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145)
2023(11592)
2022(9760)
2021(8806)
2020(7230)
2019(15993)
2018(15589)
2017(29400)
2016(16023)
2015(17416)
2014(17219)
2013(17053)
2012(15576)
2011(14204)
2010(14335)
2009(13606)
2008(13441)
2007(12030)
2006(10779)
2005(9259)
作者
(47748)
(40649)
(40168)
(37917)
(25478)
(19610)
(17966)
(15695)
(15291)
(14281)
(13749)
(13677)
(13214)
(12535)
(12438)
(12385)
(12238)
(11787)
(11771)
(11455)
(10127)
(9850)
(9582)
(9327)
(9146)
(8997)
(8990)
(8982)
(8136)
(8047)
学科
(63035)
经济(62898)
(49857)
管理(49419)
(37227)
企业(37227)
(30176)
方法(25925)
数学(21789)
数学方法(21636)
(21471)
农业(20246)
业经(18477)
(18263)
中国(16239)
(12928)
(12263)
财务(12241)
财务管理(12213)
(11876)
企业财务(11657)
(11413)
贸易(11409)
地方(11252)
(11136)
(11117)
银行(11100)
(10542)
环境(10362)
(10205)
机构
学院(236387)
大学(234074)
(95150)
经济(93063)
管理(91173)
理学(79185)
理学院(78317)
研究(78184)
管理学(77124)
管理学院(76693)
中国(59478)
(49869)
科学(48439)
(47890)
(46402)
业大(39326)
(38951)
农业(38035)
财经(36549)
中心(36360)
(35934)
研究所(35323)
(33170)
(30740)
师范(30331)
北京(29366)
经济学(29159)
(27920)
(27912)
(27094)
基金
项目(162448)
科学(128663)
基金(120848)
研究(114528)
(107281)
国家(106329)
科学基金(90899)
社会(77326)
社会科(73065)
社会科学(73050)
基金项目(65376)
(63238)
自然(58919)
自然科(57526)
自然科学(57507)
自然科学基金(56546)
(53141)
教育(51077)
资助(47432)
编号(44678)
重点(36142)
(35964)
成果(34942)
(34893)
(34656)
(33652)
国家社会(32820)
创新(31523)
科研(31294)
教育部(30734)
期刊
(110603)
经济(110603)
研究(64128)
(50442)
中国(46589)
学报(41439)
科学(38792)
(36094)
农业(32657)
大学(31801)
学学(30777)
管理(30270)
(22532)
金融(22532)
业经(21950)
财经(18161)
教育(17411)
经济研究(16099)
技术(15553)
(15473)
问题(15130)
(14576)
(14194)
业大(11849)
(11241)
科技(10973)
商业(10947)
农村(10695)
(10695)
资源(10664)
共检索到3435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李志飞   敖昆砚   李江敏  
乡村旅游地的社区居民公民行为在加强社区治理成果、塑造优质的游客体验及展现良好的乡村精神文明风貌中有着重要作用。文章利用社会交换理论,以肇兴侗寨为案例地,以乡村旅游地居民为研究对象,面向社区和游客分别建立两条影响社区居民公民行为的传导路径,探讨理性因素(旅游利益感知)如何通过非理性因素(社区认同和居民感恩)影响乡村旅游地的社区居民公民行为。结果表明:(1)居民的旅游利益感知能够促进居民的社区认同、对游客的感恩和乡村旅游地的社区居民公民行为;(2)居民的社区认同和对游客的感恩对乡村旅游地的社区居民公民行为具有正向影响;(3)居民的社区认同和对游客的感恩在旅游利益感知和社区居民公民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文章对乡村旅游目的地的营销管理和社区治理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杜宗斌  苏勤  
文章通过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方法,构建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居民旅游影响感知与社区归属感的结构方程模型,对社区参与、居民旅游影响感知与社区归属感的关系进行探讨。以浙江安吉为例,采用Amos7.0软件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结果表明:社区参与对旅游感知、社区归属感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路径系数在0.173~0.606之间,t值介于2.042~9.954,显著性概率P小于0.001或0.05,模型所建立的因果关系与研究假设相符合,模型可以接受。同时提出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关建议,有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吴茂英   吴新芳   李秋成  
良好的自然、人文和社会环境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乡村旅游地的环境维护和提升离不开村民自发的、利他的环保行为,即组织环境公民行为。文章从组织行为学的视角将乡村旅游地看作组织,关注乡村旅游地村民的组织环境公民行为(OCBE)。遵循标准的量表开发程序,文章采用4个研究开发并验证了乡村旅游地OCBE量表。研究一通过文献回顾及焦点小组获取了4个维度共18个初始测项;研究二通过3个乡村旅游地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精简量表题项;研究三基于两个乡村旅游地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确定了3个维度共13个测项,包括人际导向OCBE、自我导向OCBE、目的地导向OCBE;研究四验证了量表的关联效度。文章为乡村旅游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管理建议,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圆刚   田文娟   王亚楠   郭佳昕  
返乡从业居民是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的人才基础,其个体发展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议题。该研究从人本位出发,分析了乡村旅游地返乡从业者“人的再生产”概念。首先,研究探索了“人的再生产”维度,包括人地关系再嵌入、文化价值观再生产、人际关系再生产、劳动形式再生产和自我再实现。第二,研究建构了“人的再生产”模型,其中,人地关系和劳动形式再生产构成“人的再生产”物质与时空基础,文化价值观和人际关系再生产构成文化与社会条件。在此基础上,返乡者实现了阶段性主-客身份转换和自我存在方式重构。第三,研究分析了乡村旅游地返乡从业者“人的再生产”阶段历程及策略,包括准备阶段,其策略包含心态建设、人际筹备、职业搜寻与确认;初返阶段,策略包含逃避、对抗、纠偏;适应阶段,策略包含记忆回归、情感联结、社会合作;稳定到发展阶段,策略包含资源复盘、发展对比、未来规划。研究为乡村旅游地的返乡政策制定和治理提供理论参照。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胡烨莹  张捷  周云鹏  曾湛荆  庄敏  刘伟  
公共空间作为一种重要的空间形式,一直受地理学、城市规划、社会学等领域关注。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旅游地公共空间成为重要的吸引性景观,游客对乡村公共空间的感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通过文献梳理与问卷调查,确定了乡村公共空间的17个特征,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划分了游客对乡村公共空间的感知维度;进一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乡村公共空间感知与游客地方感的内在影响关系。结果表明:乡村公共空间感知维度包括物理性功能特征和心理性感知特征;乡村公共空间对游客地方感形成有积极意义,心理性感知特征的正向影响作用明显,而物理性功能特征的影响并不明显。进一步提出了乡村旅游地公共空间的发展建议。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谢礼珊  赵强生  马康  
文章从价值共创视角出发,以旅游虚拟社区成员互动作为研究起点,运用社会交换理论阐述旅游虚拟社区成员公民行为的驱动因素,即旅游虚拟社区成员的线上和线下互动是成员利益感知的前提,作为利益的获得者,成员将给予社区和社区其他成员回报视为义务和责任,继而产生公民行为。该研究在携程旅游虚拟社区中收回有效问卷305份,并采用偏最小二乘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理论假设得到了验证。线上互动和线下互动对于学习利益、社交利益、自尊利益、享乐利益等4种感知利益都有显著正向影响,感知利益总体上来说对于成员公民行为会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但是细节上存在较大差异。研究丰富了旅游虚拟社区价值共创、社区互动和成员公民行为的相关研究,为旅游虚拟社区成员互动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强调了线上和线下互动对于线上社区成员感知利益和公民行为的重要性,社区管理者应采取多种措施,积极鼓励旅游虚拟社区成员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互动。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圆刚  郝亚梦  董晓婷  陈然  
鼓励农民工回乡就业是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文章以乡村旅游地外出务工人员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乡村旅游地居民回乡就业意愿的研究模型并提出了相关假设,探讨乡村旅游地居民回乡就业意愿的影响机制,最后运用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构建的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力和解释力,模型具有良好的适配度,GOF值高于学者建议的标准;社区参与和地方情感是外出务工人员感知获益的重要前置因素,感知获益正向影响支持度,对于回乡就业意愿具有正向作用;外出务工人员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支持度是回乡就业意愿的重要影响因素;政府信任增强了支持度对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就业意愿的影响力。研究结论为鼓励乡村旅游地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参与旅游发展提供参考,也为其他类型的乡村制定回乡就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杜宗斌  苏勤  
乡村旅游地居民是社区参与的主体,社区参与是乡村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目前社区归属感对乡村旅游地居民社区参与的影响机制和路径研究较为薄弱。基于文献回顾,引入旅游获益中介变量,构建乡村旅游地居民的社区归属感——社区参与结构方程模型。以浙江安吉为例,通过实地问卷调查采集数据,探讨社区归属感对社区参与的影响机制及路径。研究表明:乡村旅游地居民社区归属感对旅游获益和社区参与均有显著正向影响,旅游获益是社区归属感影响社区参与的中介变量;社区归属感对社区参与既有直接效应又有间接效应,其直接效应(0.48)远远高于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谷明  
本文将以大连大长山岛为例探究旅游地居民——家庭旅馆经营者对旅游给当地社区带来影响的看法与感知,以及不同的社会人口统计特征如何影响这些家庭旅馆经营者对旅游的感知。根据因子分析法,家庭旅馆经营者感受到的旅游影响包括七个方面:经济影响、旅游业与其他产业部门的相互作用、生活质量提高、常见的自然环境恶化、沙滩退化、海水污染和安静生活被打扰。同时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所有接受调查者按照不同的社会人口统计特征分为四组群,并建立了四组群与旅游影响之间的相关关系。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黄莹莹  
乡村旅游是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而乡村旅游的发展也涌现出了许多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就是乡村社区参与不足及旅游利益分配不均。文章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对乡村旅游发展中的核心利益主体进行阐述,分析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立足于社区居民,对利益分配机制构建原则及居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参与模式进行概括总结,提出乡村社区参与视角下旅游利益初次分配机制及再次分配机制,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中的利益分配提供一些启示。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翔宇  翁时秀  彭华  
关注旅游地居民这一利益主体的诉求,重视他们的利益,有利于消除他们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潜在冲突,实现旅游地可持续发展。采用深度访谈、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南昆山乡村社区居民的利益诉求进行研究。因子分析表明,居民的利益诉求可归为4个因子,由强到弱依次是保障经济利益、优化民主管理机制、维护提升景区环境、塑造良好旅游文化氛围。基于各社会人口统计学特征,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分析了居民利益诉求的差异,并进一步发掘差异背后的深层问题。深度访谈反映居民对部分利益要求有更为具体而复杂的表达,居民要求程度低的利益,并非都得到了较好满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跃伟  佟庆  陈航  吴昕阳  曹宁  
随着游客对乡村旅游地供给需求的多元化,乡村旅游地所面临的竞争环境越来越激烈,创造品牌价值进而提高游客的重游意愿成为乡村旅游地的必然战略选择。为探究乡村旅游地供给感知、品牌价值与重游意愿三者之间的关系,该研究首先通过文献梳理,识别出乡村旅游地供给感知与品牌价值的主要维度,并构建了三者关系的理论框架;其次对辽宁省3个乡村旅游地的508名游客进行了问卷调研;最后根据调研数据,对概念模型和研究假设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游客对于乡村旅游地供给的感知是品牌价值形成的驱动力,其可分为旅游产品感知和促销感知两个方面。其中,旅游产品感知仅有助于提升乡村旅游地品牌的功能价值,但对情感价值的正向作用不显著;促销感知对于乡村旅游地品牌的功能价值和情感价值均有正向作用;旅游产品感知与促销感知的交互作用有助于提升乡村旅游地品牌的功能价值,但二者的交互作用对情感价值的影响并不显著。另外,乡村旅游地品牌的功能价值和情感价值都能显著正向影响游客的重游意愿,游客的重游意愿可用于乡村旅游地品牌价值传递效果的评价。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杨永波  李同升  
基于对西安市民的问卷调查,本文从游客心理感知评价角度入手,分析游客对乡村旅游吸引物和乡村旅游地服务质量的评价,得出乡村旅游地开发的优选方案。样本抽样采用随机抽样中不放回抽样方法;问卷调查方法采用消费前问卷(pre-test)与消费后问卷(post-test)的方法;问卷设计采用了田野调查(fieldinvestigation)方法和景观评价中的心理物理学方法。研究发现:(1)游客对乡村旅游吸引物喜好评价有明显的"回归自然"情结;(2)游客对乡村旅游地硬件设施服务能力评价较低。最后,总结得出如下优化途径:(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汪翠   刘新颜  
居民对游客实施助人行为对乡村旅游地文明和繁荣有着重要作用。文章基于中国文化背景提出了权力感的3个维度,并根据认知评价理论和权力的社会距离理论,以反映居民与游客之间关系质量的情感团结和社会距离为中介变量,构建乡村旅游地居民权力感对助人行为影响的中介作用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文化背景下居民权力感包括控制感、自主感和责任感3个维度;(2)居民的控制感和自主感显著正向影响其助人行为;(3)情感团结在居民控制感、自主感和责任感与其助人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社会距离在居民控制感和责任感与其助人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4)居民控制感和自主感可以通过情感团结与社会距离的链式中介作用对居民助人行为产生影响。文章研究结果为乡村旅游地引导和管理居民助人行为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启示。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郎富平  杨眉  
本文选取杭州市郊三个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乡村旅游社区,通过对社区居民的抽样调查和数据分析认为,乡村旅游活动对社区存在五大层面的影响,即经济发展层面、社会文化层面、道德文化层面、资源环境层面和生存环境层面。产生这些影响的深层次原因,主要包括社区的属性特征、社区居民的属性特征及其他利益主体的属性特征。因此,根据乡村旅游受益主体的不同属性特征,制定相应对策,使各利益主体明确责任,是促进乡村旅游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