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918)
- 2023(14377)
- 2022(11961)
- 2021(11287)
- 2020(9712)
- 2019(22631)
- 2018(22875)
- 2017(43627)
- 2016(23582)
- 2015(27248)
- 2014(27583)
- 2013(26885)
- 2012(24521)
- 2011(22035)
- 2010(22277)
- 2009(20680)
- 2008(20649)
- 2007(18465)
- 2006(15705)
- 2005(13808)
- 学科
- 济(97205)
- 经济(97094)
- 管理(70522)
- 业(64699)
- 企(54506)
- 企业(54506)
- 方法(49731)
- 数学(43164)
- 数学方法(42392)
- 农(25413)
- 财(24822)
- 中国(24285)
- 学(22081)
- 业经(20231)
- 理论(19723)
- 制(18353)
- 地方(17120)
- 和(16680)
- 农业(16674)
- 贸(16345)
- 贸易(16337)
- 易(15845)
- 务(15836)
- 财务(15755)
- 财务管理(15711)
- 企业财务(14815)
- 银(14439)
- 银行(14402)
- 技术(14359)
- 融(13874)
- 机构
- 大学(343705)
- 学院(343600)
- 济(134544)
- 管理(134531)
- 经济(131463)
- 理学(116495)
- 理学院(115266)
- 管理学(112796)
- 管理学院(112185)
- 研究(109178)
- 中国(82989)
- 京(72461)
- 科学(69704)
- 财(62212)
- 农(57018)
- 所(55142)
- 业大(52463)
- 中心(51960)
- 江(51166)
- 研究所(50428)
- 财经(50136)
- 经(45444)
- 农业(45176)
- 北京(45125)
- 范(44852)
- 师范(44346)
- 经济学(41175)
- 州(40744)
- 院(39474)
- 技术(38361)
- 基金
- 项目(232578)
- 科学(182493)
- 基金(167944)
- 研究(167623)
- 家(146805)
- 国家(145625)
- 科学基金(125294)
- 社会(104160)
- 社会科(98665)
- 社会科学(98636)
- 省(91752)
- 基金项目(87969)
- 自然(82871)
- 自然科(80925)
- 自然科学(80899)
- 教育(79459)
- 自然科学基金(79397)
- 划(77398)
- 资助(70471)
- 编号(69526)
- 成果(56241)
- 重点(52586)
- 部(51331)
- 发(48880)
- 创(48107)
- 课题(47691)
- 科研(45134)
- 创新(44938)
- 教育部(43854)
- 大学(43349)
- 期刊
- 济(141986)
- 经济(141986)
- 研究(92262)
- 中国(64984)
- 学报(55646)
- 农(50315)
- 财(50036)
- 科学(49840)
- 管理(48519)
- 大学(41773)
- 教育(39551)
- 学学(39202)
- 农业(34141)
- 技术(33472)
- 融(25855)
- 金融(25855)
- 财经(24463)
- 业经(23972)
- 经济研究(22917)
- 经(21012)
- 统计(20062)
- 问题(18614)
- 业(18526)
- 图书(18417)
- 策(17983)
- 技术经济(17473)
- 版(17113)
- 决策(16272)
- 资源(16144)
- 理论(15516)
共检索到4914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孟晓斌 谢小云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业务运作中采用了团队这一组织模式,如何有效的进行团队人力资源选拔与配置成为当前研究与实践共同关注的焦点。个体与团队的匹配是团队高效运作的重要前提。文章在对团队人力资源选拔的特殊要求以及“个体—团队”匹配的概念模型进行剖析的基础上,从工作分析、人力资源测评方法和测验工具三个方面对团队模式下的人力资源选拔的理论模型进行了改进,并分别给出了一些实际应用的操作方法。
关键词:
团队 人力资源选拔 个体—团队匹配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战学刚 伏圣国 迟呈英
开放领域的问答系统是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中具有挑战性的研究方向。答案抽取是问答系统的关键,在基于模式匹配的答案抽取方法中,答案是借助于问题的答案模式抽取得到,因此,答案模式的评价对候选答案排序及答案的最终选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参照传统的答案模式评价方法,提出一种改进的模式评价方法,分别在传统和改进两种答案模式评价方法下进行了答案抽取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应用改进的答案模式评价方法,答案抽取性能明显提高。
关键词:
问答系统 模式匹配 答案抽取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王震 孙健敏
本文从人—情境互动视角出发,考察了员工和组织匹配的类型、程度与上级评定的创新行为(产生创意和实施创意)的关系。对209名员工及其直接主管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员工和组织在价值观上的一致性程度与创意产生正相关,与创意实施关系不显著;工作要求和员工能力的匹配程度与创意产生及实施都有显著相关关系;员工需求与工作供给的匹配程度与创意产生及实施均无相关性。本文基于创造力成分理论和动机理论对研究结果进行了讨论,并指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李朋波
面对新时期和新形势下干部队伍建设和选任工作对竞争性选拔提出的新要求,本文在回顾人-岗匹配理论的基础上,利用该理论对竞争性选拔的原理进行了系统分析,得出了竞争性选拔对实现人-岗匹配的过程和作用,探析了其中影响人岗匹配度的关键点,并据此对改进目前工作给出了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
人-岗匹配 竞争性选拔 原理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邵芳 樊耘
为探索我国转型经济环境下新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本文在回顾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从选拔与雇佣、薪酬与福利、绩效评估、培训与职业发展和其他重要环节等五个方面来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同时回顾了组织与员工匹配的模式发展,并认为,组织与员工匹配的四种模式有助于差异化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分别为需求与供给匹配、资源的增补性匹配、工作要求与能力匹配以及目标的一致性匹配。在此基础上,本文研究了针对上述不同匹配模式在选拔与雇佣等五个方面应采取的不同人力资源管理原则。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侯宇 胡蓓
作为组织创新和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创造力在近年来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然而,作为重要的组织环境因素,高绩效人力资源实践对个体创造力的影响机制却并未得到充分认识。通过对466名企业员工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探讨了高绩效人力资源实践对个体创造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高绩效人力资源实践能够促进员工个体创造力的提升,这种作用受到要求-能力匹配和需要-供给匹配的并行中介作用,同时会因个体特征表现出差异。对于高模糊容忍性的个体而言,高绩效人力资源实践对创造力的促进作用会更强;而对低模糊容忍性的个体而言,高绩效人力资源实践对创造力的影响则十分有限。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邵芳 樊耘 张翼 纪晓鹏
组织的核心价值观与员工匹配(P-V Fit)是企业和员工之间长期、有效率匹配的真正原因;在此基础上发现组织是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向员工传递价值观,而员工则是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来感知组织的核心价值观的;进而,总结出组织价值观、组织HRM和员工反应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最终提出V-H-P匹配的概念模型。
关键词:
个人与组织 价值观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胡艳曦
文章将模糊数学的有关基本理论与物元分析相结合,提出了构建以选拔为导向的人力资源测评操作模型,并应用于企业招聘候选人的优选中。案例表明,该模型操作方便,实用性强,能有效地量化测评对象,提高人力资源测评的准确性,降低测评过程的主观性,具有一定的实践推广价值。
关键词:
人力资源测评 模糊物元分析 胜任力模型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刘薇 向姝婷
组织层面情境因素对组织结果的有效性已经得到大量研究的证实。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探索员工感知到的组织高参与人力资源实践对员工学习的影响作用,并提出个体与环境匹配的过程机制和边界条件。通过收集306组员工与领导的配对数据,研究发现,员工对个体与岗位匹配、个体与组织匹配的感受在高参与人力资源实践与员工学习的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组织在管理过程中更多采取高参与性措施,员工感觉自身与岗位工作及组织的匹配程度越高,进而会在工作中表现出越多的学习行为。另外,领导对员工与岗位匹配、员工与组织匹配的评价在高参与人力资源实践与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袁东 张显未
作为一种新型商业模式,特许经营极大的促进了现代商业的发展。但特许经营产生的原因尚无统一定论。文章从企业规模化扩张的角度出发,提出特许经营模式产生的一个新解释,即特许经营模式产生的原动力源自于企业规模化扩张之前,企业凭借现有资源为不断扩张的市场服务,在资源调用能力与市场规模匹配的过程中,为保持平均客户资源含量,企业逐步走向外向联盟并实现优势弹性资源的归核化。在此基础上,经过演变最终导致现代特许经营模式的产生。
关键词:
特许经营 资源-市场匹配能力 归核化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谢诗敏 李明 凌文辁
策略捕捉是一种用来评估个体进行决策时所用策略和标准的技术。本文从个人-组织匹配的观点介绍策略捕捉技术在人才选拔中的应用,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策略捕捉技术的使用及其对人才招募工作的启示。
关键词:
策略捕捉技术 人才选拔 个人-组织匹配
[期刊] 外国经济与管理
[作者]
刘善仕 刘辉健
本文系统介绍了不同学者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分类方面的主要观点,并分析了其共性,得出三种典型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接着结合学者们的研究阐述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企业竞争战略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考察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企业竞争战略的匹配模式。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竞争战略 匹配模式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耘涛 赵涛
目前我国要建立并完善科学的社会化的人才评价机制,迫切要求广大企事业单位用科学、透明、公正的方法评价人力资源与岗位的匹配程度。为此,在构建人力资源岗位匹配度相关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360度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人力资源岗位匹配度进行定量研究,并借鉴期望观点和空间两点距离观点对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实现上述目标。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蔡双立 冯强 武振楠
企业研发创新的目的不是创造更多知识产权,而是通过知识产权获取最大价值。如何获取这些价值取决于企业知识产权开发战略模式选择和价值实现策略。技术体制作为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开发战略选择的关键影响因素,在创新过程的不同阶段体现不同的特征。本文在分析技术体制特征对专利应用逻辑的影响以及技术体制在创新过程中动态演变的基础上,提出了知识产权开发的三种战略模式:开放战略、协调战略与专属战略,并进一步阐述了实现知识产权财务价值、战略价值和防御价值的具体开发策略。研究成果对于企业知识产权开发和利用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期刊] 情报理论与实践
[作者]
付东普
基于沟通匹配视角,对个体间知识转移过程相关的媒介选择、认知匹配、吸收能力等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个体间知识转移过程整合模型。认为个体间知识转移绩效受个体认知与媒介选择匹配、知识特征与媒介选择匹配、个体吸收能力及参与知识转移的个体态度的综合影响。
关键词:
沟通匹配 知识转移 模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