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208)
2023(13236)
2022(11324)
2021(10520)
2020(8477)
2019(19647)
2018(19607)
2017(37702)
2016(20479)
2015(23080)
2014(23034)
2013(22992)
2012(21045)
2011(19122)
2010(19098)
2009(17522)
2008(16748)
2007(14773)
2006(13067)
2005(10880)
作者
(58543)
(48573)
(48069)
(46012)
(30972)
(23357)
(21931)
(19012)
(18651)
(17408)
(16876)
(16326)
(15295)
(15194)
(14809)
(14593)
(14410)
(14229)
(13909)
(13797)
(11991)
(11955)
(11715)
(11259)
(10946)
(10806)
(10782)
(10653)
(9755)
(9592)
学科
(86934)
经济(86752)
(57351)
管理(54097)
(44191)
企业(44191)
方法(36815)
(34534)
数学(30539)
数学方法(30226)
业经(24341)
中国(23168)
农业(23019)
地方(22028)
(19207)
(18300)
(15357)
理论(14586)
(14552)
产业(13537)
技术(13150)
环境(12924)
(12840)
贸易(12834)
(12381)
(11964)
教育(11751)
(11080)
银行(11048)
(10963)
机构
学院(290381)
大学(288588)
管理(117616)
(113757)
经济(111220)
理学(102525)
理学院(101368)
管理学(99724)
管理学院(99198)
研究(96620)
中国(69163)
(61411)
科学(60629)
(50283)
(49222)
(47425)
(46668)
业大(44604)
中心(44126)
研究所(43422)
(40822)
师范(40509)
财经(39783)
农业(37914)
北京(37652)
(36036)
(34864)
(34719)
经济学(33240)
师范大学(32664)
基金
项目(204092)
科学(160916)
研究(152996)
基金(146804)
(126421)
国家(125270)
科学基金(108097)
社会(97775)
社会科(91671)
社会科学(91643)
(81690)
基金项目(79042)
教育(68742)
自然(68318)
(67033)
自然科(66629)
自然科学(66618)
自然科学基金(65413)
编号(63777)
资助(58595)
成果(51778)
重点(45102)
(44887)
(44494)
课题(43475)
(42430)
创新(39357)
国家社会(39193)
项目编号(38239)
科研(38171)
期刊
(130828)
经济(130828)
研究(83871)
中国(55386)
(51031)
学报(45444)
科学(43192)
管理(40919)
(35000)
大学(34895)
农业(34432)
教育(33821)
学学(32847)
业经(25059)
技术(24049)
(23335)
金融(23335)
经济研究(18918)
财经(18658)
问题(17171)
(15930)
图书(15731)
科技(15054)
(15001)
(14667)
理论(13906)
技术经济(13752)
现代(13596)
资源(13592)
实践(12847)
共检索到4185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永飞  许佳君  
产业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其中农村手艺产业伴随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影响更为久远。通过福乡柳条编织技艺产业的拓展个案研究发现,手艺产业发展变迁是社会建构的结果,是嵌入在以结构、制度、社会心理、人际关系、文化与意识形态项目为维系纽带的乡村社会网络体系之中,其诱因由消费心理、社会流动、社会改革、手艺精神、习俗等共同形塑。现代社会,手艺产业并不是"夕阳"或"无可救药"的产业,"文化现代转型"是实现新一轮社会建构的根本内在机制,需要从人类需求把握、内在价值挖掘、技术业态创新、产业节日塑造、各类协会组织培育、互联网产业思维融入等方面进行考究。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永飞  许佳君  
产业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其中农村手艺产业伴随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影响更为久远。通过福乡柳条编织技艺产业的拓展个案研究发现,手艺产业发展变迁是社会建构的结果,是嵌入在以结构、制度、社会心理、人际关系、文化与意识形态项目为维系纽带的乡村社会网络体系之中,其诱因由消费心理、社会流动、社会改革、手艺精神、习俗等共同形塑。现代社会,手艺产业并不是"夕阳"或"无可救药"的产业,"文化现代转型"是实现新一轮社会建构的根本内在机制,需要从人类需求把握、内在价值挖掘、技术业态创新、产业节日塑造、各类协会组织培育、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于水  陈春  
研究通过对在乡村治理结构中村民自治组织发展情况的考察,分析乡村治理过程中村民自治组织发展遭遇到的困境及面临的问题,进而提出整合村两委资源、政治体制改革、完善组织架构、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等对策破解我国村民自治组织发展的困境,从而促进乡村治理,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进步。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戴军  
金融危机与欧债危机的双重背景下,美国服务外包领域的乡村外包作为一种新兴产业新模式,正受到业界高度重视。专家预测,随着乡村外包模式的逐渐成熟,美国极有可能将在亚洲的离岸外包业务转变成乡村外包模式发包。文章在对离岸外包企业进行调查问卷、深度访谈与参看内部资料的基础上,借助扎根理论研究乡村外包模式对江苏省服务外包产业的可能性影响,经过开放性编码、关联性编码与核心性编码分析总结出8个结论,构建了一个包括3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12个三级指标的有效应对乡村外包的竞争力体系。研究结果表明,乡村外包模式降低了美国接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夏若彤  
<正>乡村景观是农耕文明和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指根植于乡土的自然、经济、人文、社会等多种现象的综合表现。但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速,一些发展中的问题也逐渐突显出来,如土地利用水平不高、村落空间布局混乱、乡土风貌破坏严重等。这就要求我们提早规划乡村景观,将传统园林技艺应用于乡村景观设计,还乡村景观于“宛若天成”。基于此,经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于2023年1月出版的《重焕生机:以乡村景观的融合创新推动乡村振兴》一书尝试通过对乡村景观的融合创新来推动乡村振兴,
关键词: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吕延菲   何爱霞  
乡村生态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离不开乡村生态教育。在空间生产理论的生态观指导下,通过运用空间生产理论的三元辩证法,对典型案例J村的生态教育进行系统分析可知,其空间实践表现为教育内容与乡村现实的内在统一,空间表象的形成得益于教育目标对乡村生态的抽象规约,而教育方式与村民状态的动态平衡促成了表征空间与空间表象的统一,最终实现了乡村生态空间的重构。由此,乡村生态教育可以建构出到田野中挖掘教育内容、从需要中筛选教育目标、在交流中探索教育方式的三元路径,助力乡村生态振兴。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华  王炳君  
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发展及其机制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构建了基于力学的乡村转型发展评价模型,并通过乡村性与其耦合关系的研究,发现21世纪初江苏省乡村性在0.148 8-0.898 9之间,空间上呈现从南向北逐渐增高趋势;乡村转型发展评价模型发现,76.9%地区受困于农村居民点管理,农村居民点的无序扩张成为乡村转型协调发展的最主要阻碍力;江苏乡村地区发展采取的是一种不均衡发展模式,农村人口的转移是目前主要目标,乡村转型发展首先实现了生产空间的转移,而生活空间和身份空间依然滞留于农村地区。导致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源于我国独特的"三元"社会结构。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卫才华   孙钰洁  
文化艺术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是提升乡村新发展格局、打造乡村文化艺术发展新业态、提振村民乡村振兴信心、追求更高质量乡村全面振兴的精神动力和新动能。通过聚焦文化艺术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与动力,对文化艺术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现实困境和原因进行深入剖析,并结合乡村振兴的实际情况,提出一系列文化艺术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策略:发掘民间艺术活动,塑造乡村文化产业品牌;激发非遗传承活力,提升乡村经济新增长;艺术赋能乡村振兴,以产业集群助力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以数字经济引领乡村文化产业新质发展,为文化艺术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周淼  杨洪  倪自银  
发绣艺术是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县历史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门手工技艺。本文在对东台发绣产业集群发展进行现状分析基础上,阐述了构建"中国东台发绣艺术之乡"区域品牌的必要性,探讨了"中国东台发绣艺术之乡"构建区域品牌的主体及发展机制,提出了"中国东台发绣艺术之乡"建设区域品牌的路径,并建议政府、协会、企业共同推动区域品牌建设。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王鹏   罗小龙   顾宗倪  
江苏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是发达地区综合性乡村建设行动的地方典型实践。文章通过对江苏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历程和特征的梳理,从理念和机制层面总结江苏经验。在理念上江苏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是基于价值挖掘的乡村地域功能重塑和基于集成行动的乡村地域系统重构,准确把握了乡村振兴的要义。在机制上江苏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构建起“组织+制度”的管理运行机制、“专项+协同”的资金统筹机制、“规范+人才”的技术支撑机制以及“政府+市场”的主体参与机制,实现从要素叠加、维度累进到建设长效机制的结构性嵌入。基于江苏经验,认为乡村建设行动的要点在于塑造特色多元的乡村地域功能、构建系统高效的乡村建设体系、形成梯度有序的乡村建设格局。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邵子南  陈江龙  苏勤  吴群  
基于城乡一体化思想,在分析乡村性内涵基础上,采用人口密度等指标构建乡村性评价体系,以全国第五、六次人口普查等数据为基础,借助SPSS、ArcGIS、Geoda软件,探讨了江苏省县域单元乡村性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10年,江苏全省县域单元乡村性逐渐减弱,并呈现出阶梯状的空间分布态势;(2)各县域乡村性指数并不表现为完全随机状态,而是存在显著的正空间相关性。热点区域分布在沭阳县与泗阳县交界处为核心的圈层结构,冷点区域集中在乡镇工业发达的苏锡常地区;(3)社会环境、交通、资本、工业化和城市化、政策等因素是乡村性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4)未发现乡村性加强的现象;在数据可获得...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周明栋  
"产业兴旺"列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之首,金融支持乡村产业振兴,需要把更多的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满足各类经营主体发展的金融需求。论文首先对金融支持与乡村产业振兴逻辑关系作深度分析,对案例地区实践作模式提炼和经验总结,在此基础上归纳当前金融支持乡村产业振兴中存在的困难与不足,并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李阳  
[目的]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及普及为乡村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新平台,探讨"互联网+"下乡村旅游产业的影响因素,对于加快乡村旅游产业的升级转型,丰富乡村旅游的消费模式,解决旅游产品同质化问题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方法]文章基于"互联网+"构建乡村旅游产业的影响因素,进而采用DEMATEL方法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影响江苏省乡村旅游产业的原因因素包括4G网络覆盖率,乡村旅游官网,乡村旅游信息网和乡村旅游营销平台;结果因素包括经营者互联网思维和技术,乡村旅游网络销售收入和无线网络覆盖率。同时中心度大于3的影响因素有乡村旅游信息网和经营者互联网思维和技术,大于2的影响因素有4G网络覆盖率和乡村旅游官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发挥着较大作用。[结论]政府的政策和资助对于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具有直接推动作用,而加强旅游企业和基础设施的网络建设能够有效地提升乡村旅游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涛  朱鹤  刘家明  陶卓民  琚胜利  
利用变异系数法构建旅游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同时构建旅游经济贡献率模型、旅游化水平与旅游经济贡献率错位指数模型,对山东省17个地级市市域旅游化水平、旅游经济贡献率及两者之间的协调关系进行测度。研究表明:山东省17个地级市旅游化水平、旅游经济贡献率市际之间均存在明显差异;旅游化水平与资源禀赋条件密切相关,山东省旅游化水平较高的城市在沿海地区和陆域腹地数量分布较为均衡;沿海地区旅游经济贡献率市际差异明显高于内陆腹地,少数高旅游经济贡献率的城市带动提升了山东省整体旅游经济贡献率;山东省各地级市旅游化水平与旅游经济贡献率之间均存在错位关系,依据错位方向和错位程度的不同可划分为正向强错位、正向弱错位、负向弱错位和负向强错位4种类型,分析每种错位类型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促进旅游化水平和城市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