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2)
- 2023(147)
- 2022(166)
- 2021(141)
- 2020(117)
- 2019(284)
- 2018(248)
- 2017(348)
- 2016(299)
- 2015(283)
- 2014(326)
- 2013(338)
- 2012(297)
- 2011(280)
- 2010(278)
- 2009(241)
- 2008(228)
- 2007(202)
- 2006(196)
- 2005(176)
- 学科
- 学(1018)
- 水产(1003)
- 殖(659)
- 动物(615)
- 养殖(561)
- 动物学(524)
- 业(390)
- 济(337)
- 经济(336)
- 管理(309)
- 鱼(266)
- 及其(237)
- 产业(225)
- 防(218)
- 各种(216)
- 水产业(212)
- 渔业(208)
- 淡(203)
- 淡水(203)
- 治(200)
- 防治(200)
- 企(198)
- 企业(198)
- 畜(179)
- 方法(178)
- 其他(176)
- 虾(170)
- 生物(166)
- 农(164)
- 害(163)
- 机构
- 大学(4308)
- 学院(4122)
- 研究(2896)
- 农(2724)
- 科学(2653)
- 农业(2373)
- 所(2117)
- 水产(2069)
- 研究所(2067)
- 中国(1975)
- 室(1702)
- 实验(1693)
- 实验室(1634)
- 重点(1566)
- 业大(1529)
- 业(1469)
- 省(1384)
- 洋(1362)
- 海洋(1335)
- 农业大学(1315)
- 院(1306)
- 研究院(1283)
- 部(1278)
- 科学研究(1249)
- 江(1164)
- 技术(1147)
- 产科(1117)
- 中心(1057)
- 海洋大学(918)
- 上海(902)
共检索到66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母昌考 张海琪
为了充分利用电厂冷却水 ,开展了团头鲂的温流水养殖试验。结果表明 ,在 5 0m2 的流水池中 ,投放了 4 92 7kg规格为 75g的团头鲂鱼种 ,经过 8个月的饲养 ,共收获 6 30 0尾鱼 ,平均体重达 4 12 4g ,单产达到5 1 96kg/m2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
团头鲂 温流水养殖 电厂冷却水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屈文俊 陈万光 祖恩普
团头鲂池塘养殖高产技术屈文俊,陈万光,祖恩普(河南省洛阳市水产科学研究所471000)团头鲂是一种优良淡水养殖品种。在传统的养殖结构中,一般被搭配利用,生长潜力没有充分发挥,产量和效益也没有体现出来。1995年,洛阳市水产科学研究所打破四头鲂传统养殖...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王金梁
三角鲂与团头鲸养殖对比试验王金梁(浙江省富阳市鱼种场)团头鲂是我国长江中、下游的一些湖泊中特有的野生种类,1960年开始池塘驯养,1964年在国内推广饲养。三角鲂分布在钱塘江中、下游水系,以杭州、富阳、兰溪等地为多,其池塘驯养工作目前在我省刚起步。为...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戈贤平 刘波 缪凌鸿 赵永锋 林艳 路思悦 姜文强 钱琳洁
团头鲂是我国主要的淡水养殖鱼类之一,其具有食性广、养殖成本低、生长快、成活率高、易捕捞、易繁殖等特点,且具有味美、头小、含肉率高、体形好、规格适中等优点,深受消费者欢迎,在增加优质水产动物蛋白供应、提高全民营养健康水平、保障我国食物安全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综述了团头鲂全产业链技术研究进展,包括新品种培育及育种技术、饲料营养需求调控及投喂技术、养殖应激与病害的生态防控技术、新型养殖模式、营养品质及加工技术等,提出了具有生产性能优、抗病抗逆性强和适于加工的团头鲂种质资源的挖掘,集约化健康养殖模式建立及精准营养供给、生态防控和高品质加工调理技术的研发等产业发展需求和研究方向,以期为团头鲂全产业链的绿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魏宝成 刘兴国 曾宪磊 陆诗敏 高美云
为比较团头鲂在分隔式和序批式两种复合式池塘养殖中的氮磷收支情况,于2016年8—11月分别选取分隔式、序批式和传统团头鲂养殖池塘进行采样分析。结果显示,饲料是池塘养殖团头鲂氮磷的主要来源,饲料氮输入比例分别为传统池塘(68. 53%)传统池塘(52. 20%)>序批式池塘(43. 38%)。结果表明,复合式养殖池塘中的氮磷沉积和水体排放所占支出比例低于传统池塘,通过构建复合式养殖池塘可以减少氮磷沉积与排放,提高氮磷利用率,提高饲料利用效率,尤其是序批式池塘用于团头鲂养殖有较高的物质利用效率。
关键词:
团头鲂 分隔式池塘 序批式池塘 氮磷收支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李温蓉 田明礼 安玥琦 温利 陈浩 肖淑婷 阮秋凤 刘茹 熊善柏
为探究不同养殖模式培育的体系新品种“华海1号”团头鲂的品质差异,本研究以不同养殖模式(池塘组及大湖组)的“华海1号”团头鲂为对象,采用色差仪、质构仪对其表观及质地进行测定,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仪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对营养特性和风味物质进行测定。结果显示,大湖养殖团头鲂空壳率以及其肉质的亮度、白度、弹性、咀嚼性、回复性均显著高于池塘养组,且大湖组肌肉水分含量更高,粗脂肪含量更低。池塘组和大湖组鱼肉EAA/TAA及EAA/NEAA比值分别为0.41、0.82以及0.38、0.72均符合FAO/WHO推荐的理想必需氨基酸构成。池塘组必需氨基酸指数虽高于大湖组,但其必需氨基酸中仅赖氨酸含量显著高于大湖组,而大湖组鱼肉中非必需氨基酸及半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为池塘组的1.05倍及1.01倍,且大湖组总脂肪酸含量下降21.09%,多不饱和脂肪酸占比提升4.00%,EPA和DHA含量为池塘组的14.20倍和7.51倍,故大湖组鱼肉营养更为均衡。池塘组鱼肉谷氨酸及丙氨酸TAV值均大于1,大湖组赖氨酸TAV值大于1,但大湖组鱼肉中鲜味及甜味氨基酸总占比更高,苦味氨基酸总占比更低,且大湖组呈鲜味的AMP及IMP含量为池塘组的1.24倍及1.54倍,而呈苦味的Hx及HxR仅为池塘组的62.74%及44.53%,结合感官评价可知,呈味物质的相互作用使熟制后大湖组鱼肉呈现鲜甜味。大湖组鱼肉中对气味呈负面影响的(Z)-4-庚烯醛、1-己醇等挥发性化合物含量及ROAV值更低,气味品质更佳。大湖组感官评价中质地、色泽、滋味、气味各项得分均显著高于池塘养殖,与上述结果一致。研究表明,大湖养殖模式团头鲂的质地品质及营养品质均优于池塘养殖模式,且熟制后鱼肉风味更适口,可作为一种更优的养殖模式进行推广,本研究为选取合适的养殖模式以提升“华海1号”团头鲂肌肉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孟顺龙 徐跑 李丹丹 裘丽萍 胡庚东 范立民 宋超 吴伟 郑尧 陈家长
为研究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系统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初步阐明其生态学机理,试验以团头鲂为养殖品种,设置高、低两个养殖密度,采用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评价了系统中6个试验分区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结果显示,各试验区共鉴定出藻类5门92种,其中绿藻46种、蓝藻15种、裸藻15种、硅藻10种、隐藻5种、甲藻1种。浮游植物种类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绿藻丰度、绿藻比例均表现为进水区、净化区、循环区、循回区>低密度养殖区>高密度养殖区>排水区;浮游植物总丰度、蓝藻丰度、蓝藻比例均表现为进水区、净化区、循环区、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江晓浚 孙盛明 戈贤平 朱健 李冰 张成锋 缪凌鸿 董玉峰
为探究添加不同碳源物质所形成的生物絮团对团头鲂鱼种生长、消化酶以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设计5个不同碳源物质的添加组[淀粉组、葡萄糖组、蔗糖组、甜蜜素组和复合碳源组(葡萄糖∶淀粉=1∶1)],其中淀粉组为对照组,每个碳源添加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水泥池投放团头鲂鱼种20尾,初始体质量为(36.74±0.82)g,实验期为8周。结果发现:(1)形成的生物絮团可以有效地调节水质,降低水体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氮水平;(2)与对照组相比,葡萄糖组团头鲂鱼种的鱼体末质量显著提高23.1%,增重率显著提高39.4%,特定生长率也显著提高23.6%,饲料系数显著降低28.1%,但存活率并没有显著差异;(3)肠道组...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李思发 蔡完其
报道 1 986 - 1 999年团头鲂正向选育和逆向选育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正向选育采用混合选育法 ,每代从鱼苗到亲鱼的总选择率约为万分之四 ,选留健壮的较大个体 ,第五代成鱼阶段的平均日增重率比对照系(原种 )提高 2 9.1 % ,即选育效应每代平均为 +5 .8%。逆向选育为全兄妹近交 ,后代随机留养 ,近交系第三代成鱼阶段的平均日增重率比对照系 (原种 )降低 1 6 .6 % ,即选育效应每代平均为 - 5 .5 % ;近交系第四代当年苗种阶段畸形率高达 2 .8% ,越冬成活率比对照系低 2 8.4% ,比选育系低 48.3% ;选育系的越冬成活率比对照系提高 38.4%。本研...
关键词:
团头鲂 选育效应 正向选育 逆向选育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耿瑞静 谢明辉 王卫民 刘寒
本试验选用8个高质量多态性的微卫星标记对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选育世代F1、F2、F3、F4和团头鲂"浦江1号"的357个子代进行了亲子鉴定,主要方法是通过Cervus 3.0.7计算机模拟软件依次进行等位基因频率分析、模拟分析和亲子分析,根据LOD值大小判定亲子关系。结果表明在团头鲂混养家系中,微卫星位点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为35,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867,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94,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935,最终所有子代准确地找出对应的父母本,亲子鉴定准确率为100%,证实微卫星标记在团头鲂亲子鉴定中的应用价值。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刘汉超 叶元土 蔡春芳 吴韬 陈科全 浦琴华
为了研究团头鲂对饲料中Zn的需要量,以平均体质量50 g的团头鲂为实验对象,采用半纯化饲料,以ZnSO4·H2O为锌源,设置Zn添加量分别为0、68、137、206、275 mg/kg(饲料中Zn总量为22.85、98.07、164.00、235.43、307.96 mg/kg)共5个Zn含量梯度,每个实验组设4个平行,在池塘网箱中养殖43 d。经过回归拟合分析,饲料中Zn添加量、饲料中Zn总量与团头鲂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蛋白质沉积率、脂肪沉积率的关系,得到团头鲂对饲料中无机Zn补充量为155.86~161.25 mg/kg,对饲料总Zn需要量为184.85~190.39 mg/kg;在日均...
关键词:
团头鲂 Zn 需要量 生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