贴和税收优惠正向调节数字基础技术、数字应用技术对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的影响;随着调节变量增大,倒U型曲线拐点向右偏移,同时,曲线逐渐平缓;数字基础技术、数字应用技术驱动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效果在我国呈现区域异质性特征。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韩江波
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分为创新链推动产业链融合和产业链拉动创新链融合两种模式:前者起步模式是"创新链推动产业链",理论逻辑源于"先有产业生成然后才有技术创新,最后两者再相互促进"的理念,一般适用于研发能力较强的国家或地区,而后者起步模式是"产业链拉动创新链",理论逻辑源于"先有产业生成然后才有技术创新,最后两者再相互促进"的思想,一般适用于研发能力较弱的国家或地区。而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是一项涉及长期性、系统性的战略工程,在现实中受制于多种因素制约,常常致使两者陷入相互割裂状态。通过分析可知,应从完善创新链整
关键词:
创新链 产业链 产业升级 融合创新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潘启龙
"互联网+现代农业"通过产业链融合,改变了现代农业的技术供给和资源配置,形成了创新的商业模式和产业形态。本文首先分析了"互联网+现代农业"产业链融合的机理,接着探讨了"互联网+现代农业"在产前、产中、产后和全产业链融合中的实践模式,最后指出了"互联网+现代农业"产业链融合创新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
互联网 现代农业 产业链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潘启龙
"互联网+现代农业"通过产业链融合,改变了现代农业的技术供给和资源配置,形成了创新的商业模式和产业形态。本文首先分析了"互联网+现代农业"产业链融合的机理,接着探讨了"互联网+现代农业"在产前、产中、产后和全产业链融合中的实践模式,最后指出了"互联网+现代农业"产业链融合创新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
互联网 现代农业 产业链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屹然 胡晓 张博
为推动我国专精特新企业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双向融合,采用调研数据结合主观指标评分的方法,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3092家专精特新类企业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潜在融合路径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专精特新企业利用快速识别新知识与技术、快速融合新技术与自身技术、快速处理合作技术问题、快速感知合作伙伴技术变化四个维度形成创新链;通过增强核心技术自有率、增强核心技术先进性、提升市场认可度三个维度转化创新链;最终通过提升行业影响力与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比两个维度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
关键词:
专精特新企业 创新链 产业链 结构方程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屹然 胡晓 张博
为推动我国专精特新企业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双向融合,采用调研数据结合主观指标评分的方法,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3092家专精特新类企业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潜在融合路径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专精特新企业利用快速识别新知识与技术、快速融合新技术与自身技术、快速处理合作技术问题、快速感知合作伙伴技术变化四个维度形成创新链;通过增强核心技术自有率、增强核心技术先进性、提升市场认可度三个维度转化创新链;最终通过提升行业影响力与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比两个维度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
关键词:
专精特新企业 创新链 产业链 结构方程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王雪原 李家先
本文基于多主体协同视角,确定产业链与创新链“链际融合”路径。依据基础态、衔接态与产品态的环节主体态势、创新链与产业链相关指标,运用耦合协调度、模糊集定性分析,以干细胞产业为研究对象,确定链际融合路径与全链路融合路径。研究表明:基础态与衔接态链际融合路径有3类,即科研反哺型、企业延展型、政府协筑型;衔接态与产品态链际融合路径有3类,即组织发轫型、知识破茧型与功能涌现型;根据两阶段链际融合路径结果,获得干细胞产业两链融合的全链路必要路径“企业-企业-医院”;围绕产业必要路径,依次佐以首要、进阶、补充路径所需的协同主体,可实现地区链际融合水平不断攀升。研究结论在丰富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研究视角的同时,可为地区两链融合发展提供有效的实践指导与决策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