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896)
2023(2937)
2022(2345)
2021(2478)
2020(1907)
2019(4475)
2018(4651)
2017(6360)
2016(5236)
2015(6280)
2014(6557)
2013(5333)
2012(4956)
2011(4690)
2010(5040)
2009(4021)
2008(3863)
2007(3639)
2006(3273)
2005(2938)
作者
(11567)
(9550)
(9343)
(9262)
(6105)
(4525)
(4496)
(3942)
(3661)
(3631)
(3401)
(3358)
(3165)
(3135)
(3113)
(3065)
(3048)
(2934)
(2874)
(2788)
(2683)
(2555)
(2517)
(2378)
(2232)
(2225)
(2113)
(2100)
(2094)
(2023)
学科
教育(20830)
中国(9964)
教学(8712)
理论(8105)
管理(5615)
(5138)
学法(4870)
教学法(4870)
研究(4510)
(4456)
经济(4446)
学理(4390)
学理论(4390)
(3737)
高等(3717)
改革(3670)
(3480)
思想(3452)
(3442)
政治(3360)
发展(3327)
(3203)
思想政治(3186)
政治教育(3186)
治教(3186)
德育(3160)
(3150)
学校(3021)
研究生(2865)
教育改革(2811)
机构
大学(60105)
学院(56345)
教育(27850)
研究(24038)
(20422)
师范(20306)
师范大学(16696)
(14933)
科学(14362)
职业(14021)
技术(13385)
(12224)
管理(11871)
研究所(11192)
(11085)
教育学(10784)
北京(10488)
理学(9806)
职业技术(9722)
(9556)
理学院(9521)
中国(9125)
管理学(9086)
中心(9008)
管理学院(8942)
经济(8892)
技术学院(8871)
(8847)
(8605)
(8408)
基金
项目(34239)
研究(34179)
科学(26796)
教育(26338)
成果(18428)
编号(18354)
基金(18107)
课题(16983)
社会(16565)
(16400)
(15932)
(15283)
社会科(15144)
社会科学(15141)
(15109)
国家(14783)
规划(11688)
科学基金(10990)
(10609)
项目编号(10578)
研究成果(10446)
(9759)
重点(9732)
年度(9568)
(9059)
(8992)
(8877)
(8846)
阶段(8820)
(8589)
期刊
教育(51916)
研究(27999)
中国(25742)
职业(13724)
(11076)
经济(11076)
技术(10322)
学报(8904)
技术教育(8887)
职业技术(8887)
职业技术教育(8887)
大学(7719)
(7483)
科学(6347)
高等(6340)
成人(5994)
成人教育(5994)
(5967)
论坛(5967)
图书(5725)
农业(5426)
高等教育(5394)
学学(5364)
(4714)
书馆(4687)
图书馆(4687)
(4651)
职教(4510)
发展(3938)
(3938)
共检索到994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吕寿伟  
对"团结"不加反思的认识正消磨着团结所具有的教育意义,同时也导致团结概念的狭隘化和庸俗化。团结的教育生活是以友爱精神为基础的公共生活,是具有公共精神和包容意识的生活,是成员之间彼此友好、相互信赖、相互尊重的生活。团结决不意味着为了集体目标而自我放弃和牺牲,相反,它是为了每个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得到发展;团结也不意味着内部的包容和外部的排斥,它通过对"我们"观念的超越而消解不同团体之间的敌意;团结也不是集体活动中短暂的力量集聚,而应达成一种持久的合作与包容,成为一种稳定的生活状态。团结通过个体的"他人意识"而实现对陌生人的接纳,并使教育生活不断呈现出公共的属性,从而使其具有公民教化的功能。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叶飞  
学校制度生活作为一种隐性的公民教育机制,它可以通过制度体系所展现的公共性与民主性的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的公民品德和公共精神的主体性建构,推动青少年的法律-规则的品质、权利-责任的品质、理性-行动的品质、公平-正义的品质等的健全发展。学校公民教育必须重视制度生活的"育人"功能,通过建构优良的制度生活来实现公民教育的目标与使命。从当前的社会转型以及教育变革的背景出发,优良的学校制度生活的建构应以法理规范精神为基础,以公正、平等为核心价值导向,以教师与学生的协商对话、民主参与、共同治理为主要途径,在增进学校制度生活公共性的同时不断推动青少年公民人格的整全发展。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郑慧  
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是公共行政民主化的直接反映。然而,公民有效参与公共政策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政府和公民的积极培育。本文从公民参与基础、参与者素质、参与方法和认知标准四个方面探讨了培育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途径和方法,同时指出有效的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必须避免的误区。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曾妮  班建武  
生态公民意味着不同区域、不同代际的公民依据各自所享有的"生态足迹"的界限,公正分配彼此的生态权利与义务。关系性思维(世界观),生态权利本位和义务意识是其根本特征。因此,生态公民教育必须着力于培养学生具有以"关系"为核心的世界观,重点是对生态权利的发展性和公共性有充分的认识和把握,同时,在生态义务方面,应该以在明确个体与他者的内在利益关联的基础上,坚守生态义务的法律底线,明确生态义务的联合主体并具有节制的美德。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鞠玉翠  
正义感是理解、应用和践行正义理念,判断事物正义与否,并为这些判断提供理由的能力和愿望以及相伴的情感体验。正义在何为公民合理利益、何样行为是正当行为等基本问题上给出了限制和判断标准,其核心是公民权利义务分配的原则。正义感的发展是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正义感培育的主要目标是明晰权利义务分配原则,理解正义理念,奠定认知基础;转化原始体验,提升正义情感;克服不义偏好,践行正义理念。正义感培育的主要路径有权威榜样示范,群体生活互惠,学校引领熏陶,个人领悟践行等。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戚万学  
现代公民的成长及公共社会的发育依赖公共精神的培育和生长。公共精神与公民的"公共"本性具有内在一致性,公共精神是公共生活及公共社会的基本属性与内在规定,公共精神是引领公共生活及公共社会发展的价值指南。培育公共精神须增强公共理性自觉,培养公民为社会公益事业服务的优良品质,在开放的公共生活中培养与倡扬公共精神。
[期刊]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秦桂芝  
60后与90后相差30岁,难以跨越的年龄鸿沟;黑土地上的世居民族与新疆少数民族语言不同,风俗迥异……但秦桂芝却跨越了空间的距离、年龄的代沟、文化的差异,成为一群90后新疆孩子们心里最喜欢、最爱戴和最尊敬的"秦妈妈"。学生祖勒胡马说将来也要当一个"秦妈妈"一样的好老师。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邱水平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志们:大家上午好!在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高校图工委)成立40周年之际,我们齐聚一堂,共同研讨大学图书馆现代化新征程的重要课题。在这里,我首先代表北京大学向本次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各位领导和嘉宾表示诚挚欢迎,并向教育部、国家图书馆以及各兄弟单位对北京大学的关心与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李红丽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公共基础课程在职业教育中的"软实力"作用正逐渐演变成"硬实力",对学生交流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奉献精神、责任感、价值、梦想等培育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职业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职业发展能力的形成。在职业院校的实际教学中,应采用精选教材、优化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环节、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等途径,促成公共基础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育。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李小娥   刘镇江  
文章从责任伦理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应对公共卫生事件中部分公民道德责任失范现象,阐释了公民承担道德责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公民道德责任培育的措施和路径。包括加强公民道德责任教育和建立健全道德奖惩机制两大方面,一是要加强全民道德教育,提高公民道德责任意识,具体做法是:加强科学生命观教育,促进公民树立护佑生命的理念;加强同舟共济“协作观”教育,激发公民弘扬大爱无疆的精神;加强正确义利观教育,强化公民公共利益第一的观念;加强“天人合一”自然观教育,增强公民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全民守法法治观教育,提高公民守法的自觉性主动性。二是要建立健全道德奖励机制和道德惩罚机制。
[期刊] 图书馆论坛  [作者] 任缘  李桂华  
公共性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全民阅读背景下,文章选取公共读书会这一微场域,以中美5个读书会为研究对象,从独立的主体精神、自觉的公共意识、积极的公共参与和主动的公共关怀4方面考察读书会活动中有助于公共性培育的策略,讨论其具体措施和价值。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马红  
大学阶段是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时期,学校教育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作用,公民意识的培养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内容。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存在公民意识缺失、责任权利义务错位的现象。高等院校要不断加强大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创新高等院校公民教育的模式,强调四个"突出"培养,把大学生培育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公民。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葛培波  
组织公民行为是既非正式角色所强调,也不是合同契约所规定的一系列有利于组织的角色外行为所构成的行为。企业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对于提高绩效,实现企业目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制约组织公民行为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激发企业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有效途径。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黄瑛  王宝荣  
工作团队的群体公民行为是减少组织内耗、提升组织灵活度和高效运作的润滑剂。本文通过对43个工作团队561名员工的问卷调查,运用群体迁移共识模型、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提出支持性人力资源实践以及群体公民行为的多维结构,进而构建和验证了支持性人力资源实践影响群体公民行为的中介模型,分析群体凝聚力、组织支持感等中介变量对组织内部工作团队的群体公民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支持性人力资源实践中的就业安全、团队导向的绩效管理、薪酬激励、职业发展等模块,通过中介变量的传导,对培育团队群体公民行为有积极正向的作用。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林诗雨  蔡君  
生态素养被视作是环境教育的基本目标,提升公民生态素养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为了解在正式和非正式的环境教育背景下公民的生态素养培育情况,通过问卷对小学生和到访自然保护地的成年游客进行调查,了解其生态素养水平、生态素养培育途径等情况,并运用相关性分析探究生态素养培育途径对其生态素养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小学生的生态素养水平略高于成年人,尤其在生态知识方面表现更佳。学校的课堂教育是学生生态素养培育最主要的途径,户外环境教育是培育成年人生态素养最主要的途径。在户外环境教育参与方式中,非正式形式的教育相较于正式教育形式更为普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