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388)
2023(7628)
2022(6281)
2021(5473)
2020(4471)
2019(9849)
2018(9489)
2017(17507)
2016(9911)
2015(10446)
2014(10124)
2013(10007)
2012(9182)
2011(8261)
2010(7836)
2009(6907)
2008(6701)
2007(5778)
2006(5005)
2005(4179)
作者
(32985)
(27823)
(27518)
(25837)
(17328)
(13605)
(12126)
(11149)
(10613)
(9808)
(9568)
(9334)
(8966)
(8851)
(8841)
(8690)
(8324)
(8302)
(8194)
(7940)
(7373)
(6769)
(6645)
(6287)
(6139)
(6092)
(5983)
(5917)
(5730)
(5653)
学科
(34231)
经济(34198)
管理(31502)
(26080)
(20361)
企业(20361)
方法(14996)
数学(13441)
(13433)
数学方法(13325)
环境(13255)
(10191)
(9374)
资源(8740)
中国(8453)
业经(7668)
(7563)
贸易(7561)
(7396)
(7379)
农业(7297)
(7205)
(6344)
财务(6310)
财务管理(6305)
生态(6097)
企业财务(6020)
地方(6015)
技术(5890)
(5543)
机构
大学(139964)
学院(139801)
(52503)
研究(52243)
管理(52143)
经济(51505)
理学(45914)
理学院(45358)
管理学(44448)
管理学院(44231)
科学(39580)
(38260)
中国(37746)
业大(31878)
(30800)
农业(30523)
(29325)
研究所(27662)
中心(23059)
(20925)
农业大学(20674)
(20377)
(19885)
(19061)
北京(19001)
科学院(17812)
(17792)
财经(17577)
实验(16850)
(16471)
基金
项目(108873)
科学(83320)
基金(79616)
(75919)
国家(75389)
研究(67223)
科学基金(61769)
自然(44557)
自然科(43343)
自然科学(43321)
基金项目(43182)
(42878)
社会(42655)
自然科学基金(42562)
社会科(40568)
社会科学(40553)
(37346)
资助(31433)
教育(28630)
重点(25493)
计划(24936)
编号(24183)
(23649)
科技(23523)
科研(22466)
(22374)
(22257)
创新(21157)
(19942)
专项(18795)
期刊
(50117)
经济(50117)
学报(37758)
(31933)
科学(30789)
研究(29554)
大学(25848)
中国(25450)
学学(25025)
农业(21808)
管理(15790)
(15726)
(12492)
林业(11536)
资源(11465)
业大(11410)
业经(9725)
科技(9259)
(9034)
农业大学(8903)
技术(8328)
经济研究(8138)
(8017)
金融(8017)
财经(7707)
问题(7354)
自然(7323)
图书(6876)
(6587)
中国农业(6551)
共检索到19101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闫芳彬  郑景明  宫殷婷  赵一臣  张家琦  
【目的】园林废弃物经资源化处理利用是人工林土壤培肥和增强碳汇功能的有效途径。研究园林废弃物不同资源化方式对人工林土壤化学性质和微生物群落功能的影响,可为园林废弃物的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北京市房山区金叶榆Ulmus pumila ‘Jinye’人工林下开展试验,设置粉碎物、堆肥、生物质炭等3种园林废弃物资源化物料和1、2、4 kg·m~(-2) 3个基于碳当量的施用量,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法测定土壤微生物代谢强度,分析了不同物料和施用量对土壤pH、养分质量分数、微生物碳源利用程度和功能多样性指数的影响。【结果】(1) 3种物料均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和硝态氮质量分数,粉碎物和堆肥处理显著降低了弱碱性土壤的pH,对铵态氮和有效磷质量分数影响不大;生物质炭处理则提高了土壤pH,降低了铵态氮和有效磷质量分数;(2)土壤微生物对碳源利用程度和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从大到小依次为粉碎物、堆肥、生物质炭;(3)在6类碳源中,糖类、羧酸类和氨基酸类是区分碳源微生物对3种物料利用的主要碳源种类;3种物料均促进了土壤微生物对酚酸碳源的利用,降低了对氨基酸碳源的利用,粉碎物和堆肥处理下微生物对氨基酸、聚合物等碳源利用强于生物质炭处理,且生物质炭处理下微生物对糖类利用最强;(4)不同施用量对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的影响差异不显著,随施用量增大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有增加趋势。【结论】园林废弃物粉碎物、堆肥及生物质炭均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工林土壤质量,其中,粉碎物和堆肥处理对降低弱碱性土壤pH、增加土壤肥力及提高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效果优于生物质炭。图3表4参33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游宏建  张美君  安明远  申佳丽  曹云娥  
【目的】探究不同堆肥材料及其碳氮比堆肥对餐厨废弃物堆肥腐熟过程中养分及微生物的关系。【方法】试验以餐厨废弃物、秸秆和木屑为主要原料联合堆肥,通过对不同C/N条件下的温度、水分、营养、酶活性与微生物菌群变化的综合测定总结出其对厨余垃圾堆肥的影响规律。【结果】碳氮比30:1堆肥腐熟效果最好,各处理种子发芽率均达到80%,而且经过100 d腐熟进程过后,各处理均符合标准达到可回收利用水平,并且各项指标符合有机肥行业标准(NY525—2012)。其中,各处理含水量均由前期的63%降至末期的5%以下;并且随着堆肥的持续,各处理pH最终稳定在8左右,EC值均在4 ms·cm~(-1)以下,无毒害作用;而全效、速效养分与有机质的变化均呈现先上涨,达到峰值后逐步降低的趋势;不同处理间土壤酶活性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纤维素酶活性峰值分别达到了5.09、9129.00、489.82、7.92 mg·g~(-1)·h~(-1);不同处理间的细菌、真菌、放线菌的峰值数量分别达到了23.36×10~(8)~29.45×10~(8)、1.67×10~(8) ~7.33×10~(8)、16.01×10~(8)~28.17×10~(8) CFU·g~(-1)。【结论】将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将具有相关性的堆肥腐熟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得出排序结果为T6>T4>T5>T1>T2>T3,T6得分最高,为1.911。其中堆肥材料为餐厨废弃物(2.8t)+木屑(0.93t),碳氮比30:1。因此,在生产上推荐使用餐厨废弃物和木屑联合堆肥,腐熟效果更优。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朱凡  李天平  郁培义  宿少锋  洪湘琦  陈婷  
以亚热带地区樟树林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氮添加水平,即0(对照)、5(低氮)和15 g·m-2(高氮),采用BIOLOG—AN,FF,GenⅢ和YT 4种微孔板,对施氮1年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碳源利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施氮后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均不同程度地降低,而且氮添加水平越高,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越弱;2)施氮可影响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施氮后,4种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增强,均匀度降低,厌氧菌、真菌和革兰氏菌的优势度降低;3)碳源利用分析表明,施氮后,糖类虽然仍是4种微生物群落主要利用的碳源,却相应地提高了其他几类碳源的利用程度,土壤真菌和厌氧菌的碳源利用受氮添加影响较大,而革兰氏菌和酵母菌碳源利...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崔朝伟  彭丽鸿  马东旭  王佳琪  江祥庆  江先桂  马祥庆  林开敏  
【目的】分析不同间伐强度下杉木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微生物残体碳及其对土壤有机碳(SOC)贡献的差异,揭示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对微生物残体碳积累的调控机制,为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和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福建省沙县官庄国有林场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集不同间伐强度(31%、45%、63%)样地0~10、10~20 cm土层样品,以氨基糖为微生物残体的组分标志物,探讨间伐强度和土层深度对土壤微生物残体积累特征的影响。【结果】1)土壤细菌残体碳(MRCB)、真菌残体碳(MRCF)、微生物总残体碳(MRC)含量均随间伐强度增加显著升高(P中度间伐>弱度间伐,pH、密度随间伐强度增加而降低;4)间伐强度和土层深度对土壤酶活性具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P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范垚城  覃林  王雅菲  邹慧  谭玲  何友均  
【目的】研究不同经营模式对东北天然次生林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与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为合理确定东北天然次生林的经营模式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哈尔滨市丹青河林场的传统森林经营(FM1)、目标树森林经营(FM2)、调整育林法森林经营(FM3)和无干扰森林经营(FM4)4种经营模式的东北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在每个经营模式林分中设置3块(上、中、下坡各1块)50 M×50 M样地,并将每块样地划分为25个10 M×10 M样方,在每个样方中心采集0~20 cM土层样品,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法分析4种经营模式林地土壤微生物的碳源利用差异,并探讨土壤化学性质对土壤微生物碳源种类利用的影响,以及4种...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冯小杰  刘国梁  张伟  孙向阳  李素艳  闫苏波  
【目的】研究园林绿化废弃物堆肥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影响,为精准提升土壤肥力质量提供一定理论基础。【方法】以北京市副中心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4种施肥方案,即不施肥(NF)、氮磷钾单施(MF)、园林绿化废弃物堆肥单施(GF)、氮磷钾和园林绿化废弃物堆肥混施(MF+GF),每种施肥方案氮磷钾施入量均为N 10 g/kg、P2O5 1.5 g/kg、K2O5 g/kg,分别在施肥后1、3、6、9、12个月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土壤有机碳组分研究。【结果】不同施肥方案下,土壤富里酸碳、胡敏素碳和球囊霉素碳含量均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在施肥后1个月达到最高,分别为0.98、5.03 g/kg和215.48 mg/kg。施肥1年后,土壤富里酸碳、胡敏酸碳、可溶性碳、碳水化合物和球囊霉素碳含量均表现为在GF和MF+GF方案下最高,而土壤胡敏素碳含量则表现出在MF方案下最高。施肥对球囊霉素碳的敏感性显著高于其他有机碳组分,敏感性指数4.80%~229.03%。MF方案对土壤有机碳组分最不敏感,GF方案显著提高了土壤胡敏酸碳,胡敏素碳和球囊霉素碳敏感系数,MF+GF方案提高了土壤可溶性碳,富里酸碳和碳水化合物敏感系数。土壤球囊霉素碳与全氮和有效磷含量线性相关系数最高,分别为0.703 8和0.867 6。土壤碳水化合物与硝态氮和速效钾线性相关性系数最高,分别为0.524 6和0.586 9。【结论】不同施肥方案对土壤碳组分均有影响,球囊霉素是有机碳组分最敏感指标,且与土壤全氮、有效磷含量线性相关性较强,可作为苗木施肥管理过程中衡量土壤肥力的指标。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苏兰茜   濮秋婕   白亭玉   吴月仙   吴刚   谭乐和   胡雅莉  
【目的】研究相同施肥模式下不同质地土壤微环境差异及其与果实关键品质(糖分)的潜在关系,为区域性的果园培肥和增产提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施肥方案一致、土壤质地分别为壤土、砂壤土和砂土的‘马来西亚1号’标准菠萝蜜园,采集养树期、花期和果期的菠萝蜜根周土壤和成熟果实,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线虫群落结构、土壤理化性质及果实糖分的变化及潜在关系。【结果】砂壤土和砂土微生物碳源利用变化趋势均为养树期>花期>果期。壤土微生物碳源代谢强度大小为果期>养树期>花期。土壤微生物主要的碳源利用类型是碳水化合物类、氨基酸类、羧酸类和多聚物类碳源。砂土各时期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指数和各营养类群线虫丰度普遍高于其他两种土壤,且在养树期和果期较高。壤土各时期线虫生态指数和土壤pH、有机质普遍高于其他两种土壤。果实中的葡萄糖含量表现为砂壤土>壤土>砂土,其他糖组分在各质地土壤中差异不显著。采样时期对土壤线虫群落多样性有显著的直接效应,土壤质地对菠萝蜜果实糖分有显著的间接效应和总效应。【结论】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异质土壤的微生态环境影响各异,土壤质地通过直接或间接影响养树期和果期菠萝蜜根际微生物和线虫群落结构及功能,最终影响土壤养分转化和果实品质。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胜男  崔胜辉  吝涛  李新虎  张雅京  
有机废弃物是一种潜在的资源,其资源化利用不但能解决自身对环境的污染问题,而且对减少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选取农作物秸秆、禽畜粪便和城市生活垃圾等作为典型的有机废弃物,使用IPCC及CDM EB推荐方法学,结合文献及统计数据,估算了2003-2008年福建省有机废弃物资源量,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方式估算其碳减排潜力。结果表明:2003-2008年福建省有机废弃物资源量年平均3 875.56×104t,其中农作物秸秆704.06×104t,禽畜粪便2 846.06×104t,城市生活垃圾325.45×104t;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碳减排潜力年平均140.1...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平  赵博  杨璐  赵秀海  张春雨  闫子超  
【目的】森林凋落物在森林地上和地下养分传输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型土壤动物蚯蚓可以通过取食、消化、排泄、掘穴等活动影响凋落物的分解,从而对土壤养分和微生物产生影响。本文研究了凋落物添加和威廉环毛蚓接种对油松人工林土壤pH、有机碳(SOC)、全氮(STN)、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微生物熵(q MB)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通过室内培养实验设置4种处理:(1)对照(S);(2)添加油松叶凋落物(SP);(3)接种蚯蚓(SE);(4)接种蚯蚓+油松凋落物(SPE)4种处理,分别在培养后第7、14、21、28、42、56天进行土壤样品取样。【结果】结果表明:在整个培养期,SE处理下土壤pH均比同期S处理高,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P>0.05);SPE处理土壤pH均比同期S处理高,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P>0.05);无论是否添加叶凋落物,在各个培养期接种蚯蚓都对SOC和STN无显著影响(P>0.05)。到培养结束时,SE处理使SMBC和q MB分别降低了10.8%和10.9%;在各个取样期,SP处理土壤的SMBC和q MB较对照处理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添加凋落物可以提高土壤有机碳向微生物量碳的转化效率,且在凋落物中添加蚯蚓可进一步促进这种作用。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吴卫红  米锋  张大红  王武魁  赵天忠  
我国园林绿化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产业还处于发展初期,存在于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诸多问题严重阻碍着该产业的健康发展。将园林绿化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产业链划分为原料产供子系统、产品产出子系统、交易市场子系统和政策体系子系统,通过对相关因素进行梳理,根据调研结果并运用头脑风暴法提出相应的产业发展问题并据此运用政策工具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张其春  郗永勤  
脆弱性理论的不断深化和实践发展为城市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向。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文献,从城市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网络的供应、回收、资源化和市场化四个环节提取24个脆弱性影响因素,并将其映射到敏感性、适应性和恢复力三个维度。建立DEMATEL-ISM-ANP集成方法,采取专家问卷调查获取数据开展实证研究,解析各影响因素组和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并计算各脆弱性因素的影响强度,进而采用综合指数法开展脆弱性评价,识别出关键影响因素并探讨其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网络脆弱性影响因素具有明显的层次化网络结构特征,24个影响因素可以划分为驱动、互动、随动和独立四种类型;...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杜红梅   陈桐璐   谢艳华  
【目的】农户参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对促进绿色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探究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影响因素可针对性提升农户进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行为的积极性,为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农户参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认知对其行为响应影响的理论模型,采用500份农户资源化利用行为问卷调查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三个维度构建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行为的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农户资源化利用认知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三个维度均对其行为响应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同时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会通过行为态度的中介作用对行为响应产生间接正向影响;农户资源化利用认知三个维度对其行为响应的综合影响路径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知觉行为控制(0.378)、主观规范(0.238)和行为态度(0.182);不同规模、不同地形区域农户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认知对行为响应的作用具有异质性,即规模与地形区在其中具有调节作用。【结论】为实现进一步的资源化利用应推进农户参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培训与指导常态化,强化农户参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行为控制能力,同时加强山区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畅通信息传播,创新媒体手段,推进数字化管理,推进农户参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支持政策全覆盖,并对小规模农户实施重点帮扶与支持。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雷海迪  尹云锋  张鹏  万晓华  马红亮  高人  杨玉盛  
【目的】研究生物质炭输入对杉木人工林土壤碳排放(CO_2)和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为亚热带人工林生物质资源合理利用以及固碳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福建建瓯万木林自然保护区内的杉木人工林土壤为研究对象,设置不同凋落物条件(未添加凋落物和添加凋落物),分别输入3种不同温度(350,550和750℃)制备的生物质炭,在25℃条件下培养364天。利用碱吸收法研究杉木人工林土壤CO_2排放特征,用磷脂脂肪酸方法(PLFA)分析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果】未添加凋落物条件下,输入3种生物质炭后土壤CO_2排放速率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并趋于平稳,而添加凋落物条件下,输入3种生物质炭后土壤CO_2排放速率先上升...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娟   郑旺  
气候问题日益突出,低碳发展备受关注。在建筑领域,废弃物资源化管理的减碳压力与动力并存,我国尚缺乏系统完善的碳足迹测算及评估体系。对此,论文首先介绍了建筑废弃物概念性框架,对比发达国家与我国在政策、资源化与减量化方面的发展现状,指出了我国尚存在的问题;其次,阐述了碳足迹与生命周期评价的概念性框架,综述了国内外生命周期评价应用案例;再次,基于混合生命周期评价构建了碳足迹计算体系;最后,结合我国废弃物资源化管理的发展现状与“双碳”目标提出了建议,以推动我国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管理的创新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陈娟   郑旺  
气候问题日益突出,低碳发展备受关注。在建筑领域,废弃物资源化管理的减碳压力与动力并存,我国尚缺乏系统完善的碳足迹测算及评估体系。对此,论文首先介绍了建筑废弃物概念性框架,对比发达国家与我国在政策、资源化与减量化方面的发展现状,指出了我国尚存在的问题;其次,阐述了碳足迹与生命周期评价的概念性框架,综述了国内外生命周期评价应用案例;再次,基于混合生命周期评价构建了碳足迹计算体系;最后,结合我国废弃物资源化管理的发展现状与“双碳”目标提出了建议,以推动我国建筑废弃物资源化管理的创新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