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486)
- 2023(14100)
- 2022(12053)
- 2021(10981)
- 2020(9387)
- 2019(21430)
- 2018(21010)
- 2017(41752)
- 2016(22236)
- 2015(24763)
- 2014(24253)
- 2013(24055)
- 2012(22001)
- 2011(19722)
- 2010(19663)
- 2009(17968)
- 2008(17460)
- 2007(15096)
- 2006(13064)
- 2005(11447)
- 学科
- 济(100378)
- 经济(100248)
- 管理(68277)
- 业(65468)
- 企(53969)
- 企业(53969)
- 方法(48437)
- 数学(43643)
- 数学方法(43212)
- 财(26873)
- 农(25506)
- 中国(25346)
- 业经(21743)
- 制(21293)
- 地方(19252)
- 农业(16902)
- 务(16743)
- 财务(16699)
- 财务管理(16657)
- 学(16100)
- 企业财务(15945)
- 贸(15589)
- 贸易(15582)
- 体(15515)
- 易(15101)
- 技术(15043)
- 环境(14474)
- 融(14157)
- 金融(14154)
- 产业(13986)
- 机构
- 大学(317522)
- 学院(316053)
- 济(138723)
- 经济(136155)
- 管理(127501)
- 理学(111571)
- 理学院(110423)
- 管理学(108721)
- 管理学院(108122)
- 研究(102022)
- 中国(76020)
- 京(64959)
- 财(64280)
- 科学(58859)
- 财经(51888)
- 农(48443)
- 所(48440)
- 中心(47490)
- 经(47405)
- 江(45861)
- 业大(45700)
- 经济学(44518)
- 研究所(43809)
- 经济学院(40379)
- 北京(39612)
- 财经大学(39005)
- 范(38404)
- 师范(37993)
- 农业(37817)
- 院(37365)
- 基金
- 项目(221137)
- 科学(178017)
- 基金(165886)
- 研究(160557)
- 家(143573)
- 国家(142468)
- 科学基金(125146)
- 社会(107326)
- 社会科(102224)
- 社会科学(102201)
- 基金项目(88004)
- 省(85056)
- 自然(80351)
- 自然科(78562)
- 自然科学(78546)
- 自然科学基金(77225)
- 教育(74125)
- 划(71530)
- 资助(67669)
- 编号(61968)
- 部(50558)
- 重点(49686)
- 成果(48852)
- 发(47324)
- 创(46761)
- 国家社会(45896)
- 制(44913)
- 教育部(44375)
- 创新(43860)
- 人文(43194)
共检索到44949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向阳 潘妍 童馨乐
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由追求高速增长转换为追求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高质量增长,产业结构升级成为推进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针对这一情境下如何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以带动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问题,以2004—2016年中国230个地级市数据为样本,重点从产业结构服务化、工业化和服务业结构高级化三个方面,构建固定效应模型检验了产业结构变迁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产业结构服务化并不能够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必然增长,只有产业结构服务化与服务业结构高级化同步进行才能带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2)工业化与服务业结构高级化进程都有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3)产业结构变迁对不同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异质性,产业结构服务化能促进东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工业化则更有利于中西部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以上实证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的基础上仍较为稳健。基于此,各地区在推进产业结构服务化的同时,更需要关注服务业的内部结构升级,并结合本地要素禀赋、经济基础与工业化水平等,建立更加完善的产业结构升级指标考核体系,以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朴哲范 陈写 段琳琳
本文利用DEA-Malmquist方法测算区域结构性全要素生产率,并基于我国2012—2019年237个城市的空间面板数据,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数字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对区域结构性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效应。研究发现:数字金融主要通过促进技术进步和提高规模效率有效提升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在全国范围和东中西部区域中,数字金融发展均能提升本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而东部区域内周边城市数字金融的发展却对本城市全要素生产率起抑制作用;数字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提高均能提升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整体水平,同时在东中部区域直接效应显著,在西部区域却以间接效应为主。因此,政府应积极完善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区域间差异化金融发展战略,优化产业和就业结构。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赖敏
土地要素作为稀缺的生产要素之一,其合理配置对于产业结构升级至关重要。但工业用地和商服用地的出让方式及定价方式的差异,造成土地要素错配现象逐渐凸显,严重阻碍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利用2007—2015年23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土地要素错配指数,理论和实证检验了土地要素错配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1)从产业结构升级指数来看,土地要素错配显著抑制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且这种抑制作用不随城市等级不同而变化;(2)机制检验结果显示,土地要素错配会通过抑制技术创新和扭曲财政支出结构等方面阻碍产业结构升级。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宣烨 余泳泽
研究目标:考察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微观制造业企业生产效率提升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OP方法测度了制造业企业生产率,采用面板模型和工具变量法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相对于专业化集聚,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对城市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效果更明显;低端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制造业企业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更加显著;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国有制造业企业效率提升的作用大于非国有企业;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中小城市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效果不明显。研究创新:将空间集聚外溢效应的衰减指数纳入城市生产性服务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宣烨 余泳泽
研究目标:考察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微观制造业企业生产效率提升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OP方法测度了制造业企业生产率,采用面板模型和工具变量法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相对于专业化集聚,生产性服务业多样化集聚对城市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效果更明显;低端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制造业企业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更加显著;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国有制造业企业效率提升的作用大于非国有企业;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中小城市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效果不明显。研究创新:将空间集聚外溢效应的衰减指数纳入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指标设定之中,考察了不同城市规模和产业层级下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对微观企业生产效率的差异性影响。研究价值:为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供给侧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叶祥松 殷红
产业结构的变迁与互动决定着经济增长的方式与质量。基于结构变迁模型量化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来源并厘清产业结构调整对TFP的影响机制,我们考察了产业结构调整与TFP间的动态因果关系与时变效应。结果显示:1999-2020年产业结构服务化对全产业TFP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工业结构技术化和服务业结构生产化对全产业TFP的影响分别呈现逐期递增与递减;高技术制造业对服务业TFP的驱动作用强于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TFP的驱动作用,二者差值总体呈U型波动趋势,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交通运输业与金融业对工业TFP的抑制效应尤为显著,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对工业TFP的促进效应较为显著,但房地产业及其关联产业对信贷资源的挤占会造成金融市场扭曲、不利于全产业TFP的提高。现阶段我国工业与服务业互动发展滞后于工业化发展进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应注重产业间结构与产业内部结构的同步优化,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并逐步向双向驱动转变。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黄雪梅
文章从产业结构变迁对全要素生产率作用的角度入手,分析了产业结构变迁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TFP高的地区与TFP高的地区相邻;TFP低的地区与TFP低的地区相邻;泰尔指数与TFP的增长呈负相关关系。结合实证结果和研究结论,本文提出几条政策建议,希望能够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提供一些启示。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黎文勇 杨上广
城市群功能分工是指根据各城市具有的比较优势,赋予其城市主要承担某项或若干项功能的一种分工型式,其通过互补效应、集聚效应、竞争效应和选择效应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基于2003-2016年长三角城市群面板数据,运用DP功能专业化指数测度长三角城市群功能分工水平,对城市群功能分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群功能分工显著促进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城市群功能分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影响主要通过人力资本和对外开放等途径传递;与中心(副中心)城市相比,城市群功能分工对外围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更大,表明城市群功能分工有助于缩小外围城市与中心(副中心)城市的生产率差距,进而推动城市群平衡充分发展。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惠献波
本文基于2011-2018年中国278个地级市数据,从数字金融发展视角,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国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效应。第二,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提升技术创新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及缓解资源错配等途径,间接促进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第三,数字普惠金融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带动作用在中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效果更为显著。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如下对策建议:第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制定数字普惠金融政策;第二,要加快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第三,要推动金融业回归本源,进一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蔡玲 汪萍
文章利用2011—2018年城市面板数据测算了中国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指数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显著促进了中国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这一结论在选取历史数据作为工具变量进行相关检验后依然成立。进一步的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城市绿色创新能力和城市生产效率是数字经济促进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两个重要渠道;但城市的地理区位、行政级别、科教资源禀赋以及环境规制强度等异质性因素,使得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果差异明显。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绿色创新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胡绪华 陈默
以2004—2017年中国内地261个城市数据为例,运用非线性门槛模型与动态空间效应分解模型,分别基于协调、非协调与空间溢出情境,对制造业集聚布局与城市化发展协同驱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进行机制分析与实证检验。结果发现:虽然制造业集聚与城市化双轮驱动更能助推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但当城市化水平超过0.424 1、制造业集聚度小于0.706 7或超过1.291 1时,非协调协同驱动下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激励机制便会失灵。全样本动态空间效应分解表明,短期内制造业集聚与城市化互动能够为整体地区间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创造机遇。但长期来看,地区间要素流动和重组将引致绿色先行城市制造业集聚与城市化协同稳态微妙失衡,从而导致期望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路径中断。异质性城市动态空间效应分解表明,当前绿色极点仍集中在新一线、一线与二线城市,三线、四线与五线城市的绿色极化效应尚不显著,区域间绿色回流与溢出效应尚不明显。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鸿雁 李林波
随着经济绿色低碳转型的深入推进,如何构建协调的区域竞争关系及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俨然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代课题。为此,本文基于2008-2021年我国地级市层面的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模型,从产业集聚的角度探究了区域竞争与流通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因果联系。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聚对流通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区域竞争显著抑制了流通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专业化集聚与区域政府税收竞争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拥挤效应会对流通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负外部性,而多元化集聚与地方政府投资竞争相互作用所导致的集中排放效应会对流通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产生不利影响,且两者都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此外,区域异质性的结果表明,中小城市和中西部地区的这种不利影响更为显著。据此,本文提出了各级政府应建立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区域竞争体系以及优化营商环境等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刘璇 李长英
本文基于2006—2017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Malmquist指数法测算全要素生产率,从产业结构变迁的两个维度——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出发,讨论了互联网发展背景下产业结构变迁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分析发现: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互联网发展均对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作用相反。产业结构变迁与互联网发展的交互作用能够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但该促进作用存在显著的互联网门限效应,即只有互联网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产业结构变迁与互联网的交互作用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才由负转正,并在互联网发展水平提高时进一步增强。
关键词:
互联网 产业结构 全要素生产率 门限效应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韩英 马立平
研究目标:探究京津冀产业结构变迁中的TFP变动情况。研究方法:采用窗口相邻联合参比Malmquist模型等多种DEA模型,从京津冀总量、三次产业和门类行业三个层面测算其TFP变化率,并对其变化率进行纯技术效率、规模技术效率、纯技术和规模技术变化的分解。研究发现:第一,总体上三地技术进步提升明显,要素生产能力差距缩小。第二,三地三次产业生产技术状况存在明显差异,第一产业三地区要素生产能力差距一直较大,整体上仍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但资本深化现象较为明显;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三地区要素生产能力差距逐渐缩小,但天津第二产业技术效率改善最为明显,河北第三产业技术效率改善最为明显。第三,门类行业TFP变化率在三地间和行业间上存在较大异质性。研究创新:应用窗口相邻联合参比Malmquist模型测算决策单元较少时的TFP变化率。研究价值:丰富了TFP测算的研究层面和方法。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惠献波
在中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智慧城市为实体经济赋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基于2009—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以微观企业高质量发展为落脚点,运用多期DID方法评估智慧城市建设对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后,该结论依然稳健。进一步研究发现,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显著降低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量”上缓解样本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在“质”上提高企业信贷资源配置效率。此外,智慧城市建设对规模较大企业、非国有企业、东部地区、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的作用效果更加明显。基于此,中国应从加速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优化相关配套政策三个方面提升智慧城市对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标准地土地供应模式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果及作用机制研究——基于PSM-DID的经验证据
企业数字化转型赋能全要素生产率:理论机制与经验证据
企业诚信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吗?——基于纳税诚信的经验证据
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基于中国上市能源企业的经验证据
商帮文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A股民营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数字化转型与全要素生产率——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中国金融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基于时间序列的经验证据
人工智能、技术复杂度与全要素生产率——基于2010—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
政府干预、环境规制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来自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经验证据
制造业产业结构变迁的路径分析——基于劳动力成本优势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